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10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10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 目 录 目 录 .................................................................................................................................................... ............1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 ...............2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 .....................7 三 丑小鸭(二课时) ........................................................................................................... . .......................10 四 诗两首二课时 .................................................................................................................... . . . . ................14 五 伤仲永(二课时) ....................................................................................................................... . . .........18 六 黄河颂(两课时) ............................................................................................................... . ...................22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26 八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32 九 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36 十 木兰诗(二课时) ................................... . . .............................................................................................40 一一 邓稼先(二课时) .............................. . . ..............................................................................................42 一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 ..............................................................................................46 一三 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 .................................................................................................50 一四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 .................................................................................................54 一五 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56 一六 社戏(二课时) .............................. . . ..................................................................................................58 一七 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 ..................................................................................................62 十八 竹影 ............................................. . .........................................................................................................66 一九 观舞记 ........................................ . . ........................................................................................................68 二十 口技 ..................................... . . . .............................................................................................................70 二一 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 ..............................................................................................................74 二二 荒岛余生(二课时) ......... . . ...............................................................................................................78 二三 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 ..........................................................................................................82 二四 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 ............................................................................................................86 二五 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 .........................................................................................................89 二六 珍珠鸟(一课时) ........... . . .................................................................................................................93 二七 斑羚飞度 ........................... . . . ...............................................................................................................95 二八 《华南虎》 ..................... . . ...................................................................................................................97 二九 马(二课时) ............... . . . . .................................................................................................................99 三十 狼(二课时) ............. . . . . ...................................................................................................................103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拗( ) 窦( ) 锡箔( ) 和蔼( ) 厥( ) 淋漓( ) 叵( ) 确凿( ) 2.解释词语: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渊博: 宿儒: 鼎沸 : 高枕而卧: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 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总结反思】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导学过程】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二、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实践·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在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拌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蛋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呀,”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着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词语: ①小憩: ②酷: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加点的“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写文章要前后照应,按要求作答。 ① 找出与题目中“美丽”一词相照应的句子。 ②找出首尾相照应的句子。 5.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概括分析文中男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7.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②给美丽做道加法。 8. 这是一则充满智慧之美,人性之美的课堂小插曲,在你的课堂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让你记忆犹新的小插曲吧!也请你描绘出其中最精彩的一则吧! 二、相互合作,查阅有关书籍,理解“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 【总结反思】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 2.《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 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 lí( )歌 叮zhǔ( ) 徘huái( ) zhà( )栏 恐jù( ) 花pǔ( ) 玉zān( )花 pú( )公英 2.填空。 (1)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 ,台湾作家。 (2)“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 ,又指 ,还包含有 的意思。文中关于“迟到”的回忆属于记叙中的 (记叙顺序)。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反思】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 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 3.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 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 【导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内容 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精读精炼:阅读“有一天,下大雨……是她教我跳舞的。”完成以下习题 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爸爸身上的什么特点? 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请用“我觉得……因为……”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 【总结反思】 三 丑小鸭(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 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重点难点】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 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记住以下生字词 讪( )笑 吐绶( )鸡 篱笆( )( ) 灯芯( )草 铰( )链 迸( )出 沼( )泽地 嫉妒( )( ) 木屐( )飕飕( )弥( )漫 2.本文作者安徒生是 (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我还读过他还写的《 》和《 》等童话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复述课文。 4.说说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二、思考讨论: 1.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2.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3.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三、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总结反思】 三 丑小鸭(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迁移拓展。 【重点难点】 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导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思考问题:阅读“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2.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 3.画出选文第二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4.选文最后画横线的句子充满哲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丑小鸭的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外拓展】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难忘的八个字 [加拿大]玛丽•安•伯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稍稍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心、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1)厌恶( ) (2)畸形( ) (3)温馨( ) 2.我为什么觉得除了家里人之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有人会喜欢我? 3.为什么说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伦纳德老师? 4.“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原来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5.孩子们都喜欢、敬慕伦纳德教师的原因是: 6.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耳语测验”的形式。 【总结反思】 四 诗两首(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5.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 【迁移拓展】 三、阅读诗歌,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 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 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 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 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总结反思】 四 诗两首(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2.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按要求默写。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拓展】 三、课外阅读:阅读现代诗《希望井》,回答问题。(6分)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1.这首诗中“黯然低头”属于人物描写的 描写和 ,形象逼真地体现了我 的心理状态。(3分) 2.“掉落深井”、“闪烁的星光”除了在诗中看作是真实的情况外,还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2分) 3.诗的结尾两句饱含怎样的人生哲理?(1分)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迁移阅读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 ) ②凡如是( ) ③始定为“绿”( ) ④凡如是十许字(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 。 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四、合作探究 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总结反思】 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 一、过关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 ) 哺育(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狂澜( ) 屏障(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 ②狂澜 ③屏障 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二、 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三、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课后练习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总结反思】 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 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二、 合作探究: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精读精练: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类文品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 繁衍( ) 缅怀( ) 泛滥( ) 蹂躏( )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总结反思】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 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2.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一)课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二)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试完成下列各题。 1. 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 )描写,作用是: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 ),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作用是: 。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三)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 )( ) 惨白( ) 哽住( )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 四、课外阅读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八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导学过程】 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__千里 ②丛山dié________岭③险jùn________ ④阻yì________⑤逼xiá________ ⑥qíqū________ 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___生________ ⑧浊___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崎岖: 一泻万里: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造一个比喻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四、积累。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 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总结反思】 八 艰难的国运与胸健的国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学习: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 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 )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 )万里。有时流到很( )的境界,两岸丛山( ),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⑤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浊流( ) 阻抑( ) 曲调( ) 崎岖( ) 2.为段①②空缺填上适当词语。 3.为文中横线上补写句子。 4.文章②、③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哪两种境界?表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5.这篇文章通篇运用比喻,试找出一处,加以体会。 6.文章思路清晰,请你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图。 人类历史道路→( )→( )→中华民族史路→( )。 四、拓展练习 1.“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_________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迭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 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写信给她的丈夫。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这是她的照片,可是一张旧的、残破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我说: “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 甲,“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这是她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 乙,“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 丙,“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 丁,“叫他坚决勇敢的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性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7.选一句话填入第二段横线上( ) A.家里太穷,她们买不起象样的信纸信封。 B.战争实在残酷,家家户户已经山穷水尽。 C.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的表达了她们的心意。 D.为了方便、节约,不浪费纸张。 8.给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四处选恰当的语句。 A.郑重地说 B.好奇地问 C.嘻嘻地笑了 D.又抬高声音说 甲 乙 丙 丁 9.本文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0.末段中“这种崇高的德性”具体指什么? 12.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下雨,如果适量,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过量,则会成灾; , , , , ;游戏,如果适度,可以愉情悦性,如果过度,则会荒废学业。总之,凡事都有个度,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总结反思】 九 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罗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导学过程】 一、 预习设计。 1.《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 )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斑斓( ) 碾( ) 污秽( ) 谰语(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镐头( ) 3.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5.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 6.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语调、重音,读出语气。 2.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3.在读中感受文中的情感。 4.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三、合作探究 1.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2.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5.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总结反思】 十 木兰诗(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重点难点】 文言词汇积累;理清故事情节。 【知识链接】 1.作家。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2.作品。 《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导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解大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可汗 ( )( ) 鞍鞯( )( ) 燕山( ) 辔头( ) 戎机( )胡骑( )金柝( ) 朔气( ) 红妆( )战袍 ( ) 唧 ( ) 机杼( )倩 ( ) 溅( ) 啾( ) 姊( ) 云鬓 ( ) 著 ( ) 霍霍( )( )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二)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1.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 合作交流。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理清故事情节。 (1)用4——8字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3.《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四、背诵课文。 五、积累。 1.文言词语积累。 如: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实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十 木兰诗(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感受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一、 合作探究。 1.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5.“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7.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二、 精读精练。阅读诗歌第六节,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三、课外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四、拓展迁移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总结反思】 一一 邓稼先(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 鲜为人知___ 鞠躬尽瘁___ 锋芒毕露___ 热泪满眶___ 马革裹尸___ 层出不穷___ 风悲日曛___ 2.据拼音写汉字 至死不xiè___ 妇rú___皆知 平沙无yín___ péng ___断草枯 家喻户xiǎo___ 兽tǐng___亡群 燕然lè___功 常fù___三军 3.词语填空 当之无___ 死而后___ ___然不同 知人之___ 盖世无___ 德高望___ 公而忘___ 两___清风 4.解释下列词语 马革裹尸: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截然不同: 层出不穷: 5.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仿写: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 4.试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作用。 5.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总结反思】 一一 邓稼先(二课时)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你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内容,分析文章内容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二)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二、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父亲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正正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干什么?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过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qiàn___。 ⑤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了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儿,使我、妻、母亲面面相qù___,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_______。 ⑥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意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是呀,父亲所“演”的,不过是些迎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根据④⑤段拼音写汉字 道qiàn( ) 面面相qù( ) 2.第⑤段横线上应补出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 4.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什么样的神情? 5.第⑤⑥两段划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第②⑤段,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意味着什么? 7.“嘴里说阴,脸上作晴”在文中的意思该如何理解? 8.联系全文看,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9.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为什么赞不绝口? (二)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总结反思】 一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本文生字词》,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3.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重点难点】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闻一多介绍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衰微___ 校补___ 弥高___ 无暇___ 窥园___ 迭起___ 排衙___ 卓越___ 2.据拼音写汉字 ___qiè而不舍 ___lì尽心血 气冲___dǒu 牛 ___qián心贯注 心会神___níng ___jiǒng乎不同 慷___kǎi淋漓 __ __wùwù穷年 3.形似字注音组词 暇( )___ 迥( )___ 凝( )___ 契( )___ 瑕( )___ 炯( )___ 疑( )___ 挈( )___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犹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仿写: 例: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仿写: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三、精读精练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总结反思】 一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 2.学习闻一多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就下列一些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4.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所,悄悄说:“沃克医生,5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是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地喋喋不休!” 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 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 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头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72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儿,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 【注】刘伯承(1896—1986)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早年,他率领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在一次剧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入他的右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三个加点的词 ①鄙夷地说( ) ②由衷地说( ) ③失声嚷道( ) 2.分别说明下列两句中量词或数词叠用的作用 ①“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克医生“粗暴”的性格表现在_______,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沃克医生一直以“你”来称呼刘伯承,然而最后按中国人的习惯连用两个“您”来称呼刘伯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_______和高明的_________。 8.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一三 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2.体会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学习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2.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深邃___ 踌躇___ 磐石___ 纽扣___ 喧嚣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挑( )___ 荷( )___ 丧( )___ 挣(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词语填空 ( )人注目 杂乱无( ) 零乱不( ) ( )不作声 ( )不通风 不见( )日 掌声( )动 ( )劳无益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笔下的贝多芬,主要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3.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文章怎样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人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三、精读精练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2.如何理解“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4.段③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5.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6.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 7.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在下面。 【总结反思】 一三 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来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B)清静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幽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的小路上、茅房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4.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不超过24个字) 答: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总结反思】 一四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仔细描摹,比较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 3.学习本文行文顺序、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课文语言丰富,让学生细细品味,注意积累。 【重点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迪耶普小城附近一没落的贵族家庭。1880年,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至1890年之间写成,有中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文字简洁、质朴。 一、关于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其中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内容主要通过一个家族中各个成员的不同遭遇,以自然主义笔法反映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魅 皙 捋 踝 谬 颅 膺 琐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二、问题探究 1.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人 物 肖 像 语 言 动 作 性 格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 德 左 拉 2.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3.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4.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精练 课内语段阅读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像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是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提升 从你所熟悉的人群中选出几位有特色的人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展示其性格,气质等。题目自拟。 【总结反思】 一五 孙权劝学(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 5.见往事耳( ) 6.及鲁肃过寻阳( )( ) 7.卿今者才略( ) 8.非复吴下阿蒙( ) 9.即更刮目相待(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 2.见往事耳( ) 3.孰若孤( ) 4.蒙乃始就学( ) 5.士别三日( ) 6.肃遂拜蒙母( ) (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三、精读精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释: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反思】 一六 社戏(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 2. 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 )___ 相( )___ 壳( )___ 泊(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 )___ 篙( )___ 絮( )___ 楫( )___ 皎( )___ 蒿( )___ 恕( )___ 揖( )___ 狡( )___ 嵩( )___ 怒( )___ 辑( )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 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4.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 详写: 略写: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悟课文讨论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6.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三、精读精练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 蹿___ 老渔父___ 2.释词 ①依稀: 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6. 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反思】 一六 社戏(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重点难点】 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导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三.总结提升 1.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2.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4.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5.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哪几点: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膨胀( ) 潮在涨( ) 2.释词 婀娜: 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总结反思】 一七 安塞腰鼓(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3.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知识连接】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给加点字注音,据拼音写汉字 骤雨( ) 亢奋( ) 晦暗( ) 戛然( ) ( )tián静 ( )rǒng杂 烧zhuó( ) ( )jī绊 2.仿照所给的例句组成新的词语 例:茂腾腾 咝_____ 风_____ 红_____ 黄_____ 绿_____ 白_____ 黑_____ 马_____ 3.选择词语填空 旋风一样 斗虎一样 骤雨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_____,是急促的鼓点;_____,是飞扬的流苏;_____,是蹦跳的脚步;_____,是闪射的瞳仁;_____,是强健的风姿。 二、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三、精读精练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人物是_____;性格是_____;神情是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6.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7.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联系当今“走进西部,开发西部”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提升 在清凉的秋风里,在纯的透明的天空下,怀着一份静静的心情,听上一曲《秋日的私语》。 钢琴缓缓地打着低音,在我眼前托出一片高远而安详的天空。接着,一串平缓的旋律带我漫步于林间小路。①轻踩着微润的泥土,吸吮着莫名的芳香,让我尽情聆听风的私语,云的私语,秋虫的私语,湖水的私语,大自然的私语…… 一阵秋风掠过湖面,带来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凉意。树上的叶儿在这风中颤抖了几下。听!你听到了什么?我分明听到了叶的私语。②那相伴了一春一夏的小侣,此时此刻正互道珍重、缠绵、依恋,但绝无哀怨。太阳照着,它们依偎着,享受着最后一次被涂成金黄,回忆着星星点点的往事……③它们曾一起绽出新芽,一起舒展了腰身,一起在暖风中嬉戏,一起为大树——它们共同的家,奉献着自己。 又一阵风吹过,湖水轻颤,泛起涟漪。④几片树叶翩然地、潇洒地落入秋天的水纹里,随波而去。 “别难过,明年我还会再来。现在要去泥土里,化作树的根,化作树的魂。” ⑤太阳隐去,星星闪现,秋露落下,滴进水里,渗入土里,润到我的心里……终于,淡淡的,一切的梦幻消失在重新平静了的湖水里。……消失了那些私语。 当那极富穿透力的尾声溶入空气时,我觉得那弹跳雀跃的,已不仅是黑白琴键,那是我和养我的母亲的私语,我和润我心田的园丁、诤友的私语,那私语中含蕴的是广博的爱。 1.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树上的叶儿在这风中颤抖了几下。颤抖:________。 太阳照着,它们依偎着,享受着最后一次被涂成金黄。依偎:________。 2.选文写了哪些秋景?其中详写了哪种? 3.文中作者由“黑白琴键”联想到了什么? 5.发挥想像,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所表达的内容。 回忆着星星点点的往事…… 补写内容: 【总结反思】 一七 安塞腰鼓(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2.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重点难点】 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 )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 )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4.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气势?思考一下其何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安静的腰鼓”,第二部分是“寂静的腰鼓”,这两个静一样吗? 3.请你说说黄土高原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4.试从多角度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神 那年腊月,我来到陕西略阳。这里是秦岭腹地,山深坡陡,地瘠民贫,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沦落到这个卑微之地,和卑微的山民混在一起,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直到年关还不敢有回家的打算。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声声入耳,叫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锣练鼓。 山里的汉子敦实威风,他们脱了棉袄,穿着对襟夹袄,舒张着血脉,喷红着脸膛,挥舞着铁臂,在一面五尺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铜钹、铜锣敲得地动山摇,惊神泣鬼。 我看得正入神,只见掌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锁定我身边的一个老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长相瘦弱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里,听到喊叫,甚是羞涩地往后缩。这么个焉老头能敲出什么道道来,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直往前推搡。“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切……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只见张伯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仍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顿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双眼生辉,一脸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一挥,劈下一串天雷,直教石破天惊。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 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焉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派无形的刚气!黄天在上,厚土在下,而张伯正立地顶天地矗立在中间!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给我以脱胎换骨的剧痛,赐我以荡涤灵魂的快感;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我,新生了!我,踏上了归程! 1.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 ) 殷切( ) 2.解释加点的字 高擎过头: 天神降临: 3.“这个叫张伯……直往后缩”这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张伯”的形象?作用是什么? 4.“只见他急敲……出神入化”这句话着力表现的是什么? 5.仿写下面的句子 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仿写: 6.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 ②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 7.学习课文和本文的写法,请你描写民间节日时的庆祝场面。 【总结反思】 18 竹影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3.简单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知识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参差___、___ 收藏___ 惬意___ 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 弥漫___ 姿态___ 水门汀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 )___ 禅( )___ 瓣( )___ 燥( )___ 稍( )___ 惮( )___ 辨( )___ 躁( )___ 俏( )___ 殚( )___ 辩( )___ 噪( )___ 消( )___ 掸( )___ 辫( )___ 操( )___ 3.解释词语 惬意: 徘徊: 坐不牢: 口头禅: 4.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题目“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 2.课文题目是“竹影”,但开头并不谈竹子,却从“太阳落山”写起,为什么? 3.怎样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 4.作者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5.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三、精读精练 课内语段阅读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联系也有区别,说说区别是什么? 6.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7.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思考。结合课文思考: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提升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4.比较一下丰子恺的《竹影》与七年级上册沈复的《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反思】 一九 观舞记 【学习目标 】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 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 阐述___ 褶裙___ 粲然___ 嗔视___ 供养___ 蠕动___ 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 )___ 炫( )___ 濡( )___ 绚( )___ 绸( )___ 眩( )___ 蠕( )___ 询( )___ 稠( )___ 弦( )___ 儒( )___ 殉( )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 本色当___ 低回___转 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 尽态极___ 息息相___ 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6.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1.找出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特色的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2.“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运用什么手法描写舞姿,展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4.诗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5.本诗和课文在表现美时有什么共同点? 五、课外练习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3.古今诗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如本文所引白居易“珠缨炫转星宿摇,花头薮龙蛇动”;其他如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都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找一找,积累起来。 【总结反思】 二十 口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知识链接】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一、自主学习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屏障( ) 呓语( ) 齁声( ) 曳屋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 ) 施八尺屏障( ) 众妙毕备( ) 会宾客大宴( ) 众宾团坐( ) 夫叱大儿声( ) 宾客意少舒 ( )虽人有百手( )妇抚儿乳( ) 奋袖出臂( ) 但闻屏障( )其夫呓语( )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齐发,众妙毕备。 4.(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六、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七、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 、 、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总结反思】 二十 口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重点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释: 二、合作探究 1.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注意掌握第一段中重点词句。 3.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4.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精读精练 课内语段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点字注音 犬吠____ 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 奋____ 俄而____ 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6.用“‖”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无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指出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唱了十数句之后,……不禁暗暗叫绝。 ( ) ②满园子里便……都听得见。 ( ) 2.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句话是怎样写声音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初看傲来峰……愈险愈奇!”这句话是怎样描绘声音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本文和《口技》描绘声音的手法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反思】 二一 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品味意味深长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探险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知识链接】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拽出来__ 无垠___ 战栗___ 履行___ 辜负___ 钦佩___ 鲁莽___ 告罄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姗( )___载( )___凌( )___眶( )___ 珊( )___栽( )___陵( )___筐( )___ 删( )___裁( )___绫( )___诓( )___ 跚( )___哉( )___菱( )___框( )___ 3.成语填空 坚持不( ) 不可思( ) 风( )露宿 精疲力( ) 毛骨( )然 ( )武扬威 寸步之( ) 海市( )楼 4.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 3.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请你说一说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三、精读精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至“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总结反思】 二一 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3.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 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4.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三、课内语段阅读: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 2.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6.归纳本段大意。 四、课堂练习 1. “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2.“国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3.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总结反思】 二二 荒岛余生(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重点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知识链接 】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搁浅___ 斫痕___ 祈祷___ 墨水___ 泅___ 沮丧___ 栅栏___ 衔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教( )___处( )___丧( )___量(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成语填空 孤立无( ) 冻饿之( ) 闻( )未闻 郑( )其事 知足安( ) 不( )之地 不可思( ) ( )以自慰 4.仿写 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三、精读精练:阅读“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完成练习 1.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语句。 3.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4.你知道他在孤岛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吗? 5.鲁滨孙把自己的不幸处境作了分析,他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6.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 7.军人或一些有志于探险事业的人们,也常常接受一些 “野外生存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飞机将他们空投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荒岛或森林),给他们一点必需品,让他们呆上一周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是你,你需要哪些物品(越少越好)?你将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自己设置一种情境,按要求填写。 ①你需要的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可能遇到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克服困难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你读了此文后所受到的教益 四、拓展提升:感悟想象,拓展延伸 在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足迹。甚至在有些不毛之地,人类也能设法生存下去。大自然几乎处处皆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区很慷慨,某些地区则很吝啬。 假设你就出生并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你打算怎么办?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总结反思】 二二 荒岛余生(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泅水( ) 沮丧( ) 斫痕( ) 冻饿之虞( ) 2.本文节选自《 》,是 国人 写的。 3.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 的矛盾心情。 4.填空 ( )无援 ( )未闻 ( )其事 知足( ) 不( )之地 不可思( ) ( )自慰 5.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 。 B.①我捧上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 ②这中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 ②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解放军战士。 C.①听了他的一席话,心里就放宽了一半。 D.①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②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②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 6.“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7.写两句关于不怕挫折和困难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不是``````恐怕我早已```````”的句式将下文中划线部分改写成排比句。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雨光热,恐怕我早已霉烂干瘪苍白憔悴了。 世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二、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你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鲁滨孙在荒岛遇到了哪三个问题? 4.简要概括文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精练:阅读“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因为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寂寞: ②闻所未闻: 2.“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之后……”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个词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3.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其次应该提到的是……”,那么,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什么? 4.“我”为什么要在大柱子上刻字记录时间? 5.笔、墨、书、纸之类为什么“我”开始时“忘记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而现在却觉得特别“值得一提”? 6.联系全文,你认为鲁滨孙有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总结反思】 二三 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 【导学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___ 缭绕___ 峰巅___ 摄氏度___ 滞留___ 崎岖___ 窒息___ 轮廓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 )___颤( )___绕( )___散(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成语填空 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 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 4.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三、精读精练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 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4文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总结反思】 二三 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精读精练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1969年7月6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力特岛上,冯•布劳恩 博士亲临控制中心。上午9时32分,布劳恩博士为他设计的“土星”5号火箭下达了“倒计时”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2930吨的“土星”5号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吐着火舌,划破长空,满载着人类的希望,飞离地球,向着人们向往已久的“月宫”飞去。 ②发射后9分11秒,第二级火箭脱离,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飞船脱离地球轨道,进入狭长的地月过渡轨道。发射后3小时6分,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指令舱驾驶员麦克尔•柯林斯把飞船调转180度,然后把指令舱端的锥状对接杆,慢慢地准确地插入登月舱的接孔。接着,埃德温•艾德林,这位宇宙工程学博士卸下登月舱和指令舱间的封闭隔板,接通电缆,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发射后4小时10分,第三级火箭与飞船彻底飞离。登月舱向着月球不顾一切地飞了过去。 ③月球的怀抱有多温暖?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地球上亿万人的眼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紧紧盯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格林尼治时间21日2时56分(美国东部时间20日2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下,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荒凉的月球。接着,艾德林也开始在月球行走,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 ④他俩在月球那坑坑洼洼的表面上轻飘飘地跳跃起来,这种景象令全球各地的电视观众惊叹不已、欣喜万分。他们那种滑稽的样子,成为世界不朽的形象以及科学无所不能的象征。阿姆斯特朗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⑤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代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特制的纪念碑,上写:“从地球来的人类于公元1969年7月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此外,他们展开了太阳能电池阵,安设了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还采集了20多千克岩石和土壤标本,拍摄了地貌照片,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电视谈话。同时,宇航员麦克尔•柯林斯中校驾驶着指令舱对接后,3位宇航员开始返航。几天之后,“阿波罗”11号安全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中。尼克松总统亲临了负责打捞“阿波罗”11号3位宇航员返航的欢迎仪式。人类的首次登月宣告成功。 ⑥这一个登月之日被定为美国的法定假日,而我们记得16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日并未被庆祝,今天的登月之日却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滑稽___ ②溅落___ 2.第①段作者采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的作用是:_______ 3.第①段画线句子除了说明“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慢慢地”一词在表达意思上起了什么作用? 5.你是怎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的含义? 6.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 7.对“阿波罗”飞船飞向月球成功这件事,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反思】 二五 真正的英雄(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 2.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探索精神。 【知识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 ) 锲而不舍( ) 勋章( ) 锤炼( ) 阴霾( ) 孜孜不倦( ) 企求( ) 凝聚( ) 战栗( ) 拓荒( ) 弥补( ) 不朽( ) 2.词语积累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树: 锤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二、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如何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3.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 4.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6.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 三、精读精练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的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1.第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发表这篇电视讲话的目的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七位宇航员之所以能称之为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④段的“挑战者”为何要加上引号? 4.第③段“我们内心的真实感情”是指什么感情? 5.“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 6.第⑤段最后一句中的“很不相同”是就什么而言的?“那样的一致”是指什么而说的? 7.第④段第一句该如何理解?联系历史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提升 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 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 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 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 他们从不后悔! 1.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1)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在高远的云雾间。(漂浮 耸立) (2)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 娇惯) (3)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下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你的下滑。 (挡住 遏制) (4)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 )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相信 信仰) 2.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 3.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评价”? 【总结反思】 二五 短文两篇(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夸父追日》)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重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知识链接】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于河、渭( ) 弃其杖(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逐走( ) 饮于河( )( ) 未至( )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 化为邓林( )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 )“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 二、合作探究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三、拓展提升。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 附: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总结反思】 二五 短文两篇(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盂( ) 孰( )为汝( )多知( )乎 沧凉( ) 决(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孔子东游( ) 辩斗( ) 问其故( ) 去人近( ) 探汤( ) 多知( ) 不能决( )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 ) 此独以跛之故( )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二、合作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⑵ 孔子不能决也。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三、拓展提升。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加点的词: (1) 庄子欲刺虎( ) (2) 馆竖子止之曰( ) (3) 两虎方且食牛( )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 (5) 两虎果斗( )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附: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总结反思】 二六 珍珠鸟(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 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导学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鸟巢___ 垂蔓___ 雏儿___ 蓬松___ 眼睑___ 眸子___ 流泻___ 呷嘴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卷( )___ 挨( )___ 似( )___ 颤(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形似字注音组词 斑( )___ 葱( )___ 茏( )___ 享( )___ 班( )___ 忽( )___ 笼( )___ 哼( )___ 4.找出句子中的动词,说说它们的作用 (1)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动词: 作用: (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动词: 作用: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3.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形象的? 4.“我”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精练:阅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段⑤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段⑤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段⑦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 5.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 6.段⑥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 四、拓展提升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拉”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给加点字注音 撵它___ 舷窗___ 2.解释下列词语 悭吝: 爱不释手: 3.文中多处用了拟声词,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4.把描写小鸟外貌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5.用一个词语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6.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五、积累训练 益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古代诗歌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鸟的吟咏,请写出一些你所喜爱的诗句。 【总结反思】 二七 斑羚飞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2.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 ) 娴熟 ( ) 逞能( ) 肌腱 ( ) 恍惚 ( ) 迥然不同 ( ) 参差( ) 眼花缭乱( )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略胜一筹: 3.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祖籍 ,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二、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交流。 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而感动。 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讨论,并派同学发言。 2.划出斑羚陷入绝境的语句, 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此时的表现怎样?表现斑羚怎样的品质? 3.斑羚飞渡具有怎样的壮举? 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精练:阅读“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完成练习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个撼天动地的特写镜头,找出来后仔细研读,完成下面各题 ①它的内容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②其中点示老斑羚所起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中一句相当于电影中“旁白”的解说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④举例说明其中比喻手法的精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两只猫(选段)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除了一双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心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到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气,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捉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a,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b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也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道:“去,学抓老鼠去!” 1.上文中,作者写两只猫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中,写两只猫的特点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对邻家的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后来通过捉老鼠一事,作者才改变了对邻家猫的态度。 4.上文中加粗的两个词语“机灵”“伶俐”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各自形容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二八 《华南虎》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4.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悟诗的语句。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呵斥___ 抽搐___ 叽喳___ 钢锯___ 沟壑___ 恍惚___ 咆哮___ 胆怯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角( )___爪( )___栅( )___血(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合作探究答 1.诗人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2.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精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jī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bān wén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咆哮( )( ) 掠( ) 趾( ) 2.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不jī( ) bān( )wén( ) 3.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石破天惊: 4.结合全文体会“我终于明白……”中“我”明白了什么? 5.通过本段的意思,谈一谈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提升 松 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巧,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相互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了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鲜编扎起来;然后把苔鲜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结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给加点字注音 翘尾巴___ 分叉___ 圆锥___ 褐色___ 2.全文介绍了松鼠哪三个特点?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外形的漂亮? 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筑窝的特点? 5.文中多处用了拟人手法,请找出一处略作分析。 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总结反思】 二九 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知识链接】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 【导学过程】 三、自主学习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觑( ) 鬣( ) 剽( ) 悍( ) 疆( )场 驯( )良 勇毅( ) 窥( ) 伺( ) 迎合( )疮( )痍( )枉( )然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解释。 窥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羁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疮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阔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遒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 疆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勇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枉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遒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 5.语言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请你至少写出10个,解释每个成语的意思。 6.用下列给出的词语仿写一段话。 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而无不及 7.汉字里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如骑、骐、骄、骗、验,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借助工具书,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 8.从课外找出几个与马有关的俗语。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4.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三、精读精练:阅读“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完成练习 1.天然马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中的“不凶猛”表现在哪些方面? 3.用一个词语概括南美各地的马的处境特点。 4.野马与家马有什么区别? 5.你欣赏天然的马还是人工的马?为什么? 6.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大意。 五、 拓展提升 以“___,人类永远的朋友”为题作文,横线上要求填上某一动物的名字,表达出你对它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字数300字左右。 【总结反思】 二九 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3.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的句子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通顺。 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 )它的尾巴( )是垂着的,( )于它很适合。( )它能使尾巴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 )它的皮肤( )很坚实,( )满生着厚密的短毛,( )还是十分敏感的。 三、合作探究 1.布封的另一篇说明文《松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对松鼠进行了小小的赞扬,在本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把它找出来,并用本文的一个词来为这句话作注释。 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马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精练: (一)阅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二段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总结反思】 三十 狼(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点难点】 1.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2.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知识链接】 简介作者及作品: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___ 大窘___ 苫蔽成丘___ 弛担___ 目似瞑___ 意暇甚___ 尻尾___ 假寐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2)盖以诱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亦毙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方欲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解释下列多义词 止:止有剩骨_____ 前:狼不敢前_____ 一狼得骨止_____ 其一犬坐于前_____ 意:意暇甚_____ 敌:恐前后受其敌_____ 意将隧入_____ 善以诱敌_____ 4.说说下列“其”字各指代什么?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一狼洞其中。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断其股。 (7)其一犬坐于前。 5.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二、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三、精读精练:精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屠夫遇狼”概括第一段内容,后三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 2.哪些词语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 3.前狼假寐的姿势、神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哪一句表现了狼贪婪的本性? 5.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6.哪一句能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 羊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辨,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而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注释]:词辩:辩论的言词。宁馨:这样。 膻( shān):羊肉的气味。 皂荚子: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状如豆角。 1.羊为什么卖不出去? 2.文中形容这个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3.文中的性痴书生代表什么形象? 4.文中多次出现“其“字,都是代词,指出它的具体意思。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总结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