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 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 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 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 / 126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 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 号)、铅画纸(2 号)、吸水纸(3 号),让学生根 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 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自制放大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 / 126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 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 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2 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能力目标: 1、知道蚕蛾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足及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结构. 2、了解蚜虫和草蛉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 / 126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 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 就越大。板书:放大镜) 问: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 作用呢? 师小结: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 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板书完整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 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 1、打开 ppt 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假如给你一个 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预测: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头、胸、足、 触角、翅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板书:身体构造) 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教 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 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 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从一对触角,羽毛状, 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 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ppt 展示这些昆虫的触角图片) 6、触角有什么用呢?(预测:感觉器官、嗅觉、呼吸等作用) 7、研究蚕蛾翅的同学按照记录单说一些你的观察结果。(预测:翅是白色的, 表面有细毛状的物质。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等) 8、你能看清楚这些翅上的物质的具体形状吗?(我们要用更大倍数的工具 才能看清楚。) 9、打开教材第五页的三张彩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原来苍蝇的眼睛是 由很多的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上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等),而这些,我们都只能再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才 能观察得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 / 126 三、昆虫的生活习性 1、我们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观察到了一个等有趣的小动物,打开教材 第六页的第一张彩图: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 2、是不是很有趣呢?我们有一位小朋友,她也很喜欢小蚜虫,她写了一篇 观察日记,把她观察到的秘密写了下来。同学们看着第六页最后的小方框,就是 我们的小朋友写下的日记,仔细阅读,从小记者的记录中你知道些什么?(预测: 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草蛉进食,进食的速度快,只用了 20 多秒等) 3、小作者从草蛉进食到及时结束计算差只用了 20 多秒,用这种科学的计时 方法,同学们要学习这位小朋友科学的观察态度。 4、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蚕蛾的身体构造,而这位小朋友写的是昆虫 的什么呢?(板书:昆虫的生活习性) 解释:生活习性除了进食,还有环境等。 四、拓展 观察视频:平时在生活中,可能觉得小虫子太小了,我们观察不到什么,但 在放大镜下昆虫活泼乱跳的样子非常可爱,我这里有一段录像,大家欣赏一下。 视频看完了,情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刚才你看到的内容和回忆一下你 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昆虫,想一想,如果要你也拍摄一段关于昆虫的视频,你打 算拍什么呢?你想给你的视频取一个什么样有趣的名字呢? 五、小结 昆虫世界很大,有的昆虫还是具有危险性的,同学们在观察中药注意安全, 昆虫世界奥秘无穷,我们探索的道路也没有止境,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了, 积累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 / 126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3 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 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 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晶体并学会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设计自制晶体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 2 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 杯3个、滴管 3 个、玻璃棒 3 根,实验记录单。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 / 126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那么你还想用 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学生说……。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有信心吗? 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学 生描述)引导总结: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 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 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 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 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 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老师指导记录表 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学生:放大镜)真聪 明!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 表上。开始吧……。(组织学生观察,结束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在对 比观察结果中说出使用放大镜的好处)。 三、制作晶体: 如果我把这些食盐、白糖、碱面溶解在水中,这时晶体颗粒消失,然后再把 它们分离出来,得到的晶体和原来的晶体还一样吗?猜一猜,(激发学生探究欲 望)想试试吗?不过在做之前,老师先听听你们的操作方法,(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实验计划) 学生汇报计划,并指导操作方法及安全事项(投影出示安全要求,关键环节 老师作演示指导)。 选出好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结束后,把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汇报,鼓励做得好的小组。 师投影学生读:(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 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比如: 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 / 126 四、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晶体用途方面的资料和大 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五、小结: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 物质,它既具有特殊的物质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 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和大家说说?老师希望你 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 制作晶体:1.减少水分。2.降温冷却。 白糖 食盐 碱面 肉眼看到的: 放大镜下看到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自制晶体):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4 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 4 课,前三课是有关 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 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 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刚好是一个转折。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 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即随着观察 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 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 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 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 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 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 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 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 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 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 / 126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 具。 过程与方法: 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 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 人一组):带有智慧教室软件的 ipad、蚕蛾翅膀、材料袋 1(2 个凸透镜)、材料袋 2(未组装的自制显微镜支架)、材料袋 3(简易显微镜) 教师材料:两个凸透镜、一个自制显微镜、一个简易显微镜、手机、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 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3 / 126 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 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 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评注: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 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校园的花。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 高,但是难以保存。最后改为花蕊,对比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 清每根雄蕊、雌蕊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 切性。) 出示导学提示一 (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 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 么发现?)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纸筒) (评注: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 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 度。)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花蕊,青苔,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画一画展示交流学生尝试说 一说) (借助纸筒,参考第 10 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评注: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 兼顾中差生。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二:显微镜的发展史 过渡: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 想了解的吗? 1、课件: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4 / 126 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 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 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 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 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 倍数提高到 10000 倍。 ●1952 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 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 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 分辨率,横向可达 0.1 纳米,纵向可优于 0.0l 纳米 三、小结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四、拓展: 过渡: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 显微镜吗? 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5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5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五课的内容,在前一课中用 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周围常见的物体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 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解答对微小世界的疑问。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 特征。本课和下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 的特征。 本课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科书内容主要有“观察前的 准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 和学习使用显微镜。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使用显 微镜来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学生可以发现许多 微小的生物体,获得关于生物体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以往所学生命世界知 识的进一步拓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打下基础。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课中,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 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教学中,在实验操作 正确规范的前提下,我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 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 察”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洋葱表皮细胞用肉眼看不到,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在交流时,如果教师用屏 幕上放大的图来讲述显微镜下的图象,这样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 因为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放大图像与模式图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没有真 实感,不能把与显微镜下的物象联系起来,因而影响不深刻,甚至形成错觉;另 一方面,学生在显微镜下自己看到物象,教师无法指导,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严重脱节,学生对看到的物象理解正确与否,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 ,特别是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6 / 126 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更不能挨个观察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并及时给予 指导、纠正,所以导致学生错误地认识生物的结构。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生物 显微演示装置,把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放大的物象投到屏幕上,使物象 进一步放大,教师通过屏幕指示图中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多个形状不尽相 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并选择一个看得比较清楚的细胞,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 每个部分的结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演示和实 验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 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7 / 126 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关于细胞,你知道些什么? 3.课件展示 1663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 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 胞。这一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 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学习认识显微镜及正确使用 1.首先我们分组认识显微镜和它的使用方法,并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 3.交流显微镜的各部分的名称并用课件展示。 4.交流显微镜的使用并用两个字概括使用步骤: 5.师总结使用步骤(课件展示): (1)放平(2)转换(3)对光(4)上片(5)降镜(6)调清(7)观察 (二)制作玻片标本 今天的主角——洋葱。我们要观察的就是洋葱的内表皮,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 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现在来认识一下制作玻片的材料和工具。用课件出示 2.学习把洋葱表皮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课件出示 滴:(1)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取:(2)取标本: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 字中间的表皮。 放:(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 不能折叠; 盖:(4)用盖玻片盖在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 端,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染:(5)在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来染色,再把整个玻片微微倾斜, 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3.学生分组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课件出示制作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学生四人一组制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8 / 126 (3)师巡视指导,同时强调操作时,洋葱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 睛;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三)观察洋葱表皮 1.学生分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 的发现呢? 2.课件出示观察注意事项: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 13 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 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 上。 3.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 单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 5.课件展示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 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三、知识回归 课件出示填空题,连线题、排序题。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细胞 擦-滴-取-放-盖-观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9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6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多数同学仍停留在“看稀奇”, “看热闹”的肤浅程度上,因此教学中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高涨的热情 向更深入的思维层次引导。通过上节课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了细胞 结构,并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熟练, 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对动手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 可以激励其大胆使用平板展示。同时学生还未建立起对动物、植物细胞结构进行 分类与比较的思想,可以通过推送教学资源包的内容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 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使用平板记录,分享,描述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图像。 2、通过比较观察观察多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总结细胞的特点。 3、了解不同种类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0 / 126 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 的形态与功能。 【教学难点】 能认识到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以及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视频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认识了一个崭新的我们肉眼看不 见的微观世界,你还想再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世界吗? 2、播放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3、师:这个短片给我们呈现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今天我们再次开启微 观世界的大门,学习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二)。 二、旧知复习 1、请同学们说一说显微镜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2、请同学们说一说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3、完成相应题目,同时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节, 观察) 三、新课授予 1、观察不同的玻片标本:提供给 6 个小组不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 部位的名称,一组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 6 张白纸。自己对上片调调节后,观察标 本并将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写上所画的标本名称。 2、各组将本组所画的最好的细胞图张贴在黑板上。(只走人,不移动显微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1 / 126 和装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3、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 种类的生物细胞。 4、一起看一看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标本? 第一类:植物细胞 (1)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①:对比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区别(形状不同,有气孔) ②:讲解气孔的组成和作用: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气孔是 气体进出的通道,所以和气体进出有关的生命活动都与气孔有关。如: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具体讲一讲蒸腾作用。 (2)藻类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①:讲解叶绿体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 气。 (3)草本植物茎的横切 (4)木本植物茎的横切 (5)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叶绿体 第二类:动物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 血细胞,主要讲解红细胞的形态以及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的 作用:防御 神经细胞:传递神经信号 肌细胞: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骨细胞 学习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进行对比 5、小游戏:动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 6、小组交流 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 16 页资料。并 介绍《细胞学说》。 7、学习细胞的作用 我们学习了不同的细胞,了解了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2 / 126 道更多的细胞的作用呢? 阅读 21 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 16 页的网状图。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 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 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四、小结与展望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 的,以及一些细胞的功能。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科学家关于细胞学最新 的研究成果? 2、观看视频(克隆猴)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可以爱上科学,爱上微小世界,爱上 细胞学,也许以后再我们之中就会出现细胞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进 一步深化学生对科学对细胞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3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7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 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 盖玻片、脱脂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4 / 126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故事导入: 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 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 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书本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 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 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5 / 126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6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8 课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 由于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观察范围在不断拓展,看到了越来越小的 生物和物质结构,在各个领域的微观层面取得了许多发明和成果。这些发明和成 果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广泛地享受到这些成果带来的好处。 本课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使他们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 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 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 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 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 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 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7 / 126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 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 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复习引入 在上课前老师带着你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已经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第 8 课了,那么在之前的学 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老师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之后,我们用击鼓传花 的方法传到谁谁来说一说好不好好?现在开始思考,一分钟后开始游戏。(游戏, 提问 5 个学生左右)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很扎实,可见啊,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心的在学 习,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继续延续下去。 进入游戏二:所有同学一起大声说出你看到的。 接着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所说的。观察工具有两种:放大镜、显微镜分别有 什么特点、作用,如何使用。教师在简述观察工具的发展是从肉眼到放大镜到显 微镜的流程图。这些工具的发明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为人 类在医疗科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新授 这节课我们学习《微小世界与我们》--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显微 镜来观察微生物草履虫,在观察之前,老师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PT 一次 性出示图几部图) 三、实验环节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8 / 126 当然了,在自然界中不仅只有像我们这种由很多细胞堆积而成的大生物,更 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微生物。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微生物届的代表 草履虫。 观察一: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状特征,并参考课本 22 页,总结它的功 能及生活习性。(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提升。) 材料分享:小组间分享学生课后找到的微生物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材料,并选 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向全班汇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医学难题已经被攻克, 比如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它使人类克隆自己的的器官并更换成为了可能,简直 是人类的福音啊!还有袁隆平院士,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已经让中国甚至全世界的 人都吃得饱饭了等,老师在分享几个。) 四、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及拓展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人类的细胞,更了解了微生物的世界,现在我们来看 看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我们来总结一下微生物的利弊。 游戏三:微生物和人类的 pk 赛。(每组派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模仿微生物, 一个模仿人类。分别就一件事,上演一段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小故事。) 五、总结提升,答题练习 好了,到此,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就学完了,现在让老师看看大家学的怎么 样,我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题(学生一起回答)都答对了,同学们真棒,老师都由 衷的佩服你们了,来为自己鼓鼓掌。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在 学习下一单元物质。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 1 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9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打火机一个,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若干张、易拉罐、橡皮泥、新旧的铁钉等各一份。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0 / 126 一、课前 3 分钟 小主持人领着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并让大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 (一)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下面老师再领着大家去参观一下校园、华东超 市、北京乃至世界宇宙,看看那儿还有什么东西?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开启我 们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吧!(播放短片) 2.在这次旅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3.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4.我们教室里有我们看不见但是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吗?(空气、声音、光、 电等我们可以间接观察到的也是物质) 5.归纳小结: 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 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出示课题)。 (二)物质在变化 1.进行猜测——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①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说说你的例子。 ②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化的物质吗? (2)全班汇报交流。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2.验证猜测——分组实验 ⑴做第一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物质名称 A 变成 B 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形状、大小、形态、颜色等) ①把易拉罐 压扁 A 易拉罐 B 压扁的易拉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1 / 126 ①教师强调实验要求。 ②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③小结:这些物质都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⑵做第二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①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②小结:这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⑶比较两组实验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不同之处:有些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等发 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播放短片)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下面,我们就来在实践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 物体名称 发生变化使用 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没有产生新 的物质 纸张 蜡烛 ②折纸 A 纸 B 折叠后的纸 ③捏橡皮泥 A 橡皮泥 B 捏过的橡皮泥 物质名称 A 变成 B 的过程中发 生了哪些变化 有没有产生 新物质 ①火柴燃烧 A 火柴 B 燃烧过的火柴 ②蜡烛燃烧 A 蜡烛 B 燃烧过的火柴 ③铁生锈 A 铁钉 B 生锈的铁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2 / 126 铁丝 3.实验结果交流。 4.小结:看来,用不同的方法物质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有的没有产生 新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 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情感教育 我们要有环保意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 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快、慢 世界 物质 变化 自然、人为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3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2 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 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夹碎方糖和设计加热方糖的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 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有新物 质生成。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进行分析和比对,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准备】 酒精灯,方糖,钳子,火柴,湿抹布 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方糖(一块用于夹碎,一块用于加热),一个铁勺、 一盒火柴,一张湿抹布、一张记录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4 / 126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方糖 1、出示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来观察 方糖。 生:观察方糖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等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观察方糖的特点并做好记录 2、分组观察 3、师:方糖有哪些特点? 生:方糖是白色的,呈固态。摸上去有点硬,没有气味。 【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目的,初步感知方糖,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准备 二、夹碎方糖 用钳子夹碎方糖,认真观察夹碎后方糖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夹碎后的方糖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物理变化 三、加热方糖 1、如果我们将方糖加热,它又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来预测一下? 生:变成液体,方糖化了...... 他们猜测的究竟对不对呢?通过什么来验证? 生:实验 2、师: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材料,请大家根据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思 考一下实验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讨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汇报 (出示实验方法:1.正确用火;2.注意防烫;3.认真观察;4.认真记录。) 3、想不想做实验!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方糖加热后会不会和我们猜想的 一样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观察和记录情况以及安全事项。 4、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5、师:在加热方糖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状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颜色变化:白色——黄色——黑色;气 味变化:无味——焦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5 / 126 师:请同学们将夹碎后的方糖与原状进行比较,方糖有什么区别呢? 生:形状变了 师:有没有相同的? 预设:颜色、状态都没变 生:还是糖 师:加热后的方糖和原装的方糖有什么区别? 生:加热后的方糖,它颜色变黑了,形状也变了 师:那充分加热后的黑色的物体还是方糖吗?它们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那是什么? 生:是其他的东西 (如果生认为充分加热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就让他们讨论怎么证明这个黑色 的物质到底是不是方糖,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方糖的性质,设计将生成的黑色物质 放进水里检验其发生的现象是否和方糖溶解在水里的现象相同的验证实验) 师:那夹碎后的变化和加热后的变化一样吗? 生:不一样,夹碎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只不过形状变了,加热后的方糖变成 了黑色的物体 师:像这样,方糖粉碎后还是方糖,它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物理变化。方糖充分加热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谈论,和几个比较,发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 化的本质区别。 四、生活拓展 我们初步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物质的 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展示 PPT 课件) 我们能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那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也为了给接下来的学习 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6 / 126 物 质 发 生 了 变 化 【教学反思】 颜色形状 气味 状态 还是糖 方 糖 原状 夹碎 加热 白 白 黄 黑 块状 粉末 无定形 无 无 香 固 固 液 固 (无新物质产生) (产生了新物质) 不是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7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3 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于交流 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是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粉与唾 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教学难点】 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谈话法、讨论、预测、实验等。 【教学准备】 每组一些米饭, 一些淀粉, 一些碘酒, 一支滴管, 几种常见的食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 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 看谁能最快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 : 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溶液写的字的纸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8 / 126 3.引入新课 : 对了。 这个秘密一个喷壶里一个在纸条上, 字条上涂有 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2 个字就显现出来了。板书 : 淀粉+碘酒--------变蓝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 学习新课 1.会变味的米饭 (1) 出示预习题 : 老师来检查预习题完成的情况。 (2) 交流汇报 预习中的发现。 板书 :米饭+唾液--------变甜 2.米饭、淀粉和碘酒。 过渡 : 下面我们把米饭上滴一滴, 你们猜它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1)实验验证 : 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米饭、碘酒、记录单) (2)交流汇报。 (3)提问 :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寻找淀粉的踪迹。 (1)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自带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实验验证。 (3)汇报交流。 小结 : 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 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9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4 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 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本课具有“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探究”三个教学活动。如果 按教程的先后顺序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第一个观察活动太简单而大大降低; 因此我打破教材的逻辑顺序,在教材基础上侧重于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 变化及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先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变化”,再自 主研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放在了课前观 察和记录,这样减少了课堂容量,让探究更有效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物 质特点的观察活动他们更是轻车熟路。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初步了解白醋,但对 小苏打的认识不多,更不清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对此他们会产生 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对于一些常见气体,只是停留在知道名字,对它们的性质 则无概念(如助燃性、谁比空气重等。)于是导致他们在探究未知气体时出现了 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未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0 / 126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未知气体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打火机代替)、蜡烛、盖片、集气瓶烧杯、量筒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 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 一下。 4.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 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 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1 / 126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 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 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 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 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 3 个问题。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 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 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 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3.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 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 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 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 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 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 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 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2 / 126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 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板书设计】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混合 小苏打+白醋 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观察记录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 看 听 摸 闻 物质 状态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白醋 小苏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3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5 课 《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 5 节,在 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进一步通过观察、探索研究铁锈 不同于铁,是一种新的物质,明白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内容同时为下一节化 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第 7 节控制铁生 锈的速度提供研究素材,所以本节内容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铁锈与铁有着本 质的区别,凸显教材的设计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铁生锈这一现象非常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随口说出大量铁 生锈事例,但是学生对铁锈与铁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并没有深入思考,同时没有 细致全面思考如何去比较分析铁与铁锈的不同特点,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有 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一定的方法积累,能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对物质进行比 较分析,所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正确的科学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铁锈与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4 / 126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变量,研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铁钉、铁片、生锈铁片、磁铁、电路检测器、铁锤、抹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铁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到的一种金属,曾经在低年级我们也 对它进行过观察,可是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都有约占总产量四分之一的铁在 发生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图片中 的这些铁制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可以一起说)铁生锈了。 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些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教师板书课题:铁生锈了) 二、认识铁生锈现象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变化,另 一种是——化学变化,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 你认为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说出你的理由来。生:—— 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怎样才能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呢?你有什 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种物质的不同? 生:(引导学生说出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法。 你们看,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和实验的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 料名称及图片),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找出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吗?一会我们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5 / 126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发现最多!在观察和实验之前老师还有几句话要和 同学们说。 课件打出——温馨提示: 1、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2、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填写书中35页表格。)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 物体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磁铁 导电 铁 灰白色 有 无 光滑 较韧 吸引 能 铁锈 红褐色 无 有 粗糙 较脆 不吸引 不能 四、实验与发现 学生活动,师巡视。 汇报: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示意学生持 记录单到讲台前汇报) 你们小组的发现还真多!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获得的证据都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 种新物质,那么,铁生锈的变化就是一种——化学变化。随即板书:铁——化学 变化——铁锈(新物质) 五、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和碘酒 混合也会发生化学变化,那么铁生锈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板书?)想 一想,铁为什么会生锈?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生:——随机板书:水、空气----- 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吗?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水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 件不变?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空气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课前老师也做了这个实验,(出示实验材料)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吗?我们一 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铁生锈和水、空 气这两个因素都有关)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每天进行观察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6 / 126 录,一周之后我们再来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2.5 铁生锈了 化学变化 铁 + ? 铁锈(新物质) 水 空气 课堂记录单: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 铁 铁锈 “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7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6 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 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 2 份硫酸铜溶液(盛在 2 支试管里),2 根绕了圈的铁丝,培养 皿,25 毫升石灰水(盛烧杯里),2 根吸管,培养皿; 教师:上述材料各一份,铜丝;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怎样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节课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硫酸铜与铁的反应: 出示提供的材料:(1)2 支盛有硫酸铜(约 5、6 毫升)的试管;(2)2 根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8 / 126 圈的铁丝(事先放在培养皿中)。 1.简单介绍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化学药品,由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于水得到, 它在工业、农业、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但有一定毒性,所以人体不能直接接触。 2.出示一根弯曲的铁丝,提出问题:假如把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变化 吗? 3.学生推测:铁丝和硫酸铜溶液会了发生什么变化? 4.出示温馨提示:(1)注意实验的安全。特别是要防止硫酸铜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 5.提问:能看懂吗?请生解释 指导要点:(1)注意实验的安全。如硫酸铜溶液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为什么要提供 2 份溶液) (3)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等待 4、5 分钟,所以我们可以先将铁丝放入实验的 试管中,再观察记录变化前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特点。 5.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 指导要点: (1)硫酸铜溶液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出现了什么现象?它们是同一 种物质吗?(出现颜色变浅,由此判断产生了新溶液) (2)原来的铁有什么特点?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原来的铁是同一种 物质吗?你根据什么判断它是一种新物质? 观察比较实验后的铁丝上铜与铁锈,指出:这种新物质不是锈。 (3)铁丝上的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小结:原来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发生了交换,产生了新物质铜和 新溶液。出示硫酸亚铁溶液,指出这种浅绿色的溶液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 完后生成的新溶液。 (4)硫酸铜与铁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7.小结:硫酸铜与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观 察到的现象是:发生了颜色改变。 三、回忆整理: 过渡:除了改变颜色这种现象外,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9 / 126 了什么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产生气体、发光发热。) 2.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出现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发光发热 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判断依 据) 四、探究石灰水吹气的变化: 1.是不是有这些现象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2.出示澄清石灰水,指出:一组派两个同学同时往实验的石灰水轻轻吹气 (可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交流并小结:往石灰水吹气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石 灰水的新溶液,所以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沉淀物也是化学变化中一种常见现 象。(板书:产生沉淀物) 五、探究石灰水滴硫酸铜的变化 1.出示石灰水,教师演示往石灰水里滴硫酸铜溶液。 2.提出问题:有什么现象产生?是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这种溶液有专用的名称:“玻尔多液”。快速阅读资料:“玻尔多液”(杀 虫剂的由来) 六、总结与拓展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沉淀、 产 生气体、发光发热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 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区别物质发生的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最根本的特点是: 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板书:产生新物质) 2.闯关活动一:判断。 3.闯关活动二:选择。(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4.闯关活动三:分析。 七、视频延伸: 1.化学世界是非常神奇的,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希望大家做一个生 活的有心人,去积极探索发现。 2. 欣赏视频《神奇的化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0 / 126 【板书设计】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 进行判断的方法。 【教学反思】 附记录单: 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 )组 变化前 变化后(约 4、5 分钟后取出观察) 硫酸铜溶 液 铁 我们推测这是一个( )变化,因为在这个变化中(有、 没有)新物质产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1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7 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办法。 4.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 行验证。 5.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准确地得出科 学结论。 6.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课前经历 5 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 化,这种变化会造成资源的大量的浪费,所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了解下如何防 止铁生锈的措施和方法。 二、铁生锈速度的快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2 / 126 是缓慢的长期的不剧烈的 三、对比实验的操作,参见课本第 38 页,取三个试管,只装铁钉的试管, 用水把铁钉全部淹没的试管和一半浸入水中试管 猜测预判,你绝的哪支试管最先容易生锈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公布结果。(应该是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先生锈) 四、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是每年由于铁制品生锈所造成的浪费十分巨 大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铁容易生锈我们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呢? 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知道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容易生锈,通过科学 家的研究,铁生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水的参与,另一个条件是要有 空气或者氧气的参与,只要这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铁生锈就开始了所以为了防止 铁生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五、防止减缓铁生锈的办法: 把铁制品放在干燥的地方 刷油漆 把锑制品表面镀上其他不容易生锈的金属例如:锡、铬、镍等 把铁制品掺入其他金属做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搪瓷 刷上油脂等等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3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8 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 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 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 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 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 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将本课的主要结构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物 质变化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孩子们可以通过文字和视频以及 生活中的共同经验去了解,物质变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 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4 / 126 2、理解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 ,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记录表、奶茶、果汁、汽水、白砂糖、食 品级柠檬酸、食品级小苏打、勺子、杯子、吸管、凉白开。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些什么呢?可以 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教学楼、树……? 生:物质(板书:物质) 二、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师: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 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我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 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 见现象有哪些? 生:看它们是否生成新物质 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还有产生 沉淀 师:那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 罗列出来吗? 生:如水结冰…… 2.师: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 生;能 出示表格:(作业本第一题)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5 / 126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 (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物质变化报告会——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师:同学们都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它们,为什么要研究 他们吗? 生:因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你能列举一些吗? 生:一次性的杯子握在我手中形状变了,发生了物理变化(边讲边表演)…… 师:恩,说的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收集好资料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 开个物质变化报告会吧! 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汇报员汇报(从生活中列举物质变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 的理解和掌握) 2.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 (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 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师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 密切的关系。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现在让我 们来体验一下。 四、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爱喝饮料,今天老师就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觉得是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6 / 126 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师: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往柠檬汁中加点小苏打,仔细观察,有 什么发现吗?然后与同学分享 生:冒气泡了 生:喝着有点酸,我加了点白糖就像汽水一样好喝 师:这就是一杯柠檬汽水。你能分析一下柠檬汽水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吗? 生:化学变化,因为它冒气泡了 生:它跟我们做过的小苏打和醋的现象有点像,有新的物质生成。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橙子,动手做一杯橙汁 饮料吧!(课件出示制作要求步骤) 2.体验活动:学生制作橙汁饮料 师巡视指导 3.分享自己的饮料,并说说它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 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五、课外活动 说说看这节课你又增长了那些见识?课后你能更仔细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 物质吗,也许你有重大的发现哦! 继续收集生活中利用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学会分析他们属于什么变化(培 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习惯) 【板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反思】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改变状态、形状、大小等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改变颜色、产生沉淀 等 物质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 与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7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8 / 12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 面同地球不同。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同学一起交 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讨论交流后制作“月球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 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同学们,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 限遐想。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知道哪些诗和故事呢?:《嫦娥 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同学们的诗和故事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离我们最近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9 / 126 星球,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从中,也许你会知道,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 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件出示问题: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 些变化?(播放录像) 刚才的这段录像让我们穿越时空,在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中遨游一趟,那谁 来说一说,在探月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名说,课件出示。 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做观月记录。 板书:肉眼观察 到了 17 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板书:天文望远镜 1959 年 10 月,苏联的“月球 3 号”无人探测飞行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使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板书:探测飞行器 1969 年 7 月,美国的“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 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板书:登月考察 讨论:从这些观测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探索月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 数据的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 越来越多。 2.制作我的“月球卡”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请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我们一起分 享吧! 学生汇报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 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月球的 其他信息。(课件出示月球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0 / 126 下面我们将分四个大组来进行这四个方面的讨论。(课件出示讨论交流时的 规则:讨论时,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出信息来源;资料有冲突的地方,不能解 决的,请记下来。)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信息。 一是月球的运动;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行 恒星月周期是 27.5 天;朔望月周期是 29.5 天。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 1/4,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 的 1/80,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三是月球的地形 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月海是有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是无一滴水 的“海”;环形山为数众多,直径超过 1000 米的就有 33000 多个 四是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 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其后又有十多位宇航员先后 登上了月球。 (2)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 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2007 年 10 月 24 日,中国发 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0 年 10 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3)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4)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温度最热时可高达 127OC,夜间最冷 时可降到-183 OC。 看来,大家收集到的信息还真不少,根据这些信息来制作一张月球卡吧。 学生动手制作。 展示各组的月球卡。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 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活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1 / 126 2.课堂中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 料,解决课堂中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不可怕,这不正体现了学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 神吗?只要你能做到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月球更多的奥秘, 发现宇宙越来越多的奥秘;相信你一定能解开“课堂”之谜,月球未解之谜,宇 宙未解之谜!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2 课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课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2 / 126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 球的奥秘;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 重要环节。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有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 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 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 原因。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力,得到乐趣,获取新的 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 并且通过上堂课制作“我的月球卡”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看到 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光,月球围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虽然说学生对月亮有 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月亮是如何借助太阳光而改变自身形状的还没有清晰、完 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 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模拟实验观察一个月月相并总结规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3 / 126 【教学难点】 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画上半月的月相)、月相模拟实验板、白色铅笔、黑白球、记录 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月相 1、激趣导入,引出月相话题 师:老师课间一直播放的歌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 师:会唱吗?跟着唱一唱, 师:《水调歌头》既是一首歌也是一首词,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如歌里所唱的,我们的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我们把月亮出现的各种圆缺不同的形状叫做月相。 2、整理分析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展示每一组上半月的月相变化。 师:课前老师也让大家画了画上半月的月相,现在考考大家的眼力,你能找 出每一组相同的想法吗?不同的想法呢? 总结:大家一致认为上半月月相从缺变到圆,但是在方向、大小上存在争议, 还有初七之后月相到底是凹还是凸? 3、下半月的月相你觉得会是怎样的?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的变化。关于月相你有哪些问题想要 研究?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为什么有圆缺变化? 月相方向是左还是右? 初七以后的月相到底是凹还是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4 / 126 5、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 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课前调查了解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铺垫, 通过整理分析多个小组画出的各不相同的“月相变化图”,激化学生的认识矛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 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另外课前调查 的记录单也是设计巧妙,每个小组一张独立的记录表,上课总结时,教师把所有 小组的记录单叠加在一起展示出来,不同小组的对比非常清晰,另外黑色纸底用 白色铅笔画出月相,让学生的关注点一直关注在月亮亮的部分,减少了对学生的 思维干扰。】 二、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变化 1、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怎么研究呢? 2、在模拟实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月球。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3、大家对月球了解的还真不少,(播放月球公转视频)从视频中你能看出太 阳在哪里吗?怎么看出来的? 4、师一边说一边播放动态图: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而太阳 只能照亮一半的月球。所以只有对着太阳的那一面才能被照亮,因此月球围绕地 球公转时亮的那一面始终是对着太阳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5 / 126 5、介绍黑白球。 师:现在我们可以模拟月球了。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我们可以 用它来模拟月球,白的一面代表什么?黑色呢? 介绍实验板。 师:除了月球,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一个实验板,看懂了吗?这是什么?(太 阳)这呢?(地球)老师把地球的位置剪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头套进去站在地 球上观察月球。我们在模拟月球公转时要特别注意什么?(白色一面始终对着太 阳)能做到吗? 7、怎么模拟呢?请仔细看(播放微视频)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6 / 126 8、生实验。 9、汇报交流 请生上台分享观察到的一个月月相以及发现。 师:大家观察到的一样吗?发现呢? 10、修正前概念 现在我们对照一下记录单,看一看我们原先的想法正确吗? 11、之前我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哪些没有解决? 总结月相变化规律: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右;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朝 左。 还没解决的问题:月相变化的原因? 师:现在你能解释了吗?月相变化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月球公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7 / 126 师:为什么 1 号位置我们看到的是全黑的月相,5 号位置却是满月?(课件 出示 1、5 位置的月相) 生:1 号位置黑色一面对着我们,5 号位置白色的一面对着我们。 师:原来 1 号位置月球黑色一面对着地球,所以我们看见的是全黑的月相, 而在 5 号位置月球亮的一面全部面对地球,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整个亮面(课件出 示 5 号位置的视角线与亮面面积线) 师:那 2、3、4 号位置为什么看到的月相形状不同?(出示这三个位置的月 相) 生:对着地球的亮面的面积不同(出示视角线与亮面面积线) 师总结:原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随着它位置的改变,亮面朝向地球的面 积也随之改变了。因此我们就看到了圆缺不同的月相。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专门制作了一个实验板,里面有太阳光、 月球公转轨道,中空模拟地球,用半黑半白的球模拟月球,实验时,五人一组分 工合作,两人负责抬着实验板,一人负责拿着月球公转,一人负责监督月球白色 的一面有没有始终朝着太阳,最后一人负责观察记录月相,记录单也是在黑纸底 上用白色铅笔画出月相,减少对学生的思维干扰。在具体的实验材料的支持下, 学生积累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今天我们是通过模拟实验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那现实中是否和模拟的一模 一样呢?我们可以课后观察一下真实的月相,或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建议大家 上半月在傍晚六点半左右观察,下半月在清晨七点半左右观察。如果遇到阴雨天 没有月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推测记录下来,不过要注明这是你的推测,到下个 月的这一天再观察一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8 / 126 【设计意图:关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学生只是初步建立概念,要想验证还是 要回归生活,应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发给学生的月相观察记录表)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为什么有圆缺变化? 月相方向是左还是右? 初七以后的月相到底是 凹还是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9 / 126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画月相,给月相排序;第二部分是模拟 实验;第三部分是观察白天的月相。在试教时发现如果把第一部分放在课堂内太 占时间且意义不大,于是我把这一部分放在了课前,在课堂上直接展示学生画的 月相。这样使课堂导入环节更精简,更多的让学生思考、分析前概念,引发认知 冲突,激发探究欲。用较少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2、巧妙设计教具和记录单,突破重难点 本课采用的实验板体积小,易操作,不受场地限制,最重要的是小组成员可 以轮流观察记录,人人亲历月相一个月的变化过程,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 8 个点以外其他位置的月相,这样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整的建构关于月相的空间 概念。记录单的设计则是采用黑底白笔画月相,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一直是月 亮亮的部分。传统的记录单,学生在记录月相时关注的是月球黑色的部分(把黑 色部分涂黑),但分析月相时却要关注白色部分(观察月相形状),这种思维转移 对中下学生造成了思维干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0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3 课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 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 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 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 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 “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 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 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 生,建立模型,有依据地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 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1 / 126 深浅不同、环中有环…… 2.环形山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陨石撞击是成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根据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并利用模拟实验推断月球 环形山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模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准备】 沙、皮球、石头、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古诗《古朗月行》节选,学生欣赏。说一说你认为月亮应该是怎么样 的? 2.今天我们就随着嫦娥一号去看一看月亮表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 视频)。 二、认识环形山 1.观察月球的表面。(图片展示) 2.提问:月球表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实际它是怎么的?这些环形山有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2 / 126 么特点? (板书:“环形山”) 3.对比地球上的山峰和月球上的环形山。 4.月球上的环形山: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 环的。 (3)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 5.环形山的特征: (1)分布杂乱随机 (2)数量众多 (3)大小和深浅不一 三、制造“环形山” 1.分小组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探测“环形山”的成因 3.完成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2.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2.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 实验结果: 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四、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1.喷射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 上的火山喷发。它们开始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了 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逐渐减小,喷射堆积只在中央底部,形成了小山峰,就是 环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中央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3 / 126 2.流星体、陨石撞击 流星体撞击月球。1972 年 5 月 13 日有一颗大的陨星体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 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撞击时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 4 个月震仪记录下 来。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 30 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 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 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的洗刷与猛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 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3.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星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 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 繁。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行星和许多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陨击坑”, 证实了这种猜想。 也曾有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但根据人类登月后在 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 体。在过去的 46 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习题) 六、课堂小结: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七、知识拓展 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是用著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哥白尼、开普 勒、牛顿、柏拉图、第谷、祖冲之、张衡等环形山。(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 19 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国明代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坐火箭上 天的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征观察 → 提出猜想→ 寻找证据 → 解释 论证 大小不一 陨石撞击 陨石去哪了? 形状近圆 天然存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4 / 126 数量众多 人为挖掘 深浅不一 热胀冷缩 外高内低 物体坠落 ……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4 课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第四小节“日食和月食”。 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导入对日食的学习,结合多媒体互助的形式使 学生建立日食产生的表象,配以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模拟实验操作中形成知识 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学生经过科学猜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模拟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亲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习 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1、已有认知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多数学生已经听说过的天文现象,对学生 来说这部分知识比较有吸引力,所以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简单的科学猜想。学生 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 级上册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可以说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2、现存状况分析:本课虽然是学生听说过的天文现象,但是内容比较抽象, 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解释应该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 学生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适当降低实验方案 设计的难度,可以使得学生轻松探究,始终保有学习的积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5 / 12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 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 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 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通过进行模拟实验,正确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比较完整地说出日食与日 食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比较准确地知道日食与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月食的信息。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演示器材,四人以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一个乒乓 球、一个小钢珠、一张科学记录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6 / 126 一、问题导入、自主探究 1、播放动画片《仲康日食》的精彩片断:通过“布袋和尚”讲故事,引领 学生轻松进入我国夏朝仲康年间日全食场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演示,调 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 食的前认知。 2、通过观看日食模拟动画,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 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 引导学生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 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能说出是推测出是月球的依据。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1、模拟日食成因——小组实验 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执行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对实验的尊重。 学生自己讨论出实验需要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手电筒 —— 太阳 塑料球 —— 地球 乒乓球 —— 月球 实验前教师强调: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 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为了模拟的更真实,让学生按照老师画好的“月 球公转轨道”图纸来做模拟实验。 师巡回辅导。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单,老师展示学生作业情况,并进行简单讲解。 2、模拟日食成因——个人实验 引导学生在做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做个人实验以加深理解。 在屏幕上出示太阳的图片模拟太阳,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头部模拟地球,手 中拿的圆纸片模拟月球。自己代表住在“眼睛”地区的地球居民。 老师带领全体学生手拿“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沿逆时针方向运行, 先运行一周熟悉运行轨道,运行到第二周的时候开始观察,“月球”运行过程中 遮挡太阳的情况,并告诉学生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三、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7 / 126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 (1)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日食的成因。 (2)发生日食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 (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老师进行总结阐述,并出示结论——日食的成因。 3、强化知识。 挑学生在黑板上用圆纸片贴出日食时三球位置图。 播放央视科教视频《日食》片断。 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 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引导学生通过对前知的理解,试着自己总结月食的形成原因,并能画出 或贴出发生月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 四、知识拓展 课外知识窗——日食的观测方法 教育学生,长时间直视太阳因紫外线和红外线而导致视网膜被烧伤的“日光 性视网膜炎”,是几乎无法治疗的,所以在观测日食时,切忌用眼睛直视,一定 要用专用的日食观测望远镜或专用的眼镜去观测。 五、小结 再次观看动画视频,通过“布袋和尚”来总结阐述日食的成因,与本课开课 视频首尾互应,巩固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日食”成因的认知理解。 【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日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8 / 126 月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5 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 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 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 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 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 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 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 识。(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而设计) 2、探究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 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9 / 126 3、情感目标: 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 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 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 (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 ——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 二、自主探究 1.初步探究 教师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 游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 行星)。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 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2.自主质疑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这节课呢,就让我们重点 认识、了解八大行星。除了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以外,关于八大行星你们还想了解 些什么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0 / 126 学生活动:(发言) (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想法相互渗透。) 3.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不过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解 决,这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一到两个进行重点了 解。 (网上学习的具体要求:首先请同学们在网上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那颗行 星,然后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最后再把文件夹里的资 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电子文稿再向同学们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就请同学们迅速地登陆科普网站找到你所要了解的那颗 行星。(学生们纷纷上网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并且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汇报 教师谈话:让我们先浏览到这吧,同学们浏览得可真投入!现在就请把你浏 览到的信息介绍给你的同伴、好朋友,你们看怎么样?你可以招呼他过来,也可 以自己走过去相互介绍,开始吧!(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谁愿意将你的收获 说给我们全班同学听呢?(学生边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文稿,边介绍自己了解的 那颗行星的情况。) 学生活动: (同学们就这样各自把自己研究的行星向全班同学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汇报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年等于两天的水星,太阳从西边升起的金 星,人类家园的地球,太空中的小地球火星,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戴着“项链” 的土星,躺着打滚的天王星,用笔尖计算出来的海王星,最小最远最冷最神秘的 冥王星。 五、知识的延伸 1、教师谈话: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获取的知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 每一位同学的头脑中都还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解答。不过没有关系,老 师向同学们推荐两个关于天文知识比较丰富的网站:一是科普网站,二是天文台 网站,点击它们,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1 / 126 2、作业布置: 3、制作太阳系模型 六、课后小结 本课是在学生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并详细研究了流星、彗星、卫星的基 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八大行星知识的。本课的知识密集,且由于认识对象是 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若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 主,学生参与少,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 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当电脑屏慕上展现出整个太阳系运行的三维动画,形 象逼真地把太阳系的外观和运行状况展示给学生时,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 觉。然后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动画,并相互交流,尽可能多地发现太阳系中有 关特点,以对太阳系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网络天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生下载、存储、编辑、制作而 成电子文稿,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这一课,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工具,每 一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打破课内 外、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可以了 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有效 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 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 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 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 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 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 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 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板书设计】 太阳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2 / 126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6 课 《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内容的要求:“知道四季代表的星座”。 在课标中的位置:地球与宇宙领域专题,有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物质、地球运 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主题。通过“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 特征”的主题学习,儿童从对生命现象的实体观察和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 生命规律的认识。通过观察活动、探究活动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初步的科学 过程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 (一)》,本单元前面 4 课是通过推测、模拟实验、实际观测等方法研究地月系中 月球的运行规律;第 5 课则把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了太阳系,通过建模的方法 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又将研究的空间 扩大到整个宇宙。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 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 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3 / 126 通过各种途径,学生对星座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 名称来。但学生对于常遇到的恒星具体在什么星座等的知识比较贫乏。学生最熟 悉的是生活中常提到的 12 个月的星座,但对星座的科学概念、星座的特征,还 有对其他星座认识十分少,尤其是四季的代表星座方面,学生认知更是缺乏。 【教学目标】 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 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 熊座)。 3、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利用图画做好记录,对模型进行合理推 理并做出解释。 4、提高对观察星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实验报告单、建模材料(白纸、透明板、盆子、塑料球、小 棒、电筒)。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聊聊星空。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一部非常温馨的动画,小松鼠一家在欣赏美丽的星空, 你欣赏过星空吗?师:在无数的星星中,你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 预设:北斗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4 / 126 师:同学们提到的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都是单独的一颗星星,而北斗星 却是由七颗星星组成的,看起来像什么? 预设:像一把勺子。 师:所以北斗七星也叫北斗勺星,它们和周围其它星星一起,用线连起来看, 就像是一只大熊,请看屏幕。 (出示图片:大熊座) 师:看到北斗七星了吗?谁上来指一指。 师:所以天文学家把北斗七星和周围其它星星所在的区域叫做大熊星座。 师:在星空,还有很多星星像大熊座的星星一样,组成一些美丽的星座图案, 你还知道有哪些星座呢? 预设:狮子座,猎户座,天鹅座,人马座……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星座名称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星空,认 识星座。 (板书:在星空中(一)) 二、初摆北斗。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啊,我知道同学们对北斗七星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就以 它为研究对象来认识究竟什么是星座。为了便于研究,请一个同学把北斗七星画 到黑板上。 师:画得不错。 师:这位同学把北斗七星画到了黑板上,而实际这七颗星星却是处在宇宙空 间中,就让我们摆一摆这七颗星星在宇宙空间里大概的位置分布。 (投影出示要求。) 摆北斗七星: 1.用 7 颗橡皮泥小球代替北斗七星中的 7 颗星星。 2.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组,共有 8 位同学。 3.7 位同学每人拿一颗橡皮泥小球,剩下的一位同学做指挥。小组合作在 空中模拟摆出北斗七星在宇宙空间里的位置分布。 提醒:小组交流轻声进行;完成后坐端正。 教师边读要求并作出一定说明。 师:“在空中模拟摆出北斗七星在宇宙空间里的位置分布”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解释一下。 小组活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5 / 126 师:同学们摆出的北斗七星,看起来都挺像一把勺子。请一个组到前面来, 用球代替星星,摆一摆北斗七星。哪一组愿意上来。 师:这一组的同学把北斗七星模拟摆在了教室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观察 这七颗星星,看到的是勺子形状。相对于模拟摆出的这七颗星星,地球该摆在什 么位置呢? 师:从地球上看,能看到勺子形状吗?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七颗星星到地球的距离,有没有相差很多。 师:那么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觉得七颗星星到地球的距离怎么样?(差 不多)好,请把球放到原位,回到座位上。 三、建立模型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里有我找到的一些关于北斗七星的资料,来看一 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投影出示)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我国古代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 (shū)、天璇(xuán)、天玑(jī)、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地球与它们的距离 有远有近,分别为:天枢 124 光年,天璇 79 光年,天玑 84 光年,天权 81 光年, 玉衡 81 光年,开阳 78 光年,摇光 101 光年。 师: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北斗七星到地球的距离是怎样的?(有远有近) 师:能否用“差不多”来概括这七颗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呢? 师:这样说来,我们刚才摆的北斗七星对不对呢? 师:那么北斗七星在宇宙中的位置分布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 型。 投影出示: 1.材料准备圆盘、5 颗橡皮泥小球、5 根铁丝、白纸、记号笔、手电。 2.把铁丝按号插入圆盘(如图)。 3.在铁丝末端裹上橡皮泥小球(如图)。 4.把白纸靠近模型作为屏幕,用手电从模型侧面照射橡皮泥小球,在记录 单上用记号笔记录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适当调整纸屏、模型与手电 之间的距离) 提醒:小心铁丝扎伤;小组交流轻声进行;完成后坐正并保留模型轻放在桌 面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6 / 126 教师根据投影示范操作。 师:对于操作要求明确了吗?最后提醒一下小心铁丝扎伤;小组交流轻声进 行;完成后坐正并保留模型轻放在桌面上。开始操作。 交流各组的记录。(实物投影)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记录。(教师逐一出示。) 师:十个小组得到的影子图像不尽相同,为什么呢? A 预设生:灯光射入角度不同。 B 预设生: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星座模型,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师:如果在圆盘上再插入两根铁丝,裹上橡皮泥小球,就成了一个北斗七星 的模型,请同学们完成北斗七星模型的制作,并找出能看到勺子形状的观察角度, 用记号笔在圆盘上点上点做为记号。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师:如果不用手电,直接从这角度观察七颗橡皮泥小球,你能看到勺子形状 吗?试试看。 师:现在我想再请七 7 位同学,上台用手举球,摆出北斗七星,剩下的同学 和我一起来做指挥,借助模型,通过“往前、往后、往上、往下”的口令,让这 七位同学模拟摆出北斗七星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我们的地球大概在什么位置呢?谁上来摆一摆。 师:从地球上看,你能看到勺子形状吗? 师:我坐飞船到了另一个星球,再看这七颗星星,还是不是这样的勺子形状 呢?(教师拿球到另一位置。)师:在宇宙中,除了这七颗星星之外,还有无数 的星星,他们又是怎样分布在宇宙中的呢?前面还有一些球,谁愿意上来手举球 和这七位同学一起来模拟宇宙中的星星。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球,宇宙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由无数的星星组成的。 四、视频拓展 师:刚才我们重点认识了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这里有一段视频它会让我 们更全面地认识星座。 播放视频。 阅读视频下的文字。 五、观星实用。 师:刚才我们重点研究了北斗七星,同时了解了一些其它星座。认识星座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7 / 126 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师: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 师:怎么辨别方向?黑板上,我们已经画好了北斗七星,北极星大概在什么 地方呢?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你能在黑板上指出北极星的大概位置吗?谁愿意上来 画出北极星的大概位置。 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星空,认识星座。希望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同学们能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在晴朗的夜晚找一找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最后,让我们在《星空》的旋律中边欣赏音乐,边整理材料来结束这节科学课! 【板书设计】 在星空中(一)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大熊座——北斗七星 小熊座——北极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8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7 课 《在星空中(二)》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学情分析】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 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一张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9 / 126 学会寻找星座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活动观星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星空软件、活动观星图、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如果前一课还没上,这部分作为新授,如果前一课已经上好了,这部分作 为复习) 1.假如有一天晚上,你在星空下迷路了,该怎么判断方位呢? 2.利用星空软件和电子白板,教学或者复习怎样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以及认识它们所在的星座。 3.归纳第一种寻找星座的方法:用已知的星座找到未知的星座。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除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星?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星座?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到牛郎星和织女星,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传说 故事,并在星空软件上找到牛郎和织女星,以及它们所在的星座。 3.介绍夏季大三角中的另一颗亮星——天津四(天鹅座),并指导学生认识 夏季大三角和银河。 4.利用南面天空火红的亮星——心宿二,找到天蝎座。(根据时间机动选择 本课教学,还是下一课再教学) 5.归纳第二种寻找星座的方法:根据亮星寻找星座。 三、认识活动观星图 1.观察活动观星图,探究其使用方法。(教师指定一个观察时间,学生研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0 / 126 怎么使用) 2.请学生介绍使用方法。 3.教师补充观星时的注意事项。 四、模拟观星 利用星空软件模拟出夜晚星空,学生试着使用活动星图模拟观星。 1.设定软件时间,学生根据时间调整观星图 2.刚开始观星,教师先把星座连线呈现出来,降低难度,让学生一一对应 起来,写一写星座名称,使学生初步掌握观星方法。 3.再选择今天晚上的时间,把星座连线去掉,更真实地模拟观星,让学生 连一连星座连线,写一写星座名称,提高学生观星能力。 4.机动环节:如果有时间,可以调整为夏季时间,让学生再训练一次。 五、课外作业 课外自己运用材料袋中的材料,制作一张活动观星图,并运用于实际的观星 活动中,注意野外观星必须有家长陪伴,安全第一。 【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 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1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 8 课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2 / 126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明确目标 创景激趣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 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 5 号”的发射成功, 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 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 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 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 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 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 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 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 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 100 亿个,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3 / 126 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 120 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 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 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 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 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 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 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 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 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 宙充满了活力。 三、汇报交流 排疑解惑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 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 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 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4 / 126 四、回归教材 评价小结 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 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 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五、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5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过程与方法 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6 / 126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出示课件) 1.【视频】播放环境和我们视频 师:我们一天要消耗许多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 垃圾。一天中要产生多少垃圾,这些垃圾里都有哪些成份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研 究一下。(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师:教室一天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垃圾分类的标准 按材料分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类; 按原来的用途分可以分为食物、包装、用品、一次性用品等; 按危害状况分,可以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按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 按是否容易腐烂可以分为易腐烂垃圾、不易腐烂垃圾 按…… 2.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3.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家中的成员离家上班、 上学等在家庭以外产生的垃圾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戴上手套、统计完后要洗手。) 4.学生分组分类统计,称量并填写“我们教室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7 / 126 教师巡视 5.反馈统计结果 师:将各小组的统计结果用视频展示交流。 6.再引导学生对全年级、全校一天的垃圾数量与种类进行估算。 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之多,对环境的危害之严重。 6.师生交流 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 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图片】城市垃圾成灾 师生小结:垃圾又多又杂又脏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组织学生对每天教室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 学生分组活动 3.交流反馈 4.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5.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 (1)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视频】播放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2)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 【视频】播放哭泣的汾河 (3)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6.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7.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 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总结拓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8 / 126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 的一些思考。你们准备采取怎样的环保行动呢? 【视频】王成邦一生绿化情 结束语: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健康、整洁,我们每天减少产生垃圾,把垃 圾进行科学处理,从每一天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环保小卫士们,行动起来吧! 【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 来源: 工业垃圾 分类: 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 【教学反思】 一、恰当处理教材 《一天的垃圾》是《环境和我们》单元的教学难点,一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 定的距离,二是操作起来有困难。本课《一天的垃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 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 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 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 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 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间在教室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 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 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教室每天日产垃圾 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 N 公斤或 N 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 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 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 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 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 要性及难度。 二、学以致用 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或行动减少产生的垃圾数量呢?写信、写倡议书,写宣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9 / 126 传标语画画等,学生采用有效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这样既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做到了学以致用。为保护环境,人人都 应该尽到一份责任,环保是我们大家的事,从小我们就应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虽然没有让学生带家里的垃圾,还是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课堂的纪律得 到了控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削弱。不过,学校的垃圾种类是无法与家里 的比的,有个别班的垃圾数量也很少,使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2 课 《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垃圾的处理》是合理使用材料,自觉保护环境一章中的内容,学生一般只 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但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了解的并不多,本课将带领学生了 解当今人们常用的三种垃圾处理方法:即简单填埋、焚烧、堆肥,认识这些方法 都不能完全避免浪费资源、造成二次污染的现实问题。 本课将重点经历垃圾填埋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垃圾填埋的方法不能完全避 免环境污染问题。而焚烧的方法还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堆肥的 方法又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垃圾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减少垃 圾生成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知道简单的填埋同样会污染环境。 2.知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掌握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焚烧的优点和缺点。 4.了解特殊垃圾的处理方式.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0 / 126 经历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知道垃圾简单填埋会污染地下水,污染环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垃圾填埋会污染地下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垃圾填埋法”、实验报告单 图片资料:垃圾填埋前的地下水、垃圾填埋后的地下水、新型垃圾填埋场、 堆肥第一步、堆肥第二步、可堆肥用的动物粪便、可堆肥用的农作物垃圾、可堆 肥用的厨余垃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调查统计了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除了生活垃圾,还有医疗垃圾、 建筑垃圾,人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被扔到指定的地点后,垃圾车要把它们送 到那里去?最后又是怎样处理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垃圾垃圾的处理。(板书课题) 二、了解露天堆放的危害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农村的垃圾被运到哪里去了?最后又是怎么处理的 呢? 在农村,垃圾车把垃圾运到山沟里,一倒了事,垃圾就这样露天堆放,大家 想一想,不经过处理,露天堆放会造成哪些问题? 2.很久以来,人们也想过办法,就是采用在地上挖坑把垃圾填埋起来的方法。 (出示图片并板书:填埋) 把垃圾进行填埋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吗?但简单的填埋是否安全有效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1.学生读课本 72 页实验说明,出示实验提示: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1 / 126 ①组长注意合理安排同学之间的分工; ②用镊子放纸巾时要靠瓶壁放,以便于观察; ③浇水时要浇在纸巾的上方,并注意别浇到瓶外; ④注意观察瓶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 ⑤实验完成后完成后验记录表。 2.小组合作实验,汇报: (1)这个实验装置模拟的是垃圾填埋场。实验中的细石子和清水模拟 ( );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 );慢慢往上喷水模拟 ( )。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的变化。 (3)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3.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1.直接填埋垃圾对地下水、空气、土壤有危害,我们能想到哪些方法来减少 危害?如果让你再来设计一次模拟实验,你会增加哪些装置来介绍对地下水的污 染? 教师提示:关键是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地下水隔离开。(出示图片) 2.介绍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出示图片) 图中的每一部分设计都解决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后总结汇报。 衬垫——隔离“垃圾屋”与土壤 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收集被垃圾污染了的水并处理 气体排放管——排除垃圾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 监测井——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 3.新型垃圾填埋场能彻底解决垃圾带来的问题吗?填埋垃圾的土壤能和普通 土地一样使用吗?学生先思考回答再阅读课本。 师生共同总结潜在危害:永久占地、地基不稳、土壤有毒 五、焚烧的利弊 还有一种处理垃圾的方法,那就是焚烧,焚烧是不是就能彻底解决垃圾问题 呢?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说说简单焚烧垃圾的优缺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2 / 126 自学课本介绍。 抽生总结焚烧炉焚烧垃圾的优缺点。 补充: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 六、总结 有些垃圾如电池既不能焚烧也不能填埋,如电池,怎么办? 这些垃圾处理的方法都具有它的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怎样做才 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呢?路漫漫兮其修远,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 究。 【板书设计】 垃圾的处理 填埋法 焚烧法 堆肥法…… 合理、安全处理;减少垃圾生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3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3 课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2.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 污染。 3.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4.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 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过度包装,让学生知道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及重新使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简易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手工制作 工具、矿泉水瓶、包装纸。 2.学生准备:商品包装盒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4 / 126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由家乡优美风景转入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一)减少丢弃 1.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的垃圾 ①思考问题 ②汇报结果 2.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包装的作用 小组观察交流,完成记录表 全班汇报交流 讲解过度包装,给厂家提出减少包装浪费的建议 (二)重新使用 1.物品重新使用的探讨 ①重新使用的含义 重新使用的作用 重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②小组讨论物品(包装绳、玻璃瓶、塑料袋、包装盒/纸、矿泉水瓶)重新使 用的方法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学生回忆家庭中将被当作垃圾丢弃的物品,哪些是可以重新使用的,大约 占多大比例 2.手工制作 欣赏别人的作品,激发创作兴趣 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展示精美作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5 / 126 三、总结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被放错地方的财富”,我希望所有的同学在以后 的生活和学习中减少丢弃,重新使用物品,争做一名优秀的环境小卫士!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 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 量。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6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4 课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分类与回收利用》属于教科版六下《环境与我们》单元中的课文,本课包 括了:1、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2、垃圾的分类与分装 3、做一个堆肥箱,根据教材 内容我重新调整为: 瓯北垃圾填埋场存在垃圾污染问题和统计温州垃圾数量,有数据有图片从而 认识到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2、提供卡片对垃圾进行分类,了解孩子前概念知识 3、通过平板电脑学习,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自己学,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到 垃圾分类知识和认识到垃圾分类以后是资源 4、举行角色扮演,把自己从平板电脑上收集的资料分享给大家,说出回收 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从一个人知道到一个群体知道,分享经济到我们教学上 就是分享信息知识,展示垃圾分类回收以后制成的新物品 5、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 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获取垃圾分类知 识、举行角色扮演体验”两个方面,孩子们明白了材料回收利用应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责任,一种美德。从过去习惯认为垃圾就是垃圾,垃圾混合收集,转变为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7 / 126 圾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树立垃圾混倒,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的新理念。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 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 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 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观,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垃圾分类是资源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 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8 / 126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前面的图片是利用丢弃的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后面的图片是 不能的) 师:(当出示后面的图片时)有些垃圾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创造力把他们变废 为宝,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但有些垃圾像这张 图片中的垃圾(塑料)因为我们还小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将他们丢掉,你们还 知道什么物品是我们不能重新利用的? 生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垃圾是我们不能利用的,那我们怎么办,真的要把他们 扔掉吗 生:回收 师:对,回收,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垃圾的分类和回收, (板书课题)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垃圾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你知道 生活中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 学生交流汇报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 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老师也去做了调查,现在让我们一起听听 他们的回报吧 学生汇报 通过同学们的调查,我们知道了,回收站的叔叔阿姨回收塑料、玻璃和金属, 那这些材料回收后是怎样利用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玻璃和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 好处。 学生回答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9 / 126 通过大家的回答,原来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好处多多啊,所以我们以后不要轻 易的把垃圾扔掉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塑料瓶上有这么一个标志(出示回收 标志),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提问:在家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 76 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 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的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 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 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材料的分类,那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 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 77 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 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 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归纳补充:有毒垃圾 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 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 到人体健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0 / 126 四、做一个堆肥箱 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 1/3 是食 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 (板书: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 78 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 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作业布置】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 片贴在回收箱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 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板书设计】 分类和回收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厨余垃圾(菜叶,果皮……)有毒垃圾(电池,温度 计……)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1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5 课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 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 【教学准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2 / 126 1、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于家中测量 用水量。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状况的资料。 3、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 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 学生汇报 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 们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认真的 测量与统计,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一下。 二、用水量的比较 1.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不仅个人用水量不同, 他们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差距还比较大。 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讨论可能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学生汇报 三、 “刷牙”的对比实验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用水习惯确实是不一样的。书上 为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对比实验。 开着水龙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 用杯子接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 )毫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3 / 126 今天,我们就请出两位有着这两种不同刷牙习惯的同学在课堂上来做一做这 个对比实验,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小小的刷牙习惯的不同会导致用水量多大的差 异。 2.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 题。 3.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 四、有限的淡水资源 1.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 2.老师演示:切苹果。 据科学家研究调查发现,假如把一个苹果看作全球的总水量,而真正的可饮 用水只相当于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 3.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五、节约用水措施的探讨 1.面对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应该树立起节水意识,采取有效的节 水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球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2.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学生汇报 3.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居民调换大容量抽水马桶水箱,节约大量珍贵淡水资源的 事例。 4.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 【作业布置】 1.关注身边人们的用水情况,发现浪费水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2.写一份节水倡议书,张贴到校园和社区的宣传栏,或在学校广播站、 电视台进行宣传,号召全校师生或社区的人们一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一天的生活用水 用水量差距的原因 缺水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4 / 126 节约用水的措施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6 课 《污水和污水处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比较污水与自来水,发现污水中存在沉淀物、漂浮物等 杂质,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有认知水平初次设计污水净化器。学生在检验净化效 果时,会碰到一些杂质堵住滤纸从而大大降低速度。以该难题作为再设计的初衷, 引导学生思考加入砂子等空隙中等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污水和净化后的污水, 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污水净化器颇具成效,不断增强设计信心。当然,仍存 在的一些杂质,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欲望。最终,鼓励学生利用 身边的材料课后继续探究,将设计进行到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 知道污水需经过过滤、沉淀等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2. 了解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针对需要处理的杂质,设计并制作污水净化器; 2. 根据污水处理效果对装置进行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5 / 126 通过设计、再设计,不断增强工程设计信心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2.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 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让大家调查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状况,了解到我 国的的淡水资源非常紧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水有关的问题。 1、出示“可怕的水污染”几组图片,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提问:这些自然界的水里有什么? 同学们,看了这几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二.认识污染源 谈话:既然水污染给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那么什么是污水呢? (板书:污水) 水中混入了对人体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导致水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的使用 功能。 谈话:水中的这些有害的物质都是从哪里来的? 1、(先讨论后交流、填写记录单)小组交流反馈网状图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6 / 126 结论:水中掺入这些有害的物质,最终变成了污水,这些都是通过人类活动 产生的。(板书:水——污水) 过渡:水被污染了,还能不能再变清澈了呢?(板书:污水——干净水) 三、污水的处理 (一)污水净化实验 谈话:(出示一杯污染水质)这是一杯混入了有害物质的水,它和自来水相 比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提问:如何将水中的这些污物分离出来?(板书:污水处理) 小组讨论过滤方法,点名回答 同学们,你们想到的方法正是科学家使用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水净化 的实验。 这里有简易的过滤装置,(学生看示意图) 谈话:你们看懂了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点名学生回答组装方法,教师补充。(过滤纸要铺好) 谈话:现在,同学们开始组装吧,但是先不要过滤污水。 (出示组装方法: 1、把花岗岩石子、瓷沙等装入过滤试管内。活性炭、石英砂等细小材料的 下面必须垫上滤纸。颗粒越大的装在越上面,反之,越小的就装在越下面,以此 来组装过滤试管。 2、将泥水慢慢从上倒入塑料试管内(如图 2)。你可以发现干净的水在地下 的罐内积存着。泥水之所以变得清澈是因为花岗岩石子、瓷沙等起到的过滤作用。 把水倒进去后,有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漏水。因此,请注意选择实验场 地。) 小组组装并做净化实验,污水倒一半。 谈话:同学们,实验过后,污水处理前和处理后有什么区别? 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小结: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板书:污水处理:污水——沉淀——过滤—— 消毒) (二)实地考察王小郢污水厂 谈话:其实污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想不想知道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过程 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7 / 126 什么方法?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厂,通过现场考察来 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吧。 学生考察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厂各工艺流程及污水处理方法 考察中并现场提问工作人员各工艺流程及污水处理方法 (三)总结污水处理各工艺流程及污水处理方法 师介绍污水处理各工艺流程图 谈话:污水处理用了哪些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 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 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比如)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 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 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同学们,我们参观了污水处理的流程。我们知道:污水经过处理后,一般可 以无害地回归环境,但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比如工业冷却用水, 景观绿化用水等。 谈话: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是取自自然水源的,在送达我们家庭使用之前, 自来水场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净水处理程序,直至符合人体需要方可送入千家万 户。 四、拓展 出示水源标志,小组讨论 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 康。 五、总结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分小组做,然后交流) 1、课后每位同学谈谈本次学习活动的收获,做一份研学报告 2、做一份保护水资源的手抄报 3、了解合肥市水污染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8 / 126 污水和污水处理 有害物质 净化 水——污水——干净水 污水处理:污水——沉淀——过滤——消毒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7 课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七课,学生在学习了观察 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 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本课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水样的观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 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对于水污 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 知还是浅层的。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 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 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9 / 126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交流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提出保护水环境的建议并落实到行动中,增强保 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地考察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 点;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 10 个、显微镜 10 个、烧杯 10 个、镊子 10 个、载玻片 10 片、滴管 10 支(学校提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 1.出示美丽嘉善水乡组图 师:同学们,这里是哪里的风景?学生:嘉善 师:你真厉害!你怎么看出来的? 2.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图中的河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一说(水质特 别好) 3.师:是的,这就是我们家乡嘉善“鱼米之乡”的美丽场景。不过,老师这 里还有几年前,我们嘉善的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4.出示嘉善水质极差图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0 / 126 5.师: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说一说 二、展示嘉善过去水体严重污染的历史 1.师:过去嘉善的水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课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 查研究,我们请水质情况调查小组来给我们说一说。 2.学生展示嘉善水污染情况(两组) 三、“五水共治”情况介绍 1.师:听了同学们的调查情况后,老师的心情很沉重。你的心情怎样? 师:除了沉重的心情外,我也很多疑问,你知道我的疑问吗?学生来说一说 为什么短短几年中,我们家乡的水质又变好了呢? 我们请“五水共治”调查小组来说一说吧! 2.学生展示“五水共治”调查报告 四、制定计划,视频展示考察情况 1.师:听了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后,我们为嘉善人民感到骄傲!但是,“百闻 不如一见”,我们科学课讲究用事实说话。所以,我们需要去实地考察一下。 出示考察方案 2.师:老师为大家制定了考察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 的地方吗? 3.师:现在我们就出发去考察吧! (插入考察视频) 五、实验分析,验证家乡水质情况 1.师:现在同学桌上已经摆上了我们考察的河的河水了,接下来我们就要科 学试剂对水进行研究分析了。 出示水质分类标准 2.师:这是我们国家的水质分类标准,我们从其中选择 3 个重要的数据进行 分析,分别是 PH 值,氨氮试剂和溶解氧测试试剂。看看我们检测出来的情况是 怎样的? 3.师:实验开始前,老师还需要你来看看实验的操作的小视频。 播放如何使用几种试剂,以及填写实验数据等视频 4.学生实验,师巡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1 / 126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得出正确数据。 5.师生交流 学生将实验记录板贴到黑板上。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嘉善的“五水共治”,你觉得有没有取得成效? 六、课堂小结 出示嘉善“五水共治”成果。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嘉善“五水共治”的巨大成就,也了解了嘉善 的自然水域。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 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2 / 126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 8 课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 8 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污染 中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治理污染的方法。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对环境污染已经有了很深 入的了解,对华景污染概念了解的也很透彻,为进一步学习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 奠定了基础,学生也迫切想知道该如何治理环境。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具有很浓厚 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环境污染包括垃圾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知道生活中那些做 法能够污染环境,并知道如何保护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收集整理治理环境的方式方法,关注环境和健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3 / 126 科学态度目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人类要同心协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重点】 知道白色和大气污染污染的定义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环境防治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学到的环境问题引入将要学到的新内容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图片当中都有哪些污染。 白色污染:是指城乡垃圾中或散落各处,随时可见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 对于环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丙烯快餐盒,塑料餐 具杯盘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皮等。面对日益严 重的白色污染问题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 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 要让学生明白白色污染物不一定是白色的,是指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 聚丙烯快餐盒等被随意丢之造成的一系列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 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4 / 126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 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 重要发生源。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燃料燃 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物质。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如石化企业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 肥厂排放的氟化物;酸碱盐化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 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出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 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其污染物组成与工业企业性质密切相关。 交通运输过程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 要来源。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 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物质。 农业活动排放: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逸散到 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农 药可以被悬浮的颗粒物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农药污染。此外还 有秸秆焚烧等。 我们的行动:在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首先播放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让学 生知道国家主席很早就关注环境问题并且给我们治理环境指出了明路。 “既要青山绿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山”和“青山”可以共赢 三、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环境防治我们在行动。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不随便丢弃废物; 2、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尽量使用环保塑料袋等; 3、劝阻家长不焚烧秸秆; 4、使用环保交通工具; 5、与动植物友好相处,不去滥捕乱杀; 6、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 7、争做环保小卫士,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四、小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5 / 126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 和 我们的行动 大气污染 减排 白色污染 降解 少用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保护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大量图片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和总结 然后小组讨论整理总结出结果,在环境治理方法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习 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然后分组讨论治理环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治理环境的 重要性,和团结合作作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6 / 12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