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古代诗歌阅读”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练(一)-(三) 专题过关练(一)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 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 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 心理状态。 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 又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 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 贞节操。 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 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 肤之势。 E.全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挑灯看剑、孤馆梦、故 乡心、梧桐语,各种积淀深厚的意象唤起曾经熟悉的心理响应。 解析:选 BD B 项,“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应为“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 D 项,“由写景转入抒情”错误,应是“由抒情转入写景”。 (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万叶”“一灯”对仗工整,秋风中万叶飘摇,夜雨中一盏昏灯渲染出一种孤寂 冷清的气氛,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切与难禁归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乌 夜 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 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 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 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 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 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 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 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选 BC B 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 项,“稍 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 答: 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②化用 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 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 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 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 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 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 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 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 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 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 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 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实际上却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解析:选 BD B 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 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 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 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 同? 答: 答案: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 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 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 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 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 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 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 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 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 CE C 项,“‘夜’字境界阔大”应为“‘天’字境界阔大”;E 项,“明快 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 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 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 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实虚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 情怀。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解析:选 AE A 项,“实虚对比”应为“虚实对比”;E 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 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 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 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 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词)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 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 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 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 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 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 露出际此乱世,对韩十四的前途渺茫的担忧。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 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 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 DE D 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 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 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 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 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 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 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 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 人的惜别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 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 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 好辞。 C.“飞雪似杨花”侧面烘托宋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乐景写哀情, 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D.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 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 窗纱,扑入襟怀。 E.词的结尾三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 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解析:选 CE C 项,“飞雪似杨花”应为正面烘托。E 项,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 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 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 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 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 得婉曲动人。 专题过关练(二)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①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②两诗写作之时, 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 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 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 切。 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解析:选 AB A 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B 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 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答: 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 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 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 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 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②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 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 飘零无定。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 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 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 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 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解析:选 CD C 项,不是“正面”,而应是“侧面”;D 项,“不包含其他情感”错误, 还有对朝廷不能重用少年的不平。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答: 答案:“转蓬飞不息”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 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 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 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 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 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 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 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 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 由自在、行为狂放不羁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 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选 AB C 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 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D 项,“行为狂放不羁”错,这里只能说成 是“行动无拘无束”。E 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 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 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 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 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 水。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 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 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 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 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 AC A 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 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 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 14 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 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 游子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这一联 14 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 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 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 氛,令人触目伤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被试出塞 沈佺期 十年通大汗,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尘①损汉兵②。 [注] ①胡尘:借异族入侵的骑兵扬起的尘土,代指入侵者。②汉兵:唐王朝的军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十年”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万里”则极言距离之远。 B.故垒之旁,饥乌哀啼,从侧面渲染出边塞条件之恶劣。 C.一个“恋”字,透露出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汉兵”指唐军,“损”字揭示了战事之激烈,伤亡之惨重。 E.这是一首边塞诗,在苍凉哀伤中也充溢着昂扬的战斗豪情。 解析:选 CE C 项,不是思恋家乡,而是写出边城的凄凉空寂;E 项,“昂扬的战斗豪 情”错,诗中无昂扬的战斗豪情。 (2)颔联“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 答案:①构思妙:将天空中的“日”“云”和地上的“戈剑”“旆旌”组合,天地相连, 境界阔达,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 ②用词妙:“生”一方面写出戈剑寒光四射,另一方面也表明将士持戈待旦,渲染了紧 张的氛围;“拂”写出阴云低垂,战旗猎猎的景象,显压抑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 悲 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 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 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 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 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 BD B 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 项,“出 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 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 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概括即可。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 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 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 蛙声。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选 AD A 项,“暮春”应为“夏季”;D 项,“闲适恬淡”不正确,应为“焦躁 而期待”。 (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仔细品读这首诗的后三句,先归纳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结合后三句逐一 分析。 答案: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 “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 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 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 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 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 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 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 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 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 无月的遗憾;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解析:选 CE C 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E 项,“反衬”不正确, 应为对比。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 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作者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 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 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9.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作者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 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 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 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 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E.这首词既用激愤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却又能从这无法挣脱的 束缚中求得超脱的道理。 解析:选 AE A 项,“心中怅恨……无数英雄”不准确,这里只是诗人“面对此景”的 慨叹,谈不上“怅恨”;E 项,“激愤的笔触”有误,应为“哀怨的笔触”。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中所塑造的作者的形象,由此解读词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结合全 词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消沉,哪里是催人感奋。 答案: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 寡欢。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开头讲不再怨天公,接着说要饮酒浩歌, 最后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豪迈旷达。 专题过关练(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 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 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 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 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 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 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 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 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 AC B 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 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 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E 项,“轻松自然”不 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做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 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 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 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阕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阕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 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 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E.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 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选 BC B 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C 项,“刻意围绕”不正 确,上阕虽写惜春,但未着“春”字。 (2)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答: 解析:认真品读上阕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 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 新奇。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 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 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解析:选 AE B 项,写出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特点的不是“落”字,而是“涵”字。C 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 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D 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 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 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 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 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 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 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shèn)虚, 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写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云”与“路”并写,表现了路的高 峻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选 AD B 项,“淡淡的忧伤”错,应为“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C 项,“孤 寂”应该为“宁静”;E 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 合全诗对此二句做简要赏析。 答: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 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 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或这一联从视觉 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 静(优美宜人)。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 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 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 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E.“欲问行朝近消息”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眼中群盗尚 纵横”写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 解析:选 CE C 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E 项,“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 凉,想知道归期”错,应为“写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的漂泊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想 知道归期”。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 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 景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 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 之地,看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 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 B.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 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C.颔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 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D.“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 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 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解析:选 AE A 项,“隐含惋惜之情”不正确;E 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 错误。 (2)“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与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陆游《楚城》中“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简要概括以上三句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答: 答案:都用衬托(反衬)的手法,都表达了以不变的客观事实、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 万事、历史兴衰的主题。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 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 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畹:古代称 30 亩为一畹。③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 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极为相似。 B.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 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C.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 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 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 D.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 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化用岳飞之词,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 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E.“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作为这首词中的结尾二句,可以说是全篇的 最后一个层次,它的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的境界,再次诉说词人在人世难寻知音 的苦恼。 解析:选 AD A 项,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极为 相似;D 项,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 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 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 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 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 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 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解析:选 CE C 项,典故错,应为出自《庄子·逍遥游》;E 项,情感突转,“从颔联 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应为“从颔联的漂泊愁苦转为尾联的慷慨豪迈”。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 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 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 凉落寞和无力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