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核心专题集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核心专题集锦

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核心考点1.灿烂的中华文化 ‎1.正确看待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中华文化并非一直都是辉煌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 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地位 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实用性、整体性 易错提醒 ‎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X)。‎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X)。‎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X)。‎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侧重点不同 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 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 见证不同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能够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6.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7.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误区警示 ‎1.误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2.误认为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误认为具有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唯一原因 具有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4.误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核心考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 ‎(1)含义。‎ ‎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表现。‎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进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 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 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华民族的核心—爱国主义 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名师点拨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核心:爱国主义 核心:改革创新 联系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时代,根据时代的特征来把握民族精神,结合时代精神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目前,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③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离开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就失去了根基;没有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就失去了脊梁。‎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都具有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特性,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内涵。‎ ‎(4)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为什么 重 要 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 要 性 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的需要 怎么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必须立足实践;‎ ‎⑥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知识拓展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弘扬民族精神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本专题知识结构简单,全国卷近几年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开的,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措施。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且偏向于主观题,试题难度中等,主观题对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 考向1. 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命题透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高考试题中更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典例:(2018全国3卷.12)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 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考向2. 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命题透视: 高考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为什么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考生要注意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典例:(2018全国3卷.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 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 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答案】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1.2019年1月13日至15日,“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举行,民族文化基因在吟诵的平仄韵律间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该活动的举行是基于民族文化 ‎①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是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排除。‎ ‎2.有人说爱国就是“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有人说爱国表现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也有人说爱国应当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由此可见 A.爱国主义不存在共同的要求 ‎ B.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C.爱国主义是难以明确定义的 ‎ D.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案】B ‎3.中华文化特别重视人文化育、美善相济,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倡导诗教乐教、以艺育人。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 B.独领风骚,冠绝天下 C.历经沧桑,源远流长 ‎ D.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材料中“美善相济”“诗教乐教”“主张天人合一”等体现了A。B中“冠绝天下”显然表述错误。C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强调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均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4. 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会徽整体造型为具有立体感的地球形状,以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荔枝红、芭蕉绿、珠水蓝为主体颜色,融合了“世界”“广府”“岭南文化”等视觉元素。该会徽的设计体现了广府文化 A.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创造新辉煌 C.具有时代性 D.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答案】D ‎【解析】该会徽以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荔枝红、芭蕉绿、珠水蓝为主体颜色,融合了“世界”“广府”“岭南文化”等元素,体现了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排除;B、C在材料中未体现。‎ ‎5.台风“莫兰蒂”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国家文物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继承性 ‎③古廊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6.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朝。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可见,中国茶文化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茶文化发于神农、兴盛于唐宋,说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糅合了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故选D。A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排除B。材料未体现文化的多样性,C与题意不符。‎ ‎7.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获取有声有像的海量信息……但是,互联网代替不了纸质图书,网络文学的阅读代替不了在名著经典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阅读经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①名著经典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②悠久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经典名著 ‎ ‎③阅读经典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 ‎④对话古圣今贤才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8.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中原)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原从西域引进了芝麻、葡萄、黄瓜、菠菜等,西域的一些烹调方法也传入中原。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西域饮食文化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文化交流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故①④正确;②③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9.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 A.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 B.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D.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创新属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故D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等内容,故A、B、C不符合题意。‎ ‎10.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它见证了一段彝海结盟的珍贵历史,记录了红军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当年党的领导人刘伯承和当地彝民首领小叶丹高高端起了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由此可见 ‎①共同的生活铸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 ‎②长征精神见证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 ‎③在传统文化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11.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差异 ‎ ‎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 ‎④决定了各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符合题意。区域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碍相互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故②排除。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不是决定,故④排除。‎ ‎12.2019年1月,民族舞剧《凤凰》惊艳亮相北京,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来自天国的使者青鸟引领躲避战乱的土苗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湘西大地并建立了家园,青鸟生下女儿凤凰守护饱经磨难的族群。凤凰的降临为部落带来了光明,也引起了邪恶势力的恐慌。黑暗首领傩洞多次侵犯凤凰,均被凤凰族人击退。凤凰成年后,为了保护族人投身火海,驱散了黑暗,护佑着美丽的湘西。由此可见,该剧能够让观众如痴如醉的根本原因是 ‎①在剧情设计上追求回环曲折、大起大落 ‎②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增添丰富的时尚文化元素 ‎③用艺术的方式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和精神图腾 ‎④把沉淀着一个民族独特历史和印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给观众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B ‎1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乡土》节目,从文化的视角发掘展现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物和各类民间文化样式,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绝活绝技以及他们鲜为人知的艺术人生,带给观众一种“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气质样貌。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真实还原和再现了中华文化的面貌 ‎ ‎②重塑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③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 ‎④让观众切实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乡土》节目,从文化的视角发掘展现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物和各类民间文化样式,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姿多彩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特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真实还原和再现”说法错误。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绝非一个节目所能重塑的,②夸大了该节目的作用。‎ ‎14.央视新闻曾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这告诉我们 ‎①“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 ‎②要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时代精神,让其与时俱进 ‎ ‎③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④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15.妈祖文化的传播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密不可分。宋代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华侨华人出海谋生,“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大量修建妈祖庙,其中不少庙宇已有数百年历史,成为当地华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其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标志。这表明 A.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 ‎ B.妈祖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结晶 C.妈祖文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 D.妈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B项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结晶;C项错误,妈祖文化具有区域性,不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华人华侨在东南亚等地修建妈祖庙,妈祖庙成为当地华人的政治、文化中心,这说明妈祖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D符合题意。 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宣传英雄的先进事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