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桂林十八中 2020-2021 学年度 19 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王亚莲 审题人:梁小曲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 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 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 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 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 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 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 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 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 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 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 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 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 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 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 - 2 - 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 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 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 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 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 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 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 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 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 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 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 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 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是天才抒发。 B. 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影响到晚唐北宋。 C. 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 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 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C. 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D. 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 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 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 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 3 -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错误,张冠李戴,是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 来的骈文,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 项,“……是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错误,扩大范围,是前期封建社会,不是封建社会。 D 项,“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最后一段“尽管 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 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 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D 项,“……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错误,论证目的错误。文章第二段中 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在内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错误,“没有……,就……”条件 不成立。原文,“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 标准的冲决和突破,……。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 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 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 4 -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 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 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 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 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 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 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 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 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 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 “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 容易沾上油污。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 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 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 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 生了。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 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 - 5 - 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 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 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 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 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 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 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 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 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 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 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 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 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 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 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 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 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 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 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 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 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 6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鸿门宴”上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因为项庄担心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会给项羽带来 危险。 B. 中国的分餐制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后来受少数民族生活习 俗的影响才发生了改变。 C. 与分餐制相比,聚餐制更实用,可以减少使用家具,节约室内空间,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 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 D. 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网民认为推行家庭分餐 制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 B. 文章用直观性强的汉墓室砖画《宴饮图》表明魏晋时期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的观点, 极具说服力。 C. 一种新的用餐习惯、用餐文明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 食的推广也需要有耐心。 D. 当前围桌共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一生活方式虽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却增加了 病菌传播的风险。 6.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 【答案】4. B 5. A 6. ①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强化舆论引导,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②分步骤推进,可以先从餐 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实行分餐制,逐步向家庭推进。③尽力为大众提供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 营造分餐进食氛围。④每一位市民要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因为项庄担心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会给项羽带来危险”错误,强加因果, 原文举“鸿门宴”之例只是说明中国人一开始采取的是分餐制,与选项的因果毫无关系。 C 项,“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错误,原文“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 所减弱”并不能说是“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 - 7 - D 项,“……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网民认为推行家庭分餐制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错误, 原文中没有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的依据,于文无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项,“……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错误,《后汉书》只能说明“至少在东 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 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可知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强化舆论引导,改变人 们的固有观念。 “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 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 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知分步骤推进,可以先从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实行分餐制,逐步向 家庭推进。 “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 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 正确的饮食观念”,可知尽力为大众提供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营造分餐进食氛围。 “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 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可知每 一位市民要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 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 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 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 8 -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 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凶犯 [俄罗斯]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 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 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杰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 月 7 日,也就是 7 月 7 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 141 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 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 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吗?”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吗?” “要是不干吗,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 “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 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 9 -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 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 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吗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你虽然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 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 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啊!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 年的火车脱轨……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 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 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 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鱼坠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 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 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 10 -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 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 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苗!”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杰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 弟又不是义……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 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 啊……” (朱宪生译,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对庄稼汉穿着、外貌的描写,既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困窘的境况,又从侧面反 映了审讯官与之不同的生活处境和居高临下的态度。 B. 小说多次写到审讯官与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杰尼斯的对话,但两人对话各自站的立场却 完全不同,这就在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C. 小说写杰尼斯由“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到“使劲儿眨巴着眼 睛”,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 D. 小说在作品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同时给读者留下 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与《变色龙》相似。 8. 小说刻画了农民杰尼斯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契诃夫说:“我善于长事短叙。”请从“长事”与“短叙”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及 其效果。 【答案】7. C 8. ①生活贫困、精神郁闷、形象猥琐。“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光着脚”说明 生活贫穷;“表情冷漠”,“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 难看清他的眼睛”表明邋遢,精神郁闷;“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半信半疑地眯起眼 睛”“阴笑”“使劲儿眨巴着眼睛”“打哈欠”,“在嘴上划十字”等受审过程中的表情动 作看出他的猥琐。 ②诚实、善良、单纯。承认自己拧了枕木上的螺丝帽,并不想恶意害人,对法律正义等从自 己角度判断,认识简单。 - 11 - ③不懂法、愚昧无知。杰尼斯认为自己是为了钓鱼才拧掉枕木上的螺丝帽,又没有害人,所 以不犯法,并且别人也拧枕木上的螺丝帽,他认为自己当然可以,这体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9. ①杰尼斯受审本身是有前因后果的“长事”。这一事情由拧螺丝帽、被捉、送进法庭、判处 坐牢等事件组成; ②作者只将事件集中在审判这一场景中“短叙”,将其他事件都在审讯官和杰尼斯的审讯、 答辩中交代出来; ③对“长事”进行“短叙”。着眼于叙述留有余地,作品形成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特 色,能启发读者深思。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面对审讯,杰尼 斯的表现如下,“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 睛”“ 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杰尼斯打了个哈欠, 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 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杰尼斯不再眨眼, 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从这些表现里,可以看出杰尼斯从始至终不认为自己 犯了罪,除了这些表现,“我可以走了吗?”“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 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 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 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他说的这些话也可以看出杰尼斯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犯了罪。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章主要写了杰尼斯受审的过程,所以考生应结合他受审过程的表现以及所说的话来概括其 形象特征。 如从衣着来看,“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还光着脚”,补丁的裤子以及光着 的脚可以看出他生活的贫穷;如从他的外貌来看,“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 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胡子拉碴可以看出他的邋遢,而耷拉的浓眉可以 看出他精神的郁闷;从他受审过程的动作、表情等内容来看,“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半 - 12 - 信半疑地眯起眼睛”“阴笑”“使劲儿眨巴着眼睛”“打哈欠”,“在嘴上划十字”,人物 的这些表现可以看出他形象的猥琐。 从杰尼斯所做的事情来看,杰尼斯拧了螺丝帽,之后火车出轨,面对审讯官的询问,杰尼斯 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事情,他回答“是的”,当审讯官问他拧螺丝帽的用途时,他回答“就那 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 民”,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是诚实单纯的,他并不是想要害人,“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 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 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这些可 以看出他其实也是善良的,只不过对于法律正义等有自己的判断角度。 从杰尼斯受审过程对于自己所做事件的认识来看,“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 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 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啊!就那么一个螺丝帽!”“这个我们……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 帽……还留着许多呢”“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 啊”,杰尼斯认为自己拧掉螺丝帽是为了钓鱼,并没有害人,而且别人也在拧,所以他认为 自己也是可以的,由此可以看出杰尼斯的愚昧无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 首先理解“长事”与“短叙”的意思。“长事”是指事件很长;“短叙”指借用比较少的篇 幅来叙说。 然后浏览文本,把握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长事”是什么。文章主要写杰尼斯受审判刑, 但在行文中交代了杰尼斯受审判刑的原因和最终的结果,原因是拧螺丝帽,同时也交代了杰 尼斯从被捉到最后判决坐牢这一过程,所以文中所写的事情属于长事。 接着分析作品是如何“短叙”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场景,即审判,而对于人物这样做的 原因以及处理的过程,都是在审讯的问和答之间呈现出来的;最后分析“长事短叙”的作用。 就本文来看,作者把这么长的一件事借助审判这一场景呈现出来,在叙述中就留有余地能启 发读者深思。 最后分析“长事”与“短叙”之间的关系。对“长事”进行“短叙”,立足点、着眼点就更 为明确,同时因为短叙,除了主要的情节或场景之外,其他的内容就要简化,这就让叙述留 有余地,作品形成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特色,这样就能够能启发读者深思。考生可以 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 13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 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 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 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 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 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 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 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 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 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 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 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B.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C.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D.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陵则是更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 这儿称冢不称陵,事实上暗含褒贬。 B. 江南,地理区域,一般指长江以南,在古代文献中,江南常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 念相并立。但根据“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可知,本文的江南不是长江以南。 - 14 - C. 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重大 犯罪。这儿刘邦指的是项羽杀义帝的行为。 D. 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爵。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 “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12.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 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决斗,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对他的挑 战。 B.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埋伏的弓弩射中了汉王。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 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主动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 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 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 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项羽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而刘 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征讨你这个残暴的罪人,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 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 (2)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 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 第一处,“汉王数项羽曰”,“曰”字表对话,其后应断开,排除 D; 第二处,“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此处“怀王”前省略介词“于”, 应是“受命于怀王”,“于怀王”是“受命”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 15 - 第三处,“先入定关中者”是“王之”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爵”陈我,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 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B 项,“还主动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错误,原文“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可见,汉王 并非“主动”。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以:率领;刑余:判过刑的人;苦:劳累。 (2)补充主语“汉王”;补充“于东城”的“于”;略:攻占。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 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困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 羽同时来到广武涧隔着水谈话。 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 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 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上级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 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 是你的)第三宗罪。怀王约定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 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又)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 (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 第六宗罪。项羽你全都占据诸位将领所统辖的土地,而驱逐走原有的主人,让手下臣子争着 - 16 - 反叛,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把义帝逐出彭城,自己建都,多去汉王土地,病在梁楚称王, 大多把土地给了自己,这是你的第八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 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 不守信用,被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率领正义之师跟从诸侯诛 杀(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您(单独) 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 指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 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项羽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以西,疆土割给汉,鸿沟以东面,疆 土割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 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五年,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 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 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 守,不肯降服。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 是,汉王用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 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 17 -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 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 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的枯草,一片衰败之景;②依依不 舍之情,首联、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 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相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 晚逢知己;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 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 层面。 C 项,“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错误,应为感叹自己。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回答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 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感人 至深的送别诗,“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 然后加以概括。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 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 第三联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少孤 为客早”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 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 - 18 - 溢于言表。“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 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 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让人迷路,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烟波浩渺、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较法突出表现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不要重蹈秦 人覆辙的。 【答案】 (1). 千岩万转路不定 (2). 迷花倚石忽已暝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铁马秋风大散关 (7). 吴楚东南坼 (8). 乾坤日夜浮 (9). 管弦呕哑 (10). 多于市人之言语 (1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此题中需注意“暝”“洲”“渡”“坼”“乾坤”“呕哑”“鉴”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 19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_____________的故宫 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 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 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每出现_____________之作,常常能 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 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 绣门类_____________,但是不论哪类目如今都很难找到“接班人”……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 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 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二者定能_____________,携手向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层见叠出 交相辉映 B. 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 交相辉映 C. 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层见叠出 相映成趣 D. 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C. 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甚至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 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 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 20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寂寂无闻: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常指没有名气。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语境 说的是故宫深处很少有人知道,应选“鲜为人知”。 第二组,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 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根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的语境,应选“推陈出新”。 第三组,举不胜举:举也举不完,形容极多。层见叠出:屡次出现。语境强调的是传统手工 艺刺绣门类多,没有“屡次出现”的意思,故应选“举不胜举”。 第四组,相映成趣:指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有趣味,有意思。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 色等相互映照。语境中没有“有趣味,有意思”的意思,故应选“交相辉映”。 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项,根据上下文,应该将“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与“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 奉献才智”互换位置。 B 项,两个句子语序不当,且“观看传统文化”搭配不当。 D 项,“甚至”表示强调突出的事例,用在语境中不恰当。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 A 项,“破坏”一词不符合下文意思。 B 项,下文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告急,重点不在于“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 吁……”。 D 项,“缺少创新”的说法与下文在语意上不连贯。 故选 C。 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不超过 50 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 6 月 8 日电“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近日随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 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记者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了解到,与其他技术卫星不同,这枚卫星的 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年,将为未来科学之星接触航天前沿科技,搭建起天地之间的一座“鹊 - 21 - 桥”。 “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暨“天启三号”卫星,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苏新颖表示,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国内航天发射史 上的里程碑,“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随之成功入轨则是国内科普教育发展史的一项创 举。 【答案】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年的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升入太空,国内科普教育完成创 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 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 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 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 谓句表达。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以及特征,新闻事件以 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报道的对象为“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 号”,报道中还强调了“与其他技术卫星不同,这枚卫星的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年”,而这 颗卫星的升空,是“国内科普教育发展史的一项创举”。据此总结出“主要用户为全国青少 年的陶行知共享教育卫星一号升入太空,国内科普教育完成创举”。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 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 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 22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 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傳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 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 学校计划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 2020 年最后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上发言,主题 是关于“教育惩戒”,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 2020 年最后一次升旗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的发言主题是“赋 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 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 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 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 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 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 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 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 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 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 - 23 - 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 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 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了培养优 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 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 “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 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闭的权利。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 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 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惩戒权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 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适合“先分后总”的原则。需要将每一则材料的内容高度 概括后,提取核心语句和关键词,然后再综合起来,概括为比较切合实际的观点。 第一则材料两段话,一是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了对教育惩戒权的明确;一是以下定义的方式 阐释了“教育惩戒”。有几处需要考生注意:1、法律法规可以看作本题的价值取向,也就是 作文在立意时应该肯定“教育惩戒”,不能否定,更不能批判。2、定义中的关键词应该划下 来,如“规范”“前提”“目的”“特征”等。3、“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 折的心理品质方面”,这其实已经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也就是“惩戒教育”的功能和价 值,是立意的三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构思并列式作文的三个分论点的基础。 第二则材料注意“有一条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是不常用”,这其实是指出了“惩戒” 的“度”的问题,适度惩戒,用而不滥。另外考虑鲁迅是成功人士,那么这则材料也在告诉 我们在个人成才路上,惩戒的必不可少。 第三则引用荀子的一段话,此则材料的核心应该是“尊师、法度、国兴”三者的关系,反之 亦然。无非是在说明“惩戒教育”多社会规则和国家兴亡的重要性。综合三则材料,第一则 - 24 - 其实已经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第二、三则不过是对第一则精神的具体体现。 因此,本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大,相信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在写作中围绕“教育惩戒”展开。 但是如果想获得高分,则需要在事例丰富、观点新颖、思维辩证上下点功夫。比如:一味大 赞特赞“教育惩戒”的价值和功能,有可能走入极端或僵化思维,成了奉行粗暴教育、打骂 教育,扼杀孩子的天性,背离教育的初衷。所以注意辩证认识,辩证评价,尤其注意辩证思 考惩戒的价值。 要注意文体意识,题干要求在 2020 年最后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上发言,写成演讲稿。 【立意】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6.惩戒要有度。 【素材】1.教育,已在今天的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教育惩戒,是教育环节中不 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教育惩戒,可以让教育更进一步地发挥好处,振兴国家。 2.《礼记》有云:“四维不张,则国亡矣。”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廉耻观以及道德品行。教师在教育惩戒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走上正 轨,磨炼其品质,进而大张其四维。 3.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学生过度宽容,则会造 成无尽的伤害。多少学生由放松变为放纵,多少学生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意,多少学生凭借 教师的宽容肆意顶撞教师?“民之于国,则如木之于林。若无良木,则无茂林”,民族的树林 需要良木,可人非圣贤,便需要依靠教育惩戒,来敦促学生、警醒学生,使他们朝着品学兼 优、明辨廉耻的方向发展前行。 4.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 常用”。这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 大化。不少教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过度打骂学生。虽然这亦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前途未来 的关心与担忧,但却更多地给学生带来了阴影。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 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成为帮助学生严而律已的工具。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生来便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则会 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此时,教育的戒尺,则可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 25 - 6.教育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教 兴国。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惩戒制度。 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并没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后悔一生的事情。而 教育惩戒则在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学生因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而与同学产生矛盾,教师可 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优秀 地走下去。 7.“立国之本乃教育”,希望学生和家长体谅教师的不易之处,支持教师的工作,也期盼教师 能够运用好手中的戒尺,以教育的戒尺培育好时代的新人! 8.教育惩戒权的确立有利于形或良好的尊师重教,贵师重傅的氛围。老师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 丁,祖国花朵贵师重傅学到自立自强,祖国花朵是国家的希望,作为祖国花朵的少年自立自 强,则祖国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 【结构】本文是一篇发言稿,题目是《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作者围绕“惩戒权” 这个关键词写起,正文部分进行总结:“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文章主体部 分娓娓而谈,向我们论述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我们期待 教育的良性回归,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配合老师的工作。”文章文笔细腻,语言流畅厚重,文 意连贯紧凑。语言犀利中有一股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 眼的题目。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 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 解决问题。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 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 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 - 26 - 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