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每课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11 军神 12*清贫 习作:他___了 语文园地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自孩子会说话起,父母就教会他们背诗。在孩子 的成长中,古诗总是陪伴孩子左右。古诗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那么我们一直在开展的古 诗教学到了高年段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仅仅要坚持一如既往的看注释,想画 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外,更要让孩子也如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学会抓词,抓句, 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 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 浓云遮住的阳光。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 下来,同时,环境的凄凉更应衬托出将士思乡心切。大漠荒凉的环境,远离亲人的孤寂,戍 边生活极为艰苦。但凄苦的戍边生活却吓不倒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穿金甲,终不还” 就是将士们忠心报国的精神写照。而“穿金甲”又一次向我们昭示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其中“穿”和“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教学生学诗不能只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古诗 大意。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提问时,学生在回答时抓不住问题的要 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 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 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 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师本对话,充分预设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 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 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 感呢? 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 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 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读了题目,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怎么会 走出家门呢?乘凉?不合情理。睡不着觉,为什么?感慨万千!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感慨?我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也会有困惑。在诗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动。前两 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此壮丽的河山,如今却沦陷于金人 的践踏之下,想到这,陆游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 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显然这样的设计强化了“自豪”之情。引导学生由诗句产生 联想:看到了哪些画面?想到了哪些诗句,哪些词语?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引出诗人的 悲愤之情。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 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 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 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 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 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 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 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 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 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 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 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 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 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 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 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 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 年 陆游 52 岁作《关山月》;1186 年陆游 61 岁作《书愤》;1192 年陆游 67 岁作《十一月四 日风雨大作》;1193 年诗人 68 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1210 年诗人 85 岁作绝笔 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 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拓展了几首诗,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 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 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 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 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 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知诗人环节,我先出示了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重 点提示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再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 从而明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进而引出课题。 解诗题环节主要强调了“河南河北”的古今差异。 明诗意时,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自学诗意,再小组交流,并进行汇报。 最后的悟诗情,是这课的重头戏。有道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 恨。”古诗中的“情”当然也是一样,总有其源头的。杜甫为何会“喜欲狂”,这不得不提 “安史之乱”。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安史之乱的资料,明白了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流离失所,致使诗人也背井离乡,受尽苦难。接下来,我出示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时 期写的三首诗的节选,由《彭衙行》感受诗人在逃难途中的历尽险阻、备尝艰辛;由《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的惨——狂风破屋之惨,儿童相欺之惨,夜来淋雨之惨;由《春望》 感受诗人的愁——为都城沦陷、山河破碎而愁,为战火绵延、家讯难得而愁! 三首诗的引入,“安史之乱”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灾难都变得具体而可感。同 学们对作者的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有了质的变化。此时,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喜 极而泣、喜极而狂了。再看诗人的总总表现,不正是源于“喜欲狂”吗? 最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的“喜”仅仅是为个人吗?学生明白了作者为战乱平 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 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我和同学们有感而发,起立,用朗诵向这位伟大的诗人 致敬。 整节课上完后,评课的老师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对此我进行了二度备 课。我定会脚踏实地的做好以后的教与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 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 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本节课中,我以悲痛的心情为主线,以理解诗句在课文中的含义来学习课文。由理解 诗句的字面意思为铺垫,了解诗句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 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行动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含的丧子之 痛;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练笔表达,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诗句蕴 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感悟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超人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 引导学生带 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在本文的教学中, 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一步一步,环环紧扣, 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在反复朗读 中进入文中情景加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升华主题。 、 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 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在 本节课中,我还运用到了发言卡,让老师能对学生的发言状况一目了然,也能激励学生积极 表达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领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 领悟进步很大。但仍 还是存在不足:1.当玥希起来交流语段的时候,抛出来的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答案的时候,虽 然现场非常自然地处理了,但是一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慌张的!还需要继续磨 练自己!板书这一环节,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非常漂亮的板书,觉得这一块还是不够精美! 还需要继续钻研! 11 军神 《军神》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 组织材料,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一、紧扣主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 “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问题情境,通过圈画、理解、感悟 关键词语,领悟刘伯承勇敢、坚强、镇静的性格。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 机点拨,适时指导相统一。在此基础,我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 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钢铁般的感受。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 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 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 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 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 通过朗读课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 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如出示《赞军神》小诗,感情朗读,深化情感。(英雄壮举 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我还让学生练习写一句话 赞美刘伯承,以此来升华情感。在扩展延伸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在课后实 践中,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了解他一些称呼的含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 加学生的阅读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清贫 《清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是方志敏,这篇文章是他在狱中写的。 和前面的几篇课文不同,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写法给人更加真 实的感觉,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第一人称不便于对自己的动作、语言进行渲染, 那么,方志敏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清贫的呢?他另辟蹊径,对被俘时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 语言、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清贫。我们且看那两个兵士的表现:“从 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一无所获后,开始威胁“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 然后“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又在我藏躲的地方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 “转身抢夺我的表和水笔”……这样的侧面描写,比方志敏直接说自己多么清贫更有说服力。 最后,方志敏双补充了一段,他说自己“有的有的,有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 袜”,这样的“有”反而衬托了自己的“无”,作者用调侃的语气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清贫。 最后点明中心:“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侧面描写这个点,理解对比和反衬的写法,把革命者的清贫和 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主题阅读》中的对读文章《彭德怀 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也是用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狠”,来表现他对战士的爱,从他最 后不吃肉的细节,能够看出他内心对骡子的感情比谁都深。要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理解这 种背面敷粉写法的妙处。 习作:他___了 《他____了》是五年级语文习作四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 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 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整个过 程注重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 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在评价修改环节,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 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园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