-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 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 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 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 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 2.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 A. 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 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 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 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 3.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 物价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 B.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 D. 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答案】B 【解析】 由表格内容可知,从康熙雍正时期到乾隆嘉庆时期,土地、稻米和布匹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说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故选B;此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因此物价的变化受市场影响不大,排除A;表格中出现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其进一步完善,排除C;此时的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发展,排除D。故选B。 4.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A.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 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C. 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主权的维护,与闭关锁国无关,故B不正确;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确;维护国家主权即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D不正确。 5. 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差距不大,说明当时对进口棉布征收的内地税较低,这不利于本国棉布销售,即关税并未起到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但材料内容与贸易中心转移无关,B项错误;题干描述对象是进口棉布,未涉及到民族工业,C项错误;国内统一市场在古代大一统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材料没有描述的是进口棉布价格,无法得出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结论,D项错误。 6.19世纪末,华商各商会成立后基本上都把“兴商学”列入组织章程,通过创办商业学堂、商业报刊和宣讲所、阅报所等多种形式致力于近代商业教育。这体现了 A. 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 B. 商会是传统行会的延续 C. 政府保护华商的利益 D. 商战思想的传播与深化 【答案】D 【解析】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重,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主张商战,兴商学正是这种商战思想深化的表现,D正确;商业教育的兴盛不等于文化素质的提升,排除A;近代商会与行会性质不同,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7.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 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 C. 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 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依据材料“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可知,毛泽东欣赏的是陈独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因此A项符合题意,排除B;C项错误,毛泽东的思想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项是在十年对峙时期才逐渐清晰度,故排除。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8.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 A. 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B. 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 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 9.1979—1983年间,中央采取了建立经济特区、在税收和进口关税给予外资优惠、允许地方政府洽谈外国投资事宜等一系列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这些措施 A. 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 巩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故选D;A绝对化,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错误;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错误。 10.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11.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A. 公民团体形成 B. 城邦体制产 C. 商品经济发达 D. 民主自由意识强烈 【答案】D 【解析】 根据黑格尔对大海和陆地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思想和行动不同影响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在于其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为人文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古代希腊的公民团体、城邦体制和商品经济,是民主自由意识的体现,有奴隶制文明的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2.1172年,威尼斯采取崭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公债;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纪,伦敦的银行发展模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中心的兴替转移 B. 国际贸易机制的创新调整 C. 资本主义经济的纵深发展 D. 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效实践 【答案】C 【解析】 1172年至20世纪,世界金融发展中依次出现了公债,证券交易所,银行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体现出世界金融发展日渐体系化、专业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发展过程中纵深发展的趋势,C正确;题干所列的主要城市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无法展现出经济中心兴替转移的特征,排除A;题干涉及的主要是金融领域的变化,而非贸易机制,排除B;威尼斯的融资方式和自由主义思想无关,当时自由主义思想尚未兴起,排除D。 13.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A. 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 B. 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C.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 D. 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 【答案】C 【解析】 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摸式”“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信息可知,导图反映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C正确;A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摸式”,排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B错误;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从一战到二战,无法体现从繁荣走向了动荡,D错误。 1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 资本主义已过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人们希望“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希望政府对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莫斯科”、“柏林和罗马”,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故B项正确;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反映了A项错误,CD项只属于人们“希望”“羡慕”的某一方面,不属于“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故排除。所以答案选B。 1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并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材料的主旨是 A. 顺应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B. 担当大国责任,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尊重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多元的文明可以共生共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则强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特别强调要加强政治、经济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中国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合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是中国传统儿童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说,家庭中应该由大人统御所有子弟,由家长决定子弟事务。朱熹要求儿童应该远离踢球、放风筝等“无益之事”。儿童的存在,是为了变成大人。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儿童观传入中国。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出现了“儿童”一词,“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的《慈幼问题》、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等代表着中国近代儿童观的产生,主张尊重并平等对待儿童。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访华,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儿童天性”“儿童中心”的儿童观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迅速风行开来。 ——摘编自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儿童观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儿童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以成人为培养标准到考虑儿童的特殊性;由忽视、冷漠到重视、关注;变化比较迅速、剧烈。 原因: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近代儿童观的传入;政府的重视;近代知识分子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影响:儿童地位和权力逐渐得到保障与尊重;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 (1)变化:根据“儿童的存在,是为了变成大人”“主张尊重并平等对待儿童”得出从以成人为培养标准到考虑儿童的特殊性;根据“朱熹要求儿童应该远离踢球、放风筝等“无益之事””“首次出现了“儿童”一词,“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等信息可得出由忽视、冷漠到重视、关注;根据“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迅速风行开来。”可得出变化比较迅速、剧烈。原因:根据“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儿童观传入中国”可得出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近代儿童观的传入;根据“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出现了“儿童”一词”得出政府的重视;根据“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的《慈幼问题》、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等代表着中国近代儿童观的产生,主张尊重并平等对待儿童”可得出近代知识分子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儿童地位和权力逐渐得到保障与尊重;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角度概括。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各自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前者:明朝灭亡,清统治全国,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后者:列强入侵,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不同:前者侧重文化认同,后者强调国家观念;前者主张尊华贱夷,后者主张民族平等; 前者受儒学影响,后者受西学影响;前者影响有限,后者影响深远。 (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 积极作用: 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 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王朝 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从明王朝灭亡角度回答;依据材料二“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从列强入侵,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角度归纳近代民族主义形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影响的思想、文化侧重与国家观念等角度比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归纳出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依据材料二“为救亡图存”归纳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归结出内涵不断丰富。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民主革命从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战争等角度思考回答。经济建设从实业救国思想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图1井结合所学,指出根据地建设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2)与图1相比,指出图2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经济建设上,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设立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原因: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解析】 (1)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至1933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可知,这一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政权建设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上,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2)不同:根据图二中陕甘宁边区可知,这是中共抗战时期开创的根据地,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是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在政权建设方面,中共在政权组织中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延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处时期正值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化 美国 美国工业革命从移植英国技术开始,但很快创新了标准制度,通过机器和零件的标准化,促进了大规模生产;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首部专利法,1890到1900年,美国政府颁发了234956项专利证书;1896年,美国通过战争夺取墨西哥领土,经济区域迅速扩大;钢铁和汽车工业是美国工业增长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1899年美国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43%并在激烈的竟争中涌现出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00年,资本在百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大企业已比比皆是,它们占企业总数的0.9%,却占工人数量的25%和工业产值的38%;1860—1915年到达美国的移民总人数为二千八百五十余万。 德国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达到97.5%;德国交叉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采矿与冶金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领导性的工业部门;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并大力资助私营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是以政令方式颁布实施;19世纪末,德国所占殖民地不到英国的1/10。从大陆扩向全球,建立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成为威廉时代对外政策的重心。 俄国 19世纪中期一批英国工程师到俄国设厂并向俄国输出机器和技术人才;19世纪50年代俄国棉纱生产的集中,使大型棉厂添置机器织布,机器印花,向联合型方向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1861—1875年先后授权141家机器制造企业免税进口金属;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企业增加近1倍,产值增加了5.5倍,但重工业这一关键部门的资本主义改造仍极为缓慢。 从下列材料中提炼两条促进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炼因素正确;说明充分;逻辑合理。) 【答案】因素1: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史实说明: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兴办教育重视人才等;德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政令方式推动经济改革;美国通过专利法,给予发明人以专利保护,鼓励创造发明。 因素2: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 史实说明:俄国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因素3:变革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 史实说明:美国重视重工业和垄断企业的发展;德国采矿冶金部分发展迅速,垄断组织遍及采煤电气等工业部门;俄国重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整合材料中“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首部专利法,1890到1900年,美国政府颁发了234956项专利证书”,“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并大力资助私营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政府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是以政令方式颁布实施……建立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成为威廉时代对外政策的重心”,“俄国奉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可知在美、德、俄三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起了重要作用;根据“美国工业革命从移植英国技术开始,但很快创新了标准制度,通过机器和零件的标准化,促进了大规模生产……资本在百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大企业已比比皆是,它们占企业总数的0.9%,却占工人数量的25%和工业产值的38%”,“德国交叉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采矿与冶金钢铁工业成为德国领导性的工业部门”,“19世纪50年代俄国棉纱生产的集中,使大型棉厂添置机器织布,机器印花,向联合型方向发展……1860—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企业增加近1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等三个国家引进先进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变革生产方式,极大推动了工业化发展;根据“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达到97.5%”,“俄国1861年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可知,德、俄等先进国家发展近代教育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等信息;确定了促进近代工业化的两三个因素后,应用材料中的对应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将其中的两个信息,分别提供三两个史实,进行简要说明;解题过程中注意,提取的相关信息和结论(因素)正确,史实对应充分,说明准确科学,逻辑清楚合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从图中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相关信息中,提取一个变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变化:1951年到1991年,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増加。 论题:二战后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选择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趋势加强,企业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伴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出现,英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金融、保险、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崛起,体力职业比重下降,白领及高级管理人员比重増加;在以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新兴行业兴起,改变了生产生活,也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总是,二战后职业选择是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的必然结果。(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本题可以从不同时段看同一职业的变化,亦可比较不同阶段整体的变 化。)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按照要求从图片信息中,提取一类职业数据,归纳其趋势,说明其发展,如采矿、运输、建筑等重工业部门职工由增到减,或白领、高级专业与公共管理人员等第三产业职业不断增加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国际环境等社会原因、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整合分析并确立相应的论题,表述出来,如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程影响职业选择等;接下来通过对这一变化趋势的表现、原因或相关影响等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将这一问题进行升华总结,指出其本质上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注意按变化、论题和论证的顺序一一要求作答,论点要简确扼要,论述过程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书写规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