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恩施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恩施州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 2.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说:“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而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也。”有学者形象地将这两个阶段比喻为中国古代国家的“1.0版”和“2.0版”。据此,文中古代中国国家体制由“2.0版”取代“1.0版”的主要变化是 A. 官僚制统治取代了贵族制统治 B. “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C. 地方管理出现了郡和县的设置 D. 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彻底取代 【答案】A 【解析】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环节,故A正确;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是夏朝时期世袭制的确立,不符合材料中秦帝国的表述,排除B;郡县制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彻底取代的叙述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 3.【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 4.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 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 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为他们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促进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加剧,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租佃制,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与否无关,故B选项错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但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无法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故C选项错误。 5.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 A. 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 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 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在南宋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的增强;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人物出身区域的变化,并未体现“士农工商”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代的沉船。这艘船当时满载货物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在前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20日,出土文物已达14万余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会大量存在 ①瓷器 ②纸张 ③铁器 ④丝绸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南宋时代的沉船”在海底已经近千年了,能够“大量存在”的只能是瓷器和铁器,B项正确;在海底,且经过八百多年历史,纸张、丝绸会腐烂掉,不能大量存在。②④是错误的,与其组合的AC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7.孔子诞辰到底是哪一年?哪一天?虽然古文有明确记载,但由于记载不直存有争议。《春秋•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后人从南宋开始就认取《史记》的说法,至今沿袭不改;然而,近年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孔子屏风,令考古学家诧异的是,孔子屏风的第二列文字明确记载着孔子的出生年:“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三十)矣”。这一记载比《春秋•公羊传》早14年、比《史记•孔子世家》早15年。这说明 A. 历史研究应该坚持客观立场,力争去除人的主观认识 B. 考古发现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真相众说纷纭,历史学不具备客观性 D. 研究者对待考古发现应结合多种史料认真辨析 【答案】D 【解析】“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表明研究者对待考古发现应结合多种史料认真辨析,故D正确;历史研究虽然要坚持客观立场,但不能完全去除人的主观认识,A错误;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要相互印证,故B错误;历史真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不是众说纷纭,C错误。 8.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内阁制度开始形成 C. 众相制初步确立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答案】A 【解析】“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的信息说明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分散,实际上相权被分割,A正确。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形成,B、D项错误。众相制初步确立是唐朝时期,C错误。 9.光绪十四年(1888 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 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被卷入世界市场 C. 制茶技术被印度日本赶上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体现的是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受到印度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导致华商亏损,这说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B选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解体的显著标志是耕织分离,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10.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B项正确;《南京条约》时期,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A项错误;《辛丑条约》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都不是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开始”,CD两项错误。 1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题干所问是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不符题意,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C项错误。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②是中国首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 ③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首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②错误,CD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传播,③错误,A选项排除。 13.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同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湖北新军起义 B. 护国运动C. “二次革命” D.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湖北新军起义是在1911年10月10日,A选项排除。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B选项排除。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C选项排除。 14.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A. 太原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枣宜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根据材料关键词“鲁南”可判断出是台儿庄战役,D选项符合题意。太原会战地点在山西太原,A选项排除。百团大战的地点在华北地区,B选项排除。枣宜会战地点在湖北的枣阳和宜昌,C选项排除。 15.18世纪中叶,随着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下列选项中属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基本特点的是 ①国王统而不治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全体议员由普选产生 ④首相任职要经过国王任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没实权,“统而不治”,是虚君;以首相为首的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故名为责任制内阁;下院议员是选举产生,上院由国王任命或世袭;首相议会大选获胜后要经国王任命。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符合题意;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 16.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 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B. 为古罗马奠定政治法律哲学基础 C.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D. 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同态复仇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不合理法规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不是“政治法律哲学”的原则,B项错误;“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的是古代希腊,特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 “罗马帝国”相距四五百年,D项错误。 18.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A. 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 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 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 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19.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A. “一个中国”原则 B. 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 “求同存异”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一个中国原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关于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则,与缅甸政府无关,A项错误;结伴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C项错误。 20.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有过激烈的争论。“弗吉尼亚议案”认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分配。“新泽西议案”则坚持各州有同等表决权。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 A.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由争论围绕着“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自由民多少的比例分配”和“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大小州的权力之争和矛盾内容,B项正确;白人与黑人的矛盾不是1787年制宪会议主要争论的问题,材料没有提出白人、黑人的权利,也未提及自由民与奴隶的待遇的不同,所以不是白人与黑人间矛盾,更不是南北方之间的矛盾,AD两项错误;“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C项错误。 21.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题中所述是指白银外流严重,因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的相应政策是发行法定货币(纸币),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实行国有,即是“币制改革”。故选A项。 2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23.“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这首民间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 A. 20世纪40年代末 B. 20世纪5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 【答案】B 【解析】材料“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体现了浮夸现象,联系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的表现。故B项正确;A、C和D的时间与材料提及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24.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 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 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 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解析】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经济宣言》,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说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A正确;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并非不结盟运动造成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排除B;C项中“完成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 25.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 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答案】D 【解析】2017年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并不是围绕联合国展开,故排除A项;根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不局限于区域合作,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习近平主席出访多国,出席多个会议,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和求发展,并没有突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故排除B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四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由于美国的301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且这一措施明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严重侵犯中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享有的合法权益,威胁中方经济利益和安全,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启示。 【答案】(1)变化: 从与中国结盟转变为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从敌视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但双方摩擦不断 原因: 由结盟到敌视的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美合作基础消失;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的影响;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关系正常又摩擦不断的原因: 美国经齐发展相对缓慢(经济滞胀);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社会矛盾尖锐;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政策和地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通过对话磋商,增进理解,达成共识,避免误解和误判。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 由材料一中的“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材料二中的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材料三中的“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材料四中的“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再结合所学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可知,中美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与中国结盟转变为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从敌视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但双方摩擦不断。 原因: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结盟到敌视的原因: 应该从中美合作破裂、自身利益不同、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中国发生的变化来思考,具体来说中美合作的基础不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美合作基础消失;中美自身利益的需要,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二战之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影响;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关系正常又摩擦不断的原因: 需要结合中美自身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角度思考,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经齐发展相对缓慢(经济滞胀);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社会矛盾尖锐;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上述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中可以知道,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政策和地位;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通过对话磋商,增进理解,达成共识,避免误解和误判。 27.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宋代,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转折点,市镇开始发生明显的分化。有一类市镇,其功能与往时不同。小农户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将手中剩余的家产品卖掉,换取所需的日用品,于是农村夜市应运而生。这类市镇我们可能称之谓传统式市镇。宋以后另有一类市镇出现。因为人口过剩,农户无法靠农业生产维生,不得不以副助农。这些农户要出售他们的副业产品,要换取的是粮食,市场商品的流向完全颠倒过来。 ——【美】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两类市镇的异同并分析宋代市镇分化的原因。 (2)材料二:6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世界平均百分比(%) 1950年 55196 6169 11.2 28.8 1960年 66207 13073 19.7 33.9 1980年 98705 19140 19.4 38.2 2000年 129533 46630 36.1 42.6 2008年 132800 60667 45.7 47.0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近60年来人口城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城镇人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答案】(1)相同:都面向农村,从农村收购农产品。 不同:①传统市镇,主要收剩余农产品,是自然经济的补充。②新型市镇,主要收购副产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原因:①人口过剩,②商品经济发展,③手工业进步。 (2)特点:①人口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发展较快,逐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②1980年以前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③1950—1980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④1980年后中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原因:①十一届三在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等,④改革开放推动工农业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解析】(1)相同:根据“小农户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将手中剩余的家产品卖掉”“这些农户要出售他们的副业产品,要换取的是粮食”得出都面向农村,从农村收购农产品。 不同:根据“小农户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将手中剩余的家产品卖掉,换取所需的日用品”得出传统市镇,主要收剩余农产品,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根据“这些农户要出售他们的副业产品”得出新型市镇,主要收购副产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过剩、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等方面分析总结。 (2)特点:综合分析材料数据可知,整体上看,人口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发展较快,逐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以前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1980年后的数据看出,中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角度分析总结。 28.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 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朱其昂提出“由官设立商局招徕”。李鸿章也认为“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从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型企业主要特征有哪些? (4)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答案】(1)自然经济。重农抑商 (2)洋纱的涌入(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西方商品大量涌入)。 (3)类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沿海地区;特征:使用机器生产;雇用工人(关系);私人投资 (4)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经济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根据材料中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可以分析得出是自然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分析得出是重农抑商。 (2)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分析得出。 (3)联系所学可知,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联系所学可知,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类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使用机器生产、雇用工人、私人投资等。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包括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经济出现。 29.15世纪末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哥伦布)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他们(葡萄牙人)确信地球比哥伦布所认为的还大,诸海洋也更宽,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绕过非洲而不是横渡大西洋。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陛下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摘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三: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国王和王后书》 (1)材料一中“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谁?它是沿着哪一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前行从而顺利到达亚洲的?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除此之外,哥伦布坚持向西航行有哪一知识方面的因素? (2)材料二三中的“陛下”应是哪国国王(王后)?哥伦布口中的“公平交易”实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简明扼要指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和欧洲的影响。 【答案】(1)达伽马迪亚士;向西到达东方更便捷;相信地圆学说。 (2)国家:西班牙;实质:军事征服和殖民掠夺。世界: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 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 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 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 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 了 ‘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 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 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 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 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 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 【答案】(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 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1)成效: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先后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立场:根据材料“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可归纳出立场是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果主要有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及综合国力等都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3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 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朱其昂提出“由官设立商局招徕”。李鸿章也认为“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从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型企业主要特征有哪些? (4)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答案】(1)自然经济。重农抑商 (2)洋纱的涌入(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西方商品大量涌入)。 (3)类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沿海地区;特征:使用机器生产;雇用工人(关系);私人投资 (4)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经济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根据材料中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可以分析得出是自然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分析得出是重农抑商。 (2)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分析得出。 (3)联系所学可知,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联系所学可知,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类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使用机器生产、雇用工人、私人投资等。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包括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经济出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