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中考数学新定义型问题训练
专题知识突破二 新定义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 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 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 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规律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1 ( 2014• 济 南 ) 现 定 义 一 种 变 换 : 对 于 一 个 由 有 限 个 数 组 成 的 序 列 S0, 将 其 中 的 每 个 数 换 成 该 数 在 S0 中 出 现 的 次 数 ,可得 到 一 个 新 序 列 S1,例如 序 列 S0: ( 4, 2, 3, 4, 2) , 通 过 变 换 可 生 成 新 序 列 S 1: ( 2, 2, 1, 2, 2) , 若 S 0 可 以 为 任 意 序 列 , 则 下 面 的 序 列 可 作 为 S1 的 是 ( ) A. ( 1, 2, 1, 2, 2) B. ( 2, 2, 2, 3, 3) C. ( 1, 1, 2, 2, 3) D.(1,2,1,1,2) 思路分析:根 据 题 意 可 知 , S1 中 2 有 2 的 倍 数 个 , 3 有 3 的 倍 数 个 , 据 此 即 可 作 出 选 择 . 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2 ( 2014• 铜 仁 ) 定 义 一 种 新 运 算 : a⊗ b=b 2-ab, 如 : 1⊗ 2=2 2-1× 2=2, 则 ( -1 ⊗ 2) ⊗ 3=_______. 思路分析:先 根 据 新 定 义 计 算 出 -1⊗ 2=6, 然 后 计 算 再 根 据 新 定 义 计 算 6⊗ 3 即 可 . 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3 (2013•钦州)定义:直线 l1 与 l2 相交于点 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 M,点 M 到直 线 l1、l2 的距离分别为 p、q,则称有序实数对(p,q)是点 M 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 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思路分析: “距离坐标”是(1,2)的点表示的含义是该点到直线 l1、l2 的距离分别为 1、 2.由于到直线 l1 的距离是 1 的点在与直线 l1 平行且与 l1 的距离是 1 的两条平行线 a1、a2 上, 到直线 l2 的距离是 2 的点在与直线 l2 平行且与 l2 的距离是 2 的两条平行线 b1、b2 上,它们 有 4 个交点,即为所求. 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4 ( 2014• 北 京 ) 对 某 一 个 函 数 给 出 如 下 定 义 : 若 存 在 实 数 M> 0, 对 于 任 意 的 函 数 值 y,都 满 足 -M≤ y≤ M,则 称 这 个 函 数 是 有 界 函 数 ,在 所 有 满 足 条 件 的 M 中 ,其 最 小 值 称 为 这 个 函 数 的 边 界 值 .例 如 ,如 图 中 的 函 数 是 有 界 函 数 ,其 边 界 值 是 1. ( 1) 分 别 判 断 函 数 y= ( x> 0) 和 y=x+1( -4≤ x≤ 2) 是 不 是 有 界 函 数 ? 若 是 有 界 函 数 , 求 其 边 界 值 ; ( 2)若函 数 y=-x+1( a≤ x≤ b, b> a)的边 界 值 是 2, 且 这 个 函 数 的 最 大 值 也 是 2, 求 b 的 取 值 范 围 ; ( 3) 将 函 数 y=x 2( -1≤ x≤ m, m≥ 0) 的 图 象 向 下 平 移 m 个 单 位 , 得 到 的 函 数 的 边 界 值 是 t, 当 m 在 什 么 范 围 时 , 满 足 ≤ t≤ 1? 思路分析:( 1) 根 据 有 界 函 数 的 定 义 和 函 数 的 边 界 值 的 定 义 进 行 答 题 ; ( 2) 根 据 函 数 的 增 减 性 、 边 界 值 确 定 a=-1; 然 后 由 “ 函 数 的 最 大 值 也 是 2” 来 求 b 的 取 值 范 围 ; ( 3) 需 要 分 类 讨 论 : m< 1 和 m≥ 1 两 种 情 况 . 由 函 数 解 析 式 得 到 该 函 数 图 象 过 点 ( -1, 1) 、 ( 0, 0) , 根 据 平 移 的 性 质 得 到 这 两 点 平 移 后 的 坐 标 分 别 是 ( -1, 1-m) 、 ( 0, -m) ; 最 后 由 函 数 边 界 值 的 定 义 列 出 不 等 式 ≤ 1-m≤ 1 或 -1≤ -m≤ - , 易 求 m 取 值 范 围 : 0≤ m≤ 或 ≤ m≤ 1. 考点五: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5 ( 2014• 乐 山 ) 对 于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中 任 意 两 点 P 1 ( x1 , y1 ) 、 P2 ( x2 , y2) , 称 |x1-x2|+|y1-y2|为 P 1、 P2 两 点 的 直 角 距 离 , 记 作 : d( P 1, P2) . 若 P0 ( x0, y0)是 一 定 点 , Q( x, y)是 直 线 y=kx+b 上 的 一 动 点 , 称 d( P 0, Q)的 最 小 值 为 P0 到 直 线 y=kx+b 的 直 角 距 离 . 令 P0( 2, -3) , O 为 坐 标 原 点 . 则 : ( 1) d( O, P 0) =_________; ( 2) 若 P( a, -3) 到 直 线 y=x+1 的 直 角 距 离 为 6, 则 a=__________. 思路分析:( 1) 根 据 题 中 所 给 出 的 两 点 的 直 角 距 离 公 式 即 可 得 出 结 论 ; ( 2) 先 根 据 题 意 得 出 关 于 x 的 式 子 , 再 由 绝 对 值 的 几 何 意 义 即 可 得 出 结 论 .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 2014• 大 庆 ) 对 坐 标 平 面 内 不 同 两 点 A( x 1, y1) 、 B( x 2, y2) , 用 |AB|表 示 A、B 两 点 间 的 距 离( 即 线 段 AB 的 长 度 ),用 ‖ AB‖ 表 示 A、B 两 点 间 的 格 距 , 定 义 A、B 两 点 间 的 格 距 为 ‖ AB‖ =|x 1-x2|+|y1-y2|,则 |AB|与 ‖ AB‖ 的 大 小 关 系 为 ( ) A.|AB|≥‖AB‖ B.|AB|>‖AB‖ C.|AB|≤‖AB‖ D.|AB|<‖AB‖ 2.( 2014• 龙 岩 )定 义 符 号 min{a, b}的 含 义 为 : 当 a≥ b 时 min{a, b}=b; 当 a < b 时 min{a, b}=a. 如 : min{1, -3}=-3, min{-4, -2}=-4. 则 min{-x 2+1, -x} 的 最 大 值 是 ( ) 1 x 3 4 3 4 3 4 1 4 3 4 A. B. C.1 D.0 3.( 2014• 泰 州 )如果 三 角 形 满 足 一 个 角 是 另 一 个 角 的 3 倍 ,那 么 我 们 称 这 个 三 角 形 为“ 智 慧 三 角 形 ” .下 列 各 组 数 据 中 ,能 作 为 一 个 智 慧 三 角 形 三 边 长 的 一 组 是 ( ) A.1,2,3 B.1,1, C.1,1, D.1,2, 4.( 2014• 常 德 ) 阅 读 理 解 : 如 图 1, 在 平 面 内 选 一 定 点 O, 引 一 条 有 方 向 的 射 线 Ox, 再 选 定 一 个 单 位 长 度 , 那 么 平 面 上 任 一 点 M 的 位 置 可 由 ∠ MOx 的 度 数 θ 与 OM 的 长 度 m 确 定 , 有 序 数 对 ( θ , m)称为 M 点 的 “ 极 坐 标 ”,这 样 建 立 的 坐 标 系 称 为 “ 极 坐 标 系 ” . 应 用:在图 2 的 极 坐 标 系 下 ,如 果 正 六 边 形 的 边 长 为 2,有 一 边 OA 在 射 线 Ox 上 , 则 正 六 边 形 的 顶 点 C 的 极 坐 标 应 记 为 ( ) A.(60°,4) B.(45°,4)C.( 60° , 2 ) D.(50°,2 ) 5.(2013•绍兴)若圆锥的轴截图为等边三角形,则称此圆锥为正圆锥,则正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的圆心角是( ) A.90° B.120° C.150° D.180° 6.4.(2013•乌鲁木齐)对平面上任意一点(a,b),定义 f,g 两种变换:f(a,b)= (a,-b).如 f(1,2)=(1,-2);g(a,b)=(b,a).如 g(1,2)=(2,1).据 此得 g(f(5,-9))=( ) A.(5,-9) B.(-9,-5) C.(5,9) D.(9,5) 7.5.(2013•常德)连接一个几何图形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中,最长的线段称为这个几何 图形的直径,根据此定义,图(扇形、菱形、直角梯形、红十字图标)中“直径”最小的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 8.( 2014• 临 沂 )一般 地 ,我 们 把 研 究 对 象 统 称 为 元 素 ,把 一 些 元 素 组 成 的 总 体 称 为 集 合 .一 个 给 定 集 合 中 的 元 素 是 互 不 相 同 的 ,也 就 是 说 ,集 合 中 的 元 素 是 不 重 复 出 现 的 .如 一 组 数 1,1,2,3,4 就 可 以 构 成 一 个 集 合 ,记 为 A={1,2,3, 5 1 2 − 5 1 2 + 2 3 3 2 2 4}. 类 比 实 数 有 加 法 运 算 , 集 合 也 可 以 “ 相 加 ” . 定 义:集合 A 与 集 合 B 中 的 所 有 元 素 组 成 的 集 合 称 为 集 合 A 与 集 合 B 的 和 ,记 为 A+B.若 A={-2,0,1,5,7}, B={-3, 0, 1, 3, 5}, 则 A+B=___________. 9 . ( 2014 • 新 疆 ) 规 定 用 符 号 [x] 表 示 一 个 实 数 的 整 数 部 分 , 例 如 [3.69]=3. [ ]=1, 按 此 规 定 , [ -1]= . 10.( 2014• 北 京 )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Oy 中 , 对 于 点 P( x, y) , 我 们 把 点 P ( -y+1, x+1) 叫 做 点 P′ 伴 随 点 . 已 知 点 A 1 的 伴 随 点 为 A2, 点 A2 的 伴 随 点 为 A3,点 A3 的 伴 随 点 为 A4, … ,这 样 依 次 得 到 点 A1,A 2,A 3, … ,A n, … .若 点 A1 的 坐 标 为 ( 3, 1) , 则 点 A 3 的 坐 标 为 ______, 点 A2014 的 坐 标 为 _______; 若 点 A1 的 坐 标 为 ( a, b) , 对 于 任 意 的 正 整 数 n, 点 A n 均 在 x 轴 上 方 , 则 a, b 应 满 足 的 条 件 为 __________. 11.( 2014• 荆 州 ) 我 们 知 道 , 无 限 循 环 小 数 都 可 以 转 化 为 分 数 . 例 如 : 将 转 化 为 分 数 时 , 可 设 =x, 则 x=0.3+ x, 解 得 x= , 即 = . 仿 此 方 法 , 将 化 成 分 数 是 . 12. ( 2014• 塘 沽 区 二 模 ) 如 图 1, 把 一 张 标 准 纸 一 次 又 一 次 对 开 , 得 到 “ 2 开 ” 纸 、“ 4 开 ”纸、“ 8 开 ”纸、“ 16 开 ”纸、 … ,已 知 标 准 纸 的 短 边 长 为 a.( 说 明:①标 准 纸“ 2 开 ”纸、“ 4 开 ”纸、“ 8 开 ”纸、“ 16 开 ”纸、 … 都 是 矩 形;② 本 题 中 所 求 边 长 或 面 积 都 用 含 a 的 代 数 式 表 示 . ) ( Ⅰ ) 如 图 2, 把 上 面 对 开 得 到 的 “ 16 开 ” 纸 按 如 下 步 骤 折 叠 : 第 一 步 : 将 矩 形 的 短 边 AB 与 长 边 AD 对 齐 折 叠 , 点 B 落 在 AD 上 的 点 B′ 处 , 铺 平 后 得 折 痕 AE; 第 二 步 : 将 长 边 AD 与 折 痕 AE 对 齐 折 叠 , 点 D 正 好 与 点 E 重 合 , 铺 平 后 得 折 痕 AF. 则 AD: AB 的 值 是 ; ( Ⅱ ) 求 “ 2 开 ” 纸 长 与 宽 的 比 ; ( Ⅲ ) 如 图 3, 由 8 个 大 小 相 等 的 小 正 方 形 构 成 “ L” 型 图 案 , 它 的 四 个 顶 点 E, F, G, H 分 别 在 “ 16 开 ” 纸 的 边 AB, BC, CD, DA 上 , 则 DG 的 长 . 13. (2014•连云港)如图 1,折线段 AOB 将面积为 S 的⊙O 分成两个扇形,大扇形、小扇 形的面积分别为 S1、S2,若 =0.618,则称分成的小扇形为“黄金扇形”.生活中的 折扇(如图 2)大致是“黄金扇形”,则“黄金扇形”的圆心角约为 _______.(精确到 0.1) 13 13 0.3 • 0.3 • 1 10 1 3 0.3 • 1 3 0.45 • • 1 2 1 S S S S = 14.(2013•上海)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 α 是另一个内角 β 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 征三角形”,其中 α 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 100°,那么这个“特 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 . 三、解答题 15.(2014•厦门)当 m,n 是正实数,且满足 m+n=mn 时,就称点 P(m, )为“完美 点”,已知点 A(0,5)与点 M 都在直线 y=-x+b 上,点 B,C 是“完美点”,且点 B 在线段 AM 上,若 MC= ,AM=4 ,求△MBC 的面积. 16.( 2014• 白 银 ) 阅 读 理 解 : 我 们 把 称 作 二 阶 行 列 式 , 规 定 他 的 运 算 法 则 为 =ad-bc. 如 =2× 5-3× 4=-2. 如 果 有 > 0, 求 x 的 解 集 . 17.( 2014• 漳 州 )如 图 , △ ABC 中 , AB=AC, ∠ A=36° , 称 满 足 此 条 件 的 三 角 形 为 黄 金 等 腰 三 角 形 . 请 完 成 以 下 操 作:(画 图 不 要 求 使 用 圆 规 , 以 下 问 题 所 指 的 等 腰 三 角 形 个 数 均 不 包 括 △ ABC) ( 1) 在 图 1 中 画 1 条 线 段 , 使 图 中 有 2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并 直 接 写 出 这 2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顶 角 度 数 分 别 是 _____度 和 ______度 ; ( 2) 在 图 2 中 画 2 条 线 段 , 使 图 中 有 4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 3) 继 续 按 以 上 操 作 发 现 : 在 △ ABC 中 画 n 条 线 段 , 则 图 中 有 ____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其 中 有 ________个 黄 金 等 腰 三 角 形 . 18.(2013•北京)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C,给出如下的定义:若⊙C 上 存在两个点 A、B,使得∠APB=60°,则称 P 为⊙C 的关联点.已知点 D( , ), E(0,-2),F(2 ,0). (1)当⊙O 的半径为 1 时, ①在点 D、E、F 中,⊙O 的关联点是 . ②过点 F 作直线 l 交 y 轴正半轴于点 G,使∠GFO=30°,若直线 l 上的点 P(m,n)是⊙O 的关联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2)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求这个圆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m n 3 2 a b c d a b c d 2 3 4 5 2 3 1 x x − 1 2 1 2 3 19.( 2014• 山 西 ) 阅 读 以 下 材 料 , 并 按 要 求 完 成 相 应 的 任 务 . 几 何 中 , 平 行 四 边 形 、 矩 形 、 菱 形 、 正 方 形 和 等 腰 梯 形 都 是 特 殊 的 四 边 形 , 大 家 对 于 它 们 的 性 质 都 非 常 熟 悉 , 生 活 中 还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四 边 形 --筝 形 . 所 谓 筝 形 , 它 的 形 状 与 我 们 生 活 中 风 筝 的 骨 架 相 似 . 定 义:两 组 邻 边 分 别 相 等 的 四 边 形 , 称 之 为 筝 形 , 如 图 , 四 边 形 ABCD 是 筝 形 , 其 中 AB=AD, CB=CD 判 定 : ① 两 组 邻 边 分 别 相 等 的 四 边 形 是 筝 形 ② 有 一 条 对 角 线 垂 直 平 分 另 一 条 对 角 线 的 四 边 形 是 筝 形 显 然 , 菱 形 是 特 殊 的 筝 形 , 就 一 般 筝 形 而 言 , 它 与 菱 形 有 许 多 相 同 点 和 不 同 点 如 果 只 研 究 一 般 的 筝 形 ( 不 包 括 菱 形 ) , 请 根 据 以 上 材 料 完 成 下 列 任 务 : ( 1) 请 说 出 筝 形 和 菱 形 的 相 同 点 和 不 同 点 各 两 条 ; ( 2)请仿 照 图 1 的 画 法 ,在 图 2 所 示 的 8× 8 网 格 中 重 新 设 计 一 个 由 四 个 全 等 的 筝 形 和 四 个 全 等 的 菱 形 组 成 的 新 图 案 , 具 体 要 求 如 下 : ① 顶 点 都 在 格 点 上 ; ② 所 涉 及 的 图 案 既 是 轴 对 称 图 形 又 是 中 心 对 称 图 形 ; ③ 将 新 图 案 中 的 四 个 筝 形 都 图 上 阴 影 ( 建 议 用 一 系 列 平 行 斜 线 表 示 阴 影 ) . 20.( 2014• 黔 西 南 州 )已知 点 P( x 0,y0)和直 线 y=kx+b,则 点 P 到 直 线 y=kx+b 的 距 离 d 可 用 公 式 d= 计 算 . 例 如 : 求 点 P( -2, 1) 到 直 线 y=x+1 的 距 离 . 解 : 因 为 直 线 y=x+1 可 变 形 为 x-y+1=0, 其 中 k=1, b=1. 所 以 点 P( -2,1)到直 线 y=x+1 的 距 离 为 d= = = . 根 据 以 上 材 料 , 求 : 0 0 21 kx y b k − + + 0 0 2 | | 1 kx y b k − + + ( ) 2 | 1 -2 -1+1 | 1+1 × 2 = 2 2 ( 1) 点 P( 1, 1) 到 直 线 y=3x-2 的 距 离 , 并 说 明 点 P 与 直 线 的 位 置 关 系 ; ( 2) 点 P( 2, -1) 到 直 线 y=2x-1 的 距 离 ; ( 3) 已 知 直 线 y=-x+1 与 y=-x+3 平 行 , 求 这 两 条 直 线 的 距 离 . 21. (2014•抚州)【试题背景】 已知:l∥m∥n∥k,平行线 l 与 m、m 与 n、n 与 k 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d 1、d2、d3,且 d1=d3=1,d2=2.我们把四个顶点分别在 l、m、n、k 这四条平行线上的四边形称为“格线四 边形”. 【探究 1】 (1)如图 1,正方形 ABCD 为“格线四边形”,BE⊥l 于点 E,BE 的反向延长线交直线 k 于 点 F,求正方形 ABCD 的边长. 【探究 2】 (2)矩形 ABCD 为“格线四边形”,其长:宽=2:1,则矩形 ABCD 的宽为 .(直 接写出结果即可) 【探究 3】 如图 2,菱形 ABCD 为“格线四边形”且∠ADC=60°,△AEF 是等边三角形,AE⊥k 于点 E, ∠AFD=90°,直线 DF 分别交直线 l、k 于点 G、点 M.求证:EC=DF. 【拓展】 (4)如图 3,l∥k,等边△ABC 的顶点 A、B 分别落在直线 l、k 上,AB⊥k 于点 B,且 AB=4,∠ACD=90°,直线 CD 分别交直线 l、k 于点 G、点 M、点 D、点 E 分别是线段 GM、BM 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 AD=AE,DH⊥l 于点 H. 猜想:DH 在什么范围内,BC∥DE?并说明此时 BC∥DE 的理由. 22.(2014•顺义区一模)设 p,q 都是实数,且 p<q.我们规定:满足不等式 p≤x≤q 的 实数 x 的所有取值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表示为[p,q].对于一个函数,如果它的自变量 x 与 函数值 y 满足:当 p≤x≤q 时,有 p≤y≤q,我们就称此函数是闭区间[p,q]上的“闭函 数”. (1)反比例函数 y= 是闭区间[1,2014]上的“闭函数”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若一次函数 y=kx+b(k≠0)是闭区间[m,n]上的“闭函数”,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3)若实数 c,d 满足 c<d,且 d>2,当二次函数 y= x2-2x 是闭区间[c,d]上的“闭函 数”时,求 c,d 的值. 23.( 2014• 佛 山 ) 我 们 把 “ 按 照 某 种 理 想 化 的 要 求 ( 或 实 际 可 能 应 用 的 标 准 ) 来 反 映 或 概 括 的 表 现 某 一 类 或 一 种 事 物 关 系 结 构 的 数 学 形 式 ” 看 作 是 一 个 数 学 中 的 一 个 “ 模 式 ” ( 我 国 著 名 数 学 家 徐 利 治 ) . 如 图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图 形 模 式 ,用它 可 测 底 部 可 能 达 不 到 的 建 筑 物 的 高 度 ,用它 可 测 河 宽 , 用 它 可 解 决 数 学 中 的 一 些 问 题 . 等 等 . ( 1) 如 图 , 若 B 1B=30 米 , ∠ B1=22° , ∠ ABC=30° , 求 AC( 精 确 到 1) ; 2014 x 1 2 ( 参 考 数 据 : sin22° ≈ 0.37, cos22° ≈ 0.92, tan22° ≈ 0.40, ≈ 1.73) ( 2) 如 图 2, 若 ∠ ABC=30° , B 1B=AB, 计 算 tan15° 的 值 ( 保 留 准 确 值 ) ; ( 3) 直 接 写 出 tan7.5° 的 值 . ( 注 : 若 出 现 双 重 根 式 , 则 无 需 化 简 ) 24.( 2014• 安 徽 ) 若 两 个 二 次 函 数 图 象 的 顶 点 、 开 口 方 向 都 相 同 , 则 称 这 两 个 二 次 函 数 为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 ( 1) 请 写 出 两 个 为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的 函 数 ; ( 2) 已 知 关 于 x 的 二 次 函 数 y 1=2x2-4mx+2m2+1 和 y2=ax2+bx+5, 其 中 y 1 的 图 象 经 过 点 A( 1, 1), 若 y 1+y2 与 y1 为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求 函 数 y2 的 表 达 式 , 并 求 出 当 0≤ x≤ 3 时 , y 2 的 最 大 值 . 25.(2013•绵阳)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会交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三角形的 重心.重心有很多美妙的性质,如关于线段比.面积比就有一些“漂亮”结论,利用这些性质 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若干问题.请你利用重心的概念完成如下问题: (1)若 O 是△ABC 的重心(如图 1),连结 AO 并延长交 BC 于 D,证明: ; (2)若 AD 是△ABC 的一条中线(如图 2),O 是 AD 上一点,且满足 ,试判断 O 是△ABC 的重心吗?如果是,请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 O 是△ABC 的重心,过 O 的一条直线分别与 AB、AC 相交于 G、H(均不与△ABC 的顶点重合)(如图 3),S 四边形 BCHG,S△AGH 分别表示四边形 BCHG 和△AGH 的面积, 试探究 的最大值. 3 a b c+ 2 3 AO AD = 2 3 AO AD = BCHG AGH S S 四边形 专题二 新定义型问题参考答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规律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1 解:A、 ∵ 2 有 3 个 , ∴ 不 可 以 作 为 S 1, 故 选 项 错 误 ; B、 ∵ 2 有 3 个 , ∴ 不 可 以 作 为 S 1, 故 选 项 错 误 ; C、 3 只 有 1 个 , ∴ 不 可 以 作 为 S 1, 故 选 项 错 误 D、 符 合 定 义 的 一 种 变 换 , 故 选 项 正 确 . 故 选 : D. 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2 解:-1⊗ 2=2 2-( -1) × 2=6, 6⊗ 3=3 2-6× 3=-9. 所 以 ( -1⊗ 2) ⊗ 3=-9. 故 答 案 为 -9. 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3 解:如图, ∵到直线 l1 的距离是 1 的点在与直线 l1 平行且与 l1 的距离是 1 的两条平行线 a1、a2 上, 到直线 l2 的距离是 2 的点在与直线 l2 平行且与 l2 的距离是 2 的两条平行线 b1、b2 上, ∴“距离坐标”是(1,2)的点是 M1、M2、M3、M4,一共 4 个. 故选 C. 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4 解:( 1) 根 据 有 界 函 数 的 定 义 知 , 函 数 y= ( x> 0) 不 是 有 界 函 数 . y=x+1( -4≤ x≤ 2) 是 有 界 函 数 . 边 界 值 为 : 2+1=3; ( 2) ∵ 函 数 y=-x+1 的 图 象 是 y 随 x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 ∴ 当 x=a 时 , y=-a+1=2, 则 a=-1 当 x=b 时 , y=-b+1. 则 , ∴ -1< b≤ 3; ( 3) 若 m> 1, 函 数 向 下 平 移 m 个 单 位 后 , x=0 时 , 函 数 值 小 于 -1, 此 时 函 数 的 边 界 t≥ 1, 与 题 意 不 符 , 故 m≤ 1. 当 x=-1 时 , y=1 即 过 点 ( -1, 1) 1 x 2 b 1 2 b a a 1 − ≤ − + ≤ − > = 当 x=0 时 , y 最 小 =0, 即 过 点 ( 0, 0) , 都 向 下 平 移 m 个 单 位 , 则 ( -1, 1-m) 、 ( 0, -m) ≤ 1-m≤ 1 或 -1≤ -m≤ - , ∴ 0≤ m≤ 或 ≤ m≤ 1. 考点五: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 5 解:( 1) ∵ P 0( 2, -3) , O 为 坐 标 原 点 , ∴ d( O, P 0) =|0-2|+|0-( -3) |=5. 故 答 案 为 : 5; ( 2) ∵ P( a, -3) 到 直 线 y=x+1 的 直 角 距 离 为 6, ∴ 设 直 线 y=x+1 上 一 点 Q( x, x+1) , 则 d( P, Q) =6, ∴ |a-x|+|-3-x-1|=6, 即 |a-x|+|x+4|=6, 当 a-x≥ 0, x≥ -4 时 , 原 式 =a-x+x+4=6, 解 得 a=2; 当 a-x< 0, x< -4 时 , 原 式 =x-a-x-4=6, 解 得 a=-10. 故 答 案 为 : 2 或 -10.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C 2.A 3.D 4.A 5.D 6.D 7.C 二、填空题 8. {-3, -2, 0, 1, 3, 5, 7} 9.2 10.( -3, 1) , ( 0, 4) ; -1< a< 1 且 0< b< 2 11. 12. , :1, 13.137.5 14.30° 三、解答题 3 4 3 4 1 4 3 4 45 99 2 2 2 1 4 a − 15.解:∵m+n=mn 且 m,n 是正实数, ∴ +1=m,即 =m-1, ∴P(m,m-1), 即“完美点”P 在直线 y=x-1 上, ∵点 A(0,5)在直线 y=-x+b 上, ∴b=5, ∴直线 AM:y=-x+5, ∵“完美点”B 在直线 AM 上, ∴由 解得 , ∴B(3,2), ∵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y=x 垂直于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y=-x,而直线 y=x-1 与直线 y=x 平行,直线 y=-x+5 与直线 y=-x 平行, ∴直线 AM 与直线 y=x-1 垂直, ∵点 B 是直线 y=x-1 与直线 AM 的交点, ∴垂足是点 B, ∵点 C 是“完美点”, ∴点 C 在直线 y=x-1 上, ∴△MBC 是直角三角形, ∵B(3,2),A(0,5), ∴AB=3 , ∵AM=4 ,∴BM= , 又∵CM= , ∴BC=1, m n m n y x 1 y x 5 = = − − + x 3 y 2 = = 2 2 2 3 ∴S△MBC= BM•BC= . 16.解 : 由 题 意 得 2x-( 3-x) > 0, 去 括 号 得 : 2x-3+x> 0, 移 项 合 并 同 类 项 得 : 3x> 3, 把 x 的 系 数 化 为 1 得 : x> 1. 17.解 : ( 1) 如 图 1 所 示 : ∵ AB=AC, ∠ A=36° , ∴ 当 AE=BE, 则 ∠ A=∠ ABE=36° , 则 ∠ AEB=108° , 则 ∠ EBC=36° , ∴ 这 2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顶 角 度 数 分 别 是 108 度 和 36 度 ; 故 答 案 为 : 108, 36; ( 2) 如 图 2 所 示 : ( 3) 如 图 3 所 示 : 当 1 条 直 线 可 得 到 2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当 2 条 直 线 可 得 到 4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当 3 条 直 线 可 得 到 6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 ∴ 在 △ ABC 中 画 n 条 线 段 , 则 图 中 有 2n 个 等 腰 三 角 形 , 其 中 有 n 个 黄 金 等 腰 三 角 形 . 故 答 案 为 : 2n, n. 18.解:(1)①如图 1 所示,过点 E 作⊙O 的切线设切点为 R, ∵⊙O 的半径为 1,∴RO=1, ∵EO=2, ∴∠OER=30°, 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出⊙O 的左侧还有一个切点,使得组成的角等于 30°, ∴E 点是⊙O 的关联点, ∵D( , ),E(0,-2),F(2 ,0), ∴OF>EO,DO<EO, ∴D 点一定是⊙O 的关联点,而在⊙O 上不可能找到两点使得组成的角度等于 60°, 故在点 D、E、F 中,⊙O 的关联点是 D,E; 故答案为:D,E; 1 2 2 2 1 2 1 2 3 ②由题意可知,若 P 要刚好是⊙C 的关联点, 需要点 P 到⊙C 的两条切线 PA 和 PB 之间所夹的角为 60°, 由图 2 可知∠APB=60°,则∠CPB=30°, 连接 BC,则 PC= =2BC=2r, ∴若 P 点为⊙C 的关联点,则需点 P 到圆心的距离 d 满足 0≤d≤2r; 由上述证明可知,考虑临界点位置的 P 点, 如图 3,点 P 到原点的距离 OP=2×1=2, 过点 O 作 l 轴的垂线 OH,垂足为 H,tan∠OGF= = , ∴∠OGF=60°, ∴OH=OGsin60°= ; sin∠OPH= , ∴∠OPH=60°, 可得点 P1 与点 G 重合, 过点 P2 作 P2M⊥x 轴于点 M, 可得∠P2OM=30°, ∴OM=OP2cos30°= , 从而若点 P 为⊙O 的关联点,则 P 点必在线段 P1P2 上, sin BC CPB∠ 2 3 2 FO OG = 3 3 3 2 OH OP = 3 ∴0≤m≤ ; (2)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欲使这个圆的半径最小,则这个圆的圆 心应在线段 EF 的中点; 考虑临界情况,如图 4, 即恰好 E、F 点为⊙K 的关联时,则 KF=2KN= EF=2, 此时,r=1, 故若线段 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这个圆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为 r≥1. 19.解 : ( 1) 相 同 点 : ① 两 组 邻 边 分 别 相 等 ; ② 有 一 组 对 角 相 等 ; ③ 一 条 对 角 线 垂 直 平 分 另 一 条 对 角 线 ; ④ 一 条 对 角 线 平 分 一 组 对 角;⑤ 都 是 轴 对 称 图 形;⑥ 面 积 等 于 对 角 线 乘 积 的 一 半; 不 同 点 : ① 菱 形 的 对 角 线 互 相 平 分 , 筝 形 的 对 角 线 不 互 相 平 分 ; ② 菱 形 的 四 边 都 相 等 , 筝 形 只 有 两 组 邻 边 分 别 相 等 ; ③ 菱 形 的 两 组 对 边 分 别 平 行 , 筝 形 的 对 边 不 平 行 ; ④ 菱 形 的 两 组 对 角 分 别 相 等 , 筝 形 只 有 一 组 对 角 相 等 ; ⑤ 菱 形 的 邻 角 互 补 , 筝 形 的 邻 角 不 互 补 ; ⑥ 菱 形 的 既 是 轴 对 称 图 形 又 是 中 心 对 称 图 形 ,筝形 是 轴 对 称 图 形 不 是 中 心 对 称 图 形 ; ( 2) 如 图 所 示 : . 20. 解 : ( 1) ∵ 点 P( 1, 1) , 3 1 2 ∴ 点 P 到 直 线 y=3x-2 的 距 离 为 : d= =0, ∴ 点 P 在 直 线 y=3x-2 上 ; ( 2) 由 题 意 , 得 ∵ y=2x-1 ∴ k=2, b=-1. ∵ P( 2, -1) , ∴ d= = . ∴ 点 P( 2, -1) 到 直 线 y=2x-1 的 距 离 为 ; ( 3) 在 直 线 y=-x+1 任 意 取 一 点 P, 当 x=0 时 , y=1. ∴ P( 0, 1) . ∵ 直 线 y=-x+3, ∴ k=-1, b=3, ∴ d= = , ∴ 两 平 行 线 之 间 的 距 离 为 . 21. 解:(1)∵l∥k,BE⊥l, ∴∠BFC=∠BEA=90°, ∴∠ABE+∠BAE=90°,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C=90°,AB=BC. ∴∠ABE+∠CBF=90°, ∴∠BAE=∠CBF, ∴△ABE≌△BCF, ∴AE=BF, ∵d1=d3=1,d2=2, ∴BE=3,AE=1, 在 直 角 △ABE 中 , AB= = = , 即正方形的边长是 ; (2)过 B 作 BE⊥l 于点 E,交 k 于点 2 | 3 1 1 2 | 1 3 × − − + ( ) 2 | 2 2 1 1 | 1 2 × − − − + 4 5 5 4 5 5 ( )2 | 0 1 3 | 2 1 1 − − + = + − 2 2 2 2BE AE+ 2 23 1+ 10 10 F. 则 BE=1,BF=3,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BC=90°, ∴∠ABE+∠FBC=90°, 又∵直角△ABE 中,∠ABE+∠EAB=90°, ∴∠FBC=∠EAB, ∴△AEB∽△BFC, 当 AB 是较短的边时,如图(a), AB= BC,则 AE= BF= , 在直角△ABE 中,AB= ; 当 AB 是长边时,如图(b), 同理可得:BC= ; 故答案为: 或 ; (3)证明:如解答图 1,连接 AC,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且∠ADC=60°,∴AC=AD, ∵△AEF 是等边三角形, ∴AE=AF, ∵AE⊥k,∠AFD=90°, ∴∠AEC=∠AFD=90°, ∴直角△AEC≌直角△AFD, ∴EC=DF; (4)当 2<DH<4 时,BC∥DE.理由如下: 如图 2,当 2<DH<4 时,点 D 在线段 CM 上,连接 AM. ∵∠ABM=∠ACM=90°,AB=AC,AM=AM, ∴Rt△ABM≌Rt△ACM, ∴∠BAM=∠CAM, ∴AM⊥BC, 又∵AD=AE,AB=AC, ∴Rt△ABE≌Rt△ACD, ∴∠BAE=∠CAD, ∴∠EAM=∠DAM, 1 2 1 2 3 2 23 131 2 2 + = 37 2 13 2 37 2 ∴AM⊥ED.∴BC∥DE. 22.解:(1)反比例函数 y= 是闭区间[1,2014]上的“闭函数”,理由如下: 反比例函数 y= 在第一象限,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当 x=1 时,y=2014; 当 x=2014 时,y=1, 所以,当 1≤x≤2014 时,有 1≤y≤2014,符合闭函数的定义,故 反比例函数 y= 是闭区间[1,2014]上的“闭函数”; (2)分两种情况:k>0 或 k<0. ①当 k>0 时,一次函数 y=kx+b(k≠0)的图象是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故根据“闭函数” 的定义知, , 解得 . ∴此函数的解析式是 y=x; ②当 k<0 时,一次函数 y=kx+b(k≠0)的图象是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故根据“闭函数” 的定义知, , 解得 . ∴此函数的解析式是 y=-x+m+n; (3)∵y= x2-2x= (x2-4x+4)-2= (x-2)2-2, ∴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方向向上,最小值是-2,且当 x<2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x >2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①当 c<2<d 时,此时二次函数 y= x2-2x 的最小值是-2=c,根据“闭函数”的定义知, d= c2-2c 或 d= d2-2d; Ⅰ)当 d= c2-2c 时,由于 d= ×(-2)2-2×(-2)=6>2,符合题意; 2014 x 2014 x 2014 x km b m kn b n = = + + k 1 b 0 = = km b n kn b m = = + + k 1 b m n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Ⅱ)当 d= d2-2d 时,解得 d=0 或 6, 由于 d>2, 所以 d=6; ②当 c≥2 时,此二次函数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则根据“闭函数”的定义知, , 解得, , ∵c<d, ∴ 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c,d 的值分别为-2,6. 23.解 : ( 1) 在 Rt△ ABC 中 , tan∠ ABC= , 则 BC= , 同 理 , B1C= , ∵ B1B=B1C-BC, ∴ , AC=30, 解 得 : AC≈ 39( 米 ) ; ( 2) ∵ B 1B=AB, ∴ ∠ B1=∠ B 1AB= ∠ ABC=15° , 设 B1B=AB=x, 在 Rt△ ABC 中 , ∠ ABC=30° , ∴ AC= AB= x, BC= x, ∴ B1C=x+ x, ∴ tan15° = ; 1 2 2 2 1 22 1 22 c c c d d d − = − = 6 6 c d = = 6 6 c d = = AC BC 3tan30 AC AC=° tan 22 AC ° 3 300.40 AC AC− = 1 2 1 2 1 2 3 2 3 2 1 1 12 2 3 3 2 3 2 xAC B C x = = = − ++ ( 3) 如 答 图 3 所 示 , 图 中 三 角 形 依 次 是 含 有 7.5° 角 、 15° 角 和 30° 角 的 直 角 三 角 形 . 设 AC=a, 则 AB=2a, BC= . ∴ B1B=AB=2a, ∴ B1C=2a+ a=( 2+ ) a. 在 Rt△ AB 1C 中 , 由 勾 股 定 理 得 : AB1= = , ∴ B2B1=AB1=2 , ∴ B2C=B2B1+B1C= ∴ tan7.5° =tan∠ AB 2C=tan = , ∴ tan7.5° = . 24. 解 : ( 1) 设 顶 点 为 ( h, k) 的 二 次 函 数 的 关 系 式 为 y=a( x-h) 2+k, 当 a=2, h=3, k=4 时 , 二 次 函 数 的 关 系 式 为 y=2( x-3) 2+4. ∵ 2> 0, ∴ 该 二 次 函 数 图 象 的 开 口 向 上 . 当 a=3, h=3, k=4 时 , 二 次 函 数 的 关 系 式 为 y=3( x-3) 2+4. ∵ 3> 0, ∴ 该 二 次 函 数 图 象 的 开 口 向 上 . ∵ 两 个 函 数 y=2( x-3) 2+4 与 y=3( x-3) 2+4 顶 点 相 同 , 开 口 都 向 上 , ∴ 两 个 函 数 y=2( x-3) 2+4 与 y=3( x-3) 2+4 是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 ∴ 符 合 要 求 的 两 个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可 以 为 : y=2 ( x-3 ) 2+4 与 y=3 ( x-3 ) 2+4. ( 2) ∵ y 1 的 图 象 经 过 点 A( 1, 1) , ∴ 2× 12-4× m× 1+2m2+1=1. 整 理 得 : m2-2m+1=0. 解 得 : m1=m2=1. 3tan30 AC a=° 3 3 2 2 1B C AC+ ( )2 2 22 3 2 2 3a a a+ + = + 2 2 3a+ ( )2 2 3 2 3a a+ + + 2AB C∠ ( )2 2 2 3 2 3 AC a B C a a = + + + 1 2 2 3 2 3+ + + ∴ y1=2x2-4x+3 =2( x-1) 2+1. ∴ y1+y2=2x2-4x+3+ax2+bx+5 =( a+2) x 2+( b-4) x+8 ∵ y1+y2 与 y1 为 “ 同 簇 二 次 函 数 ” , ∴ y1+y2=( a+2) ( x-1) 2+1 =( a+2) x 2-2( a+2) x+( a+2) +1. 其 中 a+2> 0, 即 a> -2. ∴ . 解 得 : . ∴ 函 数 y2 的 表 达 式 为 : y2=5x2-10x+5. ∴ y2=5x2-10x+5 =5( x-1) 2. ∴ 函 数 y2 的 图 象 的 对 称 轴 为 x=1. ∵ 5> 0, ∴ 函 数 y2 的 图 象 开 口 向 上 . ① 当 0≤ x≤ 1 时 , ∵ 函 数 y2 的 图 象 开 口 向 上 , ∴ y2 随 x 的 增 大 而 减 小 . ∴ 当 x=0 时 , y2 取 最 大 值 , 最 大 值 为 5( 0-1) 2=5. ② 当 1< x≤ 3 时 , ∵ 函 数 y2 的 图 象 开 口 向 上 , ∴ y2 随 x 的 增 大 而 增 大 . ∴ 当 x=3 时 , y2 取 最 大 值 , 最 大 值 为 5( 3-1) 2=20. 综 上 所 述 : 当 0≤ x≤ 3 时 , y 2 的 最 大 值 为 20. 25. 解 : (1)证明:如答图 1 所示,连接 CO 并延长,交 AB 于点 E. ∵点 O 是△ABC 的重心,∴CE 是中线,点 E 是 AB 的中点. ∴DE 是中位线, b 4 2(a 2) 8 (a 2) 1 − − + + + = = a 5 b 10 − = = ∴DE∥AC,且 DE= AC. ∵DE∥AC, ∴△AOC∽△DOE, ∴ =2, ∵AD=AO+OD, ∴ = . (2)答:点 O 是△ABC 的重心. 证明:如答图 2,作△ABC 的中线 CE,与 AD 交于点 Q,则点 Q 为△ABC 的重心. 由(1)可知, = , 而 = , ∴点 Q 与点 O 重合(是同一个点), ∴点 O 是△ABC 的重心. (3)如答图 3 所示,连接 DG. 设 S△GOD=S,由(1)知 = ,即 OA=2OD, ∴S△AOG=2S,S△AGD=S△GOD+S△AGO=3S. 为简便起见,不妨设 AG=1,BG=x,则 S△BGD=3xS. ∴S△ABD=S△AGD+S△BGD=3S+3xS=(3x+3)S, ∴S△ABC=2S△ABD=(6x+6)S. 1 2 AO AC OD DE = AO AD 2 3 AO AD 2 3 AO AD 2 3 AO AD 2 3 设 OH=k•OG,由 S△AGO=2S,得 S△AOH=2kS, ∴S△AGH=S△AGO+S△AOH=(2k+2)S. ∴S 四边形 BCHG=S△ABC-S△AGH=(6x+6)S-(2k+2)S=(6x-2k+4)S. ∴ = = ① 如答图 3,过点 O 作 OF∥BC 交 AC 于点 F,过点 G 作 GE∥BC 交 AC 于点 E,则 OF∥GE. ∵OF∥BC, ∴ , ∴OF= CD= BC; ∵GE∥BC, ∴ , ∴GE= ; ∴ = , ∴ = . ∵OF∥GE, ∴ , ∴ , ∴k= ,代入①式得: = =-x2+x+1=-(x- )2+ , ∴当 x= 时,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 BCHG AGH S S 四边形 (6 - 2 4) (2 2) x k S k S + + 3 - 2 1 x k k + + 2 3 OF AO CD AD = = 2 3 1 3 1 1 GE AG BC AB x = = + 1 BC x + 1 3 1 BCOF BCGE x = + 1 3 x + 1 3 ( 1) OF x GE OF x +=− − + 1 2 x x + − OH OF GH GE = 1 - 2- OH OF x OG GE OF x += = 1 2- x x + BCHG AGH S S 四边形 13 - 23 - 2 2- 11 12- xxx k x xk x + ++ = ++ + 1 2 5 4 1 2 BCHG AGH S S 四边形 5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