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2020届高三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牌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B.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D. 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齐桓公“好服紫”,与周王室以 “青、赤、黄、白、黑”为尊贵象征不同,反映了天子权威受到冲击,以传统分封制宗法制所维系的统治秩序走向崩溃,故B项正确。A项,材料并未反映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分封宗法制的反映,且题干不能体现出礼乐制度“丧失殆尽”,排除。D项,春秋时期,齐国名义上仍是周朝封国,排除。 2.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媿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A. 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 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 水运利用带有军事色彩 D. 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诸侯四起,条达辐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可见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争霸战争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反映鸿沟对中原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大梁城的商业经济功能,排除。D 项,题干并未涉及水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排除。 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A. 使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 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 意在维护土地私有制度 D.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盗律》、《法律答问》均在土地私有权属上有明确规定,并设立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侵占私有土地行为,故C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开始出现合法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秦朝法律对侵占私有土地的处罚,不能说明秦朝厉得严刑峻法,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4.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实行官营,并禁止诸侯国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皇权专制 C. 促进商人崛起 D. 形成藩镇割据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政府实行专营制度,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为经济措施,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政府专营制度打击商人势力,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不能壮大商人实力,故排除。D项,藩镇割据反映了唐末地方独立局面,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5.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铺。这表明当时 A. 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 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 工商业者与政府矛盾突出 D. 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維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可知当时长安“坊”和“市”的界限已开始打破,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宅第逾制现象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不能反映市民商业观念,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排除。 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D. 南宋政府不注重官民着装规定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官民着装的规定反映了严格的四民等级秩序,南宋时期出现不守旧规的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下传统四民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说明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不能反映大众的普遍着装心理,排除。D项,题干中“不体旧规”的现象不能说明南宋政府的态度 ,排除。 7.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A. 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 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 8.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C 【解析】 明清时期虽然存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但农家副业仍占辅助地位,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生产受到了排挤,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加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 9.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 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B. 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 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D. 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拒绝美国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华夷观下的天朝上国姿态,故C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政策,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耆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反映了清政府此举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 10.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发起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 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 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兴建三支海军,创办一系列军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水平,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与日本经济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中国政治问题,排除。D项,洋务运动与西方的侵略策略无直接关联,排除。 11.下图是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下面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外国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 C. 南洋公司的营销策略体现实业救国精神 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以爱国情怀及救国精神促进营销,树立品牌,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法体现外商烟草状况,排除。B项,一战开始于1914年,排除。D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在根本上并未得以改变,排除。 12.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这说明当时 A. 国家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革命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 C.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 D. 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53,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改造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属于生产关系变革,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造生产力的变革,均未完全涵盖题干信息,排除AC。B项,题干并非仅强调发展国民经济,同时也要变革生产关系,排除, 13.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科学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 A.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满负荷工作法”中的承诺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排除。C项,题干中的措施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并未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题干中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但并未完全实现管理体制转变,排除。 14.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A. 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 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可口可乐公司因为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中国市场,而中美合作反映新时期下企业组织形式变化,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故A项正确。B项,“开始”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5.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 西班牙人养成了奢靡的不良 C. 金银未在本国转变为资本原始积累 D. 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对外殖民掠夺与扩张中获取大量黄金用以满足封建统治者享乐需要,并未用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造成大量黄金流失外债高筑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西班牙的整体的奢靡社会风气,排除.D项,荷兰崛起于17世纪,排除。 16.资料显示,某时期英国的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这一时期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 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 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 D. 积极推进自由主义贸易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大量进口原料,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对象,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满足工业资本主义扩张的迫切要求,故D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与英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英国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排除。 1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 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参与政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处境恶劣,要求参与立法保护自身利益,三次议会改革均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妇女并未获得参政权,排除。B项,议会改革不断加强了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三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但并未实现完善,故排除。 18.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B. 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 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 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德国城市人口增幅远大于整体人口增长水平,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德国已完成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城市人口增长不能有效说明德国出现社会劳动力过剩,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人口增长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压力,排除。 19.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均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故答案为D项。A、C项不是“根本出发点”,均排除;从这些措施来看,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而不是解决社会危机,排除B项。 20.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苏联工业化建设迅速开展 D. 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A项,1928年苏联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故排除。B项,1936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立,故排除。D项,美苏两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上有根本差异,故其敌对关系根本改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1.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现 A. 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 B. 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 C. 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 D.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形势下,苏联 “莫洛托夫计划”与美国“马歇尔计划”针锋相对,最终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故A项正确。B项,“莫洛托夫计划”是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并非是为了顺应经济区域化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莫洛托夫计划”其对东欧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 22.1962年9月,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题为《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核心思想扩大企业权限,关心最大经济效果,基本手段是加强经济刺激,史称“别尔曼建议”。该建议 A. 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 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C. 强调了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地位 D. 成功指导了后来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扩大企业权限, 关心最大经济效果, 基本手段是加强经济刺激”可知利别尔曼试图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并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反映其认可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故B项正确。A项,利别尔曼的建议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而非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利别尔曼建议扩大企业权限,并不是强调企业独立自主经营,排除。D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别尔曼建议”并未成功指导后来苏联的经济改革,排除。 23.为了找到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相信地圆学说的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展开了海外探险,结果,碰到了美洲大陆。对这一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四种说法分别强调的角度是 ①“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 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③1984年,美洲学者建议称之为**两个文明会合” 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 A. ①文明平等②全球文明③欧洲屮心④必然性原因 B. ①全球文明②欧洲中心③必然性原因④文明平等 C. ①欧洲中心②必然性原因③文明平等④全球文明 D. ①必然性原因②欧洲中心③全球文明④文明平等 【答案】D 【解析】 “当时如果没有哥伦布,也一定会有别人碰到美洲大陆”运用的是唯物方法,指出了文明发展和联系产生的必然性;美洲一直在那里,却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把哥伦布到达美洲为“两个文明会合”用的是整体视角,全球一盘棋的眼光,分析文明的发展和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两个大陆相遇500年”是客观中立地分析这一事件,体现了对多种文明的平等态度,综上所述,D项正确;其他ABC三个选项没有对相关观点的角度进行正确分析,是错误的。 【点睛】多元视角的争鸣,体现历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24.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的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对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力控制,以获取最大垄断利润,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殖民扩张内容,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实行机器大生产,题干未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相关经济现象,排除。 25.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笑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 号召工人接受低水平工资以降低成本 B. 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率以保护本国市场 C. 鼓励国内各行各业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D. 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没有号召工人接受低水平工资以降低成本,故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也未涉及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率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鼓励农民减产,而不是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故C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积极争夺国际市场,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第33题20分,第34题14分,第35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答案】(1)①特点: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海外贸易范围广;政府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代政府重要收入。②原因: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相对安定;政策: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并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及商业繁荣;交通: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技术: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原因:明政府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传统自然经济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解析】 (1)①特点:根据“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得出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根据“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根据“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得出政府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得出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代政府重要收入。②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中央集权加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展及商业繁荣、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根据“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得出西北陆路通道阻塞。 (2)原因:根据“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得出明政府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根据“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得出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根据所学可知,传统自然经济是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参考示例一: 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讯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讯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讯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参考示例二: 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讯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讯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讯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讯工具的出现,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二战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讯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通讯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 通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可以概括出一个论题,如以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为论题,或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为论题。第一个论题,可根据生产力发展、工业革命的史实说明科技发展推动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第二个论题,可从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说明通讯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让步,被叫做“农民的布列斯特”,是为新经济政策的开端。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概念,把市场引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1920年代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列士在内,当时并没有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考虑改革问题。由于在经济上向长期被看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农民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在政治上反而朝加强专政的方向发展。 ——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 材料二 中国、越南、古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了“政策”的烙印,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新经济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具有显著的意义,最终指明了继斯大林模式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 ——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是如何对农民做出让步的?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打上列宁‘新经济政策’烙印”的? 【答案】(1)让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对外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可知列宁的让步即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二问结合所学从经济与政治角度进行回答。 (2)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注重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故可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进行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