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2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www.ks5u.com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填一填)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2)外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②表现形式: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2.地表形态的形成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大陆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及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做一做) 1.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却不会使地面抬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在一些地区由于堆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升高。 2.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的是( A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B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主题一 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 今天的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环抱之中,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陆间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数百倍的喇叭形巨洋。 你知道地中海面积变小的原因吗?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③一般来讲,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C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解析: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C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解析: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A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解析: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主题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谈到山,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人们还说:“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1)你知道雄伟的泰山,“险”“立”的华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按成因它们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泰山、华山都属于断层一侧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属于断块山。 (2)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按成因它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属于褶皱山。 1.常见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不同,其判断分析如下表所示: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如图: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形态+新老”巧断背、向斜 (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注意新老关系的对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如图所示,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所以A为背斜,B为向斜。 读沿某纬线的东西向剖面图,完成1~2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向斜位于图中的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个断层( C ) A.H处 1 B.A处 1 C.B处 2 D.D处 2 解析:图中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除了A处有断层外,G处也是断层构造,所以有2个断层。 2.B处从地形上看属于________,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 C ) A.向斜 A处 B.山谷 F处 C.山岭 D处 D.背斜 H处 解析:注意题目所问的是“从地形上看”,A、D两个选项回答“向斜”“背斜”,都是从地质构造角度答题的,均错误;从地形上看,B处为山岭,开采石油、天然气需要在背斜构造中进行,D处为背斜。 山东省极力推崇“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一山” 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C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E为变质岩,有变质作用。 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C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解析: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早B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B,形成岩浆岩A;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读下图,回答3~5题。 3.下列各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安第斯山脉 4.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②处不相同的是( D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5.图中③处的山地成因为( B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解析:图中①为断块山,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华山为断块山;长江三峡还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 读下图,回答6~7题。 6.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C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其形成的地貌是山岭。 7.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B ) A.庐山 B.富士山 C.华山 D.泰山 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8.读下面地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属于背斜的是乙,属于向斜的是丁,属于断层的是丙。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乙处是谷地地貌,丁处是山岭地貌,它们的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 (3)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丁处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案: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 (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三处的乙处为好,其中丙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岩层走向可判断背斜为乙,向斜是丁,断层是丙。第(2)题,图中乙处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丁处在堆积作用下形成山岭;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3)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第(4)题,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第(5)题,隧道应位于背斜处,乙处为背斜;丙处为断层,不稳定,故此处不宜建设大型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