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五第二讲传记的文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传记的文本特征与表现手法 规范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 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 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 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 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 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 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 1920 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 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 1958 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 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 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 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 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 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 年, 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 1961 年 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 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 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 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 就压缩成 10 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科部分总编委。 80 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 80 岁当作 0 岁。92 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 卡,上面写着:祝贺 12 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 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 21 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 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 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 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 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 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 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 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 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 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 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 70 年。(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 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 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 70 年,与沈从文成 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解析:B 项“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强加因果。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 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 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 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解析:C 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 答案:C ★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 处。 答: 解析:此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要结合引用的具体内容分析。从文中看,引用了传主的大 量语言,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传主周有光的形象,准确显示了其精神风貌,让读者 对传主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 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 读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徐半尺”华夏辨画第一人 程仲霖 徐邦达先生雅号“徐半尺”,意思是他经验丰富,慧眼独具,在鉴定书画时,往往刚刚 打开,便知真伪,因此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据说,有一次来访者将画轴徐徐打开, 刚露出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完全展开,果然不错。对传 世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有利于艺术品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可以古为今用。但是中国 历史悠久,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而每一位书画家的创作大概有几十年,作品复杂。这些书 画作品大多经过公、私收藏家相互转递,才流传至今,但真伪杂糅,不容易搞清楚。对于古 书画鉴藏,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凭鉴定家的眼睛来判断。因此,这是一项专门的学 问。那么,徐先生的慧眼是怎么练就的呢? 徐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他主张下苦功认真临摹,曾说:“要 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 白。”他先后师从苏州老画师李醉石、著名画家兼鉴定家赵叔孺。后又入当时著名书画家、 鉴赏家、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大澂之孙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益精深。他 18 岁创作的摹本奚冈《松溪高逸图》现保存于加拿大,24 岁创作的摹本张中《芙蓉鸳鸯图》 现存于新加坡,皆是两家博物馆的珍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抗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 在上海的库房里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皇帝曾经御笔亲题 为真品的实为赝品。 新中国成立初,徐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各地送来的古书画非常多,徐先生夜 以继日,逐一考订,为国家发掘和抢救了 3700 余件书画并重建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文 化大革命”中,徐先生被下放到干校,体力劳动之余,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 完成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初稿,把实践经验总结成为系统的理论,这部书至今是古书画鉴 定专业的必读书目。 1978 年起,徐先生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 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过目书画十 余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几乎全部经过他的鉴定。徐邦达先生还著有《古 书画提要目录》《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 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这些书画资料翔实而完善, 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 论。 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事实上,他不只会鉴定,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 也有很高的成就。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徐邦达是多年诗友,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马诗 才世未知”,对徐先生的诗词造诣大加赞赏。徐邦达的人品和文品一致,还是一位爱国主义 知识分子。当年汪精卫在南京过六十大寿,吴湖帆让弟子每人作一幅画,结果其他人都画了, 只有徐邦达没画。吴先生问为什么不画,徐邦达说汪精卫是汉奸,不能画。徐邦达在鉴定领 域眼力之高,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谨言慎行,从不妄下断言。很多人都希望花重金请他指假 成真,牟取暴利,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或许这些故事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但在今天这个浮躁充溢的时代,重温徐邦达的人与 艺,仔细感受他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涵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赞叹,更多的 可能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徐邦达先生鉴定一来访者的画轴,用“据说”一词,暗示这件事没有 考证,可见作者用词严谨。 B.徐邦达先生出身于书画收藏家,又自幼喜欢诗词书画,又喜欢临摹,正是这些促成 了他成为一代鉴赏大家。 C.新中国成立初,徐邦达到国家文物局工作,这让他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为国家发掘 和抢救了大量书画并重建了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D.徐邦达不仅有卓越的鉴赏辨别能力,还是一位人品过硬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不迎合 权贵,一生淡泊名利。 解析:B 项以偏概全。“自幼喜欢诗词书画,又喜欢临摹”,只是条件之一,更重要的 是师从李醉石、赵叔孺,做吴湖帆先生的弟子,“书画与鉴赏能力日益精深”。 答案: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邦达凭他丰富的经验,独具慧眼,能在来访者将画轴打开一半时,就能说出其作 者,因此得了“徐半尺”的雅号,又被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B.文章写到中国历代书画家数量很多,作品流传至今,真伪杂糅,是为了说明书画鉴 定之难,更体现了徐邦达专业功底深厚,练就了一双慧眼。 C.由徐邦达等四人组成的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做出了杰出贡 献,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由他鉴定过。 D.很多人只知道徐邦达会鉴定古书画,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赋诗“鉴书观画总燃犀,倚 马诗才世未知”,赞赏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E.徐邦达将千载中国书画知识沉淀于胸,把实践经验总结为系统理论;将传统鉴定方 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解析:A 项,“打开一半”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刚刚打开,便知真伪”。C 项,说法 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全部经过他的鉴定”。D 项,周汝昌的诗句是对徐邦达的诗词造诣 大加赞赏。 答案:BE ★6.作为评传性质的文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 解析:题目指明是“评传性质”,因此答题时要紧扣“评”与“传”的角度分析。“传” 的是传主的突出成就,“评”的是传主的人格魅力。另外,文中还包含了对传主的赞美之情。 答案:①传突出成就:精深的书画鉴赏能力,独具慧眼的传奇经历。②评人格魅力:经 年积聚的艺术造诣,德艺双馨的大师风范。③抒赞叹之情:叙述、议论、抒情结合,感情真 挚,语言精当典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