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地理复习专题 中国地理 陕南地名由来
汉台:因刘邦行宫古汉台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跸汉台,筑坛拜将,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 明清代为汉中知府衙门驻地,解放后辟为博物馆。1996年,原汉中市改为区时,以“汉台”名之。 城固:城固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成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古代“成”“城”通假,南朝刘宋时加“土”于“成”,相延迄今。 洋县:据《汉中府志》载:“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其后改祥为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始置洋州,故址在今西乡东南20里处的祥河(今泾洋河)岸上。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洋州迁至今洋县县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降洋州为洋县。 西乡:由于张飞在西乡、镇巴一带立有赫赫战功,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刘备提张飞为车骑将军,后来借地寄封张飞为“西乡侯”(张飞原籍河北涿郡的西乡,当时在曹魏政权控制之下)。晋太康元年(二八一年),司马炎统一全国,才正式命名张飞之封地为西乡县,属汉中郡。 镇巴:镇巴原名定远。清嘉庆七年(1902)析西乡县南24地置厅,属陕西省汉中府辖。民国2年(1913)改名定远县;3年改镇巴县至今。寓意为“镇守巴山”。 南郑: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郑民南奔”说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宁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秋八月“丙戌,阶、文军乱,都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之”,翌年春正月丙午乱平,置宁羌卫于徽州。洪武三十年(1397)春正月“沔县寇起,诏耿炳文讨之”,“九月庚戌,汉、沔寇平”,遂命姜观在今县治——羊鹿坪筑城建署,迁宁羌卫于此。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立宁羌州,州卫并存。宁羌,盖亦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民国三十年(1941)12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民二吏字第4116号训令,批准将宁羌县改为“宁强县”,随文颁发新县印一枚,民国三十一年元月一日起生效。 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佛坪:历史上“佛坪”名字出现较晚,清道光五年(1825年),汉中府在这里设佛坪厅。厅是古代一个组织单位,低于县级。之所以要在这里设一个厅,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佛坪厅设立地方原名“佛爷坪”,据说在地里出土了两尊石佛,后简化叫佛坪。 略阳:略阳的古名甚丰,随着历代建置沿革,先后称过“沮县”、“武兴”、“顺政”、“兴州”、“沔州”等等。 至于略阳之名的由来,亦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至分为三类:一是光照说。据明代张良知《游灵岩寺记》载:“时过午, 即不见日,盖山高云障,此略阳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说。据嘉靖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三是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秦安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 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留坝:陕西省汉中市留坝的“留”原本是姓氏“刘”,因汉高祖刘邦将汉王城建于此地,故名“刘坝”。后来,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被封为“留侯”,并隐居紫柏山中,便更名为今天的留坝。 汉滨:在“汉滨”这个名称之前还有“金州”、“兴安”和“安康”等名称。汉滨区2000年改原县级安康市为汉滨区,以地处汉江之滨得名。 旬阳:旬阳因旬水得名。秦时设旬关,汉以旬关置旬阳县,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因“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改为旬阳县。 白河:白河在春秋时期称钖穴,秦代设钖县,西魏称丰利县.明成化十二年(1746年)设白河县,以境内白石河而得名。 平利: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西晋置上廉县,南朝宋为吉阳县,北朝名吉安县,隋改吉安为金川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而得名。据《陕西通志》:“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称为紫阳洞。县名本此。” 岚皋: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府、州、厅制,省以下改设道、县两级,于是砖坪厅遂改为砖坪县。民国六年(1917)公民王樾等人联名向上呈报请求更改县名,并陈述他们的理由:本县地处巴山老林,而山林中的雾气是“岚”,境内有一条长达八百里的河流,已定名为“岚河”;水边的高地是“皋”,二字合起来便是“岚皋”。 镇坪: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汉阴:西汉置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安康县,唐至德二年(757年)讳安禄山之“安”而改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名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石泉:石泉古属梁州、庸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 宁陕: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1936年县城迁到关口。 商州:从秦代时开始,当时商鞅被封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商县,附近还有一个上洛县,属于上洛郡,三国时两县合并,仍称商县。后来隋文帝把商县改为商洛县。元朝至元元年,成立商州。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商州市。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 洛南:洛南县原名雒南县,西晋置拒阳县,隋朝设洛南县,因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明因避光宗朱常洛讳改雒南县。雒字生辟,1964年复简改为洛南县。 丹凤:949年设县。因县城位于丹江之滨,凤凰山下,故名。 商南:明成化十三年 (1477) 置,属商州。治所在层峰驿 (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郭子章 《郡县释名》 陕西卷上: “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 十七年 (1481) 徙今商南县。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6年革命根据地由商雒县东部和卢雒县西南部析置,治峦庄 (今陕西丹凤县东北峦庄)。1947年3月裁撤。同年10月复置,移治沙坪 “今陕西商南县西北沙坪)。1948年5月徙赵川镇 (今商南县西南赵川镇)。7月收复商南城,县府迁入城内。 山阳: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为山阳县,意思是商山的向阳坡。 柞水:柞水县得名于1914年,那是撤孝义厅设孝义县一年后,由于与山西省孝义县重名而取名柞水之名改为柞水县的。那么,古柞水因何得名呢?现在的解释是“境内乾佑河古名 水,因两岸盛产柞木,易名柞水”。此特殊造字或许读音为“zha4”。但“盛产柞木,易名柞水”的解释显然不通,因为柞木的“柞”读“zuo4”。至于因何将zuo4木读为zha4木,由此又读成了“zha4水”,尚需考究。不管什么原因,柞水的“柞(zha4)”作为地名专用字音,被《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表明了国家对这一读音的认可。 镇安: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检司北置县,取名镇安,属西安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