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1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作业
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133.[新思潮的萌发]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34.[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 ) A.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 B.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 C.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 D.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来看,郑观应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这一主张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 135.[近代学习西方层次的变化]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美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 136.[维新思想]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 C.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前一句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加剧了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分裂,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维新变法中,光绪帝的改革方向正确,只是康有为等人的思想比较激进,导致“维新变法”“进步”运动失败,不是领导阶级的联合问题,故排除B项。促进变法队伍分裂,只是材料中前一句话的内容,不全面,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句话,都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激进特点,故选D项。 137.[《新青年》]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 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用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故B正确。 13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翻译和理解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139.[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民有、民治、民享”“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体现出三民主义以民本思想为主,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地位,A错误;材料说明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是民本思想,B错误;民权主义的核心主张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 140.[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故A项正确。 141.[三大政策]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京,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 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答案 D 解析 造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改变的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方向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故C项错误;1920年苏俄对北京政府示好的行为,推动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故D项正确。 142.[“以俄为师”]有学者指出,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缺乏马克思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不具备实现马克思主义纲领的物质前提的国度里”。在此情况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 A.得由共产国际来直接领导 B.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C.力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发展本身并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的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条件,在此情况下,来自苏俄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对中国革命有莫大的帮助,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以俄为师”,故B项正确。 143.[毛泽东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思考]下图为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反映了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场景。他当时思索的是(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革命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答案 A 解析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 144.[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思想]毛泽东指出:“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么,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了‘持久战’的外衣罢了。”这表明( ) A.中国的抗战本质上是反法西斯战争 B.抗战阶段性和持久性是自相矛盾的 C.抗日战争的阶段性是持久战的精髓 D.中国抗战是全民族共同奋斗的事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么,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反映了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的阶段性是持久战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阶段性,持久战就不是真正的持久战,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的抗战本质上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抗战阶段性是持久性的必要因素,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全民族共同奋斗的信息,故D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