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重庆南开中学高 2020 级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 断于乡曲。”该材料 A. 对盛世的描写是矛盾的 B. 有助于对盛世的全面了解 C. 是司马迁对盛世的赞美 D. 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规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 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等信息可知,司马迁对汉代盛世不同景象的描述,不虚美 不掩恶,有助于对盛世的全面了解,B 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是司马迁对汉代盛世不同景象的 描述,并不矛盾,A 项错误;材料内容司马迁不仅仅是对盛世的赞美,同时体现了当时存在的 社会问题,C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司马迁对汉代盛世不同景象的描述,有助于对盛世的 全面了解,没有体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规劝,D 项错误。 2.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 1/3,依附农民 占当时总劳动力的 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 A. 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 B. 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 C. 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 D. 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几百万之众的民众进入寺院,而当时的寺院是不给政府上税的,这样为政府提供赋 役来源的劳动力就减少了,故选 D 项;A 项材料不体现,排除;百姓是因为战乱和逃避政府沉 重的赋役而进入寺院,其实进入寺院依然会受寺院的剥削,排除 B 项;广大的民众是在战乱 和政府剥削下几乎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进入寺院的,不仅仅是不满与失望,排除 C 项。 3.朱熹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 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这说明朱熹 A. 重视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 B. 将儿童天性置于天理之上 C. 教诲后生弟子从小回复良知 D.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灭私欲 - 2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朱熹编写青少年和儿童读物,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纲常意识、求理精神,说明 他重视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故选 A;朱熹是将儿童天性置于天理之下,排除 B;C 项“回 复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清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 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 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 A. 统治者对世界大势有清醒认识 B.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C. 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 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可知,当时清朝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 故选 C;康熙有条件地开放海禁并不是要迎合世界发展大势,排除 A;从材料可知,康熙对开 放海禁的口岸和范围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说明是有限制地开放而不是废止海禁政策,排除 B; D 项时间不符,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是在晚清,排除。 5.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商人经常设法把土货运往香港,再由香港以洋货的名义进口输入 内地。这一做法 A. 激发民间投资实业的热情 B. 源于列强享有的贸易特权 C. 加剧了外国对华资本输出 D.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人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商人把土货运往香港,以洋货名义输入内地,以享受洋货的优惠,结合所学知识判 断该做法是由于西方列强亭有的贸易特权,B 正确;题干所列现象恰恰说明当时民间投资实业 环境较差,A 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 C;题干所列的是进口,并不能扭 转贸易逆差,排除 D。 6.晚清学者薛福成认为西方光学、力学出自《墨子》,西方重商思想暗合《管子》之宗旨,梁 启超认为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与墨家兼爱主张相同。他们将近代西学与诸子学说比附,其意在 A. 减轻西学传播阻力 B. 复兴传统文化 - 3 - C. 启发国人救亡意识 D. 宣传维新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学中源说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不同时期其 原因不同,梁启超等人皆是主张学习西方的人物,将西学比附诸子学说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 阻力,故选 A;B 不是西学中源说的主要目的,排除;西方的自然科学的传播不是启发国人救 亡意识,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 CD。 7.下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副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观察图片关键信息,农村中进行的选举活动,宣传画名称《建政权选好人》,指 的是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选 C;1949 年新中国成立,A 时间 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完成与“建政权选好人”的选举活动无关,排除 B;农业合作化 运动是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选举活动无关,排除 D。 8.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后,率先提出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不分经济成份,一律平等竞 争,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试点、粮食购销同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举措 A. 贯彻了党的十四大决议精神 B. 推动对外开放进人新的阶段 C. 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后,率先推行的国企改革试点、粮 食购销同价等一系列举措,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范畴,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 项正确; 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是在 1992 年,1988 年海南的做法与贯彻党的十四大决议无关,A 项错误; - 4 - 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B 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已 经逐步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 项错误。 9.公元前 5 世纪末,雅典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赞扬奥林匹亚节说:“我们宣布体.我们共同来到 一个地方,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节 日的开展 A. 促进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统一 B. 维护了城邦之间的长久和平 C. 培育了希腊的文化认同意识 D. 传播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问的亲属关系”可知, 跨城邦的宗教节日活动,有利于培育希腊人的信仰共同体和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意识,C 正确;这 种认同意识只是文化层面的,并没有促进整个希腊的政治统一,希腊各城邦在节日后仍是各自 为政,冲突不断,排除 A、B;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理念的传播,排除 D。 10.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其创办的棉纺织厂将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 10 小时,提高工人工 资;设立工人医疗和养老金制度;禁止雇佣十岁以下的童工;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 所等。这些举措 A. 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B. 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C. 满足了工人对生产生活改善的要求 D.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文采取缩短工时、提高工资等改善工人生产、生活的举措,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 会主义提供了思路,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D 项正确;欧文在个人工厂中采取的措施,影 响有限,没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A 项错误;欧文主动改善工人待遇的做法,不 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B 项错误;欧文改善工人生产生活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没有满足工人 对生产生活改善的要求,C 项错误。 11.1873 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发表小说《镀金时代》以黑色幽献语言塑造了西部投机者官 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巧取豪夺刻画得人木三分。下列作品艺术 风格与之相似的是 A. 《神曲》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 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文学的发展。根据材料“1873 年”“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巧取 豪夺刻画得人木三分”等信息可知,《镀金时代》是对 19 世纪美国社会现实的描述,体现了 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与之相符合的是《人间喜剧》,C 项正确;《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作品,与材料内容无关,A 项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小说,B 项错误;《等待戈多》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不符合题意,D 项错误。 12.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等国于 1963 年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 验,于 1968 年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向无核国家转移核武器。苏美双方的举措 A. 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遏制世界多极化趋势 C. 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D.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禁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禁止向无核国家转移核武器”可知,古巴导弹 危机后,苏美双方以条约的形式禁止使用核武器,避免用武力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激化双 方的矛盾,这有利于缓和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国际紧张局势,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时期苏美两极对峙,世界处于冷战之中,苏联的举措意在避免双方矛盾升级,而并非要推 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故 A 项错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势,但多极化格局并末 形成,更谈不上遏制,故 B 项错误;苏美的举措意在控制双方的政治矛盾,与经济全球化无 关,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人类 法制史上传承罗马法的螺煌的经典。罗马法私法体系由人法、物法、诉讼法组成,《法国民法 典》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 引而来。《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 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神。 ——摘自叶秋华《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79 年 11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生活处于不断 - 6 - 变动之中,难以在短期内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1981 年 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 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1998 年 3 月, 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按照当时的立法规划,先通过《合同法》,之后通 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2002 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4 年 6 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决定仍先通过单行法而后制定民法典。隨后在 2007 年通过了《物权法》,2009 年通过了《侵权责任法》,2010 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 适用法》。2020 年 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 、张玉东《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民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 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建设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法典发展的认识。 【答案】(1)继承:在法律形式上,《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的体系结构和术语制度;在法 律内容中,《法国民法典》吸收了自然法的精神内核。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法立法原则。 背景: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 心。 (2)特点:与改革丌放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曲折中不断发展;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 法典的计划。意义: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 社会法治理念的深入。 (3)认识:民法典的发展要符合实际国情;法律的完善和发展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社会经 济的进步促进民法典的发展;民法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解析】 【详解】(1)继承,根据材料“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 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引而来”可得出在法律形式上,《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的体 系结构和术语制度;根据材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 神”可得出在法律内容中,《法国民法典》吸收了自然法的精神内核。发展,根据材料“在立 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结 合所学可知,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体系结构、内容等,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法立法原 则。背景,根据材料“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民法典的发展经济方面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治方面直接 - 7 - 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思想方面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民主法治思想广泛传播和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1979 年 11 月……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此 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法建设与改革 丌放进程相适应;根据材料“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 针”等信息可得出我国民法建设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的计划;根据材料“先通过 《合同法》,之后通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等信息可知, 我国民法建设循序渐进,曲折中不断发展。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通过了《物权法》,2009 年 通过了《侵权责任法》,2010 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典》”等信息可知,我国民法建设推动了民主法治的发展,推动法律制度的健全和 完善,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深入。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法典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民法典的发展 完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不断发展完善;不同性质的国 家其民法典性质不同,民法典的发展要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法律的完善, 法律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城为核心的 “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 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 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 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经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 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 ,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 清晰。) 【答案】观点:中国文化在兼容并蓄与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属 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域的香料、 核桃、葡萄等植物传入中国,还有多种乐器、歌舞以及佛教等传入中国,佛教在魏晋时期冲 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宋代新儒学则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更为思辨 和和理论化的理学,儒学家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不断进化。近代中 - 8 - 国受到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冲击,原有的制度和文化的弊端日益显露,但是中国文明没有消 亡,先后有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学习器物、制度和思想, 改造中国文化,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总结: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同时不断学习更新, 使中国文化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历久弥新,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首先从中找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评析。根据材料“‘中 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 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 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可知中国不断与与外来文化进行 交流,吸收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同时也对自己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 自我修正,使中国的文化向更新方向发展,因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观点:中国文化在兼容并蓄 与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针对这个观点,可以中国对外学习、加以吸收的例子如古代的张骞 出使西域、玄奘西行,近代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等方面论证,来论证中国文化对外 是包容性和吸取精华,并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历程。论证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6 年 3 月参加国防科技会议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通 过特殊渠道向邓小平上书,建议设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跟踪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前沿。邓 小平做出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1986 年 11 月国务 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纲要》决定在 2000 年之前投入 100 亿人民币,重点支持航天、激光、能源、材料等 7 个技术领域 15 个主题项目的研究发展。863 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并有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实现高技术 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下个世纪国家发展储备后劲。从 1991 年到 1996 年,国家科委又将 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 术作为专项纳入计划。 ——摘编自金红梅《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合作:“863 计划”制定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 863 计划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863 计划实施的历史意义。 【答案】(1)突出重点领域学科;注意与市场产业化结合;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 (2)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产业化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彰显制度优越。 【解析】 - 9 - 【详解】(1)根据“重点支持航天、激光、能源、材料等 7 个技术领域 15 个主题项目的研究 发展”得出突出重点领域学科;根据“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得出注意与市场 产业化结合;根据“从 1991 年到 1996 年,国家科委又将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 系统、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作为专项纳入计划”得出根据国 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 (2)根据“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并有所创新”得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根据“培 养科技人才”得出科技人才培养;根据“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得出科技产业 化转化,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合作”得出彰显制度优越。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 年 7 月 22 日,有史以来美国第一批官方代表一一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在组长包 瑞德上校率领下,乘军用飞机抵达延安,周恩来称“现在已打开了一丝门缝,使通过一条缓慢 而又谨慎的路途向有限的合作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允许观察组来延安将成为一个里程 碑。”从 1944 年 7 月到 1945 年 3 月,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分别多次接见包瑞 德等,与他们进行了坦率、诚恳的交谈。美军观察组还派出小组,到晋绥、晋察冀等敌后根据 地考察地形,建立情报网。1945 年下半年,美国突然改变之前与中共的密切联系,转而实行“扶 蒋反共”政策。1947 年 3 月 11 日上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前夕,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美 军观察组在延安两年多的时间内,通过听介绍和实地参观考察,亲眼看到共产党的军队生活 清苦,战斗勇猛,与“重庆迥然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孙国林《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客系列之十一——美军观察组:官方外交 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历史作用。 【答案】(1)主要任务: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建立密切联系;从西北、华北抗日根据地 搜集抗日情报;缓和国共摩擦,维护国共团结抗日。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对日抗战;便利关国掌控战后中国事态的发展;对扩大中国共产党 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使通过一条缓慢而又谨慎的路途向有限的合作方向发展成为可 能”“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分别多次接见包瑞德等,与他们进行了坦率、诚恳 的交谈”等信息可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主要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建立密切联系;根 据材料“派出小组,到晋绥、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考察地形,建立情报网”可得出从西北、华 - 10 - 北抗日根据地搜集抗日情报;结合所学可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通过交流与中国共产党进行 官方接触,建立密切联系,缓和国共摩擦,维护国共团结抗日,促进抗日战争的发展。 (2)根据材料“美军观察组还派出小组,到晋绥、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考察地形,建立情报 网”“转而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等信息可知,美军观察组从西北、华北抗日根据地搜集 抗日情报,便利关国掌控战后中国事态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通过交流 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建立密切联系,缓和国共摩擦,维护国共团结抗日,促进抗日战 争的胜利进程;根据材料“通过听介绍和实地参观考察,亲眼看到共产党的军队生活清苦,战 斗勇猛,与‘重庆迥然是另一个世界’”可得出对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有着 重要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蜀郡长官李冰认为治蜀 的关键在于治水,通过治水解决蜀地的“水沫之害”,关 系到老百姓的生计与当地经济发展。李冰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岷江流城的地形地貌,制定 了蜀郡的治水方略。他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 构建了以渠首工程为核心,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系统水利枢纽工程,鱼嘴功能是分流,飞沙堰 功能是泄洪排沙,宝瓶口功能是控制内江的水量,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者形成了一个相 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等问题,消除 了水患。李冰重视灌溉管理,委派水官经管都江堰,并确立了“一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 维修养护制度,制定了“深沟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 ——摘编自凌栋《论李冰文 化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冰治水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治水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把实地考査与遵循自然規律相结合;把治水科学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结 合;把水利系统性综合性与灌溉实用性相结合;把水利工程建设与维修养护制度相结合。 (2)意义:解除了秦蜀郡“水沫之害”,并促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保障了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并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江堰修建及其维修工程,彰显我国水利工匠的科学精神体现 中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李冰水利事业成就为后代政府提供借鉴,并不断发扬壮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岷江流城的地形地貌,制定了蜀郡的治水方 略”可得出把实地考査与遵循自然規律相结;根据材料“他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 想运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可得出李冰把治水科学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结合; - 11 - 根据材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系统水利枢纽工程,鱼嘴功能是分流,飞沙堰功能是泄洪排 沙,宝瓶口功能是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重视灌溉管理”等信息可得出把水利系统性综合 性与灌溉实用性相结合;根据材料“并确立了‘一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维修养护制度, 制定了‘深沟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等信息可得出把水利工程建设与维修养护制度相结 合。 (2)根据材料“通过治水解决蜀地的‘水沫之害’,关系到老百姓的生计与当地经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解除了秦蜀郡“水沫之害”,并促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根据材料“科学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并确立了‘一年一小修,五年一大 修’的维修养护制度”等信息可得出都江堰修建及其维修工程,彰显我国水利工匠的科学精 神体现中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结合所学可知,李冰治水活动把水利系统性综合性与灌溉实 用性相结合,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李冰水利事业成就 为后代政府提供借鉴,并不断发扬壮大。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