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1.从选材和试题形式上看,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何特点?‎ ‎(1)近年来,全国卷选文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极强的历史厚重感的文、史、哲等文章为主,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 ‎(2)2017年全国3套试题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均设置为3道题,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法、文本结构思路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 本观点的分析概括、迁移运用。第1题选“正确”项,后两题选“不正确”项。‎ ‎2.从试题考点上看,论述类文本阅读有何特点?‎ ‎(1)论述类文章阅读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 ‎(2)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角度多样,2017年加重了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方面的考查,这种命题新动向在一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 ‎——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读文时,应勾画论点与论据 ‎[三步阅读法解读]‎ ‎1.勾画论点句 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2.勾画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 等句子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要想准确勾画论点句和论据句,并明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熟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常用的6大论证方法如下:‎ 类型 定义 举例分析 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自己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列举确凿、充 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 论点。‎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熹、曾文正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 比中证明论点。‎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中,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求甚解”实际上是做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会意的重要性。‎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各个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 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作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强抗拒厄运;……磨难,是祸,也是福。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就是另一片蓝天。 以上文段针对事例做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读文时,应善于标注3类关键词 类型 阐释 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词);‎ ‎③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或然必然的词(如“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必然”“预计”等);‎ ‎④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 ‎⑤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①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于”“从而”等);‎ ‎②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 ‎③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 ‎④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其次……”等);‎ ‎⑤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⑥表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这是”等)。‎ 读文时,应注意思考3类关系 ‎1.思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2.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3.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的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这样处理:‎ ‎(1)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2)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3)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连缀的重要词语,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迅速找出该选项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 ‎——————[考题原文]————[三步信息提炼]———————‎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9分)‎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②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③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④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⑤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⑥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⑦。⑧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⑨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⑩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⑪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⑫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⑬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原卷如此。应为“其目的正是”或“正是为了”——编者注)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⑭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⑮ ⑯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论点与 论据 第一段共三句话,都是本段的观点句,总述气候正义这一概念的归属、产生背景及核心。[尝试答题]第1题A项就需要结合第②句比对分析。‎ 第2题B项就需要结合第③句比对分析 关键词 句②中“一些”是表数量的限制词,命题者会在以偏概全上设题。‎ 关系 第一段中提到“气候正义”“环境正义”“社会正义”“法律正义”四个概念。命题者会在偷换概念方面设题。‎ 论点与论据 第二段中,句④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从空间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命题者会在论证思路上设题。[尝试答题]第2题A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判断。句⑤是观点句,句⑥是事实论据,论证句⑤的观点,命题者会在论点与论据是否相符方面设题。‎ 关键词 句④中“因而”是表因果的关联词,命题者会在因果倒置上设题。句⑤中“首要”是表程度的限制词,“合理范围之内”是表范围的限制词,命题者会在程度、范围上设题。[尝试答题]第1题B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分析。‎ 关系 第二段中各句是总分关系,句④是总的观点,句⑤、句⑥阐释句④中的“公平原则”。‎ 论点与 论据 第三段中,句⑦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从时间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命题者会在论证思路上设题。[尝试答题]第2题A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判断。句⑧从消极和积极两角度对比分析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句⑨点明代际公平要防止“生态赤字”。句⑩、句⑪、句⑫分析实现代际共享的原因。句⑬交代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目的。[尝试答题]第3题B项就需要结合句⑬判断。句⑭概述气候正义的本质。‎ 关键词 句⑦中“因而”和句⑩中“因为”是表因果的关联词,命题者会在因果倒置上设题。句⑭“为了……而非”表判断的词,阐明了气候正义的本质,命题者会在是非颠倒上设题。[尝试答题]第1题C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分析。‎ 关系 第三段是总分关系,句⑦是总的观点,后面各句阐释句⑦中的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尝试答题]第2题C项就需要结合此段内容分析。‎ 论点与 论据 第四段中,句⑮总结了上文内容,句⑯综述气候正义的内涵。[尝试答题]第2题D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分析。‎ 关键词 句⑮中“总之”和句⑯中“因此”都是表下结论的关联词,命题者会在结论是否符合文意上设题。‎ 关系 第四段是全文的总结,与上面三段构成总分总的关系,命题者会在全文论证思路上设题。[尝试答题]第2题D项就需要结合此处分析。‎ ‎[尝试答题]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D [A项,第一自然段中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3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C [C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B [B项,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