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例题精讲:第1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例题精讲:第1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答案: (1)三 (2)外 (3)白烟 (4)石蜡小颗粒 (5)石蜡+氧气――→点燃 水+二氧化碳 (6) 二氧化碳、水蒸气 (7)氧气 (8)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或查阅有 关资料→证实、修正或否定假设→得出合理结论或答案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化学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①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②发明制造物质的有效方法; ③找到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过滤。 (3)化学实验 ①步骤: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②作用: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例 1】(山东泰安中考)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 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解析:科学探究的形式多样,但都应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处理。这 里只需确定是否是盐 酸,因此在了解酸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是最有效的探究方法。 答案:C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观察顺序 分三阶段: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 态 白色、固体、圆柱形 蜡烛是白色固 体 2.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 中 容易切开,在水中浮于 水面 硬度小,密度比 水小,不溶于水 燃着时 1. 点燃蜡烛,观察火 焰 发出黄色火焰,火焰分 三层 蜡烛可燃烧,火 焰分三层 2.将一根火柴迅速插入 外层被烧焦,中间没有 火焰的外层温 2 蜡烛火焰,约 1 s 后取 出 被烧焦 度最高 3.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 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 杯后倒转,迅速倒入澄 清石灰水观察 烧杯壁有水雾,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 了水和二氧化 碳 熄灭后 1.将蜡烛熄灭,观察现 象 刚熄灭冒白烟,白烟能 燃烧 蜡烛先熔化,再 气化,后燃烧2.点燃白烟 结论 蜡烛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可燃烧,火焰分三层,外层温度最高,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释疑点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及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各是什么 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冷凝得到的固体小颗粒。 (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 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如是否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否有气体、沉淀生成。发生了物理变 化还是化学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 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 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结论。 【例 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先熔化后燃烧 B.火焰分三层 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出现水雾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 A √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如发光、 放热、变色 、沉淀、气泡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结论。 故 A、B、C 正确 B √ C √ D × 生成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不 是实验现象 答案:D 3.对人体吸入 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参考资料 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 碳越多。 ②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3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伸入一根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4)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 ①空气中木条燃烧正常,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②盛空气的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盛呼 出气体的瓶内石灰水变浑浊;③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实验结论】 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高。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或查阅有关资料→证实、修 正或否定假设→得出合理的结论或答案。 【例 3】“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白色 浑浊较多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 .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 为人体吸收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若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 气氧气的含量高。 答案:B 4.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1)实验现 象是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影像(如颜色变化、物体形状等)、声音(如爆炸声 等)、气味(如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等;实验结论是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经过整 理、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得到的观点、论断,二者不能混淆。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3)烟和雾不是一回事。 “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而成的,“雾”是液体小液滴扩散形成的。 【例 4】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 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4 解析:实验现象是在实验中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如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热量、 火焰、白烟等。由于蜡烛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是不能通过人的感官直 接感知到的,需借助实验的方法才能测出,因此,选项 A 不属于实验现象,而属于实验结论。 蜡 烛是含碳的物质,在充分燃烧时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黑烟。若燃烧不充分,会 产生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没有完全燃烧的炭颗粒。蜡烛的火焰分三层,燃烧时经历熔化 →气化→燃烧三个过程。若吹灭蜡烛,汽化的石蜡会遇冷变为固体,出现白烟。 答案:A 5.科学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公正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得到唯一可靠的结论,必须注意实验的公正 性,要排除其他的 可能性,这常常需要借助对照(或对比)实验。对照实验是为了确定是否是某个因素引起了结 果的不同,所要设计的是控制某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影响变量)变化,而其他条件相同的一组 实验。 (2)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当科学探究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反复实验求证;查阅资料;通过咨询 老师或同学来解决,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例 5】(探究题)如下图所示,小明将一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 B 中,片刻后 取出火柴,振 荡烧杯 A,观察 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 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 (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因为含硫火柴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硫外,还能生成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所以小明 的结论是不严密的,必须排除了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对实验的影响,才能肯定得出火柴燃烧 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结论,所以小明应做的实验是对比实验。 答案:(1)将含硫火柴换成无硫火柴或木条重复上述实验。(2)做对比实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