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教学案含解析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 《考试说明》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其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 且放在同一题位上。科普类阅读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 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仍然是可能的,备考中要多读些科 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 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 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 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 (1)科学小品文 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 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 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 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 300 平方米叶面 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 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 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 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 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 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 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 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 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 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 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 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 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 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 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 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 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 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 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 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 强。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 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 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 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 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 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 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 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 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 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 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 的知识展示出来。 基本结构 ①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 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结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多用这种顺序。 ②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 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 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③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④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⑤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 目的。 ⑥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⑦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 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 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 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 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 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 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 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 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 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 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 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 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 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 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 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 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 思路,确定【答案】。 考点一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 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 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 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 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 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 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 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 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 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 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 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 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 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 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 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 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 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 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 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 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 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 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 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 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 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 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 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 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 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 选 自 《 名 物 采 访》,有删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注】 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 昆虫的幼体。 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解读科普文要像解读说明文一样。 【答案】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 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 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答题时,考生既要从文体的角度去考虑语言特点,又 要从文章语言的具体叙述与描写去把握其特色。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语言以平实、准确为主。 但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亦可能运用修辞手法,使之显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考生应结合 文章作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 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 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 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 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 【方法技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并整合科普文信息的步骤 第一步: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第二步: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 提取的信息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第三步: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 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第四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 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2.提取科普文章信息常用的两种方法 (1)组合法 有些科普文章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在某些重点段落,只要将有关段落中的信息加以组合 就可以了。 (2)摘录法 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 二、分析文本特色 科学性和文学性是科普文的特征,分析科普文章的文本特色主要分析这两个方面。 1.科普文章的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为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 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结构的合理性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 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把握文章结构一般的思维流程如下: 第一,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 分的顺序解说。 第二,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主要表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 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2.科普文章的文学性 ①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或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 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科学的小品富有情趣;或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 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②标题生动活泼,富 有新意。 三、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我们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 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 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解决这类题目的一般思维流程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要评价的问题,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二步:结合文本,找到文中原来支撑问题的依据; 第三步:整理【答案】,检验自己的文字能不能回答“为什么”。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 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 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 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 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 世纪 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 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 20 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 深 3 800 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 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 17 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 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 20 世纪: 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 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 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 19 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 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 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 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 世 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 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 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 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 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 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 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 C。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 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 合【答案】。 【答案】 将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答 此 类 题 , 【答案】 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通过 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 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3.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 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 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 F。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 据,简明、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 点,态度鲜明。 【答案】 (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 20 世纪出现遥测遥 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 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 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难。 【答题模板】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 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 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 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 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 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 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 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 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 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 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 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一、(2015·福建卷,12~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 诗中“盯瞳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 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 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它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 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 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 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 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 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 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 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 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 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 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 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 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 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 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 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 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 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 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 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 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 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 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 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 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它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 只萤火虫。 【答案】 CE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信息主要集中最后两段内容。 【答案】 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 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 意。(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 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二、(2015·广东卷,19~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 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 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 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 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 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 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 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 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 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 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 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 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 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 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 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 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 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 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 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 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 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 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预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 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 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 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 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 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 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 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①句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使用打比方和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发芽”比喻成“分娩”,“攸关生死”“找对时机”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发芽的重要性,给人以亲近之感。 (2)第②句体现了本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色。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 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大部分”“远小于”则体现了严谨的特点。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答案】 (1)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2)有的植物年初 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 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3)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 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4)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 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 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摆 出文章的观点,再结合现象分析。 【答案】 (1)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种子就开始发芽,因此长出更多的杂草。 (2)光敏素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 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 的温度起伏,种子也会发芽,从而杂草也更多。 三、(2015·北京卷,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24 分)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 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 20 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 和挑战。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 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 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 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 年,日本也研制成 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 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 可以比二代机快 10 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 1975 年也初步研制成 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 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 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 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 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 7 000 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 宋、扁宋、长黑、扁黑等 10 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 15 种。如此一来,字 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 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 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 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 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 1979 年 7 月 1 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 D.技术条件不具备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B 项,“计算机的历史短” 是 所 有 国 家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2 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C 项,“表意系统的汉字无 法 适 用 于 排 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答案】 C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 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 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 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 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 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 3 000 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 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 100 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 200 亿位,约合 1 万 6 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 丧失实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 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 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 1 万位下降到平均 800 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 4 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 65 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 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 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 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 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 西方早了 10 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 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 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 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二探讨的主 题 是 汉 【答案】 B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3 分)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根据题干“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 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关”可定位于材料第二段第一句话“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 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 A、B、C 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对应句。【答案】为 D。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丨(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答案】 D 材料三 21 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 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 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 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 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 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 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 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 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 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 20 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 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 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 团队在 20 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 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 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印刷术 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 D.算法的数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的能力。在材料三第四段中有提到“作 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正是王选团 队在 20 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从整个段落来看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印刷 术的要点,所以选 A。 【答案】 A(答 C 得 1 分)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印刷业 与 国 外 【答案】 要点一: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的时代。要点二: 使中国印刷业达到新的水平,民族产业占领市场。要点三: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 世界。要点四:弘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启示我们继承和发展东方科学实现自主创新。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鸿篇巨制.:著述。 B.源远流.长:水流。 C.自强不息.:停止。 D.数典.忘祖:经典。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A 项,鸿篇巨制:鸿, 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制即著述、著作。B 项,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 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C 项,自强不息:自己要强大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 力。息,停止。D 项,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 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典制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 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D 项,把“典”解释为经典,错误。 【答案】 D 1.(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 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 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 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 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 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 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 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 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 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 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试验,在面 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 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 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 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 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 我国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 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 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 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 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 2013 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 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 15.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 分)( )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前文说的是光伏发电,后文说光伏 效应,所以横线处必然从光伏发电过渡到光伏效应,故 A、C 项错误;由后文可知,光伏效应是 光伏发电的原理,所以 B 项错误。 【答案】D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 国家高度重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 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因而有抵御灾害的能力, 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 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 策的大力扶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 发 展 较 快 ”“ 太 【答案】A D 17.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 光伏发电在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文中虽说到光伏发电的优势,但并未 涉 及 光 伏 发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