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合办 ‎ ‎19‎ ‎1 619.6 ‎ ‎85‎ ‎2 947.6 ‎ 商办 ‎ ‎53‎ ‎469.7 ‎ ‎465‎ ‎9 081.2 ‎ 合计 ‎ ‎72‎ ‎2 069.3 ‎ ‎550‎ ‎12 028.8 ‎ A.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 B.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社会主导力量 D.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解析 观察图表,从材料中的数据看商办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额来看,商办企业成为当时近代社会主导力量,故选C项。 ‎ 答案 C ‎2.(2018·广西南宁模拟)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B.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解析 据题干,工商企业贷款利率高,说明民族工业融资较难,可能引发资金不足,故选B项;金融机构竞争乏力,才会引发工商业贷款利率高,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23个主要城市的工商业贷款利率,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与政府外债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下图是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 出现上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外商企业的刺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6‎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1895年后商办企业增多,甲午战争后“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商办企业增多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山东潍坊期中)下图为近代前期民族工矿企业投资办厂的情况(单位:投资万元以上)。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解析 据材料中从1870年到1916年我国的民族工业投资不断增多,说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故选B项。‎ 答案 B ‎5.(2017·河南八市联考)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解析 根据题干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贵州遵义期末)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 C.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 据题干上海“天足成风”,北京直到庚子年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造成思想意识的差异,故选A项。‎ 答案 A ‎7.(2017·山东滨州期末)‎ 6‎ ‎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  )‎ A.极力维护辛亥革命的既得成果 B.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 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 D.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 解析 据材料“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得出当时政府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故选B项。‎ 答案 B ‎8.(2018·湖北孝感模拟)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这反映了(  )‎ 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 B.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 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多进口消费资料,多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说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故选A项。‎ 答案 A ‎9.(2018·河南洛阳统考)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财政总收入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反映了(  )‎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 281‎ ‎77‎ ‎969‎ ‎23‎ ‎——‎ ‎——‎ ‎4 250‎ ‎100‎ ‎1882‎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1911‎ ‎4 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 696‎ ‎100‎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商业税)、官办企业收入、杂税等。‎ A.晚清税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 C.提倡国货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解析 据所学知识结合表格可知因小农经济的瓦解农业税比重下降,民族工业发展是工商杂税收入比重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即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故选D项。‎ 6‎ 答案 D ‎10.(2018·辽宁抚顺模拟)1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纱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  )‎ A.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 B.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 C.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D.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 解析 从材料“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纱厂’的特权”,可知当时的大生纱厂面临生存危机,故此申请特权,故选B项。‎ 答案 B ‎11.(2017·湖南邵阳联考)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 A.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解析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无利可图”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在中国市场的争夺,并非是国际市场,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错误。‎ 答案 D ‎12.(2017·福建福州质检)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解析 19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山东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6‎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20世纪初,张謇曾对实业作过这样的解释:“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并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它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郑观应认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并提出了革除这一弊政的具体办法:一是设立商部,二是“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三是设商学;四是设立商务所;五是委任熟悉商务的大臣主持商政。 ‎ ‎——摘编自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有识之士振兴实业的主张并加以评价。(1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经济变化、列强入侵、政府政策等归纳;第二小问“影响”,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资产阶级的力量等角度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分别归纳张謇、郑观应的认识;第二小问“评价”,坚持客观公正:一方面肯定其积极作用,又指出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注意要分别对郑观应和张謇进行评价。‎ 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 (4分)‎ 影响:使中国长期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失败,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4分)‎ ‎(2)主张:张謇:农工商全面发展,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2分) ‎ 郑观应:改良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实业。(2分)‎ 总体评价:体现爱国情感,多角度提出振兴实业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4分)‎ 分别评价:张謇的主张较为全面和科学,有可取之处(提出发展实业的基本思路,符合工业化发展方向),但由于时局动荡未能成功。郑观应的主张认识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对专制政府存有幻想。(9分)‎ ‎14.(2016·课标全国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6‎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解析 首先,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提取信息可以从这两种载体入手;其次,对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信息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可从多角度分析;最后,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12分)‎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