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博文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博文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5世纪初 B. 公元前5世纪末 C. 公元前6世纪初 D. 公元前6世纪末 【答案】D 【解析】一百年为一世纪,如公元前1世纪指的是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故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末。所以选D。 2.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 军事方面 B. 政治方面 C. 经济方面 D. 王朝的建立者 【答案】C 【解析】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中心则逐渐东移,因而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故排除B而选C;由“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可以看出,不再建都关中不是因为军事方面的原因,故排除A;D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 C. 万隆会议 D. 日内瓦会议 【答案】D 【解析】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D正确;A和B均不是新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故C错误。 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制定一个脚踏实地、适合中国国情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这一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中共一大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中共三大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八七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它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许多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如女子北伐军,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妇女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与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20世纪初,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相继传入中国,国人的思想逐渐解放。题干反映了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这强调的是对于男女不平等的一种突破,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故排除ABC,选D。 6.《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以核武器进行恫吓 B.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日益形成对峙局面,战争危险增大 C. 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提出“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D. 7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升级,美国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战和平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于1955年7月,当时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对峙局面形成,局势较为紧张,B项正确;A是在1950年;C是在20世纪70、80年代; D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上均与题意不符。所以选B 7. 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 A. 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 B.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 C. 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 D. 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唐朝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故“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至上为中心,不具备民主意识,B项错误;中国皇权专制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一些,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8.1969年,台湾同65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到1974年10月,只有32个国家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材料所述趋势从侧面反映出 A. 海峡两岸达成了重要共识 B. 中美之间已建立外交关系 C. 祖国统一大业遭遇了挫折 D. 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69年”“1974年10月”中可以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中可以得出C项是错误;所以答案选D选项。 9.《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 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B. 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C. 独自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D. 迫使中国承认两国的平等地位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的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前西方列强与清王朝已经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已获得了一系列在华特权,日本通过该条款也享有这种特权。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10.“晋地至不能立足或不如意时,陕省或甘省皆可任阎先生(山西军阀阎锡山)治也。……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邪正决不能混淆,夏夷岂能两可!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这段对阎锡山的明确警告电文 A. 可以看出蒋介石以抗日为名清除地方军阀 B. 反映北伐战争时蒋介石拉拢威胁地方军阀 C. 可以看出此时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立场 D. 反映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关系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蒋介石警告阎锡山要坚持抗日,否则“率领共党以讨阎”,这说明了此时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立场,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不符合时间要求。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伯里克利时期“法律渐渐失去了固有的尊严而贫民群众遂掌握了这种整体的最高治权,所谓的雅典民主史,不过是穷人权力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对其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法律至上的原则受到公民大会的挑战 B. 雅典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 C. 雅典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 D. 雅典民主的本质是穷人对富人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雅典民主史,不过是穷人权力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并非理想的政体,故C选项正确;伯里克利时期仍然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选项错误;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故B选项错误;雅典民主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2.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直到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才规定了人民的上述权利,这十条修正案也叫美国的《权利法案》.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上述权利的主要原因是 A. 《1787年宪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 美国《独立宣言》中认为上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无需再明文规定 C. 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的反对 D. 1787宪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独立后,邦联制产生严重的弊端,为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而制定的《1787年宪法》,所以本题选D项。 13.公元309年,埃及商人卢克与罗马公民亚历山大发生了纠纷,两个人都决定上诉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依据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此时万民法已经形成,对于“埃及商人卢克与罗马公民亚历山大”之间的纠纷,可以依据万民法进行裁决。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14.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A. 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 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 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 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CD本身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5. 清顺治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总督张存仁建议说:“速谴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这反映出,清朝这一时期进行科举考试主要着眼于 A. 缓和社会矛盾 B. 扩大官吏来源 C. 重视知识分子 D. 配合国家统一战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和“从逆之念自息”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为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B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项只是表象而非主要目的。 16.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下列关于多极化趋势的表述,正确的有 A. 出现美苏对峙局面 B. 欧、日、中、俄力量壮大 C. 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势均力敌 【答案】BC 【解析】两极格局结束也就意味着两个阵营之间的冷战也结束了,而且苏联解体之后,就不存在苏联了,故A不符合史实;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日、中、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制约美国霸权的力量,所以现今的国际表现为“一超多强”,故选BC;发达国家在各方面都占据优势,所以不可能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势均力敌的局面,故排除D。 17.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A. 成立同盟会 B. 建立湖北军政府 C.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可以分析得出,政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和实行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色彩。故选D。A项是资产阶级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与民主无关;B项是一个临时政府,尚无民主法律文件的约束;C项是国民党的独裁政府。 18.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 19.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D.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从中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B选项错在材料讨论的是近代化的过程,不是殖民化的过程;D选项材料无从体现。 20.钱穆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据此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选官依据是 A. 门第高低 B. 军功大小 C. 道德和学问 D. 财产多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可知此时期少数特殊阶层垄断了学问和官位,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学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特征,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注重出身门第,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爵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C选项错误,按照道德和学问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并不以财产多少为标准选拔官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 保守派势力完全控制了政局 B. 民主共和的潮流已不可抗拒 C. 共和派力量不断被消弱 D. 君主派的势力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 “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表明尽管当时君主派仍旧存在,但已经无力扭转法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潮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故保守派势力完全控制了政局不符合史实,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法国君主派势力还是存在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2.格罗特的《希腊史》中记载:“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作者的观点是 A. 演说在审判中具有决定作用 B. 演说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 C. 雅典陪审制度存在缺陷 D. 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雅典的陪审法庭上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法庭判决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而非通过演说进行判决,故A项错误;演说并不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排除。 23.读“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篇目(部分)表”,判断下列新闻发表于 体裁 题目 刊播单位 摄影 纽约世贸中心被撞 新华社 广播消息 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接纳中国为世贸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广播直播 “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 电视消息 7.13--申奥成功日万众欢腾时 北京电视台 A. 1978 B. 1984 C. 1992 D. 2001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纽约世贸中心被撞”是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接纳中国为世贸成员”是2001年,“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是2001年,“7.13--申奥成功日万众欢腾时”是2001年,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排除。 24.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等信息可以看出,李立三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开展革命,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A项。“城市中心论”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的国情,排除B项;李立三没有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排除C项;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已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二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答案】(1)意义:王权受到限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是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2)思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理由:美国建立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而在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解析】(1)意义:由材料一中的“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得到《权利法案》的意义。原因:由于1689年通过的《宽容法》,所以其颁布的原因应该结合1689年之前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2)启蒙思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材料二没有提供相应的信息,合众国的成立践行的启蒙思想家的主张,需要结合所学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理由:这一题实际是需要将美洲大陆的美国与旧大陆的欧洲进行比较,将美国所做到的优于欧洲的民主制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即可,即美国建立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而在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宦官本为内侍,是不许过问朝政的,但是宦官亲幸的身份,又每每使他们成为帝王施政的工具,东汉是封建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时代,食封制度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制度之一,西汉功臣勋戚都有食封制待遇,而宦官不得食封。东汉和帝时宦官郑众除掉外戚窦氏,首次获得封侯恩宠,之后宦官食封愈演愈烈。宦官们“专树党类,欺国蠢政之事,不可单书”,这伙腐朽不堪的贵族地主集团终于把“中兴”二百年来的东汉王朝戳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编自刘修明《东汉宦官集团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宋代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大都较大,极少出现东汉娃娃皇帝,宋代对科举制做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大大增加了取士人数,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为官之路,很多人不用通过宦官去维持生活或进入官场,宋朝时出现了文官独大局面,而文官更让皇帝放心也便于皇帝控制,加之文官易形成不同政治势力,互相斗争,皇帝制衡权术中相应也就少了宦官集团。因而宦官在宋一代基本未干预治 ——摘编自阳全平、胡雪梅《谈宋代少宦宫干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宋朝宦官在政治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宦官干政的认识。 【答案】(1)不同:东汉时期,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宋朝时宦官基本未干预政治。 原因:东汉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其大多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获得皇帝赏识。北宋时期,多数皇帝即位时年龄较大,减少了依靠宦官的几率;宋代科举相对公平、公正,使很多人不需要自残身体就可以进入官场;宋朝”重文轻武",文官较易为皇帝控制,皇帝很少需要以宦官来制约文臣。 (2)认识: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宦官干政的根源;宦官干政对社会政治、经济造成很大破坏;皇帝要亲政、勤政,不给宦官专权以可乘之机。 【解析】(1)由材料“宦官食封愈演愈烈”和“宦官在有宋一代基本未干预治”,可见东汉时期,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宋朝时宦官基本未干预政治。第二小问,由材料“东汉和帝时宦官郑众除掉外戚窦氏,首次获得封侯恩宠”,结合所学,可见,东汉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其大多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获得皇帝赏识。由材料“宋代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大都较大,……宋代对科举制做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大大增加了取士人数,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为官之路……出现了文官独大局面,而文官更让皇帝放心也便于皇帝控制”,可见朝时出现了文官独大局面,而文官更让皇帝放心也便于皇帝控制。 (2)由“二百年来的东汉王朝戳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说明;宦官干政对社会政治、经济造成很大破坏。而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说明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宦官干政的根源。宋朝文官政治下宦官基本不存在干政,说明皇帝要亲政、勤政,不给宦官专权以可乘之机。 27.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斯扩张主义情节,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式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在21 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互相猜疑。 (2)主要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3)欧盟和北约。 理由: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4)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勢。 【解析】(1)材料一中美苏双方“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并且共同战斗也无法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相互猜疑”,表明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和美苏两国的互相猜疑。 (2)材料二“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可以归纳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归纳。 (3)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是欧盟和北约,欧盟侧重经济领域,北约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作为美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成立,欧洲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合作,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 (4)根据材料内容,影响美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影响第三世界与美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的差距,影响欧洲两联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局势的变化,因此,上述材料中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