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市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心爱护弟妹。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争吵之声。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 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 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 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 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 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 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 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本题中,‎ A项,“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错,根据语文“‘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可知,“孝”和“悌”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不是全部内容。‎ B项,“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错,根据原文“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可知,“悌”确立的是家庭内部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为核心,不是所有兄长都可以。‎ C项,“在当今社会中”错,根据原文,“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可知,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是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而当今社会法制健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项,“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错,根据原文“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三个“有利于”是属于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可知,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悌道,做到仁义礼智,除了悌道,还需要其他。‎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1)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2)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3)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4)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5)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6)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7)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8)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9)沉重是自找的。.‎ ‎(10)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11)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12)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 ‎(13)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庄子的翅膀”作者用借代的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 B.‎ ‎ 作者第一段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是为了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突出下文“庄子的翅膀”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 C. 第二段中,作者写庄子生活的时代:一是为了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二是为了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D. 第三段中“猎物”是指在君王的统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杀,毫无生命尊严的“庶”平民阶层。“宠物”是指在君王统治之下,接受君主豢养,供君王取乐同时充当其爪牙的“士”阶层。‎ E. 文章第十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与我被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5.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 ‎6.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庄子的翅膀”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评价: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②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③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 ‎ ‎6. (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 ‎(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 ‎(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借代”手法判断错误,“庄子的翅膀”是比喻,“翅膀”比喻庄子的自由轻盈的思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需要借助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或者总领句、总结句等。‎ 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答题关键词“含义是什么”“评价”。由文章第二节中“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可以推测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 评价,要结合文章中庄子的精神,分点答题。比如第(5)段“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了概括出“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第(6)段,“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可概括出“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第(7)段,“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可概括出“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及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关键词,然后从原文中找出能够解释词语或句子含义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作答。句子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本题适用于分析原因的角度。‎ ‎“沉重是自找的”说明我们活的沉重与自身有关。结合第(5)段“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可概括出“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结合第(8)段,“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可概括出“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结合第(11)段“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可概括出“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 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藏书室记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B.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C.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D.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 “先君”,在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君主,“先”在这里表示尊称死去的人。‎ C. “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D. “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在这里是用为国家的代称。‎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答案】7. C 8. B 9. B ‎ ‎10. (1)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 ‎(2)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 不出问题的。‎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 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于”是介词,与“洒扫应对进退”构成后置状语,“始于洒扫应对进退”的正常语序为“于洒扫应对进退始”,意思是“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申之以弦歌”和“广之以读书”结构一致,且“以弦歌”“以读书”都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弦歌申之”“以读书广之”,所以“申之”和“以弦歌”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译文: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先君’,在这里指是前代的君主……”错误,结合“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先君平居不治生业,……以遗子孙……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等信息可知,这里的“先君”是指作者已故去的父亲。‎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项, “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先君……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这里的“先君”是作者的父亲,由此可知,“读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是作者父亲苏洵提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如”,像;“犹”,还,尚且;“养之以学”,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学养之”;“知道”,古今异义,知晓道理;“由”,通过。(2)中,“所好”,所字结构,所喜欢的东西;“而”,连词,表转折,却;“所遇”,所接触事物;“可否”,正确与否。‎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由此可知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已经老迈,却不被重用,只能“卧泽中”,让天地照出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 B. 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抗金报国的忠心如同这两个人一样,非常坚定,至死不改。‎ C. 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D. ‎ 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似,表达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理想抱负。‎ ‎1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1)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2)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3)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4)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对朝廷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说法错误,首联诗人写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表达了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的愤懑之情,并没有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可根据对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比如本诗,首联“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抒发了诗人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颔联“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抒发了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抒发了诗人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对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之情;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了诗人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之情。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情感。‎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古诗文默写 ‎13.(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一系列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与百姓粮仓中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出了要饮酒为欢的原因,其一便是大自然的美景赏心悦目,正如文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从否定的角度阐发了自己对于“仁”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时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对此也有谆谆的教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钉头磷磷 (2). 多于在庾之粟粒 (3).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4). 大块假我以文章 (5). 千里之行 (6). 始于足下 (7). 己所不欲 (8). 勿施于人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0). 则远怨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钉、磷、庾、粟、召、假、始、施、躬。‎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回溯中国思想史,历代不乏对仁学作创新性解释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秦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儒家学派里,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总是对仁学这条主脉理解________,而另立核心,使孔子仁学不能以浩大气势________,而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如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 ),有礼无仁,有理无情,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 仁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道德、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迷失的困境之中。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具有博爱精神与协调智慧,可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让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使更多的人焕发爱心以抑制恶欲,学会互爱互利、________,则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儒学必须在时代精神照耀下进一步展现其精华所在并实现新的理论转型,才能与时代同行,为儒家文化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撑。这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在求利的声浪鼓噪不已、________、世风日衰的情势下,多发出一些仁爱的呼唤,有益于道德文明的回归和礼义之邦的再造。‎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失偏颇 一气呵成 齐心协力 人心不古 B. 失之偏颇 一气呵成 和衷共济 每况愈下 C. 有失偏颇 一以贯之 齐心协力 每况愈下 D. 失之偏颇 一以贯之 和衷共济 人心不古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仁学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 B. 仁学被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C. 仁学被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 D. 把仁学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B. 可以经过创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 C. 可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D.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过程。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答案】14. D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有失偏颇”,偏向某一方面,有失公允。“失之偏颇”,在公正与不公正方面有失误,即不公正。句中指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对“仁学这条主脉”理解失误,不公平,故用“失之偏颇”更好,故排除AC;‎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一以贯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句中指使孔子仁学“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而不能以浩大气势直接贯通而下,故用“一以贯之”更好,故排除AB;‎ ‎“齐心协力”,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和衷共济”, 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句中指“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可以使更多的人学会互爱互利,和谐同心,使世界和平。故用“和衷共济”更好;故排除AC;‎ ‎“人心不古”,用来感叹现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朴。“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句中指人们疯狂求利,世风愈下而作者呼吁道德文明的回归,故用“人心不古”更好,故排除BC。‎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注意关联词、表情感态度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还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综合相关信息,得出最佳答案。‎ 依据括号前“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可知,整个句子以“宋明理学”为主语。依据主语一致原则,BC项的前半句“仁学被边缘化”以“仁学”为主语错误,故排除BC;‎ A项后半句“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以“偏礼之学”为主语,也错误,故排除A。‎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句子“经过创造性阐释”是“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的状语,表方式。且注意“充实……内涵”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之间的逻辑关系。‎ B项,“经过……的重要过程”只能作状语,后面缺谓语成分,故B错误;‎ C项,“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动宾搭配不当;‎ D项,“过程”二字属于成分赘余。‎ 故选A。‎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17.下面文字是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全体市民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尽量拒绝食用野味,不近距离摸野生动物,不干扰野生动物休息。万一发现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立即向执法部门通报。‎ ‎【答案】(1)尽量——坚决(2)摸——接触(3)休息——栖息(4)万一——如果(一旦)(5)通报——举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这是一则倡议书的片断,要求找出五处不够准确得体之处,并作出修改。第一处“尽量”使用不当,其解释为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而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一定不能再吃野味了,此处应改为“坚决”;第二处“摸”使用不当,既然是倡议书,就应用书面语的形式表达,而“摸”字更口语化,应改为“接触”;第三处,“休息”一般指人的行为,此处是说野生动物,应改为“栖息”;第四处,“万一”虽然意思上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但是较口语化,可改为“如果”或“一旦”;第五处,“通报”基本意思是用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或情况时使用的公务文书。通报适用行政机关,党务机关及人大使用。此处让市民向执法部门反映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应用“举报”。‎ ‎18.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怎样的一种现实?‎ ‎【答案】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 ‎【解析】‎ 试题分析:画面上画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孔子正诧异地看着从门口走进来的一队学生。从漫画下的文字可知,孔子的弟子毕业了,因外面就业太难,回来读研。这就需要质疑:一样的就业环境,所有毕业生都面临就业困难,为什么别人没有回到学校?这说明这些弟子不能适应就业环境,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漫画题。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类试题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内容,拟漫画的标题,品漫画的寓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揭示,方法主要有: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哲人隽语,更是时代风尚。“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 ‎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存,在交流中壮大。2015年9月,新时代领路人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入了新时代领路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オ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此题是关系型材料,话题是“参差百态之美与整齐划一之美”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相对应的,时事性就相对降低。本次议论文在提示语中明确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让作文走向特定的领域,让作文成为又精又专的“小品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是说整齐划一的美。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但要从中找到相同处和差距,认识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立意】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百花齐放与时代的主旋律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美丽和谐新世界。‎ ‎【结构】例文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这是“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中间三段基本并列式来论述,第二段“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原因之一就是“美美与共”;第三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第四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段强调“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素材】1. ‎ 美丽乡村不只是有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载体,更是新时期“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寄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庄更美了,乡间小路更宽了,农民也富裕了。可有时人们感叹“回不去的故乡”,农村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些是现实问题。因此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学校、修文化设施、兴教化、整顿环境,让乡村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能记得住乡愁。各个村庄,各富特色,你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三月婺源油菜花香飘四溢,井冈山丹丹红艳艳,黄山脚下古徽州田园牧歌似世外桃源,福建土楼叙说百年历史、客家风情……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美美与共。‎ ‎2.一方水土养一方山。自然每地的美食色香味相异其趣。中国人讲究吃,民以食为天。吃有了讲究,就有了特色。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让你舔屏。食材取自天地自然间,做工离不开能工巧妇,用时间点化每一道风味,用美食犒劳辛勤劳作的国人。中华美食讲究慢工出细活,厨师们继承传统手艺,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你也不凡走进各地美食一条街或者老字号,东南西北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在一起,臭豆腐与麻辣串相得益彰,天津狗不理与上海小笼包同处一桌,肉夹馍沾点山西老陈醋风味别致,北京师傅吆喝声京味十足,广东师傅不声不响给砂锅粥下料……一派繁忙,大家和和美美。‎ ‎3.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也需要包容,因为包容是一个法宝,一种治世方略。在《<宽容>序言》中,山谷里无知的村民不能包容“异见”,等待他们的是愚昧和灾难;宋明以来只信奉“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使得很多文人思想僵化,迂腐不堪;清政府盲目排外,造成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而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和经济腾飞。事实证明,包容的精神可以孕育璀璨的文明、和谐的社会。‎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