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 27 -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B. 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 C.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 D. 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 B. 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 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 D. 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 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 C. 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 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 27 - 【1题详解】 B项,“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载”。 【2题详解】 C项,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 【3题详解】 A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C项,“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D项,过于绝对,还有其他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 27 -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至少三点)。 - 27 - 6. 小说中划线的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段在情节,形象,主题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答案】4. A 5. 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②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③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 ④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 ①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②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 ③思想主旨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错误,从文中来看,详细介绍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至少三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 27 - 首先确定人物的身份。从文中来看,张皮匠表面上的职业是制作靰鞡鞋的手艺人,暗地里的身份应是抗联一份子。 然后找出人物的表现或所做的事情。如作为手艺人,文章开头三四段详细介绍了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以及第二段“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和后文“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制作靰鞡鞋的手艺是高超精湛的。如作为抗联一份子,文中主要展现他为大山深处的抗联战士报信以及与敌人周旋时的表现,如敌人来的时候“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敌人走的时候“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这两处情节相互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是“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机智过人;从张皮匠与敌人周旋的过程来看,“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这里可以看出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可以看出他面对敌人时候的耐心镇定;从敌人“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可以知道,张皮匠借助自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勇挑重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划线的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段在情节,形象,主题这三个方面的作用”,然后找到划线段,把握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上下文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之间的关联。 首先概括划线段的意思,划线段是写敌人走后,张皮匠用苫房草来熏皮子,飘荡的烟是白烟,张皮匠眼望大山深处露出开心的笑,这一内容暗示考生,张皮匠在用白烟向大山里的抗联战士们传达信息,告诉战士们,敌人已经撤退。 - 27 - 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此处内容处于小说倒数第二段,可见考生应思考这一内容与上文情节之间的关联。此处写敌人离开,燃白烟,上文写敌人来的时候,也写燃烟,但烟雾明显不同,上文提到“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两下一联系,考生就能够明白,这是暗示考生张皮匠给山里报信的方法,前后内容之间形呼应。 接着分析这一内容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张皮匠,而张皮匠在文中的角色不但是一个皮匠,还是一个抗联战士,所以划线段写敌人离开之后张皮匠的表现,可以展现出张皮匠的机智镇定,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思考这一内容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联。这篇小说主要讲述张皮匠与日军侵略者之间的较量,划线处的内容让读者明白了张皮匠给山中抗联战士报信的方法,同时张皮匠的开心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乐观,由此可知,划线处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歌颂抗联战士的机智,歌颂了他们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指出,要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 27 -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将成为户改的新方向,必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有部分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舍不得给予相应的公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益在增值,一些农民不舍得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各地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让他们在城市也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27 -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民落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里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情感因素,在农民“观望”的时候,我们要跟上各项福利,并要有耐心的态度。 B. 都市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C. 一些大城市出现“请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但也与所在城市不允许蓝领落户的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 根据文件规定,取消城区常驻人口5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大城市要调整积分落户政策,把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作为重要积分项目。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别化精准化的落户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的关注,体现出大城市落户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B. 农民对城市给予的公共服务不满意,或认为农村的各类权益比落户城市带来的权益更大,所以落户城市的意愿不高。 C. 在财政方面,2019年国家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这就能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D. 有些城市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人口红利因素,体现出目光短浅的一面,新的政策将会对此起到矫正作用。 9. 我国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有何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答案】7. A 8. C 9. ①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②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③将有力扫清阻碍都市圈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④释放改革红利,同时给城市带来人口红利,保持城市竞争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 27 - B项,“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未然变已然,材料二原文表述的是“将成为”“必将有力促进”。C项,选项中两个原因之间没有主次关系,材料三原文为“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项,“取消城区常驻人口5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错,材料一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以偏概全,“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仅要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还需要省级财政乃至地方政府的支持,见材料一原文为“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的意义”;其次,结合三则材料认真梳理筛选。 材料一,“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概括为: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材料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概括为: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材料二,“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概括为:将有力扫清阻碍都市圈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 27 - 材料二,“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材料三,“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利”,这概括为:释放改革红利,同时给城市带来人口红利,保持城市竞争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少孤,依其舅刘玄佐。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诏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汴自刘士宁以来,军益骄,及杀陆长源,主帅势轻,不可制。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李师古屯曹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弘曰:“师来不除道也。”师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捍两河,而今李光颜、乌重胤击贼。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出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卒,年五十八,赠太尉,谥曰隐。始,弘自汴来朝,献马三千、绢五十万、它锦彩三万。而汴之库厩钱尚百万缗, 绢亦百余万,马七千,粮三百万斛,兵械不可数。弘为人庄重寡言,罪杀人,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沉谋勇断,故少诚、师道等皆惮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7 - A.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B.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C.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D.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文中韩弘丧父后,投靠舅舅,学习了骑马射箭。 B. 宰相,是君主之下总揽政务的人,各朝代多另有正式官名,职权范围也有不同。 C. 摄与兼、领、行、署、权、判、补、假等词意思较为相近,都表示兼职、代理官职。 D. 斛,是古代量器、容量单位。唐朝之前,一斛是十斗;宋朝开始,一斛是五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弘身世悲惨,弃文从武。他在幼年丧父,只能依靠舅舅生活;他参加了明经科的考试,但是没有考中,转而学习骑马射箭,后来担任了宋州南城守将。 B. 韩弘颇具魄力,忠于朝廷。韩弘出任宣武节度副大使时,当众表示对朝廷的忠义,从驿馆中赶出吴少诚与刘全谅的使者并立即斩杀,袭击并打败吴少诚。 C. 韩弘重典治军,威震汴州。汴州军队骄横,主帅权势很轻,无法控制,韩弘斩杀了军中一贯横行的刘锷等三百人,鲜血染红道路,之后再无法放肆。 D. 韩弘判罪依法,沉谋勇断。韩弘为人庄重少言,判人死罪的时候,不擅自决定,而是先询问法律,深沉勇敢善于决断,吴少诚、李师道等都害怕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 (2)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有人报告:“李师古正修整道路,大军马上就要到了,请做好防备。” (2)宪宗正出兵淮西,(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改授检校司徒,班列在王锣之上。 (3)(如果)我仲由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 - 27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诛”的主语是“李师道”,意思是“李师道被诛杀”,下一句“大惧”的主语是“弘”,意思是“韩弘非常恐惧”,所以应在“诛”和“弘”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 “掖”意思是用手搀扶别人,“掖”做“拜”的状语,所以二者不能分开,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摄与兼、领、行、署、权、判、补、假等词意思较为相近,都表示兼职、代理官职”错误,“补”不表示兼职、代理官职,是补充缺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从驿馆中赶出吴少诚与刘全谅的使者并立即斩杀”错误,由“即驱出少诚使斩之”可知,斩杀的是吴少诚的使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或,有人;治,修整;且,将要,就要;至,到;备,防备。 (2 - 27 - )中,方,正;用兵,出兵;藉,借助;更授,改授;“班”,班列;“班锷上”省略介词“于”。 (3)中,为,动词,治理;比及,等到;勇,勇气;且,并且;方,道理,礼义道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韩弘,是滑州匡城人。年少时父母双亡,他依附自己的舅舅刘玄佐。早年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落第,就跟从外祖父家学习骑马射箭。他由诸曹官直接试任大理评事,担任宋州南城将军。(后来),他受节度使刘全谅节制,担任都知兵马使。德宗贞元十五年,刘全谅去世,军中将领怀念刘玄佐,认为韩弘有才能和勇武,于是共同确定韩弘做节度留后,请求监军表奏到朝廷。朝廷下诏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宣武节度副大使,主管节度使军政事务。在这之前,陈许节度使曲环去世,淮西节度使吴少诚试图和宣武节度使刘全谅谋划着偷袭陈州、许州,(吴少诚派出的)几个使者一直住在驿馆里。韩弘刚刚获得统帅职位,想在众人面前用忠诚来自我表白,于是就把吴少诚使者驱赶出去斩首,然后选拔精锐军士三千人,会合各路大军攻打吴少诚,并且击败了吴少诚。韩弘观察到军队里一向放纵骄横的人就是刘锷等三百人,有一天,韩弘列举他们的罪行后在军门前杀掉他们,流血染红了道路,可韩弘依然轻松自然地说笑着。从这以后直到韩弘离任,军中没有一人敢于放纵。李师古率军驻扎在曹州,想凭借这种形势谋取郑州、滑州,有人前来报告:“李师古在修理道路了,大军将要来到,请您防备他。”韩弘说:“军队前来就不会修路。”李师古得到这情报后,就带领军队离开了。韩弘因累积战功被授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弘因为官职和太原人王锷一样大,于是就送信给宰相,说自己以做王锷之下的官为耻。唐宪宗当时正在淮西调遣军队作战,需要依靠韩弘的重要作用,于是重新授予韩弘检校司徒官职,位次在刘锷之上。严绶因官军受控,于是授任韩弘为淮西诸军行营都统,让他防御两河,而命李光颜、乌重胤攻打叛贼。吴元济被平定,因功加授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被诛杀,韩弘非常恐惧,因此请求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因患脚病,命官宫搀扶下拜;坚决要求留在京师。皇帝去世,他代理家宰,不久出任河中节度使。因病请求回朝,重新被授任为司徒、中书令。去世,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大尉,谥号隐。当初,韩弘从汴州前来朝见,进献马三千匹、绢五十万、其他锦彩三万,而汴州府库的钱财还有百万缗,绢也有百余万,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兵器不计其数。韩弘为人庄重少言,要判人死罪,先询问按法律如何处置,不擅自决定,深沉勇敢善于决断,因此吴少诚、李师道等人都害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 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 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D. 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5. 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景物描写技巧的能力。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颔联意思是: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近处的寺院,远处的天地,属于远近结合。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夫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点睛】景物手法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第二节中与之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表明了要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不能只纠缠于过去的得失。 (3)仰之弥高,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 【答案】 (1). (1)鸟兽不可与同群 (2).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 (2)往者不可谏 (4). 来者犹可追 (5). (3)钻之弥坚 (6). 忽焉在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斯、徒、谏、犹、弥、坚、焉。 - 27 - 三.课内文言知识考察(10分) 17.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⑦⑧⑨ D. ③⑤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①“知”通“智”,智慧;②“矢”通“誓”,发誓;④“以”通“已”,停止;⑥“希”通“稀”,稀疏;⑦“莫”通“暮”,晚;⑧“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③⑤⑨都没有通假字。 故选D。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之东郭墦间(墦:坟墓) 谨庠序之教(庠序:泛指学校) B.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窥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C.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嗜:爱好)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攘:窃取) D. 沛然谁能御之(御:抵挡)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斯: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检”通“敛”,约束,限制。 故选B。 - 27 - 19.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 何以战 C. 作《师说》以遗之 D. 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项,介词,把。 B项,介词,用。 C项,句意为:写下《师说》来送给他。“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D项,介词,用。 故选C。 【点睛】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20.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 君子之至于斯也 C. 子路从而后 D. 鸟兽不可与同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把词语的今义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考虑古今异义。 A项,“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B项,“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D项,“鸟兽”古今同义,意思是飞在天上和跑在地上的动物,统称为飞禽和走兽。 故选D。 2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27 -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 是非君子之道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回顾这些句式的特点,再针对题干的要求进行选择。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A项,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 B项,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C项,否定判断句,标志是“是非……”,“这不是……”; D项,判断句,标志是“……,……也”。 故选.A。 2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①“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句对象适用错误。 ②“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使用正确。 ④“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此处正确。 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此处正确。 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此处对象适用错误。 故选A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 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的背景下,有关人士已经意识到银行服务网点存在着诸多短板,银行业传统的赢利模式亟待转型。 C.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 D. 现实告诉我们,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A项,“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该把“提高”改为“增加”。 C项,“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该是“李克强对创客的概念并不陌生”。 - 27 - D项,“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尊严与幸福,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语序不当,应该先“提高……改善……”,然后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提到“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之前。 故选B。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瘟疫是文学的一个古老题材,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自人类诞生起,疾病和瘟疫就与人相伴相生。虽然现代科技有了极大的进步,①______。疫病与人类的生存、进化、发展紧密相连,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摆脱不掉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瘟疫不断提醒人们,②______,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瘟疫病毒本已有之,只是其一直潜藏在世界不为人知晓之处,当人类不断拓展疆界时,人与自然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了,潜藏的病毒被带出阴暗的角落。伴随着人类的交往,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进化,③______,便具备了制造瘟疫的能力,最终造成了瘟疫。 【答案】 (1). 但人类始终摆脱不了瘟疫的阴影 (2). 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3). 当其进化到一定程度时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疫病与人类的生存、进化、发展紧密相连,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摆脱不掉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分析,主要讲虽然科技进步了,但是人类始终摆脱不了瘟疫的阴影。 第二处,结合“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分析,主要讲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第三处,结合“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进化”“便具备了制造瘟疫的能力,最终造成了瘟疫”等分析,主要讲当其进化到一定程度时。 【点睛】 - 27 -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5.根据下面心理健康及服务调查表的内容,完成后面小题。 图1: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 问题 是 否 不了解心理问题症状表现 49.80% 50.20% 不了解怎样求助 54.00% 46.00% 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 63.30% 36.70% 图2:对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的看法 问题 是 否 心理健康服务是否便利 32.80% 67.20% 是否能找到心理咨询资源 31.00% 69.00% (1)图表1所反映的问题是:______。 (2)针对图表1、2所反映的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及服务缺乏了解。 (2). (2)①加大心理健康及服务的宣传②增加心理咨询资源,提供更为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图的类型,如本题提供的图是表格,所以考生需要把握表头文字、表中的内容、数据等,然后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在要求的指引下答题。 首先读表格,第一个表格调查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具体的问题是“不了解心理问题症状表现”“不了解怎样求助”“不知道求助后会发生什么”,承认有这三个问题的数据分别为49.80%、54.00%、63.30%;第二个表格调查的内容是“对心理健康服务便利性的看法”,具体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服务是否便利”“是否能找到心理咨询资源”,认为便利的数据分别为32.80%、31.00%,不认可便利的数据是67.20%、69.00%。 然后审题,在问题的指引下答题。第一个问题是“图表1所反映的问题”,图1调查的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从对三个问题回答数据来看,人们对心理健康以及服务缺乏了解,这应该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图表1、2所反映的问题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解答这个问题,考生需要结合两幅图表反映的问题,图表1反映的问题是人们对心理健康及服务缺乏了解,对此,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加大宣传,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服务;图表2反映的问题是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不是很清楚,对此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增加心理咨询资源,提供更为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 26.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 ②长白山的“挖参人”在进山挖参前,一定要做这样的仪式:摆好供果、贡酒,叩拜,以祈求平安,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③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的确,这样有仪式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 - 27 -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之说,还有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仪式,诞生礼、成人礼。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古代的许多仪式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足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民间也有许多重要仪式,除夕有守岁之说,不管大人孩子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来年吉祥如意。如今保留这些仪式,是对历史的继承,是对文化的传承。 诸多仪式演变到现代,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学校有开学式、散学式;商家新年第一天上班有开工仪式,工程动土有奠基仪式;官员就职有宪法宣誓仪式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让参与者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象。 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开学典礼,让学生明确假期和上学的界线区分;开工仪式也是员工新发展新奋斗的起跑线。当走过一些时间节点,仪式也许可有可无,举行仪式的生活就像是经过精美包装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次升级。 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就职官员进行宪法宣誓,意味着要践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每年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出新年贺辞,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是向人民祝福的形式,是关注关心百姓生活的体现。 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近些年,许多学校在高三年级举行成人仪式,让进入十八岁行列的学生宣告自己的成长,以此激励学子奋勇拼搏,为高考而战。生活平淡,可以让仪式感点缀;工作忙碌,可以让仪式感调剂。放眼当今社会,有的仪式沦为了形式的外壳,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有的仪式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影响;有的为了追求利益而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仪式的重要意义。 总之,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有三则,三则材料从正面对仪式和仪式感作用进行阐述,第一则说天安门广场清晨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一项重要活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之所以每天举行,且成为许多国人去北京的意象重要活动,都是因为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展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讲述长白山挖参人进山挖参前都要举行仪式,这个仪式是祈求平安,希望寻参成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第三则材料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句话“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意思是说仪式感的作用,一个能唤起人们对内心的自我尊重,一个是让人们更认真去过好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天。然后指出在我们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确实,在我们生活中类似仪式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然后是作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那么对于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现象的看法。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生活需要有仪式感;②仪式对人有激励作用;③诚于中者,必形于外;④仪式感点亮生活;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首先给文章取一个能体现或者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生活需要仪式感”,然后结合现实,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引出话题,亮明观点——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接着从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再结合现实,谈不同的仪式形式,简要点出仪式的作用。然后采取并列式结构从“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 三个方面阐述了仪式的重要性,证明了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是仪式感”。接着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生活需要仪式感”,最后采取呼告式结尾,呼告人们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再次点题。 相关素材积累: 1. 仪式,正如《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在仪式的渲染下可绽放不一样的美好。我们可用仪式方法过积极生活。 2.古有曾晳向往于春服既成之时,带领百姓于舞雩台上举行祭礼。东晋王羲之与少长群贤在三月三日的兰亭撩水净面、祈福消灾;今有大至国庆节国家举行阅兵仪式举国欢庆,小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日会、成人礼……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 - 27 - 人们借助仪式的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可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对平常普通、重复单调的生活满怀期待、充满信心。一个对生活缺乏热爱的青年人,可能会陷入痛苦、颓废甚而走向佛系,而十八岁的成人礼仪式,能激发他们认识到生命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在未来过一个有意义、有趣味的人生更加重要。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4. 仪式还可以增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带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5. 仪式对于国家而言更加重要,它能够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在迎接祖国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全国各地儿女手挥五星红旗同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涌上一腔爱国热情。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咫尺眼前,我们在为祖国强大感到骄傲、自豪和幸福时,又会涌起为祖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感。同时,仪式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并让文化得以传承。《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统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便是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这种情结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6. 生活中适当的仪式感是对于美、对于积极的更高追求,它能使人们在枯燥的有限生命中充分探求生活的多样趣味。当然,生活需要仪式感,却不可过分仪式化,若只片面追求形式符号,就会迷失自我,陷入“伪精致”形式主义的泥淖。 7.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8. - 27 -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