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作业 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 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 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 ) 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 “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 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 A 项;B 项指的是魏源,C、D 两项分别 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魏源是中国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 夷”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他的代表作是( ) A.《资政新篇》 B.《孔子改制考》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提出的,故 A 项 错误;《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故 B 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代表作,故 C 项正确;《天演论》是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严复翻译的代表作,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 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 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 用’”可知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答案:A 4.近代中国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 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 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 B.早期维新派主张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主张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解析:A 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提出改变政治的主张,排除; C 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排除;D 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要求推翻封建 统治,主张民主共和,但不是最早的,排除。B 项属于资产阶级早期 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 5.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 纸条( 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 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清朝官员把写有“西方先进技术”的 纸条粘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墙上可知,该官员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这是洋务派的根本主张。 “中体西用”的思 想主张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故 B 项符合要求。 答案:B 6.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势日非……受人凌辱 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 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影 响,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发生于 19 世纪末,而李鸿章认识到工商 业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行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故 B 项错误;材料分 析的是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与挽救民族危机关联不大,故 C 项 错误;从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意识到通过发展工商业促进国家富 强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 “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和介绍西方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林则徐注重翻译西方著作,主张向西方学习,维护清朝统 治;严复是维新派代表,编译《天演论》,主张变革维新。因此 A 项 是二者主张的相同点。B、C 两项符合严复,D 项符合林则徐。 答案:A 8.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第一节 铁路权 一 东三省铁路 (归)俄国 十 北海南宁铁路 (归)法国…… 第二节 财权 一 全国海关税权 (归)英国 六 山东全省矿务权 (归)英德…… 第三节 练兵权 一 江南洋操 (归)德国 五 各省海陆军 (归)英国……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 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选择 C 项。 答案:C 9.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 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其中维新变法是针对以下哪一幅图片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 解析:维新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答案:A 10.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 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 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A 项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B 项强调 中西文化之间是性质的差异,主张“以中济西”。观点不属于维新派。 D 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C 项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 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 答案:C 11.十九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 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 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 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 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解析:根据题干中“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 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 术等各个领域。”可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 大变化,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眼界开阔了,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 错在“放弃了”;B 项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应该是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这里没涉及;D 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里没涉及。 答案:C 12.鲁迅笔下提到了“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茅盾笔下提到 了欢迎西方的机器货物、保存中国旧思想旧制度的买办。这里的“新 人物”“买办”指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解析:材料“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欢迎西方的机器货物、 保存中国旧思想旧制度”描述的是洋务派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成果来维 护落后封建统治秩序,故 A 项正确。 答案:A 13.有同学在近代某著作中读到如下内容,该著作的作者最有可 能是( )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士之入议院者。 王者往,群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解析:根据材料“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如……入议院者”等信 息,可判断该著作的作者借助孔子的权威宣扬制度变革,这符合康有 为“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该著作应为《孔子改制考》。因此,C 项 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14.“邪说横溢,人心浮动……托改制,乱成宪也;倡平等,堕纲 常也;伸民权,无君上也。”这番话批判的对象是( ) A.魏源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解析:由“托改制,乱成宪也……伸民权,无君上也”可知这个 被批判的对象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魏源、 孙中山和陈独秀都没有提出托古改制的主张,所以 A、B、D 三项均 不符合题意;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通过托古改制的方法宣扬变法思想, 故选 C 项。 答案:C 15.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9—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 1 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 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 1 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 物史观 A. 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 20 世纪 20 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 起相关 C.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 转折 D. “以俄为师”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 路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 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A 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20 世纪 20 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 党,国共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 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B 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 立领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 学习的内容上,如联共(布)党史、唯物史观,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 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D 项错误,符合 题意,所以选 D。 答案: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 19 世纪 60 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 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 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 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 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 19 世纪 60 年代做出的回应是 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 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 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 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 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 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 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19 世纪 60 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 景,分析在 19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 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 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看法: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 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 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 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