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点1|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大萧条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生产的盲目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 ‎(2)具体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②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4.特点 ‎(1)波及范围广: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 ‎ ‎(2)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达四年。‎ ‎(3)破坏性大: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 500亿美元。‎ ‎5.影响 ‎(1)经济破坏严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2)国际关系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 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 ‎(3)调节农业生产:缩减耕地和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 ‎(4)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开创美国的福利制度;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3.影响 ‎(1)直接影响: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易混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 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2年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 “是胡佛政府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的影 响 ‎①→经济危机波及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胡佛应对危机的政策 ‎②→胡佛实质上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史料三: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 ‎③→胡佛政府实际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度的干预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并造成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史论归纳 ‎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及教训 ‎1.应对措施 ‎ ‎(1) 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 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历史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①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 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②(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罗斯福政府兴办工程 ‎①→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干预 史料二:罗斯福新政时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 ‎②→罗斯福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成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二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提示:措施: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 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C [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落,故A项错误;胡佛虽然采取了一定干预经济的措施,但没有挽救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坚守自由放任政策,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由此可知体现了胡佛尽己所能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从“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可知,胡佛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故D项错误。]‎ ‎2.(2017·宁德检测)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移到了华盛顿。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  )‎ 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的核心措施 C [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布局的内容,故A项错误;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活动及设立一些监管机构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调整工业生产而不是整顿金融,故D项错误。]‎ ‎3.20世纪30年代初,针对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的举措,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农田。这说明其农业政策(  )‎ A.不符合经济发展运行规律 B.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C.没有使农民损失得到补偿 D.最初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适合当时大危机需要的,故A项错误;罗斯福的农业政策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B项错误;农业政策中实行给农民补贴,故C项错误;材料中“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农田”信息说明新政中农业措施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故D项正确。]‎ 考点2|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经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并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2)理论基础: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措施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误区警示]       经济计划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评价: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特点 ‎(1)法制保障: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作用 ‎(1)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轻巧识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黄金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滞胀”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 ‎[概念阐释]       “滞胀”‎ ‎“滞胀”是指在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与经济低速增长并存的状态。经济“滞胀”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全面危机阶段,其表现形式是,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这两个方面状况同时并存。“滞胀”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变得日趋严重,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弱。‎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 史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商业生产与交换,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史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②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 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史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③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或自由放任思想)‎ ‎①→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张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史料二: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或凯恩斯主义思想)‎ ‎②→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调节经济发展 史料三:反对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思想 ‎③→表明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逐渐“失灵”‎ ‎[学会用史]‎ ‎(1)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盛行什么经济思想?结合史料一归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盛行产生的影响。‎ 提示:思想:自由放任主义。‎ 主要内容: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影响:导致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严重,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2)史料二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地位如何?‎ 提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3)有人把史料三反映的经济思想定义为“新自由主义”,对这一经济思想的产生应当如何认识?‎ 提示:“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滞胀”时期密切相关,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史论归纳 ‎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2.福利制度的形成 史料一 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①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②《济贫法》①范围甚小……1942—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①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②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史料二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③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发达国家 平均值 ‎22.0‎ ‎2.6‎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发展 ‎①→救济的范围不断扩大;②→国家通过立法保障社会福利 史料二:福利开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③→呈现了欧美各国社会福利开支情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情况,说明二者是不成正比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或由暂时性到制度化);政府立法和制度保障。‎ 影响:保障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史料二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提示:否。数据显示,就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史论归纳 ‎ 认识“福利国家”‎ ‎(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 ‎(5)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A [注意题干要求“最重要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主要原因在于奉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主要指德日战败国,不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2.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 [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故A项错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做法,正是由于干预太多,导致了经济“滞胀”,故B项错误;1973年经济发生“滞胀”后,“芝加哥学派”兴起,主张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不符合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现实,故D项错误。]‎ ‎3.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B [由“自然调整”“上抗生素”“反应过度”可知,体现了反对国家过度干预,B项体现的是减少国家干预,故B项正确。]‎ 主题一 走出“梦魇”——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主题立意]‎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不仅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知识交汇]‎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主题二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立意]‎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是20世纪30—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交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④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 ‎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②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5·全国卷Ⅰ·34‎ 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制度)‎ 罗斯福新政 ‎2013·全国卷Ⅰ·31‎ 胡佛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养老金是什么?是退休人员的社会生活保障。将四个选项与之逐一对应,答案即可水落石出 ‎2.(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注意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采用逆向思维法来寻求正确答案 ‎【解析答案】‎ ‎1.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胡佛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项是胡佛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重视农业,关注民生[学术前沿]‎ ‎[热点综述]‎ ‎“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运用点拨]‎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2.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征集制和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针对训练]‎ ‎1.(2017·潍坊模拟)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合理的实验”是指(  )‎ A.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国家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A [“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就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A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建立于“二战”后,B项错误。凯恩斯并不主张实行计划经济,C项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D项错误。]‎ ‎2.(2017·太原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 [根据题干可知,西方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苏联人民受到严重的剥削,而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经济的衰退,故C项错误,D项正确。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政策,故A项错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苏联公民的剥削,故B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