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1-20题每题1.5分,21-40题每题2分,共70分)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 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很快恢复和组织起生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面对天灾时候容易破产和流离失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只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特点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 2.《汉书》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 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 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等信息说明古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巨大,耗费较大,故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3.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主观色彩浓厚不足为信 B.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答案】D 【解析】 东汉班固《西都赋》是文学作品,虽然是时代的反映,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能从侧面反映历史信息,故A错误;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根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之一,并不完整,不是最合理的说法,故B 错误;限于科技发展水平,历史记载不能全部通过考古发现证实,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同样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作为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两者可以相印证,故D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历史研究需要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相印证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结合历史研究需要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相印证的方法即可得出答案。 4.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A. 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 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土地私有的封建社会,买卖土地是合法的。契约就是土地买卖的法律依据,经买卖双方签字画押,即具备了法律效力。但是,土地变换主人也可能是在双方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甚至可能出现伪造契约、强制买卖土地的情形,所以,官府在买卖契约上盖印,对土地买卖进一步进行监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豪强霸占农民土地、强买强卖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A正确;B不是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排除;官府在买卖契约上盖印,对土地买卖进一步进行监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豪强霸占农民土地、强买强卖等情况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 ;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 5.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说明对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认可,“ 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模式是个体家庭,故①②正确,在1804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使其“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可知④正确,而此时期西方国家还没有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所以排除③,正确的选项是B项。 6.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观点 乙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丙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丁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甲同学的结论“开始使用牛耕”,没有依据;B项,乙同学的“海外贸易”,与材料内容不相关;C项,丙同学的“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与材料衔接有问题,具有片面性。D项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清“海禁”政策及其认识;史学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论从史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的是学生史学理论与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近年来高考比较注重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此方面理论与素养的补充,并加强训练,做到灵活运用。历史研究中“史实”和“史论”要做到有机结合,不能够凭空产生毫无依据的结论,要做到准确地把握“史实”和“史论”二者的关系。 7.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C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 8.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 企业性质 工人人数 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 34000人 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 9000至10810人 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 5500至6000人 近代采矿业 16000至20000人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 27250人 总计 91750至98060人 据此表可知,中国无产阶级 A. 分布在近代企业 B. 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 C. 集中于沿海地区 D. 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的工人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故说明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近代企业,故A正确;材料数据没有体现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的地区,故C 排除;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信息“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企业”的性质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表述最正确的一组是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 初步发展、黄金时期、较快发展、陷入困境 C. 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较快发展、下滑 D. 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I处是民族T业艰难起步,2处是初步发展,3处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阶段(黄金时期),4处是形势道转,5处是曲折发展,6处是萎缩阶段(陷入绝境), 7处是改造时期,所以对应2、3、5、6阶段的是B项;ACD三项对应2、3、5、6阶段错误,故排除ACD三项。 10.《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 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 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 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2-1919年间美日侵华资本增长,实力增强,与英国实力相当。此时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美日趁机扩张。所以A是错误的。 BCD叙述正确。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11.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阅读理解能力。从本题的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先升后降,A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超过了1937到1940年的发展水平,B项正确;本题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后方工业与沿海工业的比例,对题中时间段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表述也有错误,CD项排除。 12.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指的是民族工业兴起之初,难以独立发展和开拓国外市场,上图中C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图,故选C。 13.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 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 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 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 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柱形图中能明显得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苏贸易显著增加,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快速下滑,结合此时相关背景不难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中国外交方面表现出“一边倒”的态度这对中外贸易有着直接影响,所以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 C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中国并未完全断绝和西方的经济贸易。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4.“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是“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知,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答案选择A项。从材料中可知是“人民公社期间”,农村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项不正确;“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故C项不正确;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注重工业的经济投入,没有重视对农村的经济投入,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业发展。 点评:人民公社,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失误探索,同时高考重点考查新中国农村中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政策的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 15.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 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 D. 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79年春”“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建议是希望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落实、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因此当时已经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的是改革,不符合材料的对外开放,排除;B项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展开,时间不符,排除;D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排除。 16.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C. 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D. 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叙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小岗村发展合作社实行集约式的规模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C项错误、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D项不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7.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外生产总值的比值。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 ②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 ③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 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故①错误;题干中并未表现出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故②错误;题干图表中至1979年开始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故③正确;至1979年开始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也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④正确。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8.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 “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故答案为A项。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而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C项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时间不符,排除;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19.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 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 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 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 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答案】C 【解析】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是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这种变化就是因为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故选C;A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历史本质,故排除;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城市居民也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D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0.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这一现象的变化最能说明 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 C. 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 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说明断发易服与政治革命相联系,C正确;材料不是单独论述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信息,B错误;D中审美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交通工具(火车)不赞赏的态度,同时还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坐航船)。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22.“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 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题干“1943年的上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服、婚纱等西方服装已经在上海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等西方生活方式也已经在上海广泛存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故可能有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上海还没有电视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3.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 ③西方技术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中国的近代化是从东到西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近代化受到了西方技术的影响,并且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②在表格中体现不出来。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24.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完成第一次环球航海”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A. 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随意性 B. 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互相矛盾 C. 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D. 纪念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 【答案】C 【解析】 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所以答案为C。 25. 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的是“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了。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强调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B. 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 强调这二次航行都是错误的 D. 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的是精神财富”来看,作者主要强调二者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而不是强调两次航行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材料“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不符题目要求,排除;B项依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的是精神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一场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依据材料“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了”来看两次航行都有不足之处,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26.下表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以下是对该表内容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1689—1815年间欧洲各国海军规模统计(服役舰只数) 1689 1739 1756 1779 1790 1815 英国 100 124 105 90 195 214 法国 120 50 70 63 81 80 西班牙 / 34 / 48 72 25 荷兰 66 49 / 20 44 / A. 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情况 B.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C. 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弱 D. 英国海军从1689年起始终占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数据来看,英国在1689年海军规模相对法国来说不占优势,因此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通过表中数据来看,符合这一时期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情况,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英国造船业迅速发展,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弱,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2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路易十四的做法顺应了工业化,故A项错误;英法战争的原因并非路易十四的做法,故B项错误;“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这种做法促进了法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法国并未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扩张•法国的殖民扩张 28.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A. 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 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C.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 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B、C、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反映,因此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 29.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图中的“C”曲线代表的国家是 A. 中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C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故答案为B项。A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据题肢选项应为中国;B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D线应为德国。 【点睛】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的增加,标志着进入到工业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居于中心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展速度最快。 30.以下是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统计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技术革命进行期间两国关税降低 B. 经济危机爆发导致贸易保护加强 C. 税率越高表明贸易自由程度越高 D. 经济实力越强导致进口关税越低 【答案】B 【解析】 A选项错误,技术革命期间,英国关税是0,但是美国却很高;B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1931年的状况可以得出;C选项说法错误,税率越高表明国家保护本身的经济,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1. 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 生产严重过剩 B. 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 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 从图3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2“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1“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故选B. 点睛:本题以漫画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相关知识点的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2.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 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 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 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依据所学可知,第2阶段是“衰退期”,其根本原因是197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涨的困境,故B项分析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均正确,故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33.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六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 发达国家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B. 当时的世界英法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 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国家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六个发达国家在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领域国有经济的比重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比重较大,反映出这些国家对经济干预程度较高。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将世界上所有国家列出,不能说明英法最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混合经济条件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能说明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4.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 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1921年”“列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主张在这一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程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发展商品经济,进而过度到社会主义。②④正确。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废除,①错误;“退一步”是指在一定程度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退回到资本主义,③错误。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5.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据此可知 A. 夜市改变了农耕经济下日出而作的习俗 B. 当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繁荣的夜市 C. 官府对经商时间的严格限制被打破 D. 夜市文化主要以文艺表演为主要内容 【答案】C 【解析】 夜市是指扬州城的,不是所有城市,更代表不了农村,所以它不可能改变农耕经济下日出而作的习俗,故排除A;但单从扬州夜市不能说明全国各地都有夜市,因为唐朝的扬州属于当时发达城市,故B以偏概全了;夜市的出现与官府对“日中为市”这一时间的严格限制是不一致的,故C符合题意;夜市主要是经商的,文艺表演仅是其辅助部分,故D不符合史实。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36.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题的材料主旨是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7.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95-1900”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意味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CD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一战”是1914-191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1895-1900”年不符,排除。 3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又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A. 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完全虚构 B.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们的思想已经解放 D. 虽然“文革”结束,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8年初,文革已经结束,材料中“坚决制止”体现出了地方政府不允许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态度,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小说虽然是艺术加工品,但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但是不排除农民有这样的独创性,农村改革本身就是从农民自发开始的,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底,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39.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 第②段的殖民强国有荷兰、英国、美国等 C. 第③段中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美国 D. 第④段殖民扩张的手段只有资本输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数轴中第①段1500-1600年可知,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故A项正确;依据数轴时间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故B项错误;第③段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故C项错误;第④段说明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不单纯是资本输出,19世纪中期主要是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40.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应该是有利于发展外贸,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经济,属于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故选B;ACD是针对国内调整生产关系和民生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题,第41题18分,第42题12分,共30分) 41.只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自由贸易问题日益突出。……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完全不干预,实行彻底的“自由放任”。一大批所谓“政治经济学家”为此已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吗尔萨斯等。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台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此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三次作用》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 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答案】(1)工业革命完成,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碍经济发展;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政治经济学家们的舆论准备。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3)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 不同的前提条件: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完全不干预,实行彻底的自由放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原因:业革命完成,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碍经济发展;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依据材料“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3)相似之处:依据材料“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俄、美、中三国改革的背景相同之处,即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前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已经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42.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下表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1860年代”这个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时间 事件 1858—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60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79亿美元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61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1864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成立 1864—1871 德国统一的王朝战争 1866 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示例提示: 186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1860年代中国近代化起步; 1860年代世界连成为一个整体; 1860年代的辉煌; 1860年代的中外巨大差距等等。(史料选择需要与论述主题对应,不一定非要中外兼顾。) 【解析】 题目要求围绕“1860年代”这个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德国统一的王朝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可拟出论题:186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由“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可拟出论题:18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然后联系所学史实予以阐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