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卷
语 文 试 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 张其成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达到15.34%。在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据推算超过1.58亿。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思维的规律。中医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中医学讲究调和致中,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 中医学的传统中,有“医源于易”的说法,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创新,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德载物、包容广大。中医学历史上,从元代前后出现了不同学术流派,各学派在思维方式上借鉴了宋儒对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医学也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冲击。当时一批中医学家以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应对变化,另一方面仍坚持发扬传统,从未丢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 可见,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发扬光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如果说守正是固本,创新则决定着未来。中医学如何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核心要义所在。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两种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我们相信,中医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1月0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是根据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相关数据推算得出的。 B.“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易经》,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 C.元代前后,虽然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并未改变。 D.“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学创新的核心,这句话阐明了传承、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意在表明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蓄势。 B.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了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精辟论述,意在提出文章中心论点“中医学发展必须守正创新”。 C.文章分析中医学与易学的关系、思维方式、近代遭受的冲击以及当前中医学界的分歧,归纳出了中医学不衰的原因。 D.文章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为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身体失调,治病讲究调理人的身体状态。这是中医理论上比西医先进的地方。 B.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当今中医吸收借鉴西医的优点,与中医学的发展并不冲突。 C.中医学创新的两个思路:一是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比较起来后者更为积极更有创新精神。 D.当代中医学如果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就可能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2017-12-14《中国劳动保障报》) 【材料二】 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短短30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 7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他说:“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7-10-23《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国2013年11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通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2018-01-03 《浙江日报》) 【材料四】 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2018-01-02《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既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又要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B.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30多年间,就使7亿多人脱离贫困,创造了人类反贫困斗争的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C.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作物,精准判断市场需求从而进行精准生产。 D.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西部地区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或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B.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和策略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运用了大数据,就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D.运用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用数字去衡量减贫脱贫的成效,又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否则可能反而会有失准确性。 6.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今后要强化的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坐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 “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 “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 “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9. 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顒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怀其文集,未尝离身。明帝崩后,乃改葬顒。除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详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超欲立处士传。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迁始兴王友,固辞。太祖使吏部尚书宣旨令就。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以。晏曰:“袁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世祖游孙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车驾与朝臣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寻白衣行南徐州事,迁侍中。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年四十八。谥靖子。 (节选自《南齐书·袁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B.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C.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D.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言,可以指老子、庄子的著作,也可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玄理的言论或言谈。 B.服未阕,指守丧尚未满期,古时与逝者亲疏关系不同有长短不一的服丧期限。 C.微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 D.五行,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古人认为它们构成了宇宙的空间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彖少有风釆,其父深知其才。他少年时被举荐为秀才,不肯就任诸王府的参军;他父亲临终前给兄长写信,认为袁彖很有才识,能够显扬祖业。 B.袁彖议驳国史,能够坚持己见。他反对檀超为处士立传的想法,认为这些人排斥帝王,欺蔑将相,孤高偏执,司马迁、班固都不曾为他们立传。 C.袁彖宦海浮沉,遭人谗言挑拨。他弹劾谢超宗时,因奏章模棱两可而被免官世祖治瓜,有人进谗言,说他讲过关于金刀的话,世祖怀怒很久。 D.袁彖因罪入狱,最终得到赦免。他因为预支俸禄被免官下狱;世祖出游时想起东冶还关押着一位贵囚,几天后借宴请之机,连袁彖一并释放。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顒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顒尸江中,不听敛葬。 (2)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之际,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 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 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转徙,艰苦备尝。 D. 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15. 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妇女儿童来送饭送水,侧面表现农民繁忙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感叹结束写蜀道的凶险,进而转入抒写对人事关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20.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片段,在标点、字形、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1)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5)________ 21.阅读下面网评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绝不姑息,依纪依规依法严肃处理”,19名涉孙小果案公职人员和重要关系人职务犯罪案公开宣判。19人获刑,不仅让人看到了相关部门一查到底的决心,更感受到一查到“顶”的果决。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无论法治信心还是法治信仰,都不是凭空而成,它体现在对每一个案件公平审理上,体现在遏制司法腐败上,体现在通过扫黑除恶维护公平正义上。从湖南“操场埋尸”案,到孙小果案,相关部门不仅回应了舆论关切的问题,更维护了公平正义,不仅提振了公众的法治信心,更塑造了公众的法治信仰。 请结合材料事例,用假设论证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80个字左右的话来论证“奉法者强则国强”的观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 2019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还有昆仑、浩天、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这些字词读起来总让我们内心澎湃。你该怎样解释这种内心感受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B项,“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错。原文“和”“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 2.C 【解析】C项,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是“守正”,而当前中医学界思路上的分歧是创新问题。因此分析“分歧”得不出“不衰的原因”。 3.B 【解析】A项,“中医理论上比西医先进”文中没有根据。C项,两种思路各有可取之处,并无比较。D项,“可能无法实现创新”错,如果“当代中医学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无法实现创新”是“必然”不是“可能”。 4.B 2013年才提出“精准扶贫”。 5.C “只要……就”错误。 6. 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并不断完善与创新。②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加入,脱真贫、真脱贫。 今后要强化的措施:①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②善于运用第三方科学评价,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7. A “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8. ①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②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③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 9. ①“老查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破解案情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②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查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③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10.A “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意思是“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其中“从车驾”“在郊野”都是“射雉”的状语,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 “伯母王氏”是一个整体称呼,不可断开,且下句“事之如亲”的主语应该是袁彖而不是王氏。 11.D【解析】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12.D【解析】“连袁彖一并释放”错,根据文意,这个贵囚就是袁彖。 13.(1)袁顒在雍州起兵被杀,宋明帝将袁顒的尸体投入江中,不允许入殓安葬。 (2)袁彖性情刚直,曾经因委婉讽谏触犯世祖,又与王晏不合。 【解析】(1)“起事”,起兵;“见诛”,表被动,“不听”,不允许。(2)“微言”,委婉的讽刺话语;“忤”,忤逆,触犯;“不协”,不合。 参考译文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父亲袁觊是武陵太守。袁彖年轻时便有风采气度,喜好写文章和谈论玄理。被举荐为秀才,各王府要择取他为参军,他不肯就任。袁觊临终时写给兄长袁颢的信中说:“史公文才学识可嘉,完全能够使祖宗基业繁盛起来。”史公是袁彖的小名。袁彖守父丧还未满三年,袁颉便在雍州起事被杀,宋明帝将袁颢的尸体抛进长江,不允许家人收殓安葬。袁彖便与原先的一位仆人改穿平民服装,偷偷地去寻找尸体,找了四十多天才找到,于是便亲自背土,将袁颢秘密地埋葬在石头城的后山岗上。明帝驾崩以后,才将袁颢改葬。后来,出任秘书丞。对历朝国史进行评议。檀超认为,《天文志》记载星象及其位置次序,《五行志》记录当时的祥瑞灾异,二《志》所载的事实及用途都有差别,日食是一种灾异,应当放进《五行志》中。檀超又想立处士传。袁彖蜕:“只有那些与国家大业有关联的起过作用的人物,才能够在国史中记录其姓名事迹。现今那些孤栖隐遁之士,排斥帝王,欺凌将相,这是偏颇特立的行为,不能够助长这种风气,改变社会风俗,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为之立传,班固的《汉书》也没有将他们编写进去。如果确有一些好的行迹,无法舍弃省略的话,那也应当把他们的姓名业绩,附录在别的篇章中。”朝廷调任袁彖为始兴王府友,他坚决推辞不去。齐太祖派吏部尚书何戢向他宣布旨意命他就职。因弹劾谢超宗的奏章模棱两可,被罢免官职。袁彖性格刚强,曾经用寓意深远的言辞触犯了齐世祖,又与王晏不和。齐世祖在别殿用金柄刀切瓜,王晏在旁边说:“外面流传着金刀(刘)的说法,恐怕不适宜用这种东西。”齐世祖很惊讶,追问事情的根源。王晏说:“这是袁彖告诉我的。” 世祖对此大怒,怀恨在心,很久都不得消释。袁彖在郡任职,因预支了俸禄钱,被罢免官职交给东冶县处治。后齐世祖游孙陵,望着东冶县说:“那里有一位很高贵的囚犯。”过了几天,齐世祖与朝臣们一起巡幸到东冶,对府库实行了检查,举行宴会时,顺便赏给囚徒们一些酒肉,敕命召见袁彖与他交谈,第二天便释放了他。不久袁彖便以平民身份暂时代行南徐州事务,后升为侍中。袁彖体态肥胖,与众不同,每次跟随齐世祖到郊外去射野鸡,都要让好几个人相帮着扶持,才能徒步行走。他幼年时母亲便去世了,由伯母王氏抚养他,后来他侍奉王氏如同亲生母亲。他的妻子也很有孝心。袁彖在隆昌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靖子。 14. D “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错误。王湾的诗总体上和谐优美,富有哲思,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只在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愁,所以并没有表达对新年的忧虑。 15. ①相同手法:都用了虚写。王诗虚写家书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陈诗虚写自己要在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②不同的情感:王诗借此表达了淡淡地乡愁,陈诗借此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和结束漂泊生活的盼望。 16.(1)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7.A【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急遽:急速。急剧:迅速而剧烈。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 18.B【解析】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是“现实”,最后是“浪漫”,排除AD;“浪漫”与“心酸”应为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C。 19.D “确立……高度”搭配不当,排除AB;后句应改为“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20. (1)“‘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 (2)“敝报”改为“本报” (3)“反应”改为“反映” (4)“驾桥”改为“架桥” (5)“务必”改为“敬请” 21.【答案】奉法者强则国强。假如孙小果贪赃枉法得不到惩治,法律就会成为一沓废纸,国民就无法沐浴公平正义的阳光,法治精神也就无法磅礴地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那么国家怎能强大? (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22. 审题: 所选关键词必须是可观可感的的具体文化“符号”,如文物、景观、名胜、人物、书法绘画、艺术形式等等,不能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词,如工匠精神、道德秩序、勤奋努力等。所选符号在正文内容中要有充分展示,既能表达符号的浅层意义,又能表现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人文内涵,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比如“书法体现方正品格”“园林建筑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体现思考,形成整体。如茶道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品茶、鉴茶的历史近五千年,茶与人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荟萃、茶具斗奇、茶艺精湛、茶宴飘香,茶人茶事、茶礼茶俗、茶诗茶画,无所不容。茶,与儒释道都进行了深入融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重要门径。 参考立意:1.中国文化艺术之美;2.传承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自信; 3.传统与现代并存,促进文化符号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