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课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课标

‎2019学年第一学期实验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 ‎ 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2.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 B.形成了封建盛世局面 C.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 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 3.“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 11‎ 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4.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 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5.2016年在江西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出土2万多件文物,“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此评价是由于该墓( )‎ A.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B.陪葬文物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 C.出土文物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全面的 D.全面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 ‎ ‎6.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7.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华严重滞销。1847年,英国政府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开关以后,中国政府是忠实履行条约义务的,英国对华贸易不振,“既非因为中国对英国货物没有需要,也非有其他国家与英国竞争,唯一原因在于中国可以动用的现银被鸦片所吸收,从而对于自英国进口的制造品,即缺乏支付手段”。其认为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 C.鸦片泛滥导致购买力下降 D.中国政府暗中引导百姓进行抵制 ‎8.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 11‎ 思维反映出( )‎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9.下表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百分比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百分比 ‎45.8‎ ‎18.5‎ ‎17.3‎ ‎18.4‎ ‎100‎ A.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1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 A.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B.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C.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D.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 ‎ ‎11.“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政党制度是( )‎ A.中共一党执政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完成“一五”计划 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11‎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中方一段时间来对钓鱼岛和黄岩岛问题的实际处理昭告世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求得苟安;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问题上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绝不容忍寻衅滋事,一定会在应对挑衅的过程中赢得主动。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 )‎ A.寻求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 ‎ B.将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更紧密地统筹起来 C.以新型伙伴关系思维推动大国间关系均衡发展 ‎ D.与时俱进拓宽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前景 ‎14. 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一组是( )‎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 C.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16.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这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 )‎ 11‎ A. 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7.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18.“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19.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 ‎20.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1.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不努力工作。对该原则影响最直接的是(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重商主义的影响 11‎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社会矛盾尖锐化 ‎22.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23.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24.“马歇尔计划”在欧洲自由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强化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引导欧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现。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25.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此画属( )‎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 ‎ Ⅱ卷 二、 非选择题(共四小题,26题20分,27题10分,28题10分,29题10分,共50分)‎ ‎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7.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工业时代(18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 11‎ ‎ 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 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用“PEP” 表达,“P” 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 (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 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试分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10 分)‎ ‎ 2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 ‎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不少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 11‎ 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时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改革在注重社会平衡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 ‎ ‎ ‎ ‎ ‎ ‎ 11‎ 答案 ‎1-5 CCCBA 6-10 BCACC 11-15 BBABD 16-20 DBCDC 21-25 ADCAD ‎26. (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8分)(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 ‎(2)新变化:户籍管理法制化;与国际接轨;突出私权保障,维护公民权利;解除人身束缚;体现人格平等。(6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原因:商品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政体的建立;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政府政策调整;社会治理近代化。(6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27.特点:边疆管理不善;公共职能有限;依赖地方精英;官僚机构效率低下。(4分)‎ 条件: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财富迅速增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的应用和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善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能力。(6分)‎ ‎28.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2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8分) ‎ ‎ 示例一 ‎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 示例二 ‎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 示例三 ‎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 ‎ 11‎ ‎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29. (1)措施: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政府财政资助;保证开荒者的土地所有权。(4分)‎ ‎(2)积极影响:有利于赢得民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财政收入增加,提高了国力。(6分)‎ ‎ ‎ ‎ ‎ ‎ ‎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