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嘉积中学2019年高一段考 地理科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时间2016年7月5日,在太空中飞行了近5年的美国“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绕木星运行的极地轨道。据此完成下题。木星的“左邻右舍”是 A. 地球和水星 B. 火星和土星 C. 土星和天王星 D. 火星和天王星 ‎【答案】B ‎【解析】‎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和海王星。故B正确。‎ 下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生物活动 B. 水体的运动 C. 风的形成 D. 长白山天池的形成 ‎3.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B.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上海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 ‎【答案】2. D 3. D ‎【解析】‎ ‎【2题详解】‎ 长白山天池属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之后积水成湖形成,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D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光和热,为大气循坏、水循环提供了动力,排除ABC。‎ ‎【3题详解】‎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A错;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属于可利用区,能源蕴储量一般,B错,D正确;太阳能资源能量分散,C错,故选D。‎ 发生日全食时,会出现如下图的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 都是光球层 B. 都是色球层 C. 都是日冕层 D. 光球层与色球层 ‎5. 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 耀斑 B. 黑子 C. 黑子和耀斑 D. 日冕物质抛射 ‎6. 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最可能是(  )‎ A. 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B. 影响北方地区的互联网络 C.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 D. 流星现象多发 ‎【答案】4. D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最明显的部分属于太阳的光球层,日全食时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为太阳的光球层;其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色球层或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可以看见(色球层的亮度比日冕层高,该图中外围发光的最可能的还是色球层),D正确。‎ ‎【5题详解】‎ 图中太阳被遮挡的太阳大气层为太阳的光球层,光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为黑子,B正确;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ACD错误。‎ ‎【6题详解】‎ 色球层耀斑爆发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从而使轮船指南针突然失灵,A正确;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地球的无线短波通讯,进而影响全球的互联网络,而不是只对北方地区的网络产生影响,B错;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C错;流星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D错,故选A。‎ ‎【点睛】注意: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埃和固体块为流星体,当它们临近地球时,受地球引力作用,有些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大多燃烧化为灰烬,少数残体落到地面,叫做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因此流星现象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不大。‎ 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 古生代 三叶虫 B. 中生代 恐龙 C. 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类 D. 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 ‎8. 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温热的草原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C. 温热的森林地区 D. 干旱的陆地环境 ‎9. 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①③⑤②④ D. ①⑤③④②‎ ‎【答案】7. B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注意关键词“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典型植物,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为恐龙,B正确,ACD错误。‎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温热的森林地区,C正确,ABD错误。‎ ‎【9题详解】‎ 地球演化最开始是岩浆时代,岩浆喷发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汽凝结至地表形成径流,从而地球进入原始海洋时代,排除D;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等出现在新生代,时间最晚,排除C;古生代的时间比中生代时间早,B正确,A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的关系总结如下表:‎ ‎2019年1月20日在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北纬30.09度,东经87.77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0.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圈层 B. ‚圈层 C. ƒ圈层 D. „圈层 ‎11. 本次地震波经过乙界面时( )‎ A. 横波突然加快 B. 纵波突然加快 C. 横波突然消失 D. 纵波突然消失 ‎12. 受地震波影响,地震时该地空中飞行的小鸟( )‎ A. 只上下颠簸 B. 只左右晃动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D. 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10. B 11. C 12.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0题详解】‎ 震源深度10km,位于地壳,属于图中的②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乙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因此天空中的飞鸟只能感受到纵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横波与纵波的区别:①横波波速较慢,纵波波速较快;②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 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大气圈,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 B. 四个圈层没有联系 C. ③为水圈就是指地表水 D. ②为生物圈,和水圈范围一致 ‎14. 有关④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括地壳和地幔 B. 岩层越向下越新 C. 位于软流层以上 D. 没有生命存在 ‎15. 有关②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改变地表形态 B. 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C. 可以转化太阳能 D. 包含了其他三个圈层 ‎【答案】13. A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图中①位于最外层,为大气圈,能够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A正确;地球上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B错误;水圈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 固态的水,C错误;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综上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图中④圈层为地壳,A错误;地壳中的不是所有的岩石都是下老上新的结构,B错误;地壳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C正确;地壳属于岩石圈的构成部分,而岩石圈的表面属于生物圈的构成部分,存在生命,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②圈层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结合图示分析②圈层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并没有包含了大气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全部,D错误,故选D ‎。而生物圈钟生物活动会改变地表影响,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ABC正确,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B. ②层因氢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 ①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 D. ②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17. 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 A.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和气压均越来越低 C. 距地面20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 对流层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18. 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B. 最高气温约为40℃‎ C.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D. 有时会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答案】16. A 17. D 18.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 ‎【16题详解】‎ 图中①层是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A对;②层是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B错;②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C错;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D错。‎ ‎17题详解】‎ 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气压的变化不是划分依据,A错;在对流层,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和气压均越来越低,平流层随着高度增加,气温升高,B错;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产生的压强,结合图示纵轴数值,距地面20km处空气稀薄,气压不到地面的十分之一,C错;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D对。‎ ‎18题详解】‎ 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A对;根据图示曲线判断,最高气温约为0℃,B错;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的是平流层,C错;该层缺少形成多变天气的条件,不会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D错。‎ 城市热岛造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从而形成城郊间的局地热力环流。‎ 下图表示某城市夏季午后近地面气温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 正确表示城市热岛环流方向的是( )‎ A. B. C. D. ‎ ‎20.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 A. 提高建筑物高度 B. 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C.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D. 增大市区道路密度 ‎21. 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 km,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距城市最适宜的距离是(  )‎ A. 5~6 km B. 12~13 km C. 13~16 km D. 16~18 km ‎【答案】19. B 20. C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相比而言,城市由于人为废热的排放,气温较郊区高,近地面城市为热源,空气上升,郊区为冷源,空气下沉;在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城市,在高空,空气由城市吹向郊区,B正确,ACD错误。‎ ‎【20题详解】‎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能有效减小城郊之间的温差,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ABD均无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1题详解】‎ 为了减少工业城对主城区造成的大气污染,工业卫星城应该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外,D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代表地面辐射 B. ①所代表的辐射波长大于③‎ C. ①代表的辐射能量大于③ D. ④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3.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24.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 减弱① B. 增强②‎ C. 改变③的辐射方向 D. 增强④‎ ‎【答案】22. C 23. B 24.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示①②都是太阳辐射都是短波辐射,②是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④代表是大气的逆辐射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云层厚时大气的逆辐射强。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升温慢,气温比晴天低。人造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然后大气增温,增强大气的逆辐射,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防御霜冻。‎ ‎【22题详解】‎ 温度越高发射的波长越短,图示②来自太阳,代表太阳辐射; ①所代表是太阳的短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①辐射波长小于③;①代表的太阳辐射能量大于③所代表的地面辐射能量;④代表是大气的逆辐射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云层厚时大气的逆辐射强。选C正确。‎ ‎【23题详解】‎ 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即②减弱导致地面升温慢,气温比晴天低;与其它要素相关性不大。选B正确。‎ ‎【24题详解】‎ 人造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③,然后大气增温,增强大气的逆辐射④,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防御霜冻;夜晚炊烟,不影响太阳辐射①和②;不能改变地面辐射的方向。选D正确。‎ 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地有稳定风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下列对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B. ②地和④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C. ②地和③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D. 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大小 ‎27. 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A. B. C. D. ‎ ‎【答案】25. A 26. C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四地中,①处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 ‎【26题详解】‎ 根据图中近地面风向轨迹可知,四地中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有关(图中向右偏转),A错;摩擦力会降低风速,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②④两地风向不同,故而摩擦力的方向也不相同,BD错;②③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均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同,C正确。‎ ‎【27题详解】‎ 高空最终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排除BD;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均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排除C,故选A。‎ ‎【点睛】在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定地转偏向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28. 这段描述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依次是 ‎①蒸发 ②降水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①③④②‎ ‎29. 水循环联系的地球圈层有 ‎①水圈 ②软流层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0. 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 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 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 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D. 使水资源短缺不再出现 ‎【答案】28. A 29. D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从大海中水滴到天上的白云,涉及的环节是蒸发和水汽输送;从天上的白云到地面的白雪,涉及的环节是降水;渗入地下,涉及的环节是下渗,因此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依次是①③②④。据此分析本题选A。‎ ‎【29题详解】‎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的过程。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因此水循环联系的地球圈层不包括软流层。据此分析本题选D。‎ ‎【3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B对。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不能使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A错;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C错;水资源短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水循环不能使水资源短缺不再出现,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B。‎ ‎【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目前人类主要可以干预地表径流。‎ 水循环意义:‎ ‎(1)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Ⅱ卷 本卷4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现代宇宙理论诞生前,人类的宇宙观经历了神话传说、地心说和日心说三个阶段。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有限、无边、静态”的相对论宇宙模型。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光年,宇宙膨胀的动态宇宙演化观念进入人类的意识。70年代,霍金用广义相对论推演宇宙演变,提出宇宙起源和终结的论断,已经被科学家广泛接受。2016年7月,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望远镜“天眼”在贵州省建成。有媒体报道“中国天眼”探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或能寻找外星人。‎ ‎(1)“天眼”做桥,“外星人”想和琼海市嘉积中学的高中生联系。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角度,帮“外星人”写出我们的通讯地址。‎ ‎(2)说明这位“外星人”所在星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答案】(1)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2)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基础性较强,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该题主要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为太阳系内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位于总星系内,因此通讯地址可写成: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2)注意关键词“自身条件”,可类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加以概括总结。该星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该星球距离所属恒星系的中心天体(恒星)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该星球存在液态水。‎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B层在22~27 km范围内,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这种气体形成的保护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随着________等的过渡排放,该保护层出现了“空洞”。‎ ‎(3)说明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答案】(1)低 ‎(2)臭氧 氯氟碳化物(或:氟氯烃、氟利昂)‎ ‎(3)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基础性较强,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读图,该纬度的对流层厚度较厚,将近18km,低纬地区的对流层厚度大,因此该图表示低纬度的大气垂直分层。‎ ‎(2)B层为平流层,在22-27km范围内,臭氧的含量达到最大;现今臭氧层出现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碳化物的排放过大。‎ ‎(3)A层为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且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点睛】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3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如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A. B. C. D.‎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A.大气受热过程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热力环流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 ‎(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D.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5)在下图补充完整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 ‎【答案】(1)D ‎(2)D ‎(3)自西向东 ‎(4)D ‎(5)画图见详解(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及运用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加强和培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石质地面的比热容比山林的比热容小,因此昼夜温差更大,排除AB;晴朗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更大,排除C,故选D。‎ ‎(2)“穿堂风”利用的是石质地面和山林的比热容差异,从而使得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的流动,运用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D正确;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从而发出地面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与“穿堂风”关系不大,A错;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从而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与“穿堂风”关系不大,B错;热岛效应主要是城市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增多,导致城市比郊区温度更高,与“穿堂风”关系不大,C错。综上所述,故选D。‎ ‎(3)根据图中的方向指示,房屋坐北朝南,因此“穿堂风”的流向是自西向东。‎ ‎(4)石质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因此增强了穿堂风,D正确;增加地面平整度不是增强穿堂风的主要作用,A错;若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湿度,则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强“穿堂风”,B错;石质地面有利于降低夜晚庭院温度,C选项描述正确,但是“穿堂风”是指利用房屋前后温差造成气压差,从而形成建筑物之间的风,C选项描述与题干的关系不大,故选D。‎ ‎(5)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为冷源,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山林气流相对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在近地面,空气由石质地面流向山林,在高空,空气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绘图如下;‎ ‎3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雨季来临,我国东部季风区总有不少城市相继加入"水城"队伍,到都市去“看海”的现象(下图)已见怪不怪,城市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 材料二 水循环示意图(下图)‎ ‎(1)结合水循环的原理,简要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城市夏秋季节易出现内涝的原因。(提示: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2)请你为缓解城市内涝提出两点建议。‎ ‎【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城市地面硬化、植被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在地势低洼之处易出现城市内涝。(降水多,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多)‎ ‎(2)城市建设中,提倡使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建海绵城市;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问题、人类活动对城市化的影响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知识,该类型的题目,一是要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是要注重平时训练中对城市内涝的相关解决措施加以积累与记忆。‎ ‎【详解】(1)城市内涝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加以分析。自然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降水量较大;人为原因:注意关键词“城市”,城市由于地面硬化、植被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在地势低洼之处易出现城市内涝。‎ ‎(2)建议主要针对“人为原因”提出即可。在城市建设中,可采用透水性材料砖铺设地面,增强多雨期城市路面的下渗能力;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增强排水能力;增加城市的植被、花园、湖泊、池塘等绿地或水域面积,建设海绵城市,吸纳一部分雨水,增强城市绿地和水域的调蓄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