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8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8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作业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1965 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 考证确定为公元 1103 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 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C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能力。“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说明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唯一方法”说法过于绝对,故 A、B、D 三项错误。C 项正确。 2.公元 751 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 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A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解析]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 年”“唐”“大食军队”,结合所学可知,751 年唐 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A 项正确。 3.(2019·天津六校高二联考)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 想;火药巩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 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 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B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 义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中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性变革,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4.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 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 可能记载于( D ) A.《石氏星表》 B.《黄帝内经》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结合材料可知,韩信要将新旧粮食分开统计需 要的是数学知识,所以选 D 项。A 项为天文学著作;B 项为医学著作;C 项为农学著作。 5.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下列选项中反映其思想的行 动是( D )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D.创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题干材料反映出郭守敬十分重视仪表的作用,主张创制 仪表,其行动即与发明、制作仪表有关,排除 B、C 两项;A 项是东汉张衡的成就。故选 D 项。 6.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 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 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 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C ) A.统治者 B.南方人民 C.平民百姓 D.农学家 [解析] 《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专著。结合材料贾思勰“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 习和研究”“关心人民疾苦”,可以判断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 法。故选 C 项。 7.《农政全书》记载:“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精拣核,早 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 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这表明( C ) 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②《农政全书》内容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 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 ③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 ④徐光启是勤于咨访、严谨求实 的科学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每闻……往往欲得而艺之”可以看出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 广;“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等是徐光启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总结, 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必讲究精研” 等信息说明徐光启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体现出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 家风范,故①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 C 项。 8.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唱道:“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对材料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D ) A.赞美了中医学 B.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C.涉及的药物学巨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本草纲目》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解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 床学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 D 项。 9.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D )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聪明 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D.封建经济的发达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对一定时 期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反映,所以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 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达,故 D 项正确;A 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C 两 项明显错误。 10.(2019·南阳高二期末)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 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唯一适当 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 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D ) A.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D.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D 项说法正确; A 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只是讲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分开,并不是说无法分开;B 项说法错在“唯有”,可以排除;C 项材料无从体现,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 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材料二 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 年)共 99 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 俗小说总存量的近 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 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 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 意。 材料三 15 世纪,德意志人古登堡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 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 的杠杆”。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4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可以概括出印刷 技术的应用。 [答案] 原因:印刷技术的应用。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12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中“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 20%,高居江浙 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 术的尝试与改进”可以概括出相关答案。 [答案] 表现:刊刻通俗小说量大;研制出新的雕刻刀具和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 进。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14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中“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 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以及材料三中“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的信息,从文明发展以及对西欧影响的角 度组织答案。 [答案] 影响:推动了文化事业、特别是市民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商品化; 为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 袱。……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 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 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 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 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 500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对 这一特征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12 分) [解析] 材料一、二均认为中华文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代表着繁荣,另一方面,阻碍 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原因”即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因素,究其本质,古代文化为小 农经济服务,故难以突破;“举例”结合史实任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 特征: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 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原因: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举例:印刷术和造纸 术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也可以用来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 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但也往往被统治者改造成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举出—例即可)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8 分) [解析] 据材料二中“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也是进取的阻力”“因 循守旧,不思变革”等信息概括。 [答案] 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顽固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等。 (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10 分) [解析] 结合材料三可知费正清认为中国先前的成就阻碍了近代中国的进步,结合明清 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论证即可。 [答案]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 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 变革的阻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