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9:第9课 劝学
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知识导学】 (一)作者情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 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 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埃( )土 2.重点文言实词: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7)吾尝跂而望矣 (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 3.语句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荀子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君子曰”提出有什么好处?这一论点包含哪几层意思?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3)请结合文本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 zhòng pù róu lì xǐng qì jí jiāo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āi 2.(1)劝勉、鼓励(2)停止、废弃(3)变为、形成(4)合乎(5)靠近、接近 (6)验、检查,反省、省察(7)抬起脚后跟(8)借助、利用(9)横渡 (10)具备(11)半步 3.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用“君子曰”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更具有权威性。这一论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二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 (2)“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论证。如本段用了10个比喻依次来论证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要专心。设喻手法又灵活自然,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设喻,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增强说服力。设喻的方式也多变,有时是先正后反,有时是先反后正。总之,本文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浅近、直观的形象事物,进而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是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且以四字句为主,间以杂句。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四字整句与杂句的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又错落有致。 www.ks5u.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