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培养阅读新闻评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段落作用,理清思路。‎ ‎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生活,热爱和平。‎ 重点 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难点 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时评的结构和特点。‎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1.南京大屠杀相关文字、图片、视频。‎ ‎2.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图片、视频。‎ ‎1课时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是珍视和平,更是不忘屈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个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参与“钟声“署名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的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本篇新闻,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俗称“时评”,属于论说文范畴。新闻评论以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指出了国行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悼念死难者,捍卫世界和平;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速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 国行 公祭,‎ 为佑 世界 和平 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目的 具体 评论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势力 表达 愿望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铭记 历史 捍卫 和平 ‎1.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铭文韵律整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第②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选择了世界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 ‎3.第③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历史真相和良知的无耻行为作用是什么?‎ ‎①暴露了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侵略战争罪行的百般抵赖,妄图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②表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依然顽固,为下文写“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人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警惕”作铺垫;③表明了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必要性。‎ ‎4.“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大规模篡改”“阻止”等词语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的嚣张和虚伪,其行为令人警惕。‎ ‎5.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正义力量”与“日本右翼分子”两者对比,突出显示出正义力量的强大,“梦中呓语”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日本右翼的虚妄与丑陋,充满讽刺意味。‎ ‎7.第⑤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8.第⑥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第⑥段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9.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时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10.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全文,你有怎样的阅读体会?‎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写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又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抹杀历史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作者在这篇时评中大量运用事实材料,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引用原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之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这是一篇新闻评论,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评论,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其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南京大屠杀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背景的介绍必不可少。这篇新闻评论层次清晰,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着重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探讨文章的写法。学过之后,同学们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文章特点有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对新闻评论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新闻的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独特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