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 18-19 届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兰州一中 18-19 届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语文

1 / 26 兰州一中 18-19 届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题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 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 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 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 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 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 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 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 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 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 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 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 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 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 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 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 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 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 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 2 / 26 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 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 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 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 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 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 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 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 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 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 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 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 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3 / 26 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应是都 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产生。C项,“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 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 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 美特点。D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两者都借助了想象 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 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 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论说观物取 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 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 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 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 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 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余一句话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 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 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睛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4 / 26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 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 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 , 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 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 904 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 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 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 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 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 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 狐狸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 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 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 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锅了。骂售票员的,骂 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 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 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 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 5 / 26 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 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 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 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 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存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 等 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B. 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让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 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 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 聊 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D. “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 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5. 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 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4. C 5.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 和服务规范缺失;③自控力较差;④个人素质不高等。 6. 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 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 6 / 26 分析。C项,“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说法错误,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 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争吵埋下伏笔。故选 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能力。情节内容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 要求概括情节内容,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这样等提问 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要求概括什么情节内容,是关于那个人物的情节内容。答题时 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情节梳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内容变化的重点词语。本题 要求简要说明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答的关键是梳 理文章,找到答题的角度“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主页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以及“自控 力较差”的影响。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 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类题目,回答时,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 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表达等角度入手,此 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多余的一句话”出现的位置,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与段落及 主旨的关系,结合文本内容“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可大爷一 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 后句还没说呢”“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分析可知,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引起读者的深思,要学会理解和包容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 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繁多,如宋锦、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 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 7 / 26 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地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 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 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带来巨大 的市场前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现代化的冲击, 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摘编自《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材料二: (选自《2017 年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报告》) 材料三: 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 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 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 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同时,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体现 了手工艺的个体性和家族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子承父业、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所以缺少一 定的策划意识、营销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 约了器物的发展与进步。 8 / 26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 萎缩。手工艺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同时传统手工艺品也逐渐被 现代的新产品所代替。 (摘编自《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的传播应用》) 材料四: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 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 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 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 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徐州“手艺神”级的手工大师不少……都是手工艺走向生活走向百 姓走向市场的鲜活的成功例证。 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来看,人们没有看到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背后深藏着的是一条漫长而脆 弱的产业链,涉及从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当然,在这个产 业链中,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活态传承,就是要让这条产业链动起来、活 起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手艺神”们专注工艺、专注创意、专注制作,而不能再 像以往分心劳神于细枝末节。这个产业链应该更加尊重市场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 路》)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手工艺品有不同风格,这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 美观念的不同密不可分。 B. 传统手工艺产品受到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但若应付得当, 也可重新焕发生机。 C.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大都是以子承父业或者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造成器物的质量得 不到有效的保证的局面。 D. 传统手工艺产业链涉及了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传 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尚手工当前很流行,这得益于传统手工制作品有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 9 / 26 乐趣以及其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B. 民间手工艺品制造业位于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近五年来,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 净利润,均是一路上涨,且幅度大。 C. 手工艺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它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这难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竞争力低。 D.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造成人们对一些手工产品不 感兴趣,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9. 根据上述材料,针对我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解决? 【答案】7. C 8. B 9.①扩大规模,创建品牌,扩大传播范围。②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融入现代审美情趣、 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③尊重市场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中并无“造成器物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的局面”与 “大都是以子承父业或者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内在联系的信息,只是说“在一定的程 度上制约了器物的发展与进步”。故选 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图文转及换辨析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 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 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B项,“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是一路上涨,且幅度大”说法错误,这 里犯了分析不当的错误。从图表二来看,2014年的净利润低于 2013年,因此不是一路上涨。 故选 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涉题信息,然后进行 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针对我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如何解决。答题时,可以从文中筛选出我国传统工艺品目前的困境,然后根据目前 10 / 26 存在这些困境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通读所给的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 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 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一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我手 工工艺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 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核心竞争力也比较低”“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体现了 手工艺的个体性和家族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 果”“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子承父业、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所以缺少 一定的策划意识,营销意识以及创新,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器物的发展与进步”“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 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 同时传统手工艺品也逐渐被现代新的产品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个性化、生活化,被那些造型老套、 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逼着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 统思维定势中走出,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 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是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徐州‘手艺神’级的手工大师不 少……都是手工艺走向生活走向百姓走向市场的鲜活成功的例证”“人们没有看到传统手工 艺生产背后深藏的是一条漫长而脆弱的产业链,涉及从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 售等一系列环节。当然,在这个产业链,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活态传承, 就是要让这条产业链动起来、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手艺神’们专注工艺、 专注创意、专注制作,我不能再像以往分心劳神于细枝末节。这个产业链应该更加尊重市场 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为我国传统工艺产品目前存在的困难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 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 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 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 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 11 / 26 名进士。性豪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购经、史、通典、文选置各府书. 院.,黔士始治经史。任满还京,入直上书房。嘉庆三年,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 忌。以弟丧陈情归。 大学士硃珪书起之,供职,与修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成,意有不乐。将告归,上书军 机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机局未转者,推原 其故,盖有数端。亮吉以为励精图治,当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尽法也;用人行政,当 一改权臣当国之时,而尚未尽改也。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 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今一则处事太缓,权私蒙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几矣。千百中无 有一二能上达者;即能上达,未必即能见之施行也。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盖恐一人之聪 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请自今凡召见大小臣工,必询问人材,询问利弊。所言可 采,则存档册以记之;倘所举非人,所言失实,则治其失言之罪。” 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 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明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诏曰:“罪亮吉后 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 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 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 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释亮吉回籍。亮吉至戍甫百日而 赦还。后十年,卒於家。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四》,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 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B.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 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C.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 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D.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 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获得殿试的第一等。 12 / 26 B.“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供人阅读的场所。 C.“遣戍”的意思就是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等地戍守。 D.“祷雨”的意思就是向上天神明祈求降雨解除旱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亮吉小时候就喜欢读书,用功学习。他在殿试时考取了第二名进士,以后在担任贵州 学政时又购买大量书籍给贵州各府书院。 B. 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他在上书房供职参与编修高宗实录时,曾写了几千字 的文章,但却因此触怒了其他官员而被迫辞职。 C. 洪亮吉忠于朝廷,敢于直言。他在即将辞官归家之时还给军机王大臣上书言事,对如何 治理天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D. 嘉庆皇帝虽不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但还能反省自己。他因为洪亮吉语言戆直而发怒,但 过后也能认识到自己处理洪亮吉的过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2)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亮吉以弟 弟死为借口陈述情况辞职归家。 (2)皇上因为信的语言刚直而发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亮 吉”“事”“官吏常事”“君德”“民隐”“实(实情)”“言者”“罪”“口”“朕”“过(办错的事)”,虚词 “于”“之”“因”,“言事者”意思是“谈论时事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项,“君德” 意思是“皇帝品德”,“民隐”意思是“民间事情”,“君德民隐”是一个并列关系短语,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 B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判罪洪亮吉之后,在朝廷上敢谈论时事的人 越来越少。即使有人谈论,也只是谈论些官吏中经常发生的事,对于有关皇帝品德和民间利 害的实情,却一个也没有谈论的。难道是因为洪亮吉获罪了,大家就封住嘴巴不再敢说话? 13 / 26 我不能听见办错的事。句子可以断开为: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 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故选 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项,“‘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 供人阅读的场所”说法错误,应该为:书院是古时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 所。故选 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在上书房供职参与编修高宗实录 时,曾写了几千字的文章,但却因此触怒了其他官员而被迫辞职”说法错误,洪亮吉被迫回 家在前,参与编修高宗实录在后。故选 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的“力陈”,竭力陈述;“为……所”,表被动,被;“为时所忌”,被当时权势所 忌恨;“以”,用;“陈情”,陈述情况;“归”,辞职归家;“以弟丧陈情归”,用弟弟死为借 口陈述情况辞职归家。(2)中的“上”,指皇上;“其”,代词,指信上的;“戆”,鲁莽,刚 直;“落职”,削去官职;“固”,坚持;“会”,会同;“鞫”,审问;“落职下廷臣会鞫”, 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4 / 26 参考译文: 洪亮吉,字稚存,是江苏阳湖人。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读书用功,侍奉寡 居的母亲很孝顺。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考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 时事。洪亮吉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贵州地处偏僻,缺少书籍,洪亮吉购买经、史、通典、文 选等放置在各府书院,贵州地方的学士才开始研究经史。洪亮吉任满回到京城后,进入上书 房值班。嘉庆三年,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 亮吉以弟弟死为借口陈述情况辞职归家。 大学士硃珪上书皇帝启用洪亮吉,洪亮吉任职后,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完 成后,洪亮吉心中有不满意之处。在准备告辞归家时,洪亮吉上书军机王大臣谈论时事,大 致说:“当今天子追求治理天下的心思十分着急啊,天下民众盼望治理的心思更加急迫啊, 然而社会治理情况之所以未有转变的原因,推究其中原因,大致有几点。我认为要励精图治, 应当真正效法祖宗当初为政的辛勤传统,然而可惜还没有完全效法到;在用人行政方面,应 当彻底改变权臣当政之时的状况,然而可惜还没完全改变。社会风气一天天卑劣低下,赏罚 不严明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言路好像通畅却并未通畅,官场治理想肃清弊端却未肃清弊端。 现在一方面处事太松缓,因为争权和私利的蒙蔽,处理事情不公平的情况,不知道共有多少 啊。上千件事中,没有一两件能够上传给皇帝;即使那些能上传给皇帝的,也未必能够有施 行的。另一方面没有完备集思广益的方法。一般说来,集思广益是为了担心一个人的听闻有 限,必须广泛地收集采纳情况,也许这样就不会出现失误之事。我斗胆请求从现在起皇帝凡 是召见大小官员,都应该询问其中的利弊情况,如果官员所说的可以采纳。就存于档案记录 下来;如果这官员举荐的不是恰当的人,所说的不符合事实,就要处理他失言的罪过。” 洪亮吉的这封信写好后送到亲王手中,亲王把它交给皇上看,皇上因为信的语言戆直而 发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并且当着洪亮吉的面告诉大臣们不要对洪亮吉 施加刑法,洪亮吉感动得痛苦流涕承认罪过。官员们准备对洪亮吉处以死罪,皇帝免去他的 死刑发配到伊犁谪戍。第二年,京城发生旱灾,皇上祈祷上天下雨没有回应,就命令清理关 在监狱的囚犯,释放哪些长久被关押的犯人。皇帝的诏书说:“判罪洪亮吉之后,在朝廷上 敢谈论时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人谈论,也只是谈论些官吏中经常发生的事,对于有关皇 帝品德和民间利害的实情,却一个也没有谈论的。难道是因为洪亮吉获罪了,大家就封住嘴 巴不再敢说话?我不能听见办错的事,再加上下面的情况又被蔽塞,这害处十分巨大啊。洪 亮吉所说的,实在足以让我的内心丰富,所以我把它铭刻在座位右边,时常观览,提醒我勤 于政务、远离奸佞,让我时时警惕反省。现在我特意向大家宣示洪亮吉的原稿,让朝廷内外 15 / 26 的官员知道我并不是拒绝谏言粉饰过错的君主,实在是一个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官员 们碰到我这样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却不同他谈论,就辜负了我追求天下大治的苦心。” 并且马上传令释放洪亮吉回到原籍。洪亮吉到达谪戍之地刚一百天就被赦免回家。十年之后, 在家中去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莎衣① 宋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④金章⑤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 即使。④绶:系印纽的丝带。⑤金章:金质的官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绿软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 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 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 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 脱豪放。 15.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 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紫绶、金印 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 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 16 / 26 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 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颈联写到…… 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 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故选 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 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考生应先明确诗句中“伊” 所指的对象,再分析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 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 歌的内容有所把握。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 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蓑衣 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 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 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 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 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诗歌 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 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但此处 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 17 / 26 无暗示。 赏析: 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 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 穿着 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 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 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 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在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 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 蓑衣 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 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溅珠玉,一叶扁 舟,渔人蓑衣,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 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 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 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 蓑衣是非常喜爱的。颔联既直接描写主人公身披莎衣,驾扁舟畅行江湖,或卧或立,穿蒹葭, 闻荷香,又以朦胧烟雨和蒹葭之影、菡萏之香等景象作烘托,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放旷不羁、 自由洒脱的心性。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 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 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 “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 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 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 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 宋太宗而拒绝受官, 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 18 / 26 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 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 的关系, 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 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 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现象,并由此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 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望,盼望皇帝临幸。 【答案】 (1).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2)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3)一肌一容, (6). 尽态极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隆、倾颓、贤、妍。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 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 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 19 / 26 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 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 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 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 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 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 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 后”“90 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 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 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 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 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 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 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 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 “无感”的。 B.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 “无感”的。 C.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 会是“无感”的。 D.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 “无感”的。 20 / 26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 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剑 走偏锋: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 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 主流观念”,应选“剑走偏锋”。第二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混淆视听:用假 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以引起思想混乱。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这里 应选“混淆视听”。第三处,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 现,没有穷尽。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事件”,所以应选“层出不穷”。第四处,良莠不齐: 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 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 所以应选“参差不齐”。故选 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 适中。本题解答时,注意前后句的关联与限制,根据括号前的“其实不然”以及括号后的“如 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可知,括号内应填与“不好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据此排除 B、D两项。 A项,“扩散与点赞”的顺序不当,应该是先“点赞”后“扩散”;还有,“必定带来不良 影响”说法有些绝对化。故选 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 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 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 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 细阅读划线句子“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 21 / 26 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本句的语病有两种:一是搭配不当,“建立”和“心态”“思 想”搭配不当,可改为“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二是主客颠倒,应该是青年 对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不能是青年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可改为 “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再来看选项,B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 不当;“多元”和“心态”也不能搭配。C项,主客颠倒,应去掉“而言”。D项,“建立” 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故选 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 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 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 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 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 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答案】(1)将 垂念 更改为 常念(感念) (2)将 高足 更改为 弟子 (学生或门生) (3)将 敬谢不敏 更改为 感激在心 (4)将 斧正 更改为 指正 (5)将 鼎力相助 更改为 大力相助(全力以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 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 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毕 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要求“找出并作修 改”。仔细阅读短信,可发现: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此 处是说自己对老师想念,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常念”,或“感念”;高足:指对别人的学 22 / 26 生的敬称。此处是指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弟子”,或“学生”“门生”等;敬谢不敏: 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应是表达自己 对老师知道和帮助心存感激之意,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激在心”;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的客气话。此处是说请老师继续指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指正”;鼎力 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 客气话。此处是说如果老师需要自己做什么,自己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表达不得体,可 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以赴”。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 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 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 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 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 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 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 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 85 字。 【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 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 带走了。 【解析】 23 / 2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 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 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 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首先认真阅读图表,本图表是“书 籍数字化服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提供,加工,交接。提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需要 用户提供“纸质图书”,一是具体要求,加工步骤为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交接时先检 查质量,然后结清费用。考生要注意题干中“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这一要求,在 表述时要注意“语言得体,合理使用敬辞、口语”,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不久前,一位知名律师带了两个孩子乘坐火车,因为买到的是两张分散的上铺,想找人商量 換成下铺。找到的第一个人是大学生模样的男生,刚开始的时候同意换铺,但是后来男生说 自己的腿受伤了,拒绝了律师的请求。第二个像大学生的男孩更是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他的请 求。最后,两个女孩给他換了下铺,还坚决拒绝了给她们的差价。 事后,律师在自己的博客写道:“嗯,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 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会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 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此博文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和争议。 材料二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徳,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 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 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列车上别人不和你换铺,就发文指责别人,还说别人也会成为人父,也会带孩子出行, 希望别人不要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善良的女孩。人家没有欠你座位,你身为人父希望自己 24 / 26 孩子舒服,为什么买票时不直接买下铺,要去和别人换,别人购买下铺也是为了方便。按照 所购票的位置乘车,是规矩,不要用道德来绑架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是社会的底线,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一个准则,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评 判,让道德占领人性的制高点,而让法律、规则屈尊其后,必然会导致良知的泛滥,一切公 正、公平亦将不复存在。对于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坏事的人,只有法律、规则能予以最公 正的审判! 规则是高悬于我们头顶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剑,它以最为公平而肃穆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一 言一行,裁断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难以克制心中的欲望,试图触碰并打开潘多拉魔盒时, 锋利的剑刃便虎视眈眈,令我们胆怯却步,远离堕落。 《简爱》中有言:“人们死后,每个人的灵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单是上帝, 规则面前亦是如此。无论是穷凶极恶还是盗亦有道,规则会以最严苛的目光透视违规者的内 心深处,冷漠,公正,不带有分毫私心。规则是公正与和平最为冷酷而称职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时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奋不顾身拯救了七名同学,一时间成为 人人赞誉的对象,全国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的英雄已堕落成一个诈骗犯, 让他一生的光环消失殆尽,做了错事也迎来了法律的审判。不能否认,雷楚年的义举带给了 我们很多感动,可是再多的感动也不能抹去他欺诈的事实。法律的正义不会被他曾经的壮举 而蒙蔽,法律会对他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法律、规则依据道德修订,是道德的体现。触 犯法律、规则,是对道德的亵渎。那些妄图以道德之名行触犯规则之实的行为本身就是对道 德的违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们也不能让规则的天平在道德的影响下摇摆。每 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学校长陈玉露在毕业典礼上劝导学生:“人大学子应身怀为民立命之道,抓紧规 则这一准绳,守护信仰,守护规则。”莫让道德绑架规则,我们应该守护好规则这一社会准 绳,以我们的行动,给社会带来一种正义的风气,让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规则的量尺,规划 自己行为的边界,规划自己心灵不可逾越的范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 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 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 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 25 / 26 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有两则,第一则是叙 述性材料,讲的是一名律师在火车上换铺的事件。整个事情,两个男生选择拒绝,两个女孩 给他换了下铺,也没有要补差价。事后,这位律师写了一段《火车换铺有感》,其中说:“至 于那两位男生,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遇到 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这引起了一大波讨论。这是一则有争议性,争 议的中心是道德与善良,其实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道德约束他人,来谋取自己利益的人, 才是世间最大的冷漠和不善良,材料中的律师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用道德去逼迫别人 献爱心,在此基础上,才会滋生真正的善良,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逼迫一个人来献爱心,这 种行为只会让存在社会的善良逐渐泯灭。第二则材料是胡适的一则名言,名言指出一个肮脏 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徳,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 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 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们不用道德去约束指责别人,而用规 则去行事,国家会变得正常,道德会自然而然的回归,如果反之,人们处处不讲规则,而讲 道德,站在道德的高度去看人论事,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根据以上 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何谓真正的道德;严于律己宽以待;道德从来都是约束 自己;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约束别人;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随意去评价别 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教养;莫用道德绑架规则;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 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 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 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 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 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26 / 26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