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但是,它既 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 一种成熟文字系统。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甲骨文在当时 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 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所以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那么,甲骨文以 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 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 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不过这只是 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 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仓颉应当是 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 大量线索: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 的资料。 在公元前 4000 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 画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 类似。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 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 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 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 4000 年山西襄汾陶寺遗 址出土的朱书文字。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 - 2 - 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 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 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 它已经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 远的影响。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 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 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成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 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 1.以下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汉学者许慎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不过在他看来,“文”“字”有别,“文” 只关涉汉字的外形,而“字”则形声兼具。 B.不少传说和古籍都以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对汉字发展做出 了特大贡献,在整理汉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有密切关系,被有 的学者看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D.朱书文字被断定与甲骨文、现在通行的汉字等属同一系统,说明最迟在夏代 前期,汉字已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甲骨文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字只有当时存在的部分字,却有着成熟、 发达的系统,这些事实证明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B.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一种完整的文字 系统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C.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历史发展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 俗成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学者们依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及山西出土的朱书文 字断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学者们探寻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地下考古资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遗物和属 - 3 - 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B.大量史料证明,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以各种刻画符号——陶符的形式出现 在各个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现出早期文字的雏形。 C.汉字从夏商时期开始,已能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将它 辐射到周边民族地区,从而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D.汉字能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标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特 色和基本语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 此为根本遵循。自 2013 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 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 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 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 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 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 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 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 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 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 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近 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 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 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 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 - 4 - 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 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 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 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 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 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 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 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 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 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 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 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 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 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引,科学的部署,思想上的 统一,才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B.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 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 技”就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D.“精准扶贫” 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却常被一些文化 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难以接受。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 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 - 5 -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 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 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 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6.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完成 7~9 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 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 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 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 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 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 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 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 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 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 6 -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 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 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 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 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 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 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 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 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 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 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 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 7 -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 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 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 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 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 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 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 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 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 那样吧,挺好。(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 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 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 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 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 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 8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 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 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 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 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 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 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 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 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 /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 /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 日/授之以政 - 9 -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 日/授之以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 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 字。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 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 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王公年次纪年 法。 D.摄:古代官员升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 “左迁”“罢”“黜”之说;而“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 代行某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 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 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 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 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 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 善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选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5 分)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完成 14~15 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 10 - 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 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帘”句:从明代 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 帜。招,说帘飘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 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 丰收的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 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 生活气象。 15.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长沙》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 一幅革命青年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慷慨悲“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 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 。” - 11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 壮大,使得“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 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 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 起,导致监管法规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 1 月 1 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 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 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 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 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遗 B.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C.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D.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 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 12 -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 安“守门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 “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 发展壮大的行业,使得 “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20.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 94 年前 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 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 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 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 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 600 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 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西瓜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等作用,因此枝称为盛夏佳果。西瓜不仅具有很 高的食用价值,① 。西瓜含有多种美容化学成分,用西瓜汁擦脸 成西瓜片敷脸,可以使你的皮肤保持洁白亮泽② ,而钾 是美丽双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多喝西瓜汁会让你获得漂亮的腿形。除此之外, ③ 。头发掉落或因烫发而发质干枯的人,不妨多吃一些。 四、写作(60 分) 22.请以“错失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 13 -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 B (变可能性为必然性。原文是“极有可能是”)。 2.D (断定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是最后一段首句的“此”,它的指代意义 是前文的“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 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 3. C(其一,改变了准确性,原文说“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其二,夸大其词, 原文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非“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4.C (材料二中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 5.D(材料三、四都阐述了精准扶贫中遇到的困难。材料三中因财富分配不公, 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材料四中年龄大文化低的人不理解。) 6.(1)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 处。 (2)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 展项目。 (3)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4)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 贫参与度。(回答任意三点得 6 分) 7. C 8.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 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10. C 11. A(“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错误,女子十五周岁举行及笄之礼 (女子成人礼)) 12. D (“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错误,由文章第三段“于是反鲁, 鲁复善待”可知,应是得到了善待。) - 14 - 13. (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 要以他为师。( “达”“没”“若”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 )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 没有反应。(“目”“三”“示”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 14.C(尾联借景抒情不对) 15.本诗颔联上句由“菱”“荇”“鹅儿”“水”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下句 由“桑”“榆”“燕子”“梁”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荇菜 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 静谧、美好的农庄图,流露出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及对太平 盛世的颂美之情。 16.(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每空 1 分) 17.B(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 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足为奇。后不接宾语。责无旁贷,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偏重于职责 所需不能推卸;后者偏重在道义上难以推托。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 到眼前;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前者表示没时间了,是一种客观上的紧迫, 后者表示急切心情,是主观心里所想。一览无遗,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 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 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前者突出 “无余”,没有遗漏,后者突出“了然”,看清楚了。) 18. 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除 A 和 B,D 项关联词使用错误。 19.D( A.“伴随”和“使得”误用,导致主语残缺。B.“问题”应为“受到关注”, 搭配不当;C.搭配不当,是“发展壮大”使得“问题凸显和受到关注”。) 20.示例 1: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 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 15 - 示例 2: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 /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21. (1). 还具有很好的美容功能 (2). 西瓜含有丰富的钾元素 (3). 西瓜还可以滋润头发 22.作文(按 2020 年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 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 现。如今孔丘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 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 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 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 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 “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 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 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使他从拘禁中被起用,就与 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 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 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 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 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孔 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 - 16 - 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 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 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 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 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