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内容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评价过一个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大家猜猜他是谁? 明确:苏东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旷世奇才”苏东坡词中那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乐观的胸襟。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再多的人生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会变成了一片晴空。 二、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简历】公元1037年1月8日(古历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山。父苏洵,即《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幼承家教,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1056年,虚21岁,出川赴京科考。翌年,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为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授大 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母于汴京病故扶丧归里。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此时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返京途中见新法扰民,便上书反对,不容于朝,自求外调,任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苏轼到湖州,就被舒亶、李定等人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等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御史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次死里逃生。幸亏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躲过一劫。 出狱后,被降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低微无实权。此时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寄谪居情怀。带家人开垦城东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 1084年,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因长途劳顿,幼儿夭折。汝州遥远,路费已尽,丧子之痛,便上书请求先到常州暂居被批准。当他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进行了抨击,并建议对新法“参用所长”,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到杭州当太守,疏浚西湖,筑建“苏堤”。 1091年又被召回朝,又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掌权。1094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贬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又被再贬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遇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 1102年6月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钓台乡上瑞里,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三、文学常识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 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四、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故垒(lěi) 还酹(lèi) 樯橹(qiánɡ) 纶巾(guān) 公瑾(jǐn) 料峭(qiào) 一蓑(suō) 萧瑟(sè) 2.多音字 a.纶:羽扇纶巾、涤纶;b.觉:发觉、睡觉。 (二)字形 1.赤壁、白璧无瑕、躲避; 2.谨慎、周公瑾、觐见; 3.斟酌、酹江月、酎咎; 4.料峭、讥诮、俊俏。 (三)词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如:“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用在陈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如:“一时多少豪杰”。时时:常常。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五、布置作业 理解两首词的大意,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要点】 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代杨慎《临江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全班齐读。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俞文豹《吹剑录》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词应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本词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三、解读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古代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触景生情情难已, 醉书一曲《念奴娇》,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四、句段剖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见投影)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示投影: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确:投影中所显示的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礡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开篇三句,大气包举,雄浑开阔,恢弘苍凉,怀古思绪,笼罩全词。诗人面对长江,感慨无穷: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历史人物,风流一时。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剖析:“人道是”? 点明诗中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游地思人,地冠人名;存疑确信,活脱含蓄。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气势使人惊心动魄;“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小结: 字词 特点 角 度 修 辞 基 调 乱 岸岩险怪 形 夸张 豪 迈 奔 放 穿 山崖高峭 惊 江水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击岸石 卷 狂澜奔腾 色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剖析: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剖析:(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直呼名讳,有着对其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提示: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赤壁之战,但在此插入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不合实际,但如果改为“出嫁”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就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更能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英雄美人,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大乔孙策,君臣联姻。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刻画周瑜: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大敌当前,指挥若定,风度儒雅,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婚姻美满的青年将军形象。 追问: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比较,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比较对象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 6.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剖析:“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这是顺势发挥。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儒、道、佛三教合一,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也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更多的是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仅仅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梦”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有点消极的,也可理解,更有积极惜时奋发作为渴望。不过,这结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五、人生态度: 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这是大不幸后的豪放,更是人生境界的豪放,也是警醒世人的豪放!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六、整体感知: 1.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的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板书: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功业佳话】→ 所慨:作者——【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七、拓展练习: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明确:学生讨论,联系现实社会,寻找思考,最后总结。……,学生各抒己见。 2.背诵默写本词。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浪淘英雄 叙史 故垒西边 三国周郎赤壁【点题思人】 ↓ 乱石穿空 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 羽扇纶巾 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英雄豪杰】 ↓ 早生华发 感慨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怀古伤感) 第三课时(《定风波》教案) 【教学要点】赏析《定风波》。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首《定风波》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实上,本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还是让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二、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句段剖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剖析:道中遇雨,穿林打叶,雨骤风狂。漫步吟啸。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镇定沉着。“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剖析:竹杖草鞋,胜似骑马。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通过两者对比,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诗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乐观之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剖析: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诗人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剖析: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又复杂的心情。也给人以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看方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然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小结: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中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镇定乐观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即景生情、以小寓大的写法。《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像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拓展思维:.读了苏轼的这首词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明确: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默写《定风波》。 板书设计: 【穿林打叶】→【谁怕?】→ 【笑傲江湖】 【竹杖芒鞋】→ 【归去 】→ 【笑对人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