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开中学(2019年)高一上半期考试 一、选择题(2*36=72分) 1.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神权为王权服务 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 21 - 3.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 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B.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 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D. 导致诸侯国不断发展威胁王室 【答案】B 【解析】 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项正确;周朝时期政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文化认同,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4.下表整理自《考工记》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 传统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B. 建筑风格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考工记》中的记载,对“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的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都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了西周时期,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礼制,故B正确;材料不能确定哪些是传统城市,哪些是新兴城市,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改建、和合理规划,CD错误。 5.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如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21 - A.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反映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正确。大一统是指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与西周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点睛:本题以实物史料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关键信息“‘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6.《春秋》载,公元前 651 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提到治水的有 11 次,其中有一段直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 B.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C.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D. 统治者极力维护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 21 -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诸侯盟誓有关水利建筑的规定,体现重视农业发展;但是“以洪水冲刷邻国”体现了诸侯行为危及他国利益;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春秋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组织修水利、抗天灾,突出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故C正确;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B;D材料未涉及,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7.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C.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作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可说明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B项正确。秦统一六国是通过武力兼并的方式,与司法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司法程序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司法程序的严格并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合理性。故D项错误。 8.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使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 A. 克服了皇权至上的局限 B. 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削弱了对地方的掌控力 D. 民主施政的理念萌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有三公九卿来讨论,然后由皇帝裁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答案为B;虽然三公和诸卿朝议,但是最后的裁决仍由皇帝做出,实际权力仍然在皇帝手中,并没有克服皇权至上的局限,A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对地方的控制,C错误;秦朝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中没有民主理念,D错误。 - 21 - 9.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 10.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对此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始置州郡县时期 莒 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 莒县 秦因置(莒)县 薛 皇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 滕州市东薛城 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 鲁 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 曲阜市 西汉置县为鲁国,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西汉因置单父县 A. 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 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 郡县制最先在山东地区得到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封国林立,秦汉时期这些古国渐趋灭亡,而后继朝代大多郡县的名称沿袭古国名,故选B项;材料中只有鲁国是姬姓封国,不能说明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兼并战争与先秦文明的关系,排除C项;仅从材料上山东地区实行郡县制不能证明最先在山东地区得到推广,D错误。 - 21 - 【点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一定的惯性,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往往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汉承秦制,汉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就本题而言,是从秦汉郡县名字这一角度,考查先秦时期分封制对秦汉时期郡县制中郡县命名的影响。 11.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还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 1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霍光执政以后三公退出舞台 B. 汉武帝组成内朝旨在强化国家监察制度 C. 卫青进入内朝严重威胁皇权 D. 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权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以霍光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逐渐扩大,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答案为D;霍光执政以后三公没有退出舞台,A错误;内朝是加强皇权统治,而不是强化国家监察制度,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C错误。 13.《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21 - A. 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 社会阶层缺乏流动 C. 军功爵制不合时宜 D. 九品中正制有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无望,联系所学可知,主要是当时九品中正制只注重门第,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王沈缺乏治理才能,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BC内容,排除BC。 【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题关键词是“为时豪所抑”,并准确掌握九品中正制的时间及选官标准。 1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 21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 15.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中警卫)、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秦代九卿对行政工作的分类比唐代六部更加严密 B. 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九卿制弱化了中央集权 D. 从九卿制到六部制的变化有助于精简国家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代的九卿的一些官职是专门为皇室而设立的,唐代的六部是处理全国行政事务的部门,不再有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官职,说明了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故答案为B;九卿并不比六部严密,A错误;九卿和六部都为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皇权,C错误;九卿到六部的变化并不能说明能精简国家机构,D错误。 16.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解析】 - 21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项“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与题干“而去公卿甚远”不相符合;“居真宰相之任“体现的是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已经相差无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B项错误;D项“三省制”不是题干材料核心内容,而且题干材料的描述体现不出“曲折的发展“。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的变迁·中书与尚书令官职 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东京 D. 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中期以后,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权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正确;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魏晋以后始设,故A错误;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未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错误。 18.下列四幅中国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正确的是( ) A. B. - 21 -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中国古代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反复复杂的,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中央集权削弱,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等,不是一直上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此消彼长,所以波折曲线发展才是正确的图示,故排除ABD,选C。 19.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 设立三司使 B. 设立枢密院 C. 派文官担任知州 D. 创立刺史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委派文官担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宋代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选项正确;宋代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使相权削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义,故B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创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 20.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元代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 21 - 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 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 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而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利益之争而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弱化地方职能,是弱化地方的权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巩固统一。 21.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2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 控制言论,维护统治 C. 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 21 - D. 废除丞相,确保皇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可以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因此选D。A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B项与题干无关;C与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废除丞相 【名师点睛】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秦以来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3.唐代设有谏官专责监督皇帝,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督察院,专门监督政府。这一变化趋势反映的本质是( ) A. 皇权的不断强化 B. 监督制度日渐成熟 C. 监察权日益强化 D. 中枢构架不断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代的谏官任命由宰相到皇帝,由监察皇帝到监察宰相、监察政府,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BC都是监察制度的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枢构架的变化,D错误。 24.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臣,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 A. 中书门下 B. 内阁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可判断是指清朝时期,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虽然那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在皇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正确答案为D;A在清朝已经废除,排除;内阁在清朝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参与军国大政,排除B;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与材料内容“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不符,排除C。 - 21 - 25.“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即题干信息可知“铁券”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排除①④,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制的特点 26.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级,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事实”主要得益于( ) A. 君主制 B. 内阁制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 21 - 【详解】根据材料“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故D项正确;封建君主制下君权至高无上,无从体现知识阶层治理模式,排除A;内阁为咨询顾问机构,并不负责行政事务,故无法体现治理一说,排除B;先秦以前实行世官制,材料是明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2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D.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涉及不成文法与国王命令抗衡的问题,不是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古希腊的法律观念,与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无关,故B项错误;题中没有交代抗争的结果,而且古希腊社会中,女性在城邦中没有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安提戈涅以“天神宣布的法律”为依据来否定国王的命令,法律不可违背,体现出“法律至上”的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借助了天神的权威,只能是一种朴素的思想,故C项正确。 28.“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 A. 原始性 B. 全面性 C. 随意性 D. 成熟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示,希腊民主政治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以是较为原始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内容不能体现全面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所有的男性公民可以参与公共讨论,没有体现随意性。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民主是原始性的,不能说体现出成熟性,D错误。 - 21 - 29.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 A. 动摇了公民大会的权力机关地位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雅典民主的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体现的是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有利于弥补直接民主的缺陷,C选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不会动摇,排除A;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维护的是公民自身的权力,排除B;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0.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 A. 战争客观上推动了雅典民主进步 B. 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C. 民主政治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D. 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知体现的是战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A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排除B;民主政治与军事斗争的胜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31.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的建筑物就属于他私人了,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 A. 伯里克利无私的奉献精神 B.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 雅典公民政治高度成熟 D.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 21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强烈的城邦意识和责任感,答案为B;根据材料“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与伯利克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符,排除A;单从材料内容不能说明雅典公民政治的高度成熟,排C;材料未涉及到直接民主,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依据。 32.古雅典通过定期“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公元前430年伯里克里曾因没有通过信任投票而被免职。在公元前430-355年间,被告发的将军达35人。公元前330年,为防止恶意告发,又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这些举措 A. 加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B. 不利于行政系统的通畅运行 C. 避免了官员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D.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雅典用“信任投票”、“告发”等“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可知A项正确。B与“监督”官员主题不符,C项因为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是实行民主政治的表现,D项与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的史实不符。 33.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B.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 21 - 【详解】通过材料“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知这种戏剧公演能够培养公民之间的情感和公民的集体意识,故D正确;戏剧公演是适用于众多雅典的公民,并不体现开放性,故A错误;“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的平等,只适用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故C错误。 34.“每年初,年满 30 岁的雅典公民都可报名参选陪审员,雅典 10 个行政区从报名者中抽签选出 600 人,共6000人成为陪审员,任期一年。遇有案件,则根据案件大小从6000 人中抽签选出 5 到 2000 人组成陪审团,开庭之日再抽签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法庭。”此种制度设计意在( ) A. 提升陪审员们的素质 B. 维护司法审判的公平 C. 体现雅典民主的彻底 D. 保证司法机构的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期一年。遇有案件,则根据案件大小从 6000人中抽签选出 5 到 2000 人组成陪审团,开庭之日再抽签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可知雅典的陪审制度设计的相当复杂严密,目的是为了维护司法审判的公平,故答案为B;从材料可知陪审员采用抽签选拔的,不能提升陪审员的素质,A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实质就是维护少数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很大局限性,因此不能说体现雅典民主的彻底性,C错误; 材料显示的是陪审员制度,不能显示出保证司法机构的独立性,D错误。 35.罗马平民的来源主要是“零散迁居罗马的外邦人以及较后被罗马征服的拉丁部落居民”,而古代雅典的平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本地的氏族成员,此现象造成雅典政治状况不同于罗马的一个重要体现是( ) A. 小国寡民和人民主权 B. 平民和贵族斗争激烈 C. 关注民生但忽略法治 D. 贵族长老议事会当政 【答案】A 【解析】 - 21 - 【详解】罗马因为疆域的扩张而不断增加公民的数量和来源,雅典城邦的典型特征就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故A项正确;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在罗马和雅典都有,故B项错误;雅典和罗马都注重法治,故C项错误;罗马有元老院当权,雅典在梭伦改革前实权也在长老会议手中,故D项错误。 36.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 A. 探究古罗马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 B. 分析古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 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 指出罗马法律制度的哲学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以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基于完善的框架”可知,旨在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故C项正确;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是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罗马统治,与题旨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是强调罗马法的世界意义,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罗马法律制度的哲学基础,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所以该些贡献为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基于完善的框架“的分析理解。 二、非选择题(2*14=28 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意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 21 - 科举制从整体上影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学术长达一千年。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制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政治与社会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的有哪些变化?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地主阶级崛起,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3)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行政效率提高;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日益活跃,各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视角进行分析。另外从经济和思想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社会背景。 (2)从材料二表格内容察举制“人、门兼美”到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得到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察举制“长官举荐”到科举制“自由报考”得到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由察举制注重“孝廉”到科举制“以文取士”得到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3)根据材料二“科举制从整体上影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学术长达一千年”并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科举制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行政效率提高;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 第三表 执行 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镣铐)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 21 - 六、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 T iber)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第八表 私犯 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之。 十五、正式搜查赃物时,搜查人应赤身光体仅以亚麻布围腰,双手捧一盘。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盜窃罪论处;如以非正式方式搜出或在他处查获的,则处盗窃者三倍于赃物的罚金。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答案】(1)内容广泛;条文明晰;轻罪重刑;量刑、判罚皆有法律依据。 (2)地位: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作用: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补充等十二篇”可知其内容广泛;根据材料“第三表执行……第八表私犯”可知其条文明晰;还可以从轻罪重刑、量刑、判罚皆有法律依据等角度概括特点。 (2)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作用:根据所学内容可以从对贵族和平民的角度来分析。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 21 -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