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安康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康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其中“敬业观”就是涵养和启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敬业为人生的道德修养。《论语》中记载:“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只有先持守“敬”的态度和道德情操,才能做好“事上”“事亲”“谋事”等一切事务,正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直指其心,不需假借”,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到宋明儒者,他们将“敬”作为一种功夫修养,一种人格气象,并探索出修“敬”的方法。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敬”首先表现为不怠慢、不轻慢,以事业为重、为上。其次,“敬一表现为对对象的虔敬和尊重,以一种谦卑、感恩的心与人、物相对待,必能做到专注、专一和专业。再次,“敬”表现为一种奉献精神,即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事业不辞辛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精神和力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生动地诠释了敬业的最高道德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业广惟勤、爱业乐业的敬业态度。勤劳成为中华民族修身、传家、治国的重要品德。勤勉于事业之人必爱业、乐业。先圣孔子更多地谈论为学和为师的“勤”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个人真正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从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乐趣以及生命的价值所在,是敬业、勤业的最高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敬业乐群、业以济世的奉献精神和社会理想。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敬业”的道德要求不是孤立地要求个人如何,而是在群己关系中理解个人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周易·系辞传》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作为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长久地利济天下苍生才是真正的事业。强调个人职业的社会价值,“爱群”“利群”“乐群”,自觉承担起维护群体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责任,使自己的事业、功业造福于天下苍生,济世利民是中国传统敬业价值观崇高的社会理想。将本职工作与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群己关系紧密结合,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福祉紧密结合,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自觉自为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今天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董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敬业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有了它就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敬业是一种道德规范、修养和情操,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为了诠释自己的敬业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D. 敬业精神不仅要求个人爱业、乐业、敬业,还要在群己关系中理解个人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手法,几处引用古代典籍,论证了“敬业精神”由来已久。 B. 文章先引用总书记的话引出“敬业精神”,再论述了“敬业”的具体方法和表现等。 C. 文章第二、三、四段中,每段先在段首提出分论点,再进行论述,条理分明。 D. 文章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论证敬业的必要性,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守“敬”的态度和情操,是做好其他事务的基础,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B. 勤勉于事业的人一定爱业、乐业,具备勤劳的品德有助于传承、弘扬敬业精神。 C. 真正的事业需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群体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责任,利济天下苍生。 D. 在缺乏敬业精神的当今,将本职工作与群己关系、人民的福祉紧密结合起来尤为重要。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A项,“有了它就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B项,“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错误,原文是“其中‘敬业观’就是涵养和启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C项,“为了诠释自己的敬业精神”理解错误,原文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生动地诠释了敬业的最高道德境界”;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本题: A项引用《论语》中语句是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敬业为人生的道德修养”,《周易·系辞传》中“举而措之天下之民”是论证要“利济天下苍生”;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推断、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 本题:D项“在缺乏敬业精神的当今”,无中生有,通读全文,文章只是说提倡敬业精神,并未说缺乏敬业精神;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年46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2011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ATV和HTV,最近更有SpaceX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年13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8600kg ,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这就优化了舱内空间。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依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没有捷径,是柏林厚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材料选自2019年23期(北京青年周刊》) 4. 下列对文中“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目标,源于上海光机所的持续攻关。 B. 研究、利用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有助于发展中国的货运飞船。 C. 天宫二号要和其他飞行器有机融合,就得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优化。 D. 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天基冷原子钟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 与“龙”式飞船不同,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 C. 科学家利用舱内、舱外空间,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D. 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已是小型空间站雏形。 6.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答案】4. D 5. B 6. 持之以恒,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取得冷原子研究的成功。借鉴他人,中国发展空间货运飞船借鉴了他国经验。融合创新,柏林厚的团队采用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增强责任,解决许多问题只能靠增强责任,多开展地面实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 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D项,“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可知,原文说的是“主要改进之一”,故D项以部分代整体,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B项,“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可知,不是“一直”,而是“‘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故B项时间错位,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回归原文,从每则材料立足的人员、技术、经验、品格等角度去归纳答案要点。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钻研探索;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善于借鉴他人和他国经验; 依据材料三第一段“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三是对技术的融合创新;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可知,成功的原因之四是增强责任。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头笔挂 李艳 傍晚,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年轻局长郑嵘走了进来。周局,我来帮你收拾吧!郑嵘说着就蹲下身子帮起了忙。 “不要叫周局,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以后就是个平民小老百姓,还是叫我老周吧!” 郑嵘笑笑说,那就叫您周叔。郑嵘看到纸箱里装满了书画和毛笔,便说:“周叔,听说您是省书法协会的泰斗,我从小也喜欢书法,以后要常回来指导。” “哪里哪里,只是小爱好,不值一提,相互学习。” 郑嵘看到靠窗的书案上还有一架笔挂,就拿过来说,周叔,这也是您的吧?说着,就另拿了只盒子装。 老周拦住了他。“郑局,这个留给你吧!” 郑嵘停了一下,仔细看着这个笔挂,非常古朴的龙头造型,质地也非常不错,像个老物件。 “这么好的笔挂,怎么就不要了呢?” 正忙的老周听他这么一说,也停了下来。从郑嵘手里拿过来,透过眼镜仔细地看着,双手摩挲着说,“这是个好东西呀……” 多年前,老周刚刚到这里上任,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所以就自费订制了一张书案,放在自己办公室的角落,供自己工作之余练习书法。 有一年,周局参加了全国的书法大赛,他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轻松地闯进了决赛。在决赛名单里,周局看到王鹤立的名字也赫然在册。他很熟悉王鹤立,在各级书法赛事中,两人既是书友,也是对手。那些年,周局一直被王鹤立死死地挡在第一名的后面,这顶“千年老二”的帽子让他耿耿于怀。 经打听,决赛的评委中正好有多年前教过自己书法的老师。在单位中一向廉明的周局寻思着,这些年一是工作忙,二是自己把工作之外会友的时间都用在了练书法上,确实有好多年没去看望老师了,他便打算借机去拜访下老师。于是他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了一架鸡翅木的龙头笔挂,连夜送到老师家中。 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用明说老师也明白周局的来意。头发花白的老师当着他的面打开了包装,仔细地看起了笔挂,不住地夸赞着:“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 周局一看老师喜欢,心里正在窃喜,不料老师把笔挂往桌上一放,问他,小周,这笔挂花了不少钱吧? “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收下。” 老师这时一脸严肃地说,这白质黑章的龙头鸡翅木笔挂,我当然喜欢。‘鸡’就是‘吉’,这本是你的‘吉’,你送给了别人,你便失去了‘吉’呀! 周局一听这话,感觉有点不对劲。 老师指着笔挂说,你可知这笔挂的含义? 周局摇摇头说,老师,除了挂笔还有什么含义呢? “这基座代表‘基’,这中间镂雕的立柱,代表‘础’,这立柱上镂雕的三段龙云,代表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昧’,三昧在梵文中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意思,也是暗示练书法的人在练习时要一心清净,不起杂念的意思。这横架上两端气宇轩昂的双龙头,叫“龙抬头”,代表的是一个人旷达向上的龙头精神。如果一个人的基础都没扎牢固,这龙头永远也抬不起来呀。还有,这龙肩上的五个小挂柱,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周局尴尬地笑着说,老师,这小木柱不就是挂笔的吗! 老师的脸更严肃了。他起身从书案上拿来一根毛笔,往小木柱上一挂,说:“这叫笔直!”讲完,老师拿起笔挂重新放回了盒子,然后还给周局说,小周,老师若收了你这龙头笔挂,叫老师以后如何‘笔直’呀。 听了老师的话,周局脸上已是一阵火辣辣的发烫。 讲完这个故事,老周把笔挂放在郑嵘的办公桌上,然后从箱子里也拿了支毛笔出来,郑重地挂在了小木柱上。郑局,我小老头已经退休了,你的路还长。我在为官的仕途中全靠这笔挂才守住了清名,没有干过一件不公道的事,今天我要把这它留在这里,希望这架鸡翅木笔挂能把我的‘吉运’传下去! 郑嵘听着听着,突然间感觉老周那瘦小的身形高大了起来。 送老周离开的时候,郑嵘问:“周叔,你那次比赛到底拿了第几?”老周呵呵一笑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将退休的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郑嵘局长前来帮忙,通过对话交代了老周的书法爱好,为下文写老周参加书法比赛,送龙头笔挂做铺垫。 B. 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不要叫周局”“只是小爱好”“相互学习”等表现了老周知进退、讲义气、谦和、虚心的性格特点。 C. 小说叙事时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送龙头笔挂给老师时,老周“窃喜”“感觉有点不对劲”“尴尬”等,丰富的心理描写使小说叙事细腻、生动 D. 老周把心爱的龙头笔挂送给郑嵘,将毛笔郑重地挂在小木柱上,这既是对新任局长公正、清廉做官的深切叮嘱,也是对老师“笔直”向上精神的传承。 8. 小说中老周评价龙头笔挂,“这是个好东西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周为什么这样说。 9. 小说以郑嵘与老周的问答收束全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工艺精良,造型古朴,材质上乘,价值不菲。②含意丰富,寄寓着老师对老周的开导与期望。③以物明志,警醒老周为官公道,清廉自持。 9. ①前文写老周因排名之事而送老师笔挂,结尾再次提到排名,照应前文,使结构更严谨。②老周并不直接说出答案,引发读者思考。③强调“吉运”,突出了主题。④结尾表现了老周对名次的淡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表现了老周知进退、讲义气、谦和、虚心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并没有表现老周“讲义气”的特点,这里是浑水摸鱼。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 首先“这是个好东西呀”是龙头笔挂,表层含义突出“好东西”,文中可以看出这是老周当年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的,老师看到后也夸奖“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以及老周和老师对话中对龙头笔挂的鉴赏,可见这个笔挂价值不菲,工艺精良,造型古朴,材质上乘。从下文老师对“好东西”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借笔挂告诉老周要心思纯正、旷达向上、打好基础、为人正直,可见“好东西”寓意丰富,寄托着老师对老周的开导,对话最后的“吉运”也寄托了老师对老周的一片期望之情。从情感主题的角度讲,老周一直保存着这个龙头笔挂,并把它送给新任局长并告诫局长自己“全靠这笔挂才守住了清名,没有干过一件不公道的事”,可见这个“好东西”是老周提醒自己为官清正、公道的物件,起到警醒明志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以郑嵘与老周的问答收束全文有什么妙处。 从结构上结尾写的是新任局长询问书法比赛的排名问题,这就照应了前文老周因追求书法比赛排名而买笔挂送给老师的描写,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让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老周只是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并没有直接说出比赛结果,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从主题角度而言,老周送给新任局长龙头笔挂,也是希望新任局长也能保持为官正直、公道清廉的好作风,留下东西时说“希望这架鸡翅木笔挂能把我的‘吉运’传下去”,最后又强调“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这是强调笔挂给自己的“吉运”,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老周最后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可以见出老周经过老师的开导后心结打开,一方面见出他已经不太在乎名次,另一方面也侧面表达对老师教导自己的感恩,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延庆字仲远,中进士 第。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黄衣老卒筒火入直,延庆察卒色辞,疑焉,询之,果为所诬,即反坐告者。事闻,帝重之,知河中府。 王韶进师河州,羌断其归路。延庆曰:“兵事非吾所宜预,然主帅在难,不急援之,恐败国事。”遂檄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师还。转运判官蔡曚劾其擅兴,朝廷问知状,易曚他道。韶入朝,延庆摄熙帅。元夕张灯,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延庆觇知,悉斩以狗,伏者宵溃。蕃官诈称木征欲降,邀大将景思立来迎。延庆悉之,命毋辄出,即违节制,虽有功亦诛,思立不从,卒败死。 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道旧不置都钤辖,至是特命之。茂州羁縻州蛮族九,自推一人为将统其众,将常在州听要束。州居群蛮中,无城堑,惟树鹿角为固。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琪上于朝,诏延庆度其利便,延庆下其事,琪已去。后守范百常以为利,筑之。蛮酋诉谓侵其土地,乞罢筑,不许。蛮数百奄至,拒却之。 夏人禹臧苑麻疑边境有谋,使人入塞卖马,吏执以告。延庆曰:“彼疑,故来觇。执之,是成其疑。”约马直授之使去。疆吏入敌境攘羊马,得而戮诸境上,且告之曰:“两境不相侵,则相保以安,故戮以戒。若有之,亦当尔也。”夏人悦服。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子莱人义焉。尝得《安南行军法》读之,仿其制,具为书上之。时鄜延吕惠卿亦分画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元祐中,卒,年六十二,官庀其葬。 (选自《宋史·蔡延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B.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C.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D.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如明清时必须通过殿试。 B. 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 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D. 蕃官:对宋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所任朝廷官职的称呼,职位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延庆有洞察力。卫士告发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调查后发现是被人诬陷,于是他便按照法律给那位卫士定罪。 B. 蔡延庆很有预见。木征诈降要景思立去迎接,但蔡延庆洞悉其阴谋,下令不许擅自出城,但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C. 蔡延庆讲究策略。夏人禹臧苑麻派人进塞内卖马,蔡延庆放了被抓住的人;对擅入敌境偷抢羊马的小吏则将其杀死,让夏人心悦诚服。 D. 蔡延庆敢于进言。王韶被围困,他向皇帝进言,使其得救;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 (2)蛮屡夜入剽人畜,缴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羌人趁机在北关下埋伏兵马,派遣二十九人假装请求归属,准备点火作为内应。 (2)蛮族人屡次在夜里窜入抢劫百姓的牲畜,让百姓用财物来赎取;百姓饱受其害,就到郡守李琪那里请求筑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是非”是“别白”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应在“是非”后面断开,可排除B、C项;再根据语意可知,“义焉”主语是“莱人”,“莱人”前要断开,可排除D项。“齐晩得子”一句语意完整,其后要断开;而“其宗”是“乃归”的宾语,故其后要断开。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理解错误,表述太绝对,古代官府也可以发布檄文。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理解错误,结合原文可知,不是李琪离职后才开始筑城;筑城的事情也没有请求皇帝,而是蔡延庆自已下达的命令;“打败了数百蛮人”的也不是蔡延庆,而是李琪后任范百常。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乘隙”动词,趁机;“伏北关下”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是“于北关下伏兵”;“伪”动词,假装。(2)中的“夜”名次作状语,在夜里;“货”名词,财物;“患”意动用法,对这件事感到悲苦;“诣”动词,到……去。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蔡延庆,字仲远,考中进士。神宗初年,以集贤校理担任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发一个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观察老兵的脸色和言辞,心存怀疑,仔细讯问,釆然是被人诬陷,便按法律给告发者定罪。事情让皇帝听到了,皇帝看重他,任命他为河中知府。 王韶率师进军河州,羌人断绝了他的归路。蔡延庆进言:“军事本来不是我所应该参与的,然而军队被困主帅危难,若不赶快救援,恐怕坏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传令调兵援救,羌人解围而去,王韶得以保全军队归来。转运判官蔡曚弹劾他擅自起兵,朝廷问明情况,将蔡曚调到其他地方。王韶回来后入朝,蔡延庆代理熙河兵马统帅。元宵节全城张灯结彩,羌人趁机在北关下埋伏兵马,派遣二十九人假装请求归属,准备点火作为内应。蔡延庆窥探得知羌人的阴谋,将这批人全部斩杀示众,外边伏兵连夜溃逃。又有蕃人官员诈称木征想要投降,让大将景思立前去迎接。蔡延庆清楚地知道他的阴谋,命令众将不许擅自出城,谁违犯了命令,即使有功也要杀头,可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蔡延庆后来又调任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来那里从不设置都钤辖,到了蔡延庆任命属于特例。茂州管辖州属九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自己推选一人为将统领众人,将常到茂州听约東。羁縻州就处在群蛮中,没有城池,只有树立鹿角来让领地坚固。蛮族人屡次在夜里窜入抢劫百姓的牲畜,让百姓用财物来赎取;百姓饱受其害,就到郡守李琪那里请求筑城。李琪上奏朝廷,皇帝下诏让蔡延庆权衡利弊来处理,蔡延庆下达筑城的命令,李琪已离职。后任郡守范百常认为有利,便开工筑城。蛮族首领前来诉说筑城侵占了他们的土地,乞求停止筑城,没得到同意。数百蛮人四面而来,被赶走了。 夏人禹臧苑麻怀疑蔡延庆在边境有阴谋,派人进入塞内卖马,被守吏抓住报告了蔡延庆。蔡延庆说:“这是他们怀疑,所以来窥视。抓了而不放,这就证实了他们的疑虑。”于是让人与他商议好价钱,留下马给了钱后让他回去。有个边疆小吏入敌境偷抢羊和马,蔡延庆抓住将他杀死在边境上,并且告诉夏人说:“两国互不侵犯边境,就能互保平安,所以我们把这个小吏杀死来警示告诫。如果再有这种事,我们仍然也依此处理。”夏人心悦诚服。 蔡延庆有学问,平常居住简单而沉默,遇事能分辨是非,所到达的地方都有惠政。过去,做了伯父蔡齐的继承人之后,又因蔡齐晩年有了儿子,于是回归他的本宗,将家中的所有全部交付给蔡齐的儿子,自己没有留一点东西,莱州人认为蔡延庆很仁义。蔡延庆曾经得到一本《安南行军法》研读,效仿书中的办法,将此法详细书写上奏。当时鄜延吕惠卿也分头谋划兵事,蔡延庆分条陈述其中的不便利,神宗赞同蔡延庆的意见。元祐年间,蔡延庆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官府备办他的葬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 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逄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讲究炼字,如“自”“羞”,平凡中见奇崛,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B. 颈联采用拼贴剪辑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C. 前面三联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尾联抒情,又借景点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 本诗和杜甫的《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以历史为客体,借古讽今。 15. 诗的首联景中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江水“自流”,夕阳“无语”,孤舟“倚松”,诗人描绘了一幅江边薄暮时分静谧安详、悠然自在的秋景图,但眼前寂静安详的秋色,反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触动了客居他乡的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综合把握诗歌情感,明确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并进行分析。 D选项“借古讽今”错,应是借古抒怀。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首联景中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既是针对全篇设题,又把答题区间扣在首联之中。 从全诗来讲“羞为客”“乡心旅思”,表达了作者为做官而作客他乡而感到惭愧以及客居他乡羁旅愁绪。然后分析首联,抓准意象“边水”“夕阳”“松舟”,它们构成了一幅静谧安详、悠然自在的秋景图,再体味“自流”“无语”中蕴含的孤独和怅惘。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屈原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2)李白《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结尾写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答案】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2). 集芙蓉以为裳 (3). 闲来垂钓碧溪上 (4). 忽复乘舟梦日边 (5). 相与枕藉乎舟中 (6).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芰、枕藉、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文物修复还有一个关健问题—即修复方法。如同治病,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手到病除。目前的文物修复,多采用古今融合的手法,( )。所谓传统既指传统材料,也指传统技艺。【乙】材料的选择能用砖木土石的,就不用水泥钢材和塑料,油漆彩绘能用天然物质的,就不用化学合成的,石雕木雕砖雕若用现代机具替代传统手工,则原有的神韵气质定会大打折扣。当然,陶瓷器的粘接、金属器的除锈、竹木漆器的脱水、田野石刻的防风化、古代建筑的基材等,则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或科学技术助 。很明显,当代的文物修复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知识,具备传统工艺的修复、制作技艺,还要有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 ,【丙】掌握一定的诸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都不能改变文物的传统外形与特色,不能随意增减 ,而只能为恢复文物的原真性提供支撑与服务,为恢复原状的文物 文化传统增强表现力。简而言之,【丁】文物修复方法的本质应是“翻译”而非“创作”,是“复原”而非“化妆”。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 B.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辅、传统为主 C.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 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辅、现代为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绵薄之力 与日俱增 粉饰 再现 B. 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妆饰 表现 C. 一臂之力 与日俱增 妆饰 表现 D. 一臂之力 与时俱进 粉饰 再现 19. 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从后面的文意可以看出,“文物修复”应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排除C、D两项。从后文先交代“传统”,再交代“现代”可知,应选择A项。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一臂之力: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此处没有“尽自己的努力”的语境,应选“一臂之力”。与时俱进: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根据下一句可知,这里并非强调增长,而是强调要紧跟时代掌握新技术,应选“与时俱进”。粉饰:涂饰表面,打扮,刻意地掩盖或美化事物的缺点和纰漏。妆饰:装扮修饰,有修饰打扮的意味。此处语境强调“涂饰表面”,应选“粉饰”。再现:过去的情况再次出现。表现:表示出来;显现出来。此处的语境是“文化传统”,即以前已存在的,因此应选“再现”。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选标点无误的一项。甲句“破折号”与“即”不可同时使用。乙句第二个逗号和第四个逗号改成分号。丙句书名号使用错误。丁句标点无误。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夏季暑湿,蓉香正气水、蓉香正气液是家中常备药,尽管这两种药物仅一字之差,①____。虽然表面看起来两者都是液体制剂,但从生产工艺到口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②____,蓉香正气液不含乙醇。蓉香正气水的制法是将药材用60%乙醇做溶剂,浸渍后进行过滤,合并过滤液,混匀。而蓉香正气液的制法是将药材加60%乙醇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中的乙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其实,不论对什么药物,还是不妨花些时间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而避免③____。 【答案】 (1). ①其实并不同 (2). ②藿香正气水含乙醇 (3). ③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准确连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第一空,根据上下文信息,所填内容应为两者不同。第二空,根据后面两者的制法可推断出这里可填“藿香正气水含乙醇”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面“从而避免”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不阅读说明书之后的结果,应为“使用药物时出现错误”之类的内容。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 【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年7月13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篾匠编织凉席、花篮时,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鈿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样子。这种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细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马虎制作,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效果。在编织时,篾匠的心中装着多种形状,如何起底子,何时收口,都心中有数。如今,超市里售卖的竹器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经过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少某种人文温情。造型奇特、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的花篮之类的工艺品,恐怕还得靠篾匠手工制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传统文化不能丢! 材料中篾匠编织凉席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让我感慨传统文化不能丢! 曾几何时,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是的,我们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个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是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考查考生读了上面的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材料内容是关于篾匠编织凉席、花篮等竹器和机器编织竹器的比较,明确说出篾匠编织有着人文温情,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所以材料实质上是启迪考生思考有关传统手工业(或传统文化)与现代机器生产的问题。综合材料,最佳立意应该是肯定传统文化。也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比如从规模、价格等来看,传统不如现代。若是完全否定传统手工生产则属偏题。 参考立意角度:“有温情的工艺超越冷冰冰的机器”、“传统的文化不能丢”、“‘承载着温情的工艺需看重”、“机器化的大生产不能代替人工的审美”、“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等等。 素材: 1、不能丢失的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逐渐消失、消失…… 现在,尽管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譬如春节的拜年习俗,本是人与人之间互致问候,友情交流的良好契机,但懒惰的都市人却用先进便捷的通讯工具搞定;再如前几年无数大城市颁布的禁放鞭炮令,只是考虑了环保效应及安全因素,却忽视了春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百姓所盼望的热闹喜庆气氛,使得节日变得索然无趣,味同嚼蜡。于是,当老人们颇有兴趣地向儿孙们回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时,孩子只能迷惑的眨巴眨巴眼睛作为回应。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春节就是穿新衣服、吃好东西、和小伙伴玩儿。什么叫做“年”、为什么要燃放“爆竹”、“春联”的起源,一问三不知。 夏历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去年11月韩国“端午祭”获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认后,引发了我们不少的思考。端午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藏、蒙古、回、彝、羌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么个中国化的传统节日,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现今许多中国人以为中国的端午节就仅仅是个吃粽子和吃咸鸭蛋或者划龙船的节日了,有谁能记起“爱国爱家、民族自尊自强”的人文节日内涵。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许多江河那么干涸了,要么变臭了,许多地区已经无法再开展“划龙船”的活动了。难道文化失去了不算,连最后一点非常微小的几个节日的象征物都要没有了吗? 老舍先生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那里面恰好描写了节日:日本人把北京占领了,大家都成了沦陷的居民、成了亡国奴。即使这样,人们也要过节。到中秋节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买个兔儿爷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月饼、买两盆菊花回来。可是由于日本人占领,没有兔儿爷了,没有菊花可卖了,没有节日可过了。这时他大彻大悟传统节日有多么重要,丢了它,连心灵寄托也都没有了。 传统节日要流传,民族文化要发扬,不是靠白发老人的回忆能实现的。尤其是青年学生应当学习了解这些节日内涵、文化底蕴,而不是一味的过洋节。纵观西方的各种节日,比如什么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等,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并不符合我们的文化内涵的,赶形式过这样的节日也缺乏应有的意义。而我们应当想的、身体力行的,该是怎样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魅力永绽! 2、充满温情的“技艺传承” 38年前,刚刚20岁的小王师傅,进入汾酒厂制曲班,成为了一名学徒。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进厂的小王师傅,雄心勃勃,觉得自己很快就能超越大师傅。但,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3年学徒生涯过去了一半,小王师傅拉苇杆这一关还没过。 这是小王师傅翻“人字形”曲的第7天,一大早,他就拉上线靠上板开始翻曲。弯着腰忙碌了一上午,眼看就要结束了,这时候师傅进来了,看了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一脚就把曲阵踹倒了。看着自己精心摆出的人字形就这样被师傅踹倒了,委屈一阵阵的涌上小王师傅心头。 虽然后来师傅解释了是因为摆的不合格,线不直,小王师傅也知道正是因为师傅的严厉才练就了自己一身的本事,但是,这件事依然在心里留下了阴影和痕迹。 那时候,制曲技艺的传承就是这样,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时间如梭,转眼30多年过去,“小王师傅”变成了“老王师傅”,当他也开始按着师傅的方法教徒弟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套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徒了。 怎么办?技艺还要传承,曲还要有人制。王师傅想起当时的感受,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徒方式,根据新学徒的情况因材施教,创新传承方式。两年前,大学刚刚毕业的小孟进入制曲班,成了王师傅的徒弟。 刚进厂的小孟很忐忑,因为父亲也是汾酒厂的制曲师傅,从小,小孟就听多了父亲说自己师傅多么多么严厉,3个月后,小孟的不安达到了顶点。 那天的风有些压抑,小孟跟着师傅在学卧曲。看着自己摆的参差不齐的一字形,想起师傅直接踹倒曲块的传闻,小孟的头越来越低。就在小孟以为师傅要发火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叹息,师傅说到,“过来,看看你是从哪里开始出的错。”猛地抬起头,小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过来,还得我请你啊。”小孟马上蹲在了师傅旁边,看师傅一块一块的给自己指正。 这一刻,小孟心里五味陈杂,想起从刚进厂开始,师傅就不曾对自己说过重话和狠话,更不要说动手了。看着师傅蹲着一次次解释的样子,小孟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师傅的期望。 聊天的时候,休息室里椅子不够,小孟师傅一直站着,因为时间很长,有些过意不去,我想让他坐下,他倚着柜子开玩笑道:“不用不用,师傅坐着,徒弟哪能坐呀。”王师傅也跟着笑道,“这才是规矩。”看的出他们感情很好,而说起自己的师傅,王师傅坦言,“很敬重师傅,但也有点怕。” 丢弃和改变“旧传承”里的不合时宜,创立和张扬“新传承”的互动方式,为原本刻板的师徒关系增添了温情和意义——这是汾酒制曲的灵魂,毕竟人是酒之魂。 即将退休的王师傅谈起自己的创新与改变,感慨到:“我这一批算是‘黄埔军校’最后一批学生了,退休之前,我能为制曲工艺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顺应时代的变化,丢掉旧的,改变方式,创立新的,一切为的是中国优秀的技艺遗产——制曲工艺能够长远传承下去。 3、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文化中,才是应对这种境况的最好方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万户捣衣声”中的思念和牵挂,“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伤,还有那“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们是一群丢了根的人,当人们推翻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压和奴役之后,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抛弃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种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是愚蠢的。龙应台曾说过“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国家,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谈何生存和发展?一味地抛弃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面对外来文化还有另一种态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经闭关锁国,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当外国人用坚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开大门时,自以为唯我独尊的人们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有多远。这种盲目的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两种文化的相遇,虽然会经历碰撞与磨擦,但也会擦出新的进步的事物,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拒不接受外来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才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最好方法。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近几十年来四地的经济飞迅发展,它们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四地的节日气氛都十分浓重。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曾被外国占领统治,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非但没有丢失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为什么生活在香港和台湾的人们能做到这点呢?我想他们是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了那些外来文化,留下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既然在我们面前有这样的实例,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呢?事在人为,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冲击,抓住这机会,扬帆远行。 行文结构:首先引述材料并单刀直入表明中心“传统文化不能丢!”;接下来列举我国传统文化丢失严重的事实,并进一步引出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何方,引导读者思考;然后接下来正面回应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再接下来论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并列举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带给世界的震撼;文章最后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个方面构成排比,突出“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最后再次阐明中心,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