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押题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押题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2020 年高考押题考试 文科数学 一、选择题 1.若集合  2 ,A y y x x R   ,  2,B x x x R   ,则 A B  ( ) A.  2 2x x   B.  0 2x x  C.  0x x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别求出集合 A 和集合 B ,再求交集即可. 【详解】解:    2 , 0A y y x x R y y     ,    2, 2 2B x x x R x       , A B   0 2x x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是基础题. 2.已知复数 z 满足     1 3i 1 i 3 iz    ,则 z 的共轭复数为( ) A. 1 i  B. 1 i C. 1 i  D. 1 i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化     1 3i 1 i 3 iz    为   1 i 3 i 1 3iz    ,再利用复数的乘除法运算计算即可. 【详解】解:由题知          1 i 3 i 2 4 1 32 4 10 10= = = 11 3i 1 3 1 3 1 3 10 i ii iz ii i i             , 所以 z 的共轭复数为 1 i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乘除法运算,共轭复数的概念,是考查数学运算能力,是基础题. 3.已知 3 2a  , 1 2 1log 3b  , 1 31 3c      ,则( ) - 2 - A. b a c  B. c a b  C. c b a  D. a b c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比较和 0,1 的大小,易比较出 c 最小, ,a b 再进行同底对数变形比较真数的大小即可. 【详解】由已知可得: 3 2 1 2 3 1log2 2a       , 1 2 11 log 3b  , 1 310 3 1c        只需比较 3 21 2      和 1 3 的大小即可,同时平方 3 21 1 2 3           ,所以 a b 所以 c a b 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指对数比较大小,一般先和 0,1 比较缩小比较范围,再同底变化或者通过 图像判断等,属于较易题目. 4.函数    2 3cos 2 cos x x f x x x          的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简函数表达式得   2 sin cos x xf x x x   ,然后利用特殊值法和排除法得到答案. - 3 - 【详解】解:    2 2 3cos sin2 cos cos x x x xf x x x x x            , xR ,   2 2 sin sin ( )cos cos x x x xf x f xx x x x          ,  ( )f x 为奇函数,排除 A 选项,  当 2x  时, 2 2 1 2 42( ) 12 4 f          ,选项 B ,C 排除, 故选: D . 【点睛】此类题目多采用特殊值法,结合奇偶性、单调性得出答案,选特殊值时应该选具有 区分度的特殊值和好计算的特殊值. 5.本周日下午 1 点至 6 点学校游泳馆照常开放,甲、乙两人计划前去游泳,其中甲连续游泳 2 小时,乙连续游泳 3 小时.假设这两人各自随机到达游泳馆,则下午 5 点钟时甲、乙两人都 在游泳馆游泳的概率是( ) A. 1 2 B. 1 3 C. 1 6 D. 1 8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出甲乙到达的时刻,求出满足条件的不等式组,作出对应的平面区域,利用几何概型的概 率公式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 据题意,甲、乙应分别在下午 4 点、3 点之前到达图书馆,设甲、乙到达图书馆 的时间分别为 x , y ,则应满足 1 4 1 3 x y      ,如图,所对应的矩形 ABCD 区域的面积为6,下 午 5 钟点时,甲、乙两人都在自习,则应满足 3 4 2 3 x y      ,所对应的正方形CEFG 区域的面 积为1,故 1 6P  . - 4 -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几何概型的概率的计算,求出对应的区域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若平面向量 a 与 b 的夹角为 60°, 6a  ,   2 3 72a b a b       ,则向量 b 的模为 ( ) A. 2 B. 4 C. 6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向量数量积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解:     2 22 22 3 6 cos60 6 72a b a b a a b b a a b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因为 6a  ,所以 2 36 6 cos60 6 72b b      整理得: 2 2 36=0b b   ,解得: =4b  或 9 2b   (舍),故 =4b 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数量积,是基础题. 7.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快递行业近几年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我国已经成为快递大国, 快递业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下图是 2015 年—2019 年,我国对快递行业发展的 统计图.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 - 5 - A. 从 2015 到 2019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B. 2016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最快 C. 从 2016 到 2019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连续上升 D. 从 2016 到 2019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逐年放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以结合图像判断出 A 正确,然后求出从 2016 到 2019 年每一年的快递业务量增长 率,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结合图像易知,我国快递业务量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A 正确, 2016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率为 312.8 206.7 100 51206.7 - 椿 % %; 2017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率为 400.6 312.8 100 28312.8 - 椿 % %; 2018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率为 507.1 400.6 100 27400.6 - 椿 % %; 2019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率为 635.2 507.1 100 25507.1 - 椿 % %; 故 2016 年的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最快,B 正确, 从 2016 到 2019 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逐年放缓,C 错误,D 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增长率的理解,能否从题意中找出需要的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 键,考查计算能力,是简单题. 8.在锐角 ABC 中,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若 cos cos 2 3sin 3sin B C A b c C   , cos 3sin 2B B  ,则 a c 的取值范围是( ) - 6 - A. 3 , 32      B. 3 , 32      C. 3 , 32       D. 3 , 32   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已知结合正弦定理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化简 cos cos 2 3sin 3sin B C A b c C   求出 b ,由 cos 3sin 2B B  结合 2 2sin cos 1B B  ,求得sin ,cosB B ,从而求出 B 的值,再由正 弦定理将 ,a c 结合 ,A C 关系,转化为C (或 A )角的三角函数,注意求出角的范围,再用 三角恒等变换求出范围. 【详解】由 cos cos 2 3sin 3sin B C A b c C   可得: cos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 B b C C B B C bc b C    sin 2 3sin sin 3sin B C A b C C   ,∴ 3 2b  . 1 3cos 3sin 2 cos sin2 2B B B B        2sin 26B       , 2 6 6 3B     ∴ 6 2B    , 3B  , 1sin b B  , ∴ 2 3A C   ,又 20 3 2C A     , 0 2A   ,∴ 6 2A   , 2sin sin sin sin 3a c A C A A         3 3sin cos 3sin2 2 6A A A        , ∵ 6 2A   ,∴ 2 3 6 3A     , - 7 - ∴ 3 3sin 32 6A       .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定理边角互化,考查利用三角恒等变换,以及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的应用,解题中要注意角的范围,属于中档题. 9.《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商功》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粟 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两丈.问积及为粟几何?”其意思为“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 它底圆周长为 12 丈,高为 2 丈,问它的体积和堆放的粟各为多少?”如图所示,主人欲卖掉 该堆粟,已知圆周率约为 3,一斛等于 2700 立方寸,一斛粟米卖 540 钱,一两银子 1000 钱, 则主人欲卖得银子(单位换算:1 立方丈= 610 立方寸)( ) A. 800 两 B. 1600 两 C. 2400 两 D. 3200 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它的体积,在根据题意计算即可. 【详解】解:由底圆周长为 12 丈,圆周率约为 3 得底面半径为: 2r = 丈,该堆粟的体积为: 21 1 83 3V Sh r h      立方丈,故共有 68 10 立方寸, 故主人欲卖得银子为: 68 10 2700 540 1000=1600    两.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计算,考查数学文化的相关,是中档题. 10.设 A , B 为双曲线   2 2 2 2 0x y a b     同一条渐近线上的两个不同的点,若向量  0,2n  , 3AB  且 1AB n n      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8 - A. 2 或 3 2 4 B. 3 或 3 2 4 C. 2 5 3 D. 3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得 1 1cos , 3 AB n AB nAB n nAB n AB               , ∴ 2 2sin , 3AB n   . ①当双曲线的焦点在 x 轴上时,其渐近线方程为 by xa   ,即 0bx ay  , ∴点(0,2)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 2 2 4 2sin , 3 ad n AB n a b      , 整理得 2 2 1 8 b a  , ∴ 2 2 1 3 21 1 8 4 c be a a       . ②当双曲线的焦点在 y 轴上时,其渐近线方程为 0ax by  , ∴点(0,2)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 2 2 4 2sin , 3 bd n AB n a b       , 整理得 2 2 8b a  , ∴ 2 21 1 8 3c be a a       . 综上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 2 4 或 3.选 B. 点睛: (1)解答本题时要读懂题意,结合 1AB n n       可得向量 AB 与 n 夹角的正弦值,进而得到点 (0,2)到渐近线的距离,这是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再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 - 9 - 2 2 2 4 2 3 b a b   ,变形后根据定义可得双曲线的离心率. (2)求双曲线的离心率时,将提供的双曲线的几何关系转化为关于双曲线基本量 , ,a b c 的方 程或不等式,利用 2 2 2b c a  和 ce a  转化为关于 e 的方程或不等式,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 求得离心率的值或取值范围. 11.已知  f x 的定义城为 0,  ,  f x 为 ( )f x 的导函数,且满足    f x xf x  ,则不 等式      22 2 4f x x f x    的解集是( ) A.  0,3 B.  2,3 C.  3, D. 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由     0f x xf x  坐标结构特点想到构造函数  y xf x 并得到其单调性,再对      22 2 4f x x f x    两边同乘 2x  ,得到       2 22 2 4 4x f x x f x     , 结合  y xf x 单调性可得不等式 22 4x x   ,解出答案. 【详解】解:构造函数  y xf x 则     0y f x xf x   所以  y xf x 在 0,  上单调递减 又因为      22 2 4f x x f x    所以        2 22 2 4 4x f x x f x     所以 22 4x x   解得 3x  或 2x   (舍) 所以不等式      21 1 1f x x f x    的解集是 3, 故选:C 【点睛】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构造函数解不等式,属于难题.联系已知条件和结论, 构造辅助函数是高中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解题中若遇到有关不等式、方程及最值之类问 - 10 - 题,设法建立起目标函数,并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问题, 常可使问题变得明了,准确构造出符合题意的函数是解题的关键;解这类不等式的关键点也 是难点就是构造合适的函数,构造函数时往往从两方面着手:①根据导函数的“形状”变换 不等式“形状”;②若是选择题,可根据选项的共性归纳构造恰当的函数. 12.将函数 ( ) cosf x x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 5 6  个单位长度,在把所得函数图象的横坐标变为 原来的 1  ( 0)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 )g x 的图象,若函数 ( )g x 在 3( , )2 2   上没有 零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2 8(0, ] [ , ]9 3 9 B. 2(0, ]9 C. 2 8(0, ] [ ,1]9 9 D. (0,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 y=Acos(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求得 g(x)的解析式,根据定义域求出 5 6x   的 范围,再利用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得ω的取值范围. 【详解】函数 ( ) cosf x x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 5 6  个单位长度, 可得 5cos 6y x      的图象, 再将图象上每个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 0) 倍(纵坐标不变), 得到函数 5( ) cos 6g x x      的图象, ∴周期 2T   , 若函数 ( )g x 在 3( , )2 2   上没有零点, ∴ 5 5 3 5 2 6 6 2 6x         , ∴ 3 5 5 2 6 2 6 2 T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 ,解得0 1  , - 11 - 又 5 2 2 6 3 5 2 2 6 k k               ,解得 3 4 1 2 3 2 3k     , 当 k=0 时,解 2 8 3 9   , 当 k=-1 时, 0 1  ,可得 20 9   ,   2 2 8(0, ] [ , ]9 3 9 .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 y=Acos(ωx+φ)的图象变换及零点问题,此类问题通常采用数形结 合思想,构建不等关系式,求解可得,属于较难题. 二、填空题 13.已知实数 x , y 满足约束条件 0 1 0 1 0 y x x y y          ,则 3 1z x y   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 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可行域,如下图阴影部分,当目标函数过点 A 时, z 取得最大值,求解 即可. 【详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可行域,如下图阴影部分, 联立 1 0 1 0 y x y       ,可得  2, 1A  , 目标函数可化为 3 1y x z    , 当目标函数过点 A 时, z 取得最大值, max 3 2 1 1 6z      . 故答案为:6. - 12 - 【点睛】本题考查线性规划,考查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4.若数列{an}满足 a1=2,an+1 1 1 n n a a   ,a2020=_____. 【答案】 1 3 【解析】 【分析】 分别求出 2 3 4 5, , ,a a a a ,得到数列 na 是周期为 4 的数列,利用周期性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数列 na 满足 1 2a  , 1 1 1 n n n aa a   ,  1 2 1 1 31 aa a    ,同理可得:  3 3 1 1 1 3 2a      , 4 1 1 12 1 31 2 a          , 5 1 13 211 3 a     , … 数列 na 是周期为 4 的数列, - 13 - 又 2020=505×4, 2020 4 1 3a a  , 故答案为: 1 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属于基础题.已知数列的前几项,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常用的方法有: (1)通过观察、分析、联想、比较,发现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2)如果关系不明显,可以将该数列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分解等,将规律呈现出来, 便于找出通项公式; (3)正负号间隔的用 1 n 或  11 n 来调整; (4)若项中出现分式,则要分子分母分别找通项,同时要注意分子分母的关系; (5)分别观察奇数项与偶数项的的变化规律,可用分段函数的形式写出通项公式. 15.若 4 2x   ,则函数 32tan 2 tany 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 16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二倍角正切公式化简,取倒数转化为关于 2 1 tan x 的一元二次函数,再根据二次函数性 质求最值,即得结果. 【详解】解: , tan 14 2x x    Q 4 3 2 2 2tan 4tan2 tan1 tan 1 tan x xy xx x       . 4 2 1 1 1( )4 tan tan 1 y x x    令 2 1 tant x  ,则 (0,1)t  2 21 1 1 1 1( ) [( ) ]4 4 2 4t t ty       . 当 1 2t  时, 1 y 最小值为 1 16  , 1 1 0, 1616 yy       . 即 y 的最大值为 16 - 14 - 故答案为: 16 【点睛】本题考查二倍角正切公式、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 题. 16.菱形 ABCD 边长为 3, 60BAD   ,将 BCD 沿对角线 BD 翻折使得二面角C BD A  的大小为 120°,已知 A 、 B 、C 、 D 四点在同一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等于______. 【答案】 21 【解析】 【分析】 利用三棱锥外接球球心与底面三角形外心的连线垂直于底面,作出 ABD△ , BCD 的外心 1O , 2O ,三棱锥 C ABD 的外接球球心 O ,利用 ABD△ , BCD 均为等边三角形得到 1 2 1 3O E O E AE  , 1 2 3AO AE ,由 120AEC   得到 60  AEO ,从而求出 1OO , 进而求出外接球半径,得出答案. 【详解】如图, E 为 BD 的中点, 1O , 2O 分别为 ABD△ , BCD 的外心,O 为三棱锥 C ABD 的外接球 球心,  菱形 ABCD 边长为 3, 60BAD  ,  AEC 为二面角C BD A  的平面角, 故 120AEC   , 2 2 3 3 2AE CE AB BE    , 1 2 1 3 3 2O E O E AE   , 1 2 33AO AE  , 1 2,△ △OO E OO E 均为直角三角形, 1 2= =90  OO E OO E - 15 - 1 2O E O E ,OE OE 所以 1 2△ △OO E OO E ,所以 = 60   AEO CEO 由 1 1 tan OOAEO O E   ,  1 1 3 3tan tan 602 2     OO O E AEO ,  2 2 2 2 1 1 21 4R AO AO OO    , 球的表面积为 24 21S R   , 故答案为: 21 . 【点睛】此题关键是作出图形,找到外接球球心位置,要利用好“外接球球心与底面三角形 外心的连线垂直于底面”这个性质. 三、解答题 (一)必考题 17.在数列 na , nb 中, 1n na b n   , 1n nb a   . (1)证明:数列 3n na b 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 3 2 n n n a b    的前 n 项和 nS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12n n nS   . 【解析】 【分析】 (1)可将 1n nb a   代入 1n na b n   ,计算可得数列  na 的通项公式,然后根据 1n nb a   可得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即可计算出数列 3n na b 的通项公式,再根据定义 法可证明数列 3n na b 是等差数列; (2)先根据(1)的结果计算出数列 3 2 n n n a b    的通项公式,然后利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出前 n - 16 - 项和 nS . 【详解】(1)证明:由题意,将 1n nb a   代入 1n na b n   , 可得 1 1n na a n     ,即 2 2na n  , ∴ 2 2n na  ,∴ 21 12 2n n n nb a         , ∴ 2 33 12 2n n n na b n     . ∵      1 13 3 1 1 1 1n n n na b a b n n           , ∴数列 3n na b 是以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由(1)知, 3 1 2 2 n n n n a b n  , 则 2 0 1 1 2 2 2n n nS     , 2 3 1 1 0 1 1 2 2 2 2n n nS      , 两式相减, 得 1 2 3 1 1 1 111 1 1 1 1 14 2 12 2 2 2 2 21 2 n n n n n n nS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2 2 2 2 2n n n n n          , 所以 1 12n n nS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求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证明,以及运用错位相减法求和的问题, 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8.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2 4AB AD  , 3PD BD AD  ,且 PD  底面 ABCD . - 17 - (1)证明: BC ⊥平面 PBD ; (2)若Q 为 PC 的中点,求三棱锥 A PBQ 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2. 【解析】 【分析】 (1)通过条件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得 AD BD ,再利用底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BC BD ,再根据 PD  平面 ABCD 求得 PD BC ,即可证明 BC ⊥平面 PBD . (2)利用三棱 A PBQ 的积和三棱锥 A QBC 的积相等,将体积转化即可。 【详解】(1)证明:∵ 2 2 2AD BD AB  ,∴ AD BD , ∵ //AD BC ,∴ BC BD .又∵ PD  底面 ABCD , ∴ PD BC .∵ PD BD D  ,∴ BC ⊥平面 PBD . (2)三棱锥 A PBQ 的体积 A PBQV  与三棱锥 A QBC 的体积相等, 而 1 1 1 1 2 2 3 2 3 22 2 3 2A QBC Q ABC P ABCV V V               . 所以三棱锥 A PBQ 的体积 2A PBQV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等体积公式的应用.涉及几何体,特 别是棱锥的体积计算问题,一般要进行转化,变换顶点后,有时还需要利用等底等高转换, 还可以利用直线上的点为中点或三等分点再进行顶点变换,从而求出几何体的体积. 19.2020 年寒假是特殊的寒假,因为疫情全体上在线学习,为了研究上学习的情况,某上随机 抽取 100 名学生对于线上教育进行调查,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之比为3:2 ,其中男生有 50 人表示对线上教育满意,女生中有 15 名表示对线上教育不满意 (1)完成 2 2 列联表,并回答能否有 99%的把握认为对“线上教育是否满意与性别有关”; - 18 - 满意 不满意 总计 男生 女生 合计 100 (2)从被调查的对线上教育满意的学生中,利用分层抽样抽取 9 名学生,再从这 9 名学生中 抽取 2 名学生,介绍线上学习的经验,求抽取的两名学生中恰有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的概率. 参考公式:附:        2 2 n ad bcK a b c d a c b d       2P K k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k 2.072 2.706 3.842 5.024 6.635 7.879 10.828 【答案】(1)列联表见解析,没有 99%的把握认为对“线上教育是否满意与性别有关”;(2) 1 2 . 【解析】 【分析】 (1)根据男女生的人数之比为 3:2,以及总人数 100 人,可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即可完成 2 2 列联表,并根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求出 2K 的观测值,对照临界值表,即可判断是否有 把握. (2)利用分层抽样可得,男生 6 人,女生 3 人,列出抽取 2 人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恰好抽取到 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情况,由古典概型即可求出概率. 【详解】(1)列联表如下: 满意 不满意 总计 - 19 - 男生 50 10 60 女生 25 15 40 合计 75 25 100  2 2 100 50 15 10 25 100 250000 50 5.556 6.63560 40 75 25 2400 75 25 9K             所以没有 99%的把握认为对“线上教育是否满意与性别有关”. (2)由题知,从对线上教育满意的 75 人中,分层抽样抽取 9 人, 则 9 人中,男生人数为: 950 675   人,设 1A , 2A , 3A , 4A , 5A , 6A , 女生人数为: 925 375   人,设为 1B , 2B , 3B ,则 9 人中再抽取 2 人,有以下情况: 1 2A A , 1 3A A , 41A A , 1 5A A , 1 6A A , 2 3A A , 2 4A A , 2 5A A , 2 6A A , 3 4A A , 3 5A A , 3 6A A , 4 5A A , 4 6A A , 5 6A A , 1 1A B , 1 2A B , 1 3A B , 2 1A B , 2 2A B , 2 3A B , 3 1A B , 3 2A B , 3 3A B , 4 1A B , 4 2A B , 4 3A B , 5 1A B , 5 2A B , 5 3A B , 6 1A B , 6 2A B , 6 3A B , 1 2B B , 1 3B B , 2 3B B ,共有 36 种,其中恰好抽取到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共有 18 种, 所以 9 人中抽取 2 人,抽到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概率为: 18 3 1 26p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的初步运用、分层抽样和古典概型,考查了数学 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一般题目. 20.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M a ba b     经过点  0, 2A  ,离心率为 3 3 (1)求椭圆 M 的方程; (2)经过点  0,1E 且斜率存在的直线l 交椭圆于 Q 、 N 两点,点 B 与点 Q 关于坐标原点对 称.连接 AB , AN .是否存在实数  ,使得对任意直线l ,都有 AN ABk k 成立?若存在, 求出 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20 - 【答案】(1) 2 2 16 4 x y  ;(2) 3  .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 2b  ,根据离心率和 , ,a b c 的等量关系可求得 ,a c ,从而确定椭圆方程. (2)设直线l 方程为 1y kx  ,直线l 与椭圆联立,设  1 1,Q x y ,  2 2,N x y ,  1 1,B x y  , 利用韦达定理和斜率公式计算可得 AQ ANk k 和 AQ ABk k ,从而可得所求  值. 【详解】(1)由题意可知 2b  , 3 3 ce a   , 又 2 2 2a c b  ,得 6a  , 2c  , 所以椭圆 M 的方程为 2 2 16 4 x y  . (2)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1y kx  , 联立 2 2 1 16 4 y kx x y     ,可得 2 22 3 6 9 0k x kx    , 设  1 1,Q x y ,  2 2,N x y ,则有 1 2 2 6 2 3 kx x k     , 1 2 2 9 2 3x x k    ,因为 1 1 2 AQ yk x  , 2 2 2 AN yk x  , 所以  2 1 2 1 21 2 1 2 1 2 3 92 2 AQ AN k x x k x xy yk k x x x x        2 2 22 2 3 2k k k      ,又因为点 B 与点 Q 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  1 1,B x y  ,即 1 1 2 AB yk x    , 则有 2 1 1 1 2 1 1 1 2 2 4 AQ AB y y yk k x x x         , 由点Q 在椭圆 2 2 : 16 4 x yC   上,得 2 2 1 1 24 3y x  , - 21 - 所以 2 3AQ ABk k   ,所以 2 32 3 AQ ANAN AB AQ AB k kk k k k      , 即 3AN ABk k ,所以存在实数 3  ,使 AN ABk k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标准方程的求解,考查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和韦达定理以及斜率公式 的应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1.函数   sinxf x e x ax   . (1)若 0x  为  f x 的极值点,求实数 a ; (2)若   1f x  在 0, 上恒成立,求实数 a 的范围. 【答案】(1)-2(2) 2,  【解析】 【分析】 (1)求得函数的导数,根据   00 cos0 0f e a     ,求得 2a   ,验证即可求解; (2)由(1)知  0,x  时,  f x 为增函数,根据 2 0a   和 2 0a   分类讨论,结合 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即可求解. 【详解】(1)由题意,函数   sinxf x e x ax   ,可得   cosxf x e x a    , 令   00 cos0 0f e a     ,解得 2a   , 当 2a   时   2xf x e sinx x   ,   cos 2xf x e x    , 当 0x  时, 0 1xe  ,   cos 2 0xf x e x     ; 当 0x  时,令     cos 2xg x f x e x    ,   sin 0xg x e x    , 即  g x 为增函数,     00 cos0 2 0g x g e     ,   0f x  , 综上 0x  时,   0f x  ; 0x  时,   0f x  , 2a   时, 0x  为  f x 的极值点. (2)因为   00 sin0 0 1f e a     ,   00 cos0 2f e a a      ; - 22 - 由(1)知  0,x  时,  f x 为增函数, 当 2 0a   ,即 2a   时,    0 2 0f x f a     ,  f x 为增函数,    0 1f x f   ,即   1f x  在 0, 上恒成立 当 2 0a   ,即 2a   时,  0 2 0f a    , 2 4a  ,  ln 2 0a  因为         ln 2ln 2 cos 2 cos 2 0af a e a a a a            0 0,x   ,使  0 0f x  , 当  0 ,x x  ,  0 0f x  ,  f x 为增函数; 当  00,x x  0 0f x  ,  f x 为减函数,    0 0 1f x f   ,与   1f x  在 0, 上恒成立相矛盾, 2  a 不成立 综上 2a   时,   1f x  在 0, 上恒成立. 所以,实数 a 的范围是 2,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导数在函数中的综合应用,以及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着重考查了转化 与化归思想、逻辑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对于恒成立问题,通常要构造新函数,利用导数研 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值,进而得出相应的含参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也可 分离变量,构造新函数,直接把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二)选考题 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sin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0    ), 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 12 3 sin    . (1)求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点 M 的坐标为 1,0 ,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 A , B 两点,求 1 1 MA MB  的值. 【答案】(1) 2 2 14 3 x y  ; (2) 4 3 【解析】 - 23 - 【分析】 (1) 由 2 2 12 3 sin    得 2 2 23 sin 12    ,把 2 2 2x y   , sin y   代入上式即可. (2) 将 1 cos sin x t y t       代入 2 24 12x y  中,得 1 2 2 6cos 3 sint t      , 1 2 2 9 03 sint t    , 1 2 1 2 1 2 1 2 1 1 MA MB t t t t MA MB MA MB t t t t       , 把 1 2 2 6cos 3 sint t      , 1 2 2 9 03 sint t    代入上式即可. 【详解】解:(1)曲线 2 2 12 3 sin    ,即 2 2 23 sin 12    , 由于 2 2 2x y   , sin y   , 所以 2 23 4 12x y  ,即 2 2 14 3 x y  . (2)将 1 cos sin x t y t       代入 2 24 12x y  中, 得 2 23 sin 6 cos 9 0t t     ,  2 236cos 36 3 sin 0      ,设两根分别为 1t , 2t ,则 1 2 2 6cos 3 sint t      , 1 2 2 9 03 sint t    , ∴ 1 2 1 2 1 2 1 2 1 1 MA MB t t t t MA MB MA MB t t t t       ,     2 2 1 2 1 2 1 2 22 2 2 6cos 36 1444 3 sin 3 sin 3 sin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2 12 3 sin   . 所以 21 2 1 2 2 12 1 1 43 sin 9 3 3 sin t t MA MB t t         . 【点睛】考查把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利用直线方程中t 的几何意义求与两根之和、 之积有关的式子的值,中档题. - 24 - 23.已知函数 ( ) | 4| |1 |f x x x    , xR . (1)解不等式: ( ) 5f x  ; (2)记 ( )f x 的最小值为 M ,若实数 a ,b 满足 2 2a b M  ,试证明: 2 2 1 1 2 2 1 3a b    . 【答案】(1) | 0 5x x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先将 ( )f x 化为分段函数形式,然后根据 ( ) 5f x „ ,分别解不等式即可; (2)由(1)可得 min( ) 3f x M  ,从而得到 2 2 3a b 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 2 2 1 1 2 1a b   的 最小值. 【详解】(1) ( ) | 4| |1 |f x x x    2 5, 4 3,1 4 2 5, 1 x x x x x        „ „ . ( ) 5f x „ , 2 5 5 4 x x    „ 或1 4x„ „ 或 2 5 5 1 x x     „ , 4 5x  „ 或1 4x„ „ 或 0 1x „ , 0 5x „ „ , 不等式的解集为{ | 0 5}x x„ „ ; (2)因为 ( ) | 4| |1 | | ( 4) (1 ) | 3f x x x x x         (当且仅当1 4x  等号成立), 所以 ( )f x 的最小值 3M  ,即 2 2 3a b  , 所以    2 2 2 2 2 2 1 1 1 1 12 12 1 2 1 6a ba b a b   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12 2 1 6 b a a b          2 2 2 2 1 2 1(2 2 )2 1 6 b a a b       2 3  (当且仅当 2 1a  , 2 2b  等号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属于中档题. - 25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