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试题(解析版)
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文科)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无效)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2.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CD项不符合题意。 3.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B、D;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经济 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5.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 孔子 B. 韩非子 C. 老子 D. 墨子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思想主张 6.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汉代发明了造纸技术,故①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并不是发明了印刷技术,而是改进,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②④两项符合宋代的史实,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宋代文学艺术·宋代文学艺术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组合型选择题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同学们要掌握它的解法,解答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在题目中找到一至两个错误的知识点,然后排除,一般说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7.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了雅典政府敦促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措施,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成为雅典人民的一种义务了,C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排除。B选项说法错误,题干知识反映有民众不去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民众态度,排除。题干强调了雅典政府敦促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而不是强调政府丧失民众信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8. 如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C 【解析】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 9.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必须要让议会参加,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B选项错误,国王的权力已经受到限制;C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10.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各州自治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意在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算一个人的,是对黑人存在歧视的,是违背天赋人权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主权在民原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各州平等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1.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与“1787年3月”时间信息不合,也就是说联邦制还没有建立,故A项排除;三权分立是政府权力的的分权与制衡,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因此“彻底变革”就是要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邦联制 12.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 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主权意识淡薄,所以本题选D。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并不十分重视关税协定的问题,所以材料也反映不了清政府重视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的问题,所A项与材料不符;《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定,无法体现清政府“执行传统的抚夷政策”,据此可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的问题,据此可排除C. 13.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因此答案为B,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 14.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可知,B错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依据“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可知这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的错误理解,故A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催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故C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应该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可材料的信息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故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故选D 15.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反蒋: 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 逼蒋抗日 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联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6.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 17.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指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排除A。题干没有反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题干也没有反映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力,排除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 18.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 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绝对;B项与中国的外交无关;C项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无关。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不结盟 19.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对战后美苏故只能洗的认识。美苏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势均力敌、两分天下,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故答案为C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20.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参议院于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全国人大于1954年通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A、B、C三项对三部法律的时间、颁布或制定的机构和性质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之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并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而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一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过渡时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日益增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A正确;B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22.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 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很有可能流行超短裙,故本题选A项。B项不可能,因为二战后除了美苏,其他国家经济凋敝;C项不可能,因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流行列宁装和绿军装,政治色彩浓厚;D项不可能,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出现了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率提高。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23.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4. 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表3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3不符,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B项符合题意,正确;仅从表3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3内容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5.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只能用于包装,故D项正确。 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 26.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27.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考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表述都是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均排除;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制造氛围,D项排除,B项正确。 28.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三项可以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制度 29.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0. 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 31.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A. 启蒙运动陆王心学 B. 文艺复兴宋明理学 C. 宗教改革宋明理学 D. 文艺复兴汉代儒学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可排除启蒙运动即A项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希腊罗马作家”、“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可知符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质上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中国8世纪之后是唐宋时期,正是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B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提到的“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宗教改革依然是神圣的、以上帝为中心的,C项排除;汉代儒学兴起于公元前2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项排除。故选B。 32.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权共和”,这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相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故①②④是正确的;③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3.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34. 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A. 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B. 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 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这种“革命”是非暴力的、没有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巴黎公社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生暴力冲突,故A项错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王朝战争出现暴力冲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革命”,工业革命中出现生产领域、社会关系的“革命”,都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伴随着暴力冲突,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35. 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孙中山主张在西藏修铁路是为了“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民权问题;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99年,与新三民主义无关。 36.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 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 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毛泽东思想与近现代革命、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时,需要加强它与必修一、二的联系。A正确,因为井冈山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符合中国国情。B指的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C出现于抗战时期。D出现于大革命时期。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名师点睛】毛泽东思想一般在高考中以选择题出现。同学们要抓住关键信息判断它的阶段特征。但不时会结合经济、政治史以材料题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考查。例如2016年天津文综26题。本题通过设置材料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农民问题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本题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37.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出自《新民主主义论》,D正确。《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都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已经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与材料所述不符,AB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对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前途的论述,与题意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基本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38.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说明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束缚亟待突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39.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主要阐释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俄语热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B项正确。外交政策的转变表述不够全面,故A项排除;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学习俄语热潮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是向苏俄学习的结果,但也不一定会在中国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故D想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国家的发展战略 40.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 和平崛起 B. 武力掠夺 C. 制度创新 D. 民主强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秦国和近代的英国都是开创了新的政治体制,秦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开创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故选C。 考点:中外政治制度•古代和近代的制度创新•秦朝、英国、日本和现代中国的制度创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4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叉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三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关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哪一国家的法律?这部法律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英国议会运用什么手段来限制国王的权力?由此,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3)根据材料三,美国《1787年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作出了怎样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样的权力分配对美国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4)通过对上述材料中法治建设历程的了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国家:罗马(古罗马、罗马共和国皆可 ) 进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使审判、量刑有了法律的依据。 (2)手段:法律。( 答《权利法案》、宪法也可。) 体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或资本主义代议制也可) (3)规定: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 作用:三权分立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国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古罗马”的结论;第二小问“进步性”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古罗马成文法的起点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手段”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颁布《权利法案》”的结论;第二小问“政治体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规定”由材料三中的信息“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即可得出“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用”可从有利于防止专权现象、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对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述,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可从法律不断完善与发展、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日益增强、法律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答案】(1)疾病:经济大危机。 转变:“自由放任”政策为主,变为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方式: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法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美国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 理论:凯恩斯主义。 (3)表现: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或答经济滞胀 )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大危机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角度说明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本题据材料二“(英国)……国有化法案……法国……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有化、政府直接投资、经济进行计划指导等方面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本题据材料三“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滞胀的角度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等方面回答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43.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出处 “仁者爱人” 《论语》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论语》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由于饱受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对学术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深刻体会到理学空谈误国,八股科举害人的实质,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孟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并列出两位他们的代表人物。 (3)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两次重大运动?结合史实说明传统儒学在这两次运动中的境遇。 【答案】(1)孔子:“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思想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任答两方面即可,答出具体主张也可给分) 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任答两人即可) (3)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境遇:维新变法时期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借助儒学),宣传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打倒孔家店;批判否定儒家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境遇,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仁者爱人”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分析得出是“仁”和“礼”。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分析得出是“仁政”。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根据材料中的“他们深刻体会到理学空谈误国,八股科举害人的实质,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代表人物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 (3)《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作品,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刊物,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学在这两次运动中的境遇,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维新变法时期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以及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否定儒家文化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