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备课素材-6 将相和-文字说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备课素材-6 将相和-文字说明

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 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 14 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 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 ,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 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 华,质而不俚”。 司马迁(前 145 年-?)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 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 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 西南。元封三年(前 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 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嬴姓,廉氏,名 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 283 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 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 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 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 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1]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 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 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 279 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 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 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 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 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和氏璧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 天下奇宝。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 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 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 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 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 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 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 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 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渑池之会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 279 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 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 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 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 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 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缶 缶是一个汉字,读音为 fǒu,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 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