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文科班)历史科试题 命题人:吴秋莹 审题人:黄永强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9小题,共计58分)‎ ‎1.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2.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5.费正清在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 C.战国.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唐朝 ‎8.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9.《明史》描述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10.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12.“(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14.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15.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 A.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 ‎16.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17.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 A.应对议会下院负责 B.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 C.必须得到国王授权 D.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 ‎18.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20.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 ‎ ‎ ‎ ‎ ‎ ‎ ‎ ‎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1.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23.恩格斯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其中“这些机构”是 A.内阁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巴黎公社委员会 ‎24.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25.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26.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坤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优”。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27.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印证上述观点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8.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29.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应该是在 A.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者学习西方失败的原因 ‎ B.探究百日维新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C.批判《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 D.探寻蒋介石政权在民国38年垮台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2分。第30题16分,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0.(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 《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 材料三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4分)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8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权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8 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1729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表中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