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5)
程桥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 命题:邵志诚 周志敏 审核:侯志林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积累。人类由 ▲ 的懵懂 ▲ 时代进而步入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时代,人类自身从自然性的人成长为社会性的人乃至有 ▲ 的人,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正是一代代人的孜孜探求,才托举起今天的人类社会。 A.茹毛饮血 愚昧 素养 B.茹毛饮血 蒙昧 教养 C.刀耕火种 愚昧 教养 D.刀耕火种 蒙昧 素养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代官职名称的一项是(3分) A.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屈原列传》) C.项羽已杀卿子冠军(《项羽本纪》) D.陈豨拜为巨鹿守(《淮阴侯列传》) 3.“借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中的“红颜”以“红润的脸色”借指“青春年华”。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两个人都站了起来,剑拔弩张,如斗鹌鹑D.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4. 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春来堂里琴书润 花满阶前几席香 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 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 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 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 A.①园林 ②桥梁 ③寺庙 ④宅第 B.①园林 ②寺庙 ③桥梁 ④宅第 C.①宅第 ②园林 ③寺庙 ④园林 D.①宅第 ②寺庙 ③桥梁 ④园林 5.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重阳 ②七夕 ③端午 ④元宵B. 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C. ①中秋 ②除夕 ③端午 ④元宵D. ①重阳 ②除夕 ③元宵 ④中秋 6.阅渎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东西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是自己的依赖。 B.你不能驾驭理想,便会被理想永远束缚。 C.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D. 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不给予别人自己也无法获得。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诸将效首虏 效:献出 B.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购买 C.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止舍:止军宿营 D. 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韩信使人间视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置之亡地而后存沛公则置车骑 C. 信乃解其缚 信乃使万人先行 D.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用心一也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C.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D.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唐允隆传 戴名世 唐允隆,字吉人,宣城人也。为人倜傥负气,少为诸生,有文名。吴甘来、周宗建皆前辈达尊,负海内重望,一见允隆,皆器重之。允隆家故饶于赀而好施,屡散金数千不顾。性刚直,好议论人物,一无所讳忌,以故群小侧目,辄为中伤,往往危而获免。生平排难解纷、拯人于厄者,不可胜数也。尝以事至姑熟。姑熟有富人被诬,官吏利其财,将谋系之狱。允隆闻之,拂袖起诣富人,曰:“吾义不忍视若冤。”富人付允隆金数百,允隆为营救之,事竟解,悉还其金。富人出金谢允隆,允隆不受,疾驰去。 岁乙酉,大兵渡江。总兵方国安自芜湖遁入浙江,取道宣城,兵不戢,所在皆设守与抗。将至允隆里,里人且欲御之,允隆曰:“若是,祸且不测。”乃具壶觞,杀羊豕,往迎谢过。其部将大喜,令军中曰:“过唐秀才里,敢掠者斩!”于是一军肃然去。去之他里,他里与抗者皆遭杀掠,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乎。”存斋,允隆别号也。 当是时,盗贼蜂起,丹阳湖尤为盗薮。丹阳湖与允隆里邻,上官下教,居人于湖滨筑楼守望,工程严迫,费且不赀,人皆避去,允隆独慨然任之,不费官帑及民钱,刻日而板筑就。岁丙辰,丹阳湖盗又窃发,官兵先后至湖滨,居人惊骇,欲散去。允隆遍历诸营,结其将领,供糗粮无缺,居人卒赖以安堵。 允隆少尝从休宁金声游,明亡,声以少司马起义兵死。允隆仇家告允隆实声党,被逮至安庆,慬而不死。嗣后屡被奸人连染,家遂毁,而气不为衰止。于朋友亲故,时以行谊相切责,往往髯张面发赤。久之,人谅其无他,虽仇家亦多为感化。里中有争讼,必质允隆,片言立断,无不心折去。族人有相仇害,允隆出己囊中金为排解,争遂以息。从兄犯法,破其产,并累允隆,产且尽,赃未尽输。有司知其故,谓允隆曰:“吾闻若颇有债未收者,盍列名以闻,为追而代偿之,不亦可乎?”允隆对曰:“生已得祸,而又以祸他人,所不忍也。”卒自称贷,输之有司,皆叹异焉。年七十有二,卒。先是,允隆预知死日。及期,异香满室,端坐而逝。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拂袖起诣富人 诣:前往,到 B.兵不戢 戢:检束,约束 C.费且不赀 赀:通“资”,钱财 D.盍列名以闻 盍:何不 12.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家遂毁,而气不为衰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丹阳湖尤为盗薮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官吏利其财 其皆出于此乎 D.尝以事至姑熟 作《师说》以贻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费官帑及民钱,刻日而板筑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族人有相仇害,允隆出己囊中金为排解,争遂以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允隆为人方面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一)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常常是,它们在每一个季节都活着,在云南所有树木的树冠的附近,保持着绿色,像永远丧失了飞翔功能的鸟群。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目惊心、热泪盈眶。 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裸露过的深红或者褐黑。它落下来,从本该为世界所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它并不在乎这种处境的变化,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时间内,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但它并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离开了树和绿色的叶子,它并没有向花朵炫耀自身,进而索取花粉的愿望。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论那里是水还是泥土,是石头还是空地。一片叶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不是另一片叶子的落下。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一片叶子的死亡令人感动,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他是用北方的心境来感受云南了。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或者由“叶子”这个词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世界上有无数关于树和森林的书,但没有一本描述过一片叶子的落下。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每个人都看见过这些树叶,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然而永远不会有人听见一片树叶撞到风的时候的那一次响声,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发生的车祸,没有目击者,永远没有。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落叶”是什么?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个诗人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 冬天,当整个世界都被北方那巨大的整体的死亡所笼罩,当人们沉浸在对乌鸦、雪和西风的体验或回忆中,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它们所往不同,一片在山冈的斜坡上,一片在豹子洞穴的边缘,有两片在树的根部,还有几片,踩着风梢过了红色沼泽。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15.请解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句中“灿烂”的含义。(要求摘录原文有关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句子内涵丰富,请阐释之。(6分) (1)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晚饭花 汪曾祺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角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旁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人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带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候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化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他看见过钱老五,他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子,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师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他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19.王玉英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简要说明第五段和最后一段两个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7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来自英格兰拉夫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分布于北欧的名为毛毡苔(茅膏菜)的食肉植物似乎由于人类产生的污染,也开始成为素食者了。由于人类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土壤中的含氮量增高,这样它们就无需通过捕获昆虫来获得生存所必须的营养了。这种改变虽然给这种食肉植物带来了方便,但如果我们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危害。 一.1B 2.C 3.C 4.D 5.A 6.D 二.7.B 8.C 9.D 10.(1)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4分) (2)韩信于是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3分) 11.C 12.A 13.(1)乡里人才说:“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3分)(“始”“微”“吾侪”各 1分) (2)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3分) (“官帑”“刻日”“就”各1分) (3)同族中有人因仇恨而相互伤害,唐允隆拿出自己囊中的钱财替他们排解,争执就因此平息。(3分) 14.刚直豪爽(出言无忌)宅心仁厚(推己及人) 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急人之困) 好抱不平(3分) 三.15.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4分) 16.写落下的过程;写落下的心理;写落下的意义。与北方的树叶对比着写。与“在树上”的叶子对比着写。(4分) 17.(1)因为它离开了自身的属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集体,选择了全新的深红或者褐黑;因为它在落下的过程中创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3分) (2)树叶无论是活着(在树上)还是死去(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也没有被抛弃的寂寞,都是归家。(3分) 18.因为人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语以外的风景。 (4分) 19.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姑娘。(答到“孤独寂寞”亦可得分)(4分) 20.①比拟:用“使劲”“发疯”等词语,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②对比:以“绿叶”“红花”的对比,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以“热闹”“凄清”对比,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如答“比喻”“通感”且作出对应的合理简析,酌情给分)③衬托:以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晚饭花烘托王玉英内心向往着自由却只能留守家中的孤独忧伤的形象。(6分) 21.(1)李小龙在黄昏时分可以看到意中人王玉英,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2分) (2)在李小龙看来,王玉英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她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流露出他内心的失望、惋惜之情。(2分) 22.(1)王玉英最终走出了那个家,那条小巷,却仍然改变不了自己孤独卑微的命运,寄寓这作者对乡下女子无法摆脱悲凉命运的同情(2)李小龙对王玉英有着隐隐的爱慕相思之情,最终却落得一场空,寄寓着作者对质朴纯洁而又美好的感情的赞美,对这种感情不能善终的叹惋、遗憾。(3)李小龙不敢勇敢表达、王玉英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体现了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与根深蒂固,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不满。(6分) 唐允隆字吉人,是宣城人。为人豪爽洒脱,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年轻时就考取秀才,有善于写文章的名声。吴甘来、周宗建都是众所共尊的文坛前辈,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初次见到唐允隆,都器重他。唐允隆家本来就在钱财方面富裕,因而(唐允隆)喜好 施舍,多次散发数千金而不顾惜。生性刚强正直,喜好评论他人的是非好坏,完全没有隐讳 避忌的(人或事),因此一众小人(对他)极其愤恨,每每诬蔑伤害他。常常到了十分危险 的时候,然后才得以避免。有生以来,为人排除危难、将人从灾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迹, 多得数不过来。曾经因为有事到姑熟。姑熟有个富人被人诬告,当地官吏贪图他的钱财,将 要图谋将他关押进牢狱。唐允隆听说此事,把衣袖一甩,起身去见富人,说道:“我坚持正义不忍心看到你受冤枉。”富人付给唐允隆数百金,唐允隆就设法营救他,此事最终得以解 决,(唐允隆)全数奉还富人的数百金。富人又拿出重金酬谢唐允隆,唐允隆不接受,(骑 马)迅速奔驰地离开。 乙酉年,(满清)大军渡过长江。(明朝)总兵方国安(率军)从芜湖(地区)退逃进入浙江(地区),选取途经宣城(撤兵),军队不检束,(宣城)处处都布防,跟官军对抗。(官军)将要到达唐允隆的乡里,乡里的人将要想着抵御他们,唐允隆说道:“如果这样,将要面临不可知的灾祸。”于是准备好美酒,宰杀猪羊,前往迎接官军,(向他们)表示歉意。统率官军的将领非常高兴,在军中下令道:“途经唐秀才的乡里,胆敢劫掠的人,处以极刑!”因此,整个军队秩序良好地离开。离开后,到达其他的乡里,跟(官军)对抗的其他乡里都遭受屠杀劫掠,乡里人这才说道:“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存斋是唐允隆的别号。 在这个时候,强盗成群地起来,丹阳湖尤其成为强盗聚集的地方。丹阳湖跟唐允隆的乡里相邻,上级官员命令地方,让当地人移居到丹阳湖边,修筑碉楼防守瞭望,工程紧急,并且费用不可计数,乡人都回避闪躲,唐允隆独自慷慨地承担工程,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丙辰年,丹阳湖的强盗又暗中发动,官军前前后后来到湖 边,居民们惊慌害怕,想要四散逃走。唐允隆走访遍各个军营,结交他们的将领,供给干粮没有短缺,居民们最终依靠唐允隆得以安然无事。 唐允隆年轻时曾经与休宁县的金声交往,明朝灭亡后,金声凭着少司马的官职发起义军 而死。唐允隆的仇家告发唐允隆其实是金声一党,被逮捕到安庆,最终仅仅没死。此后,屡 屡被奸恶的人牵连,家于是被毁,然而豪气不因此而衰减止息。对于朋友亲戚故旧,经常用 道义来严词斥责,常常须髯张开,脸色发红。时间一长,大家都谅解他没有别念,虽然是仇家,也大多被感化。乡里中有人起争执,一定要在唐允隆那儿评断,(唐允隆)三言两语, 立即给出判决,无人不佩服地离去。同族中有人因仇恨而相互伤害,唐允隆拿出自己囊中的钱财替他们排解,争执就因此平息。(唐允隆的)堂兄触犯法律,耗尽自家家产,并且连累 到唐允隆,(唐允隆的)家产将要用尽,赃款还未能退赔完。官府知道此事的原委,对唐允隆说道:“我们听说你有大量没有收回的欠债,为什么不罗列他们的姓名来上报给官府,官府替你追回欠债来抵偿剩余的赃款,不也是可以的吗?”唐允隆回答道:“我已经(跟着)遭殃,却又用它来祸害他人,这是我不忍心这样做。”最终自己(向人)借贷,上缴给官府,大家都惊叹不已。在七十二岁那年,就去世了。在此以前,唐允隆预先知道去世的日子。等到(去世的)那天,异常的香气充满房间,(唐允隆)安坐着去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