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期中考整理材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医外科学期中考整理材料

‎《绪论》‎ ‎1.砭石: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用于切开排脓。‎ ‎2.疡医: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金疡、折疡、溃疡。‎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5.华佗是我国的外科鼻祖,创制麻沸散、全身麻醉、主要成分(洋金花)麻醉止痛、镇咳平喘。‎ ‎6.《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免疫法治疗狂犬病。‎ ‎7.《世医得效方》,创伤科专著,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 ‎8.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砷汞治疗梅毒。‎ ‎9.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10.外科学流派:‎ 1)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主张外治法和手术疗法。‎ 2)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主张阴阳为核心辩证。‎ 3)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主张三焦辨证的运用。‎ ‎11.余下见材料 术语解释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指一切发于体表的外科疾患。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病。‎ 肿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或结块。‎ 溃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已经溃破的疮面或创面。‎ 胬肉:指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 根盘:指肿疡的基底部。‎ 根脚:指小肿疡的基底部(尤指疔疮之脓头的根部或深浅)。‎ 护场:指正气对局部之肿势的约束或控制能力。‎ 袋脓:指由于自溃或切口不当,脓液不能完全排出,潴留于脓肿之中。‎ 结核:指生长于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其不是病名,指的是体征;现已被肿块或结块所代替;与西医之结核完全不同。‎ 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说明脓肿成熟。‎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之。‎ 失禁。‎ 高位肛瘘挂线疗法:以线代刀、边切边长、组织切开与修复同时进行,避免肛门 痈:痈者雍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有内痈、外痈之分,‎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有头疽、无头疽之分,‎ 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瘙痒性皮肤病。‎ 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凡人体孔窍之中有小肉突起者皆可称之为痔;狭义指齿线上下,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也称作为痔。‎ 漏:凡溃疡疮口脓液淋漓不断,犹如滴漏一样称之为漏。西医将其分为窦道、瘘管。窦道是指体表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其只有外口,没有内口。瘘管是指内脏与内脏相通,或内脏与体表相通的病理性管道,其既有外口,又有内口。‎ 痰: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主要包括疮痨性疾病、囊肿性疾病。‎ 五善 ‎ ‎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 ‎  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 ‎  3、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 ‎  4、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 ‎  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 ‎  七恶 ‎ ‎  1、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 ‎  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 ‎  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 ‎  4、肺恶: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 ‎  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 ‎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 ‎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 ‎ 五善为顺,预后较好;七恶为逆,预后不良。‎ 按触法: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波动感,称应指,反复多次,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二 、中医外科的阴阳辩证。‎ 阳证 阴证 ‎ 发病 急 缓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不变 皮肤温度 高 焮热 凉或不热 肿块硬度 较硬适度 坚如石或软如绵 疼痛感觉 剧烈 拒按 隐痛 酸麻 和缓 病位 浅在,多在皮肉 深,多在筋骨关节 病程 短 长 红肿热痛 明显 不明显 肿势 肿势局限,根脚高突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 脓液 黄白稠厚,明净味腥 稀薄污浊,杂质味臭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 紫暗 舌脉 舌红苔黄脉有气 舌淡苔少脉不足 全身表现 严重者可有火热之象 ‎ ‎ 无,或有虚寒证候,或有阴虚内热证 预后 易消,易溃,易敛,佳 难消,难溃,难敛,不佳 治法 清热解毒 温阳散寒 中医外科学的内治法:‎ 一、消法 ‎(一)概念:运用不同的具体内治法及其方药使初起之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 二、托法 ‎(一)概念: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法。‎ ‎1、透托法 ‎(1)适应症:肿疡不能消散即将成脓或溃后脓出不畅的毒盛正不虚的实证。‎ ‎(2)代表方药:透脓散(黄芪、当归、山甲、皂刺、川芎)。‎ ‎2、补托法 ‎(1)适应症:疮形平塌,肿势散漫或溃后脓液稀少,肿势不消的毒盛正已虚的虚实夹杂证。‎ ‎(2)代表方药:托里消毒散(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白芷、皂刺、桔梗、银花)。‎ ‎3、透托法与补托法的比较 相同 不同 透托法 补托法 透托法 补托法 适应症 中期 适应症毒盛 毒盛正已虚的 正不虚的实证 虚 实夹杂证 基本大法同属托法 代表方剂 透脓散 托里消毒散 组方原则 补养气血与 药物力量 透脓大于补养 补养气 透脓药物同用 对比 气血的力量 大于透脓的力量 ‎(五)注意事项:疮形已成不可用透托法;毒盛正不虚的实证及虚证都不可用补托法。‎ 三、补法 ‎(一)概念:运用补虚的药物,扶助正气,消除虚象,促进皮肉生长,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类内治法。‎ 疔 一、概念:疔又叫作疔疮,是指发病迅速且又危险性较大的一类急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疾病,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足部,发生于颜面部者容易走黄,发生于手足部者容易损伤筋骨。‎ 二、分类: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一、颜面部疔疮 ‎【概说】‎ 一、概念: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其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易于走黄。‎ 二、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一、总因火毒为患。‎ 二、走黄机理:头面乃诸阳之首,如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强烈,变化迅速,毒邪易于蔓延。‎ ‎【诊断】‎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鼻、口唇、额前、颧、颊。‎ 二、局部表现:局部有粟粒样脓头,逐渐红肿热痛,坚硬根深,状如钉丁,范围日渐扩大。约7~10天,肿势局限,脓栓脱落,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三、全身表现:开始就可以有热毒症状,随着红肿热痛的范围扩大而加重,合并走黄达到极点。‎ 三、合并症:稍有不慎就易于走黄。‎ ‎【鉴别诊断】‎ 颜面部有头疖:该病红肿热痛范围在3厘米左右,根脚浅显,出脓即愈,一般没有全身症状,不容易走黄。‎ ‎【治疗】‎ 一、内治: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证:有走黄趋势者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二、外治:按阳证处理;不要过早切开。‎ ‎【护理】‎ 一、严禁挤压磕碰,防止局部外伤。‎ 二、严禁过早切开、挑脓、局部针灸,严禁服用温热发散之品。‎ 三、严禁食用辛辣醇酒、鱼腥发物,少食膏粱厚味。‎ 二、手足部疔疮 一、概念:发生于手部、足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分类: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蕴发,外因手部或足部外伤(如刺伤、切伤、逆剥等)染毒蕴发。‎ ‎【诊断】‎ 一、蛇眼疔(西医之“甲沟炎”)‎ ‎(一)概念:甲沟及其周围皮肉的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初起仅一侧甲沟轻微红肿热痛,此时大多自行消退,有的则化脓。严重者沿着甲根向对面甲沟蔓延。‎ ‎(三)全身表现:一般无。‎ ‎(四)合并症 ‎1、指甲下脓肿:脓液侵入指甲下形成指甲下脓肿,这时疼痛加剧,指甲背面出现黄色或灰白色脓液阴影。‎ ‎2、蛇头疔。‎ 二、蛇头疔(西医之“脓性指头炎”)‎ ‎(一)概念:发生于手指末节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初起,指尖有针刺样疼痛,手指末节肿胀如蛇头状,并有逐渐加重的搏动性跳痛,患指下垂时疼痛更甚,脓成也无应指,皮色不红,约10天左右成脓。患指末节有明显的压痛。‎ ‎(三)全身表现: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指骨坏死。‎ 三、蛇腹疔(西医之“手指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一)概念:发生于手指指腹部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局部表现:患指均匀性肿胀呈圆柱状;逐渐产生搏动性跳痛,患指指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患指呈微弯曲状,稍一伸直就会更为剧烈的跳痛。脓成波动感不明显,也不易自溃。约7~10天成脓。‎ ‎(三)全身表现:初期就可有发热、畏寒等热毒症状。‎ ‎(四)合并症 ‎1、肌腱坏死。‎ ‎2、托盘疔。‎ 四、托盘疔(西医之“掌中间隙感染”)‎ ‎(一)概念:发生于手掌部位的急性普通化脓性感染。‎ ‎(二)局部表现:整个手掌肿胀高突,掌中凹陷消失,疼痛明显;肿势可向手背蔓延,较手掌更为明显;虽脓成也不易有波动感,也不易向外溃破。‎ ‎【治疗】 ‎ 一、内治:按照阳证治疗。‎ 二、外治:按照阳证处理,由于解剖关系,波动性 跳痛明显者应及时切开。‎ ‎ ‎ 患指指腹 患指末节 患指稍一伸直疼痛更甚 患指稍一下垂疼痛更甚 圆柱状 蛇头状 整个患指指腹 患指末节 蛇腹疔 蛇头疔 压痛 疼痛的影响 外形 部位 ‎ 病名 ‎(三)全身表现:常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热毒表现。‎ ‎(四)合并症 ‎1、肌腱、掌骨坏死。‎ ‎2、手功能障碍。‎ ‎3、走黄。‎ 五、足底疔(西医之“足底皮下脓肿”)‎ 如怀疑有指骨、掌骨的坏死应借助x线检查别诊断】‎ 病名 部位 外形 疼痛的影响 压疼 蛇头疔 患指末节 蛇头状 患指稍一下垂疼痛更甚 患指末节 虵眼疔 整个患指指腹 圆柱状 患指稍一伸直疼痛更甚 患指指腹 ‎【治疗】 ‎ 一、内治:按照阳证治疗。‎ 二、外治:按照阳证处理,由于解剖关系,波动性 跳痛明显者应及时切开。‎ 有头疽 一、概念:发于体表皮肉肌肤间的有多个脓头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临床特点:好发于项后、背部,局部红肿热痛不断向四周、深部扩展蔓延,其上先后出现多个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大者可在30厘米以上,伴有明显的全身热毒症状,容易合并内陷。‎ 三、西医病名:痈(与中医的痈完全不同)‎ 四、发病情况 五、分期:1~4候(成形;化脓;脱腐;生肌)‎ ‎【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温、风热,内有脏腑蕴毒,二者相合而成。‎ 二、消渴病、阴虚之体、气血虚弱之体容易罹患本病或加重病情。‎ ‎【诊断】‎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项后、背部,多发于中老年人,易发于消渴病患者。‎ 二、局部表现: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不断向四周、深部扩展蔓延,粟粒样脓头不断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肿势范围常超过10厘米,大者可在30厘米以上。愈后可留有瘢痕。‎ 三、全身表现:常有明显的热毒症状。‎ 四、合并症:内陷。‎ ‎【治疗】‎ 一、内治:‎ 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 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方用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外治:初期,按阳证处理;如已有多个脓头或破溃流脓者,必须及时切开(麻醉下),切口应超过皮肤病变边缘,尽量清除已化脓或尚未化脓却已坏死的组织,并用生理盐水纱条充填,外用干纱布绷带包扎。较大的创面等肉芽组织生长时应植皮。‎ 第八节 丹毒 一、概念:皮肤颜色突然成片变红,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无定处。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发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二、西医病名: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三、发病情况:其特点是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红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病因病机】‎ 一、平素血分有热,肌肤破损,或足癣染毒,或血丝虫染毒,湿热火毒乘隙侵入所致。‎ 二、发于头面者,多与风温风热有关;发于胸腹者,多与气郁化火有关;发于下肢者,多与湿热火毒有关;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成。‎ ‎【鉴别诊断】‎ 应与类丹毒相鉴别 病名 部位 职业史 病变范位 症状 全身表现 丹毒 下肢、颜面 无特殊 大 轻 明显 类丹毒 手部 屠宰或出售猪肉或水产者 小 较重 不明显 ‎【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头面部宜散风清火、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胸腹腰胯部宜清肝泻脾、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下肢宜利湿清热,方用五神汤合萆懈渗湿汤加减、新生儿者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辨证论治:‎ 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 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走黄与内陷 一、概念:在阳证疮疡的病变过程中,火毒炽盛,或正气低下,以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全身性化脓性危重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三、分类:走黄、内陷。‎ 四、二者异同 ‎(一)相同:都是阳证疮疡的严重合并症;‎ 都相当于西医之全身性化脓性感染;预后都不好。‎ ‎(二)不同 病名 原发病 病因 起病 起病虚实 治则 预后 走黄 疔疮 火毒炽盛 较急 实证为主 祛邪 较好 内陷 除疔之外的阳证疮疡 正气不足 较缓 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 祛邪与扶正并用或扶正 较差 一、走黄 一、概念:在疔疮的发病过程中,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的全身性化脓性危重性证候。‎ 二、发病情况: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高热寒战、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 疔疮在以下原因的作用下,火毒炽盛,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成。‎ 一、失治误治。或早期未能有效控制,或过早切开,或艾灸,或误用温热之药,‎ 二、护理不当。或挤压磕碰,过早切开,或食用辛辣醇酒、鱼腥发物。‎ ‎【治疗】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内治:毒盛入血症: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积极治疗原发病灶。《金黄膏》‎ 二 内陷 ‎【概说】 ‎ 一、概念:除了疔疮之外的阳证疮疡的病理过程中,正气低下,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的全身性危重性证候。‎ 二:临床特点: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创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 二、 分类:火陷、干陷、虚陷。‎ ‎【病因病机】 ‎ ‎ 正气低下,火毒炽盛,失治误治或护理不当,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所成。‎ 一、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 二、 干陷:气血两虚,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 三、 虚陷:虽病邪已退,但气血大伤,脾肾虚衰,阴阳两竭。‎ ‎【诊断】 ‎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老年人或消渴病患者,有原发病灶存在。‎ 二、火陷:发于疽证1~2候。根脚散漫,疮顶不高,疮色紫暗,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全身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三、干陷:发于疽证2~3‎ 候。局部脓腐不畅,疮口中央溃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微痛。全身恶寒,神疲,少食,神昏谵语,苔黄腻,脉虚数。或体温反而不高,肢冷,小便频数,大便溏薄,苔灰腻,质淡,脉沉细。‎ 四、虚陷:发于4候。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脱,但脓水灰薄,新肉不生,光白板亮,状如镜面,不知疼痛。全身虚热不退,形神萎靡淡漠,饮食日减,舌淡红,脉沉细或虚大无力,并立即进入昏迷厥脱。‎ 五、预后:预后不佳。三者比较,火陷邪实为主,预后较好;干陷正虚邪实,预后居中;虚陷脾肾阳虚,阴阳两竭,预后最差。‎ ‎【治疗】 ‎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内治:‎ ‎1.邪盛热极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汤或紫雪散。‎ ‎2.正虚邪盛证: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清心安神。方用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减。‎ ‎4.阴伤胃败证:生津益胃,方用益胃汤加减。‎ 二、外治: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乳痈 一、概念:发生于乳腺组织的急性普通化脓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有时称作急性乳房炎。‎ 三、名词解释 ‎(一)内吹乳痈:妊娠期发生的乳痈称之 ‎(二)外吹乳痈:哺乳期发生的乳痈称之 ‎(三)不乳儿乳痈:非哺乳期和妊娠期发生的称之 ‎【病因病机】 ‎ 一、乳汁淤积:乳头破碎、乳头过小、内陷乳汁过多、乳儿患病等原因。 二、肝郁胃热 三、感受外邪 ‎【诊断】 ‎ 一、一般表现:好发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 二、局部表现 ‎(一)基本局部表现:初期,患侧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继而出现结块,并有明显的压痛,结块的皮肤变红、灼热,有持续的搏动性跳痛,结块中央变软,触之有波动感,脓肿已成熟。‎ ‎(二)乳房深部脓肿:(三)乳头溢脓(四)传囊乳痈 三、全身表现:本病有比较明显的热毒症状。‎ 四、合并症 ‎(一)脓毒败血症(二)乳房后位脓肿(三)乳漏 ‎【治疗】 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一、气滞热雍证: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方用瓜蒌牛蒡汤加减 热毒炽盛证: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用透脓散 正虚毒恋证:宜益气和营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 二、外治 ‎(一)初期:乳房轻柔按摩,并按阳证应用外用药。‎ ‎(二)成脓:切开排脓(注意切口的选择)‎ 第七节 乳癖 一、概念:是发生于乳房组织的慢性的非炎性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二、西医病名:乳腺增生病;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病。‎ 三、临床特点:好发于25~45岁的中年妇女;一侧或两侧乳房内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肿块;乳房周期性胀痛。多发于外上象限。‎ 外四、发病情况 ‎【病因病机】 ‎ 一、冲任不调,气、血、痰郁结于乳房所成。‎ 二、情志不畅,气、血、痰郁结于乳房所成。‎ ‎【诊断】 ‎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25~45的中年妇女;城市女性多于农村女性;社会经济教育程度高的妇女高于一般妇女。多位于外上象限 ‎(一)一侧或双侧乳房内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坚韧而不硬,表面光滑,大小不等,活动度好,可有压痛;形态可呈片块状、结节状、沙粒状、条索状等;肿块可在月经前期增大变硬,月经后期有所变软缩小。(二)乳房周期性胀痛。(三)乳头溢液。‎ 三、合并症:恶变。‎ ‎【治疗】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的,且质地坚硬,边缘不清,疑为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一、 内治:‎ 冲任失调证:宜调理冲任、行气活血,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开郁散 肝郁痰凝证: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 二、外治;一般情况下按阴证处理。‎ 第九节 乳核 一、概念:发生于乳房组织的良性肿瘤。‎ 二、西医病名:乳房纤维腺瘤。‎ 三、临床特点:符合良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 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气滞、痰凝、血淤结于乳房而成。‎ 二、冲任不调,气滞、痰凝、血淤结于乳房而成。‎ ‎【诊断】 ‎ 一、一般情况:多发生于20~25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多见于乳房的外上方。‎ 二、局部情况:常为单发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韧而不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不红不热不痛,生长速度缓慢,妊娠可使肿快增大。三、合并症:恶变。‎ ‎【治疗】 ‎ 一、 内治:‎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 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冲任不调证:调理冲任、行气活血,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合开郁散加减。‎ 二 外治:按阴证处理。‎ 第十一节 乳岩 一、概念:乳房部位的恶性肿瘤。‎ 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二、西医病名:乳癌;乳腺癌;乳房癌。‎ 三、临床类型:硬癌;湿疹样癌;炎性癌;胶样癌。‎ ‎【病因病机】‎ 一、情志不畅,气、血、痰郁结于乳房所成。‎ 二、冲任不调,气血痰郁结于乳房所成。‎ 三、素体正气不足,六淫邪毒内侵,蕴结于乳房而成。‎ 四、饮食损伤,脾胃失运,痰浊内生,结于乳中而成。‎ ‎【治疗】早期诊断是乳癌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后期调理中医药、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 一、内治:‎ 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方用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正虚毒盛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方用八珍汤加减。‎ 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方用人参养荣汤。‎ 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齿线上下解剖的比较 部位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组织 粘膜 皮肤 动脉供应 直肠上下动脉 肛管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入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 阴部内神经支配、疼痛敏感 淋巴回流 腹主动脉周围或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之。‎ 第二节 痔 二 概念: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结缔组织。‎ 一、内痔 一 概念:位于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形成的静脉团。‎ 二 病因病机:‎ ‎1、主要病因: (1)、风燥湿热四邪相合而成(2)、饮食失节(3)、起居失慎(4)、其他:长期便秘、泻痢日久、妊娠等 ‎2、总的病因病机:各种病因致使 气血不畅,淤血浊气下迫,气血阻滞,筋脉横解而成。‎ 三 诊断:‎ ‎(一)多发于3、7、11点,即母痔区。‎ ‎(二)症状:1、便血2、脱出3、肛周潮湿瘙痒4、便秘5、疼痛 ‎(三)体征:齿线以上球形、半球形充血性隆起,早期较小质软,色鲜红,后期较大,质较早期为硬,色略带灰白。‎ ‎(四)内痔分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便后可自行还纳。 ‎ 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 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四 治疗:‎ ‎(一)内治:‎ 1、 适应症:(1)Ⅰ、Ⅱ期内痔(2) 伴发嵌顿或继发感染(3) 属手术者,但年老体弱或有严重疾病,不能者。‎ ‎2、分型:‎ ‎(1)风伤肠络证: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方药:脏连丸加减 ‎(3)气滞血淤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淤 方药: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二)外治:适用于各期内痔。‎ ‎1、熏洗法:用银花甘草汤、苦参汤、五倍子汤,亦可用芒硝或马齿苋煎汤熏洗。‎ ‎2、外敷法:黄连膏、九华膏、五倍子膏、消痔膏 ‎3、塞药法:马应龙痔疮栓 ‎4、枯痔法:枯痔散、灰皂散 ‎(三)手术法 ‎1、注射法:‎ 分类:坏死枯脱法:硬化萎缩法 适应症:Ⅰ、Ⅱ、Ⅲ内痔;内痔兼有贫血;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症:外痔;内痔发炎、嵌顿性内痔;内痔伴高血压、肺结核、肝肾等疾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妇。‎ 药物:硬化萎缩剂(消痔灵注射液、4﹪—6﹪明矾液);坏死枯脱剂,(枯痔液、枯脱油)‎ 操作方法:‎ ‎2、结扎法:‎ ‎(1)贯穿结扎法 适应症;Ⅱ、Ⅲ期内痔 禁忌症:同注射法。‎ 操作方法:‎ ‎(2)分段结扎法:‎ 适应症:环状内痔 禁忌症:同注射法。‎ 操作方法:‎ ‎(3)胶圈套扎法:‎ 适应症:Ⅱ、Ⅲ内痔 ‎ 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禁忌症:同注射法。‎ 操作方法:‎ 二、外痔 ‎ ‎(一)概念:位于齿线以下,由直肠下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 或由直肠下静脉丛破裂血栓形成或反复发炎,使肛缘皮肤皱襞发生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 ‎(二)特点: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二 分类:‎ ‎(一)结缔组织外痔 ‎【概说】‎ ‎1、概念:由于炎症反复,使肛缘皮肤皱襞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 ‎【病因病机】‎ 肛裂,内痔反复脱垂,经产等导致湿热下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瘀结不散,日久形成。‎ ‎【诊断】‎ ‎(1)肛门边缘赘生皮瓣,逐渐增大,柔软无痛,有异物感。‎ ‎(2)赘生皮瓣如:生于6、12点,多由肛裂引起。生于3、7、11点,多伴内痔。呈花冠状、环状,多发生于经产妇。 ‎ ‎ 【治疗】‎ ‎(1)一般不需治疗。‎ ‎(2)外治:当感染水肿疼痛时,可用苦参汤熏洗,或外敷金黄膏、玉露膏、四黄膏。‎ ‎(3)手术:‎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 ‎【概说】‎ ‎1、概念:齿线以下直肠下静脉丛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病因病机】‎ 内痔痔核反复脱出;经产;各种病导致腹压长期升高,使静脉横解,瘀结不散。‎ ‎【诊断】‎ ‎(1)肛管齿线以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青紫色柔软肿块,便时或下蹲时更为明显。‎ ‎(2)一般不痛,仅有坠胀感或异物感,常伴有内痔。‎ ‎【治疗】‎ ‎(1)内治:一般不需内治。 ‎ ‎(2)外治:‎ ‎(3)手术:静脉丛剥离术术 ‎(三)血栓性外痔 ‎【概说】‎ ‎1、概念:直肠下静脉丛破裂,血积于肛缘皮下形成的血栓肿块。‎ ‎2、病因病机:‎ 内热血燥,或便时努责,或用力负重致肛缘直肠下静脉丛破裂。‎ ‎【诊断】‎ ‎(1)好发于3、9点处,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用力排便或剧烈运动后。‎ ‎(2)肛门周围突然疼痛,可见有暗紫色半圆形硬肿块,边界清楚,有明显触痛。‎ ‎【治疗】‎ ‎(1)内治:血热瘀结证(早期)—清热凉血、化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 ‎(2)外治: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熏洗,外敷消痔膏。‎ ‎(3)手术:‎ 第五节 肛痈 ‎(一)概念:‎ 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发病急、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二)西医病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二、病因病机 ‎1.外感风燥湿热;2.饮食所伤湿热下注;3.肺脾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4.肛门破损染毒。导致湿热蕴结,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成脓。‎ 三、诊断 ‎(一)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青壮年,决大部分来自肛窦炎、肛腺炎。‎ ‎(二)共同症状:肛门周围肿胀疼痛,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发热、倦怠、纳呆)‎ 四、治疗 ‎(一)内治:‎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 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除湿—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二)外治:‎ 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用: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成脓:切开引流 溃后:九一丹砂条引流后生肌散砂条。‎ 第六节 肛漏 ‎(一)概念:‎ 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病理性管道。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是肛痈后遗症。局部以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向直肠。‎ 二、病因病机 肛痈溃后,余毒未清,久不收口;‎ 肺肾亏虚,邪毒入侵,内生湿热,郁久腐肉成脓,溃后成漏。‎ ‎(四)分类:‎ ‎1、按瘘的管道数目分:单纯性肛瘘;复杂性肛瘘。 ‎ ‎2、按瘘管的位置高低分(以外括约肌深部化线为标准):高位肛瘘;低位肛瘘。‎ ‎3、第一、二种分法结合: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漏的分类 ‎①单纯性肛漏:指肛门旁皮肤仅有1个外口,直通人齿线上肛隐窝之内口者,称为完全漏,又叫内外漏;若只有外口下连漏管而无内口者,称为单口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漏管相通而无外口的,称 为单口内漏,又叫内盲漏。 ‎ ‎②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3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2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形如马蹄者,称为马蹄形肛漏。 ‎ ‎  1975年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制定了肛漏的统一分类标准,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为标志,漏管经过此线以上者为高位,在此线以下者为低位,其分类如下: ‎ ‎  1.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1个漏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 ‎  2.低位复杂性肛漏:漏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2个以上外口,或2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 ‎ ‎ 3.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1条管道,漏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 ‎  4.高位复杂性肛漏:有2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1个或2个以上内口者。‎ 高位肛瘘挂线疗法:以线代刀、边切边长、组织切开与修复同时进行,避免肛门失禁。。‎ 四、治疗 ‎(一)内治:‎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 正虚邪恋证—托里透脓—托里消毒饮 阴液亏损证—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 ‎(二)手术疗法:(1)挂线法:(2)切开法:(3)切开挂线法:‎ 第七节 肛裂 ‎(一)概念:‎ 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男易发6点女易发12点方向、以肛周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 二、病因病机:热结肠燥;阴虚津乏,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努责,使肛管皮肤裂伤。‎ ‎(四)分类:1、早期肛裂:2、陈旧性肛裂:‎ 四、治疗:肛裂的治疗原则为纠正便秘,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早期肛裂应丛通便着手,中断恶性循环,并可配合局部熏洗,敷药等;陈旧性肛裂以手术为主,辅以润肠通便,局部熏洗,敷药等。‎ ‎(一)内治:结合证型重在治疗便秘。‎ ‎1、热结肠燥证—清热凉血、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2、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通便—润肠汤合增液汤 ‎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 ‎(二)外治:1、熏洗坐浴2、敷药:3、封闭:‎ ‎(三)其他疗法:1、扩肛术:2、挂线术:3、肛裂侧切术:4、切开术:5、纵切横缝法:‎ 第九节 锁肛痔 ‎(一)概念:‎ 指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名。多发于40岁以上、临床以1、排便习惯的改变2、便血3、大便变形4、转移症状(局部浸润、淋巴、血运转移)5、恶病质 ‎(二)西医病名:肛管直肠癌 二、病因病机:‎ ‎1.正气亏虚2.情志不畅3.饮食不节、虫积所伤、久泻久痢4.息肉 以上各种病因导致湿热火毒瘀血乘虚结而为肿。‎ 五、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内治:‎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槐角地榆丸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四君子汤合增液汤 ‎(二)外治:‎ ‎1、外敷:未溃,阿魏膏;已溃,九华膏或黄连膏。‎ ‎2、灌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第九章 瘿 ‎(一)概念 :以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肿胀、结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即甲状腺疾病。‎ ‎ (二)分类:古代文献将瘿分为五种,激气瘿、肉瘿、石瘿、血瘿、筋瘿。‎ 二、脏腑经络关系:与任、督、肝、肾有一定的联系。‎ 三、病因病机:在水土不利、情志不畅、风温风火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气滞、血淤痰凝痰火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甲状腺疾病。‎ ‎(一)气滞:常由情志不畅、水土不利引起,是痰凝、血淤的病理基础。‎ ‎(二)痰凝:气机郁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三)血淤:气滞日久则血淤。‎ 气滞、痰凝、血淤多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形成甲状腺的结块。‎ ‎(四)痰火郁结:风温风火,或肝郁胃热,‎ ‎(五)冲任失调:是瘿的发病基础,多种因素引起。‎ ‎ 第二节 气 瘿 一 概念 :是以颈前结喉两侧对称性弥漫性肿大为特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因其漫肿柔软,症状与情绪有着明显关系,故称为气瘿。‎ 二 西医病名: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 三 发病情况:初起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若肿块进行性增大可出现压迫气管、食管、颈深部大静脉、喉返神经。‎ ‎【治疗】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一 内治:肝郁气滞证主以疏肝解郁,化痰消瘿。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 第三节 肉 瘿 ‎【概说】‎ 颈前结喉一侧或者两侧以单发性肿块为特征的良性肿瘤。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瘤、甲状腺囊肿。‎ ‎【病因病机】‎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忧思伤脾、最终气、痰、血结于颈前结喉侧而成。‎ ‎【治疗】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一 内治:‎ 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 外用药:用阳和解凝膏或回阳玉龙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外敷。‎ ‎ 第四节 石瘿 一 概念:甲状腺的恶性肿瘤,因肿块坚硬如石,故称之。甲状腺可摸到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受限,肿块固定。晚期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肿块浸润压迫症状二 西医病名:甲状腺癌。‎ ‎【病因病机】‎ 一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痰、血郁结于颈前结喉侧而成。‎ 二 也可由气瘿、肉瘿恶变而来。‎ ‎【鉴别诊断】‎ 结节型气瘿 肉瘿 石瘿 流行性地区性 有 无 无 弥漫性肿大 有 无 无 单发或多发 多发 单发 单发 生长速度 囊内出血可迅速增大 缓慢 迅速 硬度 较软 较软 坚硬如石 光滑度 光滑 光滑 高低不平 活动度 好 好 不好 疼痛 无 无 中期后有 转移扩散 无 无 有 恶病质 无 无 有 预后 好 好 不良 ‎【治疗】‎ 痰瘀互结证:解郁化痰、活血消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 瘀热伤阴证:和营养阴,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 第五节 瘿痈 一、概念:是发生于甲状腺的痈肿。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或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甲状腺肿胀、疼痛,质地坚硬,有压痛;疼痛可波及耳部、枕部,吞咽时加重;严重者可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化脓。可有发热、畏寒等,严重者则高热、寒战;病情轻者可无发热等症状。‎ 二、西医病名: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病机】气血瘀滞、郁而化热。‎ 一、风温、风火侵袭肺胃,并夹痰上攻,壅结于甲状腺而成痈肿。‎ 二、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化火,以至气、痰、火壅结于甲状腺而成痈肿。‎ ‎【治疗】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一、内治:‎ ‎(一)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散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夏枯草、元参、丹皮、石斛)‎ ‎(二)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汤(柴胡、防风、黄芩、栀子、牛蒡子、连翘、花粉、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甘草)加减,‎ 第十章 岩、瘤 ‎(一)岩 ‎1、概念:指体表的恶性肿瘤。其意思同癌等字,并通用。特点: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伴消瘦、恶病质,阻塞症状。。。‎ ‎(二)瘤 ‎1、概念:是淤血、痰滞、浊气停聚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包括了体表的良性肿瘤及骨骼的良性、恶性肿瘤。特点: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2、分类: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等。‎ 瘤与岩的区别:瘤主要是邪气偏胜,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抵抗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 ‎(二)常用内治法 ‎1、活血化淤法2、清热解毒法3、化痰散结法4、软坚散结法5、以毒攻毒法6、扶正固本法。‎ 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 寒痰凝聚证:温经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万灵丹加减。‎ 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活血散瘀汤加减。‎ 毒热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五味消毒饮。‎ 正虚邪实证: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 第二节 血瘤 一、概念;体表血络扩张,横纵丛集而形成的肿瘤。‎ 二、西医病名: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1.肾伏虚火2.心火妄动3.肝火燔灼4.脾不统血 ‎【诊断】‎ 一、毛细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月内即可发现,有的可在1年内甚至5年左右可自行缩小或消失;多见于各处皮肤,瘤体成暗红色,平坦或隆起,大小不等,小的如针帽,大的可延及脸的半边;压之褪色,抬手复原;生长缓慢,逐渐增大。‎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一)一般情况:好法于面颈部、四肢,病变多在皮下、粘摸下或肌肉内,少数可见于骨骼、肝、肾及胃肠等部位;瘤体多为单发;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随年龄增大。‎ ‎(二)局部表现:瘤体高出皮肤,柔软如海绵状,表浅者为红色、紫红色,深如肌肉呈正常皮色,有的稍有压缩性,成人患者偶可见瘤体的钙化结节(静脉结石)。‎ ‎(三)合并症:外伤可引起出血、溃疡。‎ 第三节 肉瘤 一、概念;有脂肪组织增生引起的良性肿瘤,引起肿如肉块故名肉瘤。注意与西医的“肉瘤”区别。‎ 二、西医病名:脂肪瘤。‎ ‎【诊断】‎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四肢、躯干,多单发。‎ 二、局部表现:肿块生长缓慢,质地柔软,或有囊性感,不伴有疼痛,皮色不变,界限清楚,呈分叶状。本病也可呈多发性。‎ ‎【治疗】‎ 一般不作处理。有症状者或影响生活、工作者应作局部切除。位于深部者容易恶变,应及时切除。‎ 第五节 肾岩 一、概念;是指阴茎部位的恶性肿瘤,因阴茎属肾,故名之。又称作肾岩翻花。‎ 二、西医病名:阴茎癌。‎ ‎【病因病机】1.湿浊瘀结2.火毒炽盛3.阴虚火旺 ‎【诊断】‎ 一、一般情况:好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有包茎或包皮过长的人。‎ 二、局部表现:初起,在包皮内面、冠状沟、龟头部位发现结节、乳头状肿物、红斑等,逐渐增大;日久包皮内有血性分泌物流出,肿块穿破包皮而成菜花状,分泌物恶臭,一直可至整个阴茎。可有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 三、全身表现:晚期可有恶病质。‎ ‎【治疗】‎ 一、内治 ‎(一)湿浊瘀结证:主要见于早期;治宜解毒祛湿,化痰散结,方用三妙丸合化坚二陈丸(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黄连、僵蚕)合消疬丸加减。‎ ‎(二)火毒炽盛证:肿块溃破,流液恶臭伴有其他热象者;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酌情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萆懈;局部坚硬者加用山甲、莪术等。‎ ‎(三)阴虚火旺证:后期,方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