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平和一中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 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 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 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 艺术,它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 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 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 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 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 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 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 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它 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以海德格尔为代 表的存在论现象学解读的“美”即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 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刘长卿的著名诗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从诗的表层和字面 意义上看,它写的是一个傍晚,一间茅屋被苍茫的远山包围,这时,守门的狗叫 了,一个人踏着风雪归来。但这首诗所唤起的东西显然远不止这些。这就是意象 之美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 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 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意象创造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当今社会,人们常 常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 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艺术审美完全当作产业对待。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 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 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 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 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所以,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 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审美范畴看,中国古代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本质上与文学 艺术一样,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B.西方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将美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客观对象,是主客 体的统一。 C.中国意象美学与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的解读是相同的,二者都能进入现代 人的视野。 D.由于一些流行的时尚语对艺术的误解,现代人常常忘记了艺术必须生成一个意 象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不以实体和形象为中心,而是 以形写神,情景融合,物我交融。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明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精神已经在当代美学艺 术实践中得到了传承。 C.文章第四段中以意象创造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否定了当今社会只注重物质功利 的东西的艺术现象。 D.文章先论述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特色,然后提出了意象可以而且应 该融入当代美学艺术实践的观点。 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意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 现代视野。 B.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可以理解为“通过在场的‘象’,推想到背后不 在场的‘意’”。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一个意象世界,让人们既可以感受自然美,也可以 联想到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D. 中国传统艺术偏向于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这比以形象为中心的西方传统艺术 更具有优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记者叶昊鸣) 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 13 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 13 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 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 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 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 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 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 年 4 月 4 日)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 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 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 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所 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劳动和职业启蒙 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在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 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 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 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国家职 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 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 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12 日)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 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 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 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 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 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 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 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 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 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 13 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 B.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 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 D.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 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 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 B. 如果不想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 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C.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 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 D.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 6. 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又闻栗子香 刘丽华 板栗熟了。 回到老家的镇子街上,沿街卖着花样栗子——栗子桂花茶、栗子藕粉羹、栗 子枣酥饼、栗子罐头…… 一进村口,山山岭岭的栗树,红瓦白墙的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着栗蓬、 栗果,一片黄绿,一片褐红。不远处是收购板栗的货车,栗农们扛着大袋大袋的 栗子往车上码,额头冒汗,脸上带笑。 吃过午饭,我们一大家子挑着箩筐,戴上手套、草帽上山摘板栗。山坡上的 板栗树,主干碗口粗壮,树叶浓密,一束束黄绿带刺的栗蓬挂满枝头,挤挤挨挨 三个一群两个结伴的,大多笑裂了嘴,露出褐红油亮的栗子来。一个栗蓬,住着 两到四颗不等的栗子,有圆有扁。“啪”的一声脆响,甚至是“啪、啪、啪”的 串响,树下的草丛里,便可见坠落的栗蓬,甚至正在弹跳的栗子。 姨父操起长竹竿打板栗,或一阵猛敲,或一竿扫多个枝丫,栗蓬“哗啦哗啦” 地下坠跳弹,跳到杂草丛里还打着滚儿,滚落远处的多是没开裂的栗蓬。表哥、 妹夫爬上树去摇板栗,在树下捡板栗的是表妹、大姨和我,小侄女与邻家伙伴剥 果肉吃,咬得“嘭嘭”脆响,嘴一刻也闲不着,还把谜语当歌唱:“开花像柳絮, 果子像刺猬。剥开三层皮,方能吃到嘴。”“红木盒儿圆,四周封得严。打开木 盒看,装个黄蜡丸。”没花多少工夫,就收获几箩筐板栗。 挑回家的板栗,先不急着分拣、脱壳,一股脑儿倒在院子里摊开晒上一两天。 若遇阴天,就静置在堂屋待上一阵,等未张口的栗蓬自动裂开,才是分拣之时, 对付没咧嘴的栗蓬,用脚踩着来回滚动即可脱壳。栗蓬、栗荴,栗农都不废弃。 像栗蓬,是一味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药,家人谁受了风寒,可以将干栗蓬粉碎 煎水喝。 小侄女要吃糖炒栗子,姨父要求栗子烧鸡,大姨是爷孙意见都笑纳,一边将 栗子浸泡,等待用茶油、饴糖伴粗砂爆炒,一边下滚水煮几滚,去壳去荴来烧鸡。 要炒的浸泡好了,要烧的剥出了果肉。很快,鸡香栗香交融一起,香气扑鼻。 小时候,我家外面的弄堂口,就有一个现炒现卖糖炒栗子的摊位。那一口支 起的大锅,总在热气腾腾地翻炒着,弄得整条弄堂香喷喷的。孩子围上去,即使 兜里掏不出一个硬币,光看看油滑铮亮的栗子,咽咽口水也觉得好。 有一次家里来了堂姐妹,母亲没什么接待客人,让我去弄堂口买糖炒栗子, 结果我一连买回三包,用草纸包裹,用麻线捆扎。我与堂姐妹人手一包热乎乎的 糖炒栗子,那次可饱尝人间美味:灌香糖。这个“灌香糖”,后来才知是清朝人 给糖炒栗子的美名。 一日,我路过一个煮栗子摊位,看到一粒粒没张口的原装栗子,刚看品相, 以为不好剥皮,可热情的摊主招呼我品尝,她随手拿一粒,两指一捏,应声壳裂, 荴肉不粘,一尝,又香又甜又粉。我买一袋回家,正赶上芋头排骨煲上桌了,我 不管不顾,一口煮板栗,一口芋头汤,心想,“栗子甘甜美芋头”,再美味也不 过如此。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主要写板栗之香,围绕这个话题,开篇点题,紧抓文章主旨。 B.作者在描写“摘栗子”的时候,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摘栗子的快乐。 C.文章划线句子展现的栗子的重要作用,“栗蓬、栗荴,栗农”都是中药的药 材,有一定的功效。 D.文章处处在写“栗子香”“栗子甜”,用栗子的嗅觉、味觉感受进而写出了 作者内心的甜美。 8.文章围绕着栗子,写了哪些往事?又有着作者怎样的思考呢?(6分) 9.请赏析“一进村口,山山岭岭的栗树,红瓦白墙的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 晒着栗蓬、栗果,一片黄绿,一片褐红”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 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 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 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 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 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 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 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 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 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 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 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 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 败/城驱使复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 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 部尚书。 C.“太守”在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辈,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 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 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 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 姓干实事的好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昭君怨 (宋)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伺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到南楼雪尽”,点明时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群花也将依 次绽放。 B.“惊动灯期花信”,“惊动”,运用拟人手法,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群花也 将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C.“小雨一番寒”的“寒”字,不仅是指下过一场小雨天气寒冷,还指客居他乡 的词人内心悲凉。 D.本词上篇写景,下片抒情。词中所选意象勾勒出一番烟雨迷蒙的景象,与词人 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契合。 15.词中为何说“莫把阑干频倚”,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4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4 分) (1)《劝学》中“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 升,而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 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 的原因是“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 (3)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 ”开门见山,亮明了 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 比,指出这是“ ”的糊涂做法。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 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 ”,“今之众人’’才 智远不及圣人,却“ 。” (5)《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 ”, 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 ”,想要登 仙而去。 (6)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该 “ ”。 (7)《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基础题(本题共 4 小题,12分) 17.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 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 60 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 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1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圣心备.焉 备:具备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四、写作(本题共 1小题,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世界。驻足于平凡之中,慢慢发现平凡里也能 挖掘出流光溢彩的感动,它像一粒珍宝,在内心深处熠熠生辉,不眠不休。 请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平和一中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1.A 2.B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4.C 5.D 6.①中小学时期就要接受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开始职业生涯规划; ②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学业发展与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结合; ③要关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需要以及未来的变化。(每点 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C 8.①摘栗子的快乐;②分拣栗子,栗子浑身是宝是喜爱;③多种烹饪栗子的手 法吃栗子,心中的甜美;④到小摊买栗子、吃栗子,心中甜美。 9.①用多种不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收获的图画;②环境描写,渲染喜悦 的气氛;③烘托人们收获的满足、快乐;④为后文“我们”摘栗子、吃栗子等等 做铺垫。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 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 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 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本题中,C项,“‘栗蓬、栗荴,栗农’ 都是中药的药材”错误,栗荴,栗农不是药材。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 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 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 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 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 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首先审题,本题要求概括“围绕着栗子,写了哪 些往事”,阅读文章可知,筛选的语境排除开头和结尾段,主要抓住段首语,关 键句有:“吃过午饭,我们一大家子挑着箩筐,戴上手套、草帽上山摘板栗”“挑 回家的板栗,先不急着分拣、脱壳,……等未张口的栗蓬自动裂开,才是分拣之 时”“小侄女要吃糖炒栗子,姨父要求栗子烧鸡”“有一次家里来了堂姐妹,母 亲没什么接待客人,让我去弄堂口买糖炒栗子,结果我一连买回三包”。据此概 括即可。 “作者怎样的思考”一问,因为本文主要围绕栗子,写了一些与栗子有关的往事, 抒写的是对栗子的喜爱之情,以及栗子带给自己的生活的快乐,解答时把握这一 主题,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即可。 9.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 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 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 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 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本题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开头,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内容上“山山岭岭的栗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晒着栗蓬、栗果”“一片黄绿, 一片褐红”,描写的是村庄家家户户栗子丰收的场景,渲染喜悦、和美的氛围, 烘托人们生活的富足、欢乐。 四、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10.B 11.B 12.C 13.(1)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全了城池。 【解析】 10.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句意: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 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 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 “富民出”意思完整,后面应断开,后面的“民”应做“皆动摇”的主语,排除 A、C两项“吾谁与守”为宾语前置,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项。 故选 B。 11.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错,应为“列为尚书省六部之一”。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 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请朝廷追封自己父亲。 故选 C。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器,杰出;为,被。 (2)庐,名词用作动词,住;以,来;守,防守;卒,最终;全,保全。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历求学, 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有关古今的成败,(苏轼)总能说出它们的要领。 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时,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软问道:“我如果做范滂一样 的人,母亲会不会答应呢?”程氏说:“你能做范清一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 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软)对古代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 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贄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说:“过去我 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呀!"嘉祐二 年,(苏软)参加礼部考试。当时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 考官欧阳修正考虑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 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 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说过苏 轼的名声,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朝 廷要培养他,让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 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 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了韩琦的话,(对韩琦非 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 银丝帛用来治丧,(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迫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 (苏洵)为光禄丞。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 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 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 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急,即使是禁军 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污泥和积示,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 应当效命(于您)。”于是(苏就)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 从成马台开始,一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披淹没的城墙只有三版。苏 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 又请求调来征夫加固城墙,编排木桩,填以土石,以防备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 廷听从了他的做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14. D 上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上下篇都有景有情,融情于景 15.“莫把阑干频倚”,自我劝解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 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而看不到自己期盼的地方;表达主人公深切的思归(怀才 不遇或不得志)之情。 【诗歌赏析参考】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是一首由宋代词人万俟咏创作的词,抒写了主 人公思归的心情。 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 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 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 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 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 ,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 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 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 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 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 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 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4 分) 16、(1)金就砺则利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輮使之然也 善假于物也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4)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5)凌万顷之茫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虽一毫而莫取 (7)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言基础题(12 分) 17、C [C 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 D项,判断句。] 18、【答案】D 【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 是“二十九”。 故选 D。 19、B [B 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 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 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 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 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 “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故选 D。 四、写作(本题共 1小题,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详解】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通过分析材料,“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世界。驻 足于平凡之中,慢慢发现平凡里也能挖掘出流光溢彩的感动,它像一粒珍宝,在 内心深处熠熠生辉,不眠不休”,可以揣知,此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发 掘并展现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的美好、流光溢彩的感动、催人奋进的温暖和力量。 从这角度去分析,立意点在于记述生活中的平凡点滴,或人,或事,或某个世界, 要做到以小见大,有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 从文体的要求来看,要求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注意记叙文的基 本要领、写作范式,切不可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参考立意: (1)美丽和伟大,并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2)用心发现身边美好,平凡人也有流光溢彩的形象; (3)平凡中的温暖,写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写在一饭一粥之间; (4)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5)一花一世界,一事一天地,天地凡物,自在美丽; (6)那些美丽和温暖,盛开在平凡的尘埃里。 例文: 平凡生活,别具温情 进入九月,生活开始变得简单而仓促。 背起书包,家人就像“复读机”一样在耳旁叮嘱:“这所学校管得很松,要 靠自己自觉啊。” 暑假养成的散慢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如何能在短时间里让自己回到原点? 高中生活中的晚睡早起,逐渐变成了我最大的折磨…… 晚自习,我稍稍有些疲惫了,便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桌上,四周鸦雀无声,只 有手表的“嘀嗒”之声,久久地在耳旁回响,无数次感觉自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 独自吹奏着只有自己能听得懂的孤寂的魔曲,循环,循环……这声音又似乎理解 了我的疲惫,为我的呼吸伴奏。舒缓,舒缓……如此,也让我获得短暂的满足。 仓促使生活逐渐没有了规律,每天早晨随意掀开的被褥,洗漱台前胡乱摆放 的牙刷牙膏,餐桌上来不及整理的碗筷……由仓促和简单构成主色调的生活,如 永不停息的单曲循环,似开水,无色无味;如白纸,平淡无奇。 晚自习的下课铃声依旧如期而至,收拾好了带回家的书籍,拖着疲惫的身躯, 像往常一样步行回家。夜晚依旧那么冷清,黑夜像硕大的布袍,笼罩了整片天空。 气温在夜晚也随之下降,时不时地一阵凉风,吹动了周边的树叶,吹寒了我近乎 绝望的心。家人都很忙碌,一个人的路程总是很漫长。 路灯放出的灯光,微弱暗黄,只能照亮脚下的路。与那来来往往接送的灯光 相比,却已然觉得它尽力地温暖着我的心……独自一人走,也就不必抬头。我能 看到的,只有那地上渐长渐短的黑影。 走着走着,耳边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呼喊我的名字,向着前方声音的源处望 去,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 一份惊喜,一份感动。奶奶站在远处微弱的灯光下,正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健步走上前去,来到奶奶身旁,尽量压抑着自己那颗惊喜的心:“奶奶, 你怎么来了?”我低声地问道。 “你一个人回家,我有些不放心,所以来接接你。”奶奶一边说着,一边习 惯性地想要帮我提书包。我忙推开了她的手,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我知道,她已 不似多年前那样,眼角的皱纹很明显地出现在她慈祥的面容上,无情的岁月也早 已将她的青丝染成白发。现在的她显然已承受不了书包的重量了。 回家的路也并不似往日那么漫长,我看着奶奶,她在我的身旁看上去那么矮 小,晚风吹动着她两鬓的白发,曾经矫健的步伐也注入了蹒跚的印记。 街道,依旧是那么喧嚣,马路上面车来车往,似乎永不停歇。没有人告诉我, 他们从何处出发,又驶向何方。然而这些我觉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见了背 后那些平凡的微光,在平凡的日子里温情地推动着我,走向远方。 可用素材: (1)每天清晨,伴着悦耳的起床曲,你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洗漱、吃饭、上课、 下课、午休、上课、下课……你已经记不清这样的日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 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你所知道的是这平凡的日子如同太阳每 天东升西落一般亘古不变。所以,你不禁要问:生命是否总是如此平凡? (2)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与平凡进行过不懈的斗争,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枝繁 叶茂繁花似锦。屈原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 的一笔,史铁生在轮椅上笔耕不辍,在生命的琴弦上奏出振聋发聩的音符。他们 的生命固然灿烂,然而,于我们而言,非要这样为人所熟知的生命才能叫耀眼吗? (3)如果你觉得有所成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的话,那你就错了。毕竟世界上这 么多人,总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认识你。而耀眼的人从不局限于什么级别的领奖台, 像我们学校就给了我们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参加一次小舞台去展现一下才艺, 参加一次运动会去证明一下实力。无论是在学校里,班级里,甚至是寝室里,都 可以散发你的光彩。转头看看周围的这些同学,有些成绩突出,班排年排名利前 茅,又有些责任心强,愿意为老师同学做事情。放眼全市所有的学生,他们是平 凡的,但在我们学校,他们又是耀眼的。 (4)应该有不少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应是 耳熟能详,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从工地走向战场,又从战场走向病房,最后 拿起笔走上了自己写作的道路。又或者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从没有人注意 这个不太正常的人,但他凭着执着的性格,获得了荣誉,又成了百万富翁。谁敢 说他们不是个耀眼的人,又有谁敢说他们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5)海伦・凯勒讲过:坚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我想, 所谓信心,无非是一种信念,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愚公凭借着这种信念,凿开了 山。同样,平凡的学生,在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刻,已经做完了成堆的试卷。平 凡的教师,也必将会桃李满园。 (6)平凡与耀眼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层之台,始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前提,质变是结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离不 开平日的点滴付出。我们容忍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所以,不必否定自己,做 好每一件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情,终有一天,我们将与别人有所不同,成为心 目中那个闪耀的自己。 (7)英雄可以没有波澜壮阔的履历,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其伟大。正如莫言笔下 《天堂蒜薹之歌》中为不公平的社会秩序揭竿而起的朴实农民,用一副粗粮砾石 哺育的身体吹响诉求公平和正义的“冲锋号”;原本从不能登上舆论风口的韩国 记者,以义不容辞的态度揭开血肉淋漓的真相;平凡的乡村教师梁俊,用“苔花 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照亮了大山深处孩童对生命的渴望。他们原先都循着最 普通的人生际遇,散落在茫茫的人群中,因着一个偶然的岔路口,作出了不同寻 常的选择,才显现出英雄的光芒。然而正是这种在平常之中选择不平常,深深明 白平凡人的能力局限,却仍旧观照他人的疾苦的做法,让这些出自微尘里、跳出 龃龉外的英雄们更加显露其品质的可贵。 (8)英雄身上所具备的平凡人的特质,并非他们的“阿咯琉斯之踵”,相反,这 正是使他们更加可亲可爱的标志。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平凡人的情感,承认并尊重 他们的小小的悲欢,是对人的复杂性和丰满性的体认。乃如“吹哨人”李文亮在 社交平台上的嬉笑怒骂,让我们感到他也不过是个邻家的大男孩,可却没人能够 否定他在危险潜伏时赴就的大义;胡适一生为民主和人权赴汤蹈火,也因日记上 不能免于打牌的诱惑而让人惊叹平凡与伟人的“不谋而合”;写下《社会契约论》 的民权英雄卢梭,也在《忏悔录》中袒露自己最真实的不堪。在光环背后,能够 看到他们并非神化了的存在,最朴素真实的人类感情也蕴藏在他们的心灵之中, 才是我们对英雄真正该有的态度。 (9)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 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 (10)平凡的一滴水很美丽。茫茫人海中,洪战辉便是一滴平凡的水。他不是星 光闪闪的明星,也不是家缠万贯的富豪,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大学生。他打工 挣钱,不是为了"推动祖国经济发展,实现伟大复兴",而只不过是为了撑起困境 中的家庭,让妹妹生活得更好罢了。平凡的心愿,平凡地去实现,可他却感动了 中国。洪战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他的美丽所在,他的行为所折射 的正是精神文明的光辉。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 向洪战辉学习。 (11)平凡的一朵花很美丽。许多人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雍容华贵,高贵典雅。 而邰丽华让我发现:平凡的一朵花也美丽。如果说一般的人是平凡人,那么残疾 人更是平凡中的平凡。邰丽华,正是一朵受到上天不公待遇的花朵,如果没有那 次春晚的绽放,她根本不为人所知道。可她身残志坚,那纤弱的双臂,舞出了天 地间绝美的姿态!我忽然嗅到了生命的芳香。邰丽华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 神正是她的美丽所在,她点缀的正是心灵春天的美丽。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也 可以拥有那份美丽,只要我们向邰丽华那样散播内在的芳香。 行文结构: 文章可以以“平凡生活,别具温情”为题,写自己高中生活的辛苦与疲困,感觉 高中生活“由仓促和简单构成主色调的生活,如永不停息的单曲循环,似开水, 无色无味;如白纸,平淡无奇”。然后写自己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往家走,一个 人回家的路,“路很长”,凉风“吹寒了我近乎绝望的心”;接下来再写正当自己 倍感绝望时,奶奶出现了,她的出现,为“我”枯索无味的平凡生活涂抹上最为 温暖的色彩。最后,写“我”在这温暖中,看见了“平凡的微光”,这“微光” “在平凡的日子里温情地推动着我,走向远方”,以小见大,将文章推向一个理 解、认识及情感的高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