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 学年高一年级开封五县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初中默写。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 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最 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 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 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 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 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 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 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 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 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 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 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 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因 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 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 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 者采取的措施。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通 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 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 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015 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天陆 5000 年前的 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 究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众多复杂因素会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 B. 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证据。 C. 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D. 造成人口非正常大量死亡的瘟疫,可能曾造成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B.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C. 文章引用《吕氏春秋》等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D. 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有可能是由《周礼》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B. 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C.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有助于解决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D. 目前对瘟疫的考古研究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直接证据是当务之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 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 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 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 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 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向你们 的大气致敬! (摘编自《后浪·演说词》) 注释:五·四青年节之际,bilibili(B 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犹如给青 年们的一封信,激荡起青春之声。在《后浪》中,演讲者,国家一级演员,60 后的何冰所代表的“前浪”, 主动走向了“后浪”,开始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祝福。 材料二: 颇受主流媒体点赞的《后浪》视频,其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词:选择。视频中说,人类几千年的财富、 知识、艺术都被我们尽情享用,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做什么,用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很多人在童年就 进入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拥有最让人美慕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论据是 B 站各领域的头部 UP 主(即上传者),有美按区的党妹、虚拟偶像洛天依、各大电子俱乐部成员……全球旅 行各种玩,体验最尖端的科技产品。这帮朝气蓬勃,鲜衣怒马的偶像确实让人备受鼓舞,弹幕一片振奋。 但实际上,这个视频并不像弹幕中那么受欢迎,视频中用来“自由学习”的 ipad pro+ipad pencil,一万 元起步。用来学“一门手艺”的高昂费用,是很多人节衣缩食才能换来的轻奢。剩下的 F1 赛车、运动相机、 跨国旅行……更是远远超出普通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这说的是我吗?人家是后浪,我都沉底了!人和人的 差距真是比人和狗还大。 我们不是不惑,是每天都在惑,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寻找自己的答案。 拼高考,拼就业,拼 985、211,拼北上广深厦,拼加班,拼房价,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能选择的路 却越来越少……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真实的样子!我们需要的是认可,而不是被代表。 希望前浪不光知道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也能发现我们背上有汗,心里有伤! (摘编自“网易”评论) 材料三: B 站虽然被推至风口浪尖,但仍然达到了本次营销的目的,算是舆论热潮的最大赢家。B 站(哗哩哗哩) 成立于 2009 年 6 月 26 日,一开始只是一个小众网站,热衷番剧、鬼畜等各种“二次元”文化。 但是现在,B 站不仅仅是局限于二次元、年轻人的网站。B 站视频播放量 2 月份每日 1300 万,超过 1 月份最大值 25%!而疫情刺激非接触式经济增长,官媒引用 B 站优质内容加大防疫宣导,B 站影响力大幅上 升。 B 站也受到资本的追捧。自上市以来便吸引了包括腾讯、阿里等重要战略投资,4 月中旬,又获得索尼 4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互联网圈子的焦点。特朗普在年轻的时候说过,能被关注就是好事,无论是正面 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五·四推出的《后浪》虽然是“献给年轻的一代”,但从演员和台本的选择上,却是为了吸引“老干 部”群体。如此广泛的讨论,相信 B 站又吸引了不少流量和关注。按照特朗普的理论,B 站发布这个视频无 论内容如何,能开启刷屏模式,对于资本来说,就是狂喜。 网民互搏,资本狂欢。互联网社交平台越来越没有是非和底线。 (摘编自《B 站〈后浪〉刷爆朋友圈,争议背后是资本的狂欢》) 4. 下列对《后浪》及其相关解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浪》是五·四青年节之际,由 B 站发布的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旨在表达“前浪”对“后 浪”的理解与祝福。 B. 《后浪》由 60 后演员何冰演讲,其核心是“选择”,他认为“后浪”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依自 己兴趣学习交友。 C. B 站成立于 2009 年 6 月 26 日,开始是一个小众网站,热衷于各种无聊的“二次元”文化,后凭借《后 浪》一炮而红。 D. 不管《后浪》内容如何,只要能开启刷屏模式,对于资本来说就是狂喜,因为广泛的讨论,为其吸引不 少流量和关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浪》在 B 站推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有赞同,有质疑,也有其他角度的解读。 B. 《后浪》试图表达“前浪”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祝福,但不少年轻人对此却表示不认同。 C. 对《后浪》的质疑只集中在演说词中,脱离当今大部分中国青年生活现状的那一部分内容上。 D. B 站视频的质量好坏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营销的成功与否或许才是其真正的考量。 6. 作为年轻的一代,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所理解的“后浪”,及与“前浪”的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乡”时代 黄桂元 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但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无奈。比如“故乡”,说起来令人柔肠寸 断,境遇却日渐尴尬。过去年代的国人总喜欢说“故土难离”,如萧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册——美国点滴》 中说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唐代柳宗元在 《钻姆潭记》云:“就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坎?”表面描述“乐而忘忧”,却内含思乡之情。 而今,这一切已成过去,尽管于坚仍认为,“除了故乡,世界的一切都是漂泊”,洒脱、务实的现代人也 只是一笑置之,不会有谁当真,他们想象诗人通常是“矫情”的。 全球化时代,无数人行色匆匆自愿离乡,大潮般涌向陌生却热闹的“他乡”,这已成常态。外面的世 界很精彩,城市的一些父母为儿女出国做坚强后盾,倾囊资助,不惜将温暖之家置换为冰冷空巢,子辈在 异域乐不思蜀,毫无归意。父母终于发现,自己给了下一辈一片天空,却抽掉了他们曾立足的一方土地, 使其还乡永无可能。 在乡村,“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成为乡间笑柄。在外打工的日子未必风光,但蜗居老家,简 直就是窝囊废,不仅家人轻蔑,朋友小瞧,就连媳妇都娶不上,于是走得越早,离得越远,越被高看。 我常去的一家理发店,“小老板”兼理发师,三十出头,白皙,谦和,是个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一 次聊天,“小老板”说他在天津打拼了十多年,妻女都已落户本市,但他的户口还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 原来他名下有几亩地,转户口就要放弃,不如留着地,将来还可回乡养老。 我问他,你能回到童年吗?“小老板”有些迷惑。我说,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 他点点头说,我一家三口都适应了天津生活,孩子更是天津生天津长,真回老家,日子不敢想。他提到最 近一次回乡,处处冷清,过去学校有几百个学生,现在也就剩几十个,有的班只有几个,这些孩子其实也 待不长。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暂时交给老人,以后也是要带走的。 当离乡成为一种主动行为,乡愁也就无关痛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歌曲《橄榄树》,作词:三毛)三毛生前远游过许多地方, 还曾携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与当地土著相邻而居,她的流浪与“背井离乡”不可同日而语,却常被升 华出诗意。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已被岁月冻结。 年少的木心离开故乡乌镇到上海学习美术,而后几经辗转远赴美国,暮年回乡心境已非,“在故乡, 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在古代这种事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木心是“从中国出发, 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流浪与流亡,一字不同,味道则异。 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也仅仅流于“纸上还乡”的仪式。这位台湾散文大师年轻时适逢 战乱,“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把一座陌生的城住成了家, 把一个临时地址拥抱成永久地址,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遂戏称自己有九条命就好了,其中一条留在台 北老宅陪父亲和岳母,一条专门用来旅行。 离乡大潮由此造就了一种尴尬境遇:出走的决绝与回归的无望。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模糊,但并不妨碍 大家其乐融融地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认为,“普存的异乡人”已经成为 最为深刻的全球性风景。我想补充的是,这个风景的背后,是人类亲手创建了辉煌的物质王国;而其代价, 是失去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他乡”时代,我们及后人,注定是只有居所而无故乡的“异乡人”,但我们仍需故乡的维系和支撑 ——它或许不再具象为现实,却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栖息之魂。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举著名作家萧乾和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过去年代的国人“故土难离”的情感。 B. 流浪的三毛将乡愁写成了富有文化底蕴和旋律优美的歌曲,人们在传唱中获得了诗意的美感。 C. 文中画线句子,生动形象,意思是现代人主动离乡,走到哪里,把哪里当成故乡,乡愁随着岁月而逐渐 浓厚。 D. 成长于战乱时期的台湾散文大师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他用文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8. 文中叙述有关“小老板”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标题“‘他乡’时代”有何含意?如何理解文中的“故乡”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 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 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 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 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 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 《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 节。 B. 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 同意。 C. 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 巨著。 D. 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 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 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 酒浊者为贤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B. 中间两联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者形象。 C. 诗中用典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高山”。 D. 全诗表达敬意,也表达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迫切向往。 15. 从诗歌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对祖国命运担忧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风貌,也在岁月中形成 的城市气质。从历史古都 到文化名城,从草原明珠到边关要塞,从江南水乡到海滨城市……不同的城市, 着各自的精彩。今 天,城市规划早已跳出大马路大广场的大开大合,城市建设不再盲目追求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文化地标 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它们逐渐发挥积极作用,( )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 今,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绿色,正在城市中不断 开 来。南京的明城墙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上海的黄浦江绿道……日渐多起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是树林掩 映的步行道,也成为 的生活频道。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 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 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典型化 变化 滋生 如诗如画 B. 个性化 变化 滋生 如醉如痴 C. 个性化 演绎 铺展 如诗如画 D. 典型化 演绎 铺展 如醉如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涵养着人文气息,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B. 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C. 浸润了一方水土,人文气息被涵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D. 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见多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B.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居民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C.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于行动。 D. 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 ①______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防,人体不能②_________,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 _③_________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新华社消息: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将于 9 月上旬在北京举办。据介绍,以 “智慧新服务,引领新贸易”为主题的 5G 展区将以应用场景为特征,以人们的生活、工作轨迹为线索,设 立 5G 生活、5G 乐园、5G 智行、5G 新消费、5G 新城市和 5G 新工业六大板块,融合智慧城市、家庭生活、 健康医疗、金融消费、社交传播、教育娱乐、交通物流、生产制造等 5G 应用服务场景。展区将打造实景互 动展示空间,注重身临其境的 5G 真实体验和沉浸式参与感,使参观者在近 2000 平方米的“微缩 5G 世界” 里全方位体验 5G 智联时代。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撰特稿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的巧妙和细腻。在特稿的结尾,林 记者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思如此缜密,手法这般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所成就吧!”万万没有 想到,正是这句话,改变了这个小偷的一生。20 年后,小偷成了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在一次邂逅中, 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中的那句话,消除了我生活的盲点,让我想到,为什么除 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 某一高考状元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有人曾经轻轻地说她“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这句话让 她一直避免参加手工活动,长大后一直不会折纸手工。 生活中,有时候人家的一句话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难以忘怀,激励我们奋斗;或束缚我 们的手脚,让我们无法舒展,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体验或感受以“一句话的影响”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20~2021 学年高一年级开封五县联考 语文(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初中默写。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 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最 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 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 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 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 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 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 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 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 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 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 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 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因 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 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 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 者采取的措施。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通 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 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 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015 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天陆 5000 年前的 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 究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众多复杂因素会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 B. 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证据。 C. 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D. 造成人口非正常大量死亡的瘟疫,可能曾造成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B.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C. 文章引用《吕氏春秋》等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D. 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有可能是由《周礼》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B. 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C.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有助于解决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D. 目前对瘟疫的考古研究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直接证据是当务之急。 【答案】1. B 2. A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 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 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 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 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 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向你们 的大气致敬! (摘编自《后浪·演说词》) 注释:五·四青年节之际,bilibili(B 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犹如给青 年们的一封信,激荡起青春之声。在《后浪》中,演讲者,国家一级演员,60 后的何冰所代表的“前浪”, 主动走向了“后浪”,开始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祝福。 材料二: 颇受主流媒体点赞的《后浪》视频,其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词:选择。视频中说,人类几千年的财富、 知识、艺术都被我们尽情享用,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做什么,用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很多人在童年就 进入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拥有最让人美慕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论据是 B 站各领域的头部 UP 主(即上传者),有美按区的党妹、虚拟偶像洛天依、各大电子俱乐部成员……全球旅 行各种玩,体验最尖端的科技产品。这帮朝气蓬勃,鲜衣怒马的偶像确实让人备受鼓舞,弹幕一片振奋。 但实际上,这个视频并不像弹幕中那么受欢迎,视频中用来“自由学习”的 ipad pro+ipad pencil,一万 元起步。用来学“一门手艺”的高昂费用,是很多人节衣缩食才能换来的轻奢。剩下的 F1 赛车、运动相机、 跨国旅行……更是远远超出普通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这说的是我吗?人家是后浪,我都沉底了!人和人的 差距真是比人和狗还大。 我们不是不惑,是每天都在惑,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寻找自己的答案。 拼高考,拼就业,拼 985、211,拼北上广深厦,拼加班,拼房价,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能选择的路 却越来越少……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真实的样子!我们需要的是认可,而不是被代表。 希望前浪不光知道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也能发现我们背上有汗,心里有伤! (摘编自“网易”评论) 材料三: B 站虽然被推至风口浪尖,但仍然达到了本次营销的目的,算是舆论热潮的最大赢家。B 站(哗哩哗哩) 成立于 2009 年 6 月 26 日,一开始只是一个小众网站,热衷番剧、鬼畜等各种“二次元”文化。 但是现在,B 站不仅仅是局限于二次元、年轻人的网站。B 站视频播放量 2 月份每日 1300 万,超过 1 月份最大值 25%!而疫情刺激非接触式经济增长,官媒引用 B 站优质内容加大防疫宣导,B 站影响力大幅上 升。 B 站也受到资本的追捧。自上市以来便吸引了包括腾讯、阿里等重要战略投资,4 月中旬,又获得索尼 4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互联网圈子的焦点。特朗普在年轻的时候说过,能被关注就是好事,无论是正面 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五·四推出的《后浪》虽然是“献给年轻的一代”,但从演员和台本的选择上,却是为了吸引“老干 部”群体。如此广泛的讨论,相信 B 站又吸引了不少流量和关注。按照特朗普的理论,B 站发布这个视频无 论内容如何,能开启刷屏模式,对于资本来说,就是狂喜。 网民互搏,资本狂欢。互联网社交平台越来越没有是非和底线。 (摘编自《B 站〈后浪〉刷爆朋友圈,争议背后是资本的狂欢》) 4. 下列对《后浪》及其相关解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浪》是五·四青年节之际,由 B 站发布的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旨在表达“前浪”对“后 浪”的理解与祝福。 B. 《后浪》由 60 后演员何冰演讲,其核心是“选择”,他认为“后浪”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依自 己兴趣学习交友。 C. B 站成立于 2009 年 6 月 26 日,开始是一个小众网站,热衷于各种无聊的“二次元”文化,后凭借《后 浪》一炮而红。 D. 不管《后浪》内容如何,只要能开启刷屏模式,对于资本来说就是狂喜,因为广泛的讨论,为其吸引不 少流量和关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浪》在 B 站推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有赞同,有质疑,也有其他角度的解读。 B. 《后浪》试图表达“前浪”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祝福,但不少年轻人对此却表示不认同。 C. 对《后浪》的质疑只集中在演说词中,脱离当今大部分中国青年生活现状的那一部分内容上。 D. B 站视频的质量好坏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营销的成功与否或许才是其真正的考量。 6. 作为年轻的一代,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所理解的“后浪”,及与“前浪”的关系。 【答案】4. C 5. C 6. ①“后浪”是相对于“前浪”而言,指年轻的一代。②“后浪”承接着“前浪”创造的财富、知识、见 识、智慧和艺术,这是“后浪”的幸运。③“后浪”也承担着“前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甚至是“前浪” 自己遗留下来的麻烦,这又是“后浪”的不幸。④“后浪”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元,更不愿意被代表。⑤当 然,“后浪”也最终会变成“前浪”,到那时候但愿我们留下的精神和物质更多一些,留下的问题和麻烦 更少一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乡”时代 黄桂元 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但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无奈。比如“故乡”,说起来令人柔肠寸 断,境遇却日渐尴尬。过去年代的国人总喜欢说“故土难离”,如萧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册——美国点滴》 中说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唐代柳宗元在 《钻姆潭记》云:“就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坎?”表面描述“乐而忘忧”,却内含思乡之情。 而今,这一切已成过去,尽管于坚仍认为,“除了故乡,世界的一切都是漂泊”,洒脱、务实的现代人也 只是一笑置之,不会有谁当真,他们想象诗人通常是“矫情”的。 全球化时代,无数人行色匆匆自愿离乡,大潮般涌向陌生却热闹的“他乡”,这已成常态。外面的世 界很精彩,城市的一些父母为儿女出国做坚强后盾,倾囊资助,不惜将温暖之家置换为冰冷空巢,子辈在 异域乐不思蜀,毫无归意。父母终于发现,自己给了下一辈一片天空,却抽掉了他们曾立足的一方土地, 使其还乡永无可能。 在乡村,“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成为乡间笑柄。在外打工的日子未必风光,但蜗居老家,简 直就是窝囊废,不仅家人轻蔑,朋友小瞧,就连媳妇都娶不上,于是走得越早,离得越远,越被高看。 我常去的一家理发店,“小老板”兼理发师,三十出头,白皙,谦和,是个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一 次聊天,“小老板”说他在天津打拼了十多年,妻女都已落户本市,但他的户口还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 原来他名下有几亩地,转户口就要放弃,不如留着地,将来还可回乡养老。 我问他,你能回到童年吗?“小老板”有些迷惑。我说,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 他点点头说,我一家三口都适应了天津生活,孩子更是天津生天津长,真回老家,日子不敢想。他提到最 近一次回乡,处处冷清,过去学校有几百个学生,现在也就剩几十个,有的班只有几个,这些孩子其实也 待不长。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暂时交给老人,以后也是要带走的。 当离乡成为一种主动行为,乡愁也就无关痛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歌曲《橄榄树》,作词:三毛)三毛生前远游过许多地方, 还曾携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与当地土著相邻而居,她的流浪与“背井离乡”不可同日而语,却常被升 华出诗意。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已被岁月冻结。 年少的木心离开故乡乌镇到上海学习美术,而后几经辗转远赴美国,暮年回乡心境已非,“在故乡, 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在古代这种事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木心是“从中国出发, 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流浪与流亡,一字不同,味道则异。 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也仅仅流于“纸上还乡”的仪式。这位台湾散文大师年轻时适逢 战乱,“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把一座陌生的城住成了家, 把一个临时地址拥抱成永久地址,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遂戏称自己有九条命就好了,其中一条留在台 北老宅陪父亲和岳母,一条专门用来旅行。 离乡大潮由此造就了一种尴尬境遇:出走的决绝与回归的无望。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模糊,但并不妨碍 大家其乐融融地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认为,“普存的异乡人”已经成为 最为深刻的全球性风景。我想补充的是,这个风景的背后,是人类亲手创建了辉煌的物质王国;而其代价, 是失去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他乡”时代,我们及后人,注定是只有居所而无故乡的“异乡人”,但我们仍需故乡的维系和支撑 ——它或许不再具象为现实,却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栖息之魂。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举著名作家萧乾和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过去年代的国人“故土难离”的情感。 B. 流浪的三毛将乡愁写成了富有文化底蕴和旋律优美的歌曲,人们在传唱中获得了诗意的美感。 C. 文中画线句子,生动形象,意思是现代人主动离乡,走到哪里,把哪里当成故乡,乡愁随着岁月而逐渐 浓厚。 D. 成长于战乱时期的台湾散文大师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他用文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8. 文中叙述有关“小老板”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标题“‘他乡’时代”有何含意?如何理解文中的“故乡”的内涵? 【答案】7. C 8. 用事例补充印证上文关于离乡外出成为潮流的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说明有故乡 却回不去的事实,引出下文关于离乡的进一步阐述。 9. 第一问:只有居所而没有故乡已成为时代的普遍现象。第二问:故乡不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成长地, 而且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之地,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 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 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 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 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 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 《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 节。 B. 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 同意。 C. 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 巨著。 D. 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 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好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2)小儿虽然不聪明,请让我全力编撰先人编撰的历史材料,不敢缺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 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 酒浊者为贤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B. 中间两联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者形象。 C. 诗中用典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高山”。 D. 全诗表达敬意,也表达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迫切向往。 15. 从诗歌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写了三个层次。首联开门见山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一个 “爱”字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总摄全诗;颔联、颈联具体描写,表达敬爱之情。颔联从整体 角度写孟浩然一生。用“红颜”到“白首”概括了孟洁然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弃一取突出了他的高风 亮节。颈联是具体描写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 花丛中流连忘返;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运用“高山仰止”的典故,表达诗人的敬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对祖国命运担忧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出淤泥而不染 (6). 濯清涟而不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形成独特风貌,也在岁月中形成 的城市气质。从历史古都 到文化名城,从草原明珠到边关要塞,从江南水乡到海滨城市……不同的城市, 着各自的精彩。今 天,城市规划早已跳出大马路大广场的大开大合,城市建设不再盲目追求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文化地标 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它们逐渐发挥积极作用,( )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冀。城市发展的归宿,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如 今,见惯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付诸于行动,回归自然。绿色,正在城市中不断 开 来。南京的明城墙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上海的黄浦江绿道……日渐多起来的城市绿道,不仅是树林掩 映的步行道,也成为 的生活频道。从田园城市到花园城市,从海绵城市到生态城市,“让城市融入 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 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典型化 变化 滋生 如诗如画 B. 个性化 变化 滋生 如醉如痴 C. 个性化 演绎 铺展 如诗如画 D. 典型化 演绎 铺展 如醉如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涵养着人文气息,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B. 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C. 浸润了一方水土,人文气息被涵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D. 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见多了繁华与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B.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居民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C.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于行动。 D. 见多了繁华,听多了轰鸣,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回归自然,并付诸行动。 【答案】17. C 18. D 19.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 ①______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防,人体不能②_________,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 _③_________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答案】 (1). 都要消耗能量 (2). 直接吸收利用 (3). 食物热效应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新华社消息: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将于 9 月上旬在北京举办。据介绍,以 “智慧新服务,引领新贸易”为主题的 5G 展区将以应用场景为特征,以人们的生活、工作轨迹为线索,设 立 5G 生活、5G 乐园、5G 智行、5G 新消费、5G 新城市和 5G 新工业六大板块,融合智慧城市、家庭生活、 健康医疗、金融消费、社交传播、教育娱乐、交通物流、生产制造等 5G 应用服务场景。展区将打造实景互 动展示空间,注重身临其境的 5G 真实体验和沉浸式参与感,使参观者在近 2000 平方米的“微缩 5G 世界” 里全方位体验 5G 智联时代。 【答案】[示例] 2020 年 “服贸会”将于 9 月上旬在京举办,参观者将在以“智慧新服务,引领新贸易” 为主题的 5G 展区里体验智联时代。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撰特稿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的巧妙和细腻。在特稿的结尾,林 记者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思如此缜密,手法这般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所成就吧!”万万没有 想到,正是这句话,改变了这个小偷的一生。20 年后,小偷成了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在一次邂逅中, 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中的那句话,消除了我生活的盲点,让我想到,为什么除 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 某一高考状元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有人曾经轻轻地说她“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这句话让 她一直避免参加手工活动,长大后一直不会折纸手工。 生活中,有时候人家的一句话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难以忘怀,激励我们奋斗;或束缚我 们的手脚,让我们无法舒展,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体验或感受以“一句话的影响”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一句话的影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青春年华里,念念故人情。——题记 思念,有你的时光;感恩时光里有你。我们不是在最美的时光相逢,而是因为有你,才有最美的时光。 一句话的影响有多大?因为一句话,结识一个你;因为一句话,无悔青春年华。 如沐暖阳·良言如春 800 米的跑道上,只剩我还在用坚持与信念拼搏着,曾经相约一起奔跑的同学早已到达终点。太阳很大, 照亮了头顶,也模糊了信念。脚下渐渐沉重,呼吸渐渐急促。突然一阵风吹来,是你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 我身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你从我的身旁走过,留下了这句话,转头,是你灿 烂的笑。我心中默念这句话。突然心弦一动,是啊,只要水不言弃,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此刻,我心 中充满了动力驱动着我跟随你的脚步向终点飞驰。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你更高的山,”人们常说: 良言如春。可见一句话的影响有多大,若不是这句话,可能我会在以后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题中, 选择放弃而不是坚持吧。 如沐春风·超越自己 要到我了,要到我了!还有八分钟,七分钟……我的手心不断地冒出汗,脚不止地颜抖着,大脑一片 空白,完了,全完了。在台下的你突然察觉到了异样,来到我身旁。同样的,笑嘻嘻的,说了一句,“忘 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相信自己,我能行!”这句话就如同黑暗生活的一丝光亮, 撕开了一个口子,便有大把大把的阳光照进来。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自信地走上舞台,不再紧张。一句 良言就如同场春风,吹散了心底的焦燥,带给我甘甜。 遇见你,如沐春风,不胜欢喜。 如闻花香·言语深情 失落时,有你陪伴;喜悦时,同你分享。我会把我们之间的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把你的一言一辞写 进日记本里。不会忘记你的关心鼓励,不会忘记你的倾心相伴,不会忘记你的言语深情。你如花朵般娇艳, 如花香般美好,如花茶般甘醇。你的一句话,带给我一生的感动,难以忘怀。 时间很短,指缝很宽,三年的时间在指间消逝。毕业的骊歌响起这年盛夏,我们分别。难忘你的毕业 留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竟承载着我三年的回忆,竟陪伴了我三年。感 谢你的到来,也不遗憾你的离开。 因为一句话,结识一个人;因为一句话,铭记一个人。时光来过,却带不走记忆。愿时光能缓,故人 不散,岁月静好,你依旧如初。余生,许你欢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