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10月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 1. 一段视频显示,在一家著名的电动汽车公司里,机器人正在一条新型汽车的装配线上安装车门。据介绍,这条装配线上共配备了500多台机器人协作生产。对于机器人协作生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对于一般的劳动者,机器人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会带来整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③企业使用机器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 ④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产业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的产业革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机器人协作生产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有利于推动全球的产业革命,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机器人是人力成本的替代者,并不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7)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8)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这一经济现象的图形是(图中的S、D和E分别表示变化前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点,S’、D’和E’分别表示变化后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点)(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3.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到来,需要企业( )。 ①准确分析信息——明确市场需求——寻求营销对策 ②及时掌握数据——降低生产成本——杜绝盲目经营 ③把握市场动向——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规模 ④有效监管市场——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动向,定位消费需求,实现适销对路;有助于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规模,①③正确,选A;①说法错误,大数据时代到来不会杜绝盲目经营;④错误,市场监管的主体是政府,不是企业。 【考点定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首要因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这是公司经营的航标,但是正确的经营战略要出自高素质的决策群,他们必须能把握市场动向,引领市场先机,确立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2)关键——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3)重要因素——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是指企业在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与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它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要经营成功,还要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经营者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 4. “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为54% —65%,而我国的则为15% —21%。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 ①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④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分配率”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①是再分配,不符合题意。②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不符合题意。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分配率,③④说法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名师点睛】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5. 2016年7月21日,北京市审计局局长做了《关于北京市2015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14亿轨道交通线拆迁款滞留部门;个别单位骗取财政资金用于支付餐费、买礼品和违规装修办公场所。下列与材料中监督形式一致的是 某地政府在网站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督查组到云南督查 中央巡视组对辽宁、山东等省开展了巡视“回头看” 某市人大、市政协联合组织视察组视察本市垃圾处理工作 【答案】B 【解析】北京市审计局对北京市政府进行审计,这是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体现,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督查组到云南督查这是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体现,A项正确;B、C、D项是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体现,不是内部监督的体现,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我国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专设的监督机构实施的行政监督以及各类专业性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物价监督和质量监督等专业性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层级监督,即各级行政机关及其主管按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直线监督;平行部门监督,即政府职能部门就其所辖事务,在自身权限与责任范围内对其它相关部门实施监督 。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这说明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②要坚持制度自信,固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动摇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④要立足中国国情,使人大和政府的相互监督落到实处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②选项中“固守”的表述错误,排除。④选项表述错误,二者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题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故①③选项入选。选A。 7. “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挽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诗词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③当选;①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不选,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符合题意;④正确,材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答案选D。 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 由中宣部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等32位抗战英烈的珍贵家书。本书使人们在了解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抗战英烈们的浩然之气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为教育民众、增强理想信念提供了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可见,抗战家书 ①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②为抗战精神提供了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包含着丰润社会的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 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能砥砺人们追逐民族复兴之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抗战家书包含着丰润社会的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能砥砺人们追逐民族复兴之梦,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民族文化,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见证,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9. 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神存则形存,神谢则形灭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理生气也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张衡观点中的“元”指的是“元气”,把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中把“天地”“阴阳”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精神”决定“形体”,是唯心主义观点。③把“火”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 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指出:“英文著作里关于二战期间中国作用的研究少的可怜。中国在抗击日本侵略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功绩不应该被尘封,这便是我写《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一书的初衷。” 材料观点体现了(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KS5U...KS5U...KS5U... 11. 下面诗句与下图漫画所蕴涵的核心寓意相接近的是 ①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②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③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④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本题是漫画类选择题,考生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毛驴听到蝉唱歌好听后,便想学习唱歌,而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自己是否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旋律,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选项①符合题意,“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明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强调的是矛盾的观点,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说明要重视实践的作用,排除;选项④符合题意,“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的意思是说,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要求吃米饭和肥肉,连粗衣短布都穿不完整的人就不会想去穿锦缎丝绸,这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与区别: (1)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化和拓展。两者都说明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 )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后者包含前者的内容并侧重于按规律办事;前者的哲学原理依据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哲学原理依据是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12. 心理学上常把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指向于内者称为内向性格,但这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出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内向罢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内向与外向的相互排除是相对的 ②性格中的不同特征可以相互分离以维持均衡 ③内向与外向之间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 ④人的性格在不同时间、场合下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内向与外向之间的相互排斥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①错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才维持了事物的均衡,性格中不同特征的相互分离和相互统一的趋势才维持了事物的均衡,②不选;材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内向可以转变为外向,这说明内向与外向之间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③正确;材料表明人的性格在不同时间、场合下表现为不同的特点,④正确。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材料二 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国督查,督查中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1)材料一的图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以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各级政府应该如何有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的信心。 【答案】(1)图反映的信息:由于信心不足,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下滑趋势。2016 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明显,民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差距持续扩大。民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带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 原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改革调动民司投资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居民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不同资本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均属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深化改革调动民司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 (2)政府要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基础上,完善和协调鼓励民司投资的法规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严格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问责,让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依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享受政府服务。 【解析】本题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 (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以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属于信息解读类、原因类的解答题。通过阅读材料一中的图我们知道,该图反映的是2015年和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情况,因此考生要分别对2015年和2016年进行总结,即由于信心不足,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下滑趋势;2016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明显,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差距持续扩大;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带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我国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是基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决定的。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各级政府应该如何有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的信心,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需要政府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基础上,完善和协调鼓励民间投资的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依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享受政府服务;“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需要严格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问责,让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点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中国城市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买房难上学难等“城市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2015年12月20日 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城节,让城市规划更科学、更绿色、更有前瞻性。城镇化要尊重城巿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政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保护弘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1)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取向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 (2)城如人,贵有品。城市精神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没有精神的城市无异于一片废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还需要形成博文约礼的文化氛围、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这一话题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活质量,中央决定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的要求,对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鼓励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尊重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坚持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了最高价值标准。 (2)各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显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巩固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城市精神深深植根于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打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居民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3)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支持和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本题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进行考查。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取向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然后结合材料可以分别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城市历史文脉、文化“基因”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然后结合中华文化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这一话题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两条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将本题的着重点放在“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上,因此考生可从繁荣城市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