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例一:(2017 新课标全卷 1 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 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 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形象。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 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 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 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 记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 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 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 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 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 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 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 (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 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 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 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 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 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 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 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 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 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 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 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 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 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 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 式方面的不同。 【答案】 7.D 【解析】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而承担把节目传送给电视观众的是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 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以及其他渠道”。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 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答案】 8.BC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基本事实,分析主体对象与 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结合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判 断。 【答案】9.①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 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 对分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材 料三介绍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上的特点,对应的句子主要是“在制播 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注意题干只是要求概括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运营模式,无须回答现在制播 运营模式的转变情况。材料四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文中对应的句子 主要有“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 营商投资建立的……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本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明”, 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要作具体分述。 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 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 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 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 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 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 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 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 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 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 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 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 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 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 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 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 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 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 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 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 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 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 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 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 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 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 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 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 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 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 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 “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 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 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 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 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 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 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 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 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 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 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 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 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 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 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 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4.B 【解析】A 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 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 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 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答案】5.A、D 【答案】6.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 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 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 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 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 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 目产生了的影响进行分层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中说“一个人只有徜 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 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说“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材料三中 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 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例三:(2016 新课标全国 1 卷)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 《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 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 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 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 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 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 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 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 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 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 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 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 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 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 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 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 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 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 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 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 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 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 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 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 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 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1)【答案】 D A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回答三项 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 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 为自己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 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 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 1985 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 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 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 章主旨等来理解。 (4)【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 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 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 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 “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 “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 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 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 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例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 7-9 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 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 家。宗璞上世纪 50 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 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 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 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 57 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 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宗璞生活在我 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 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 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 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 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 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 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 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 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 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 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重 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 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的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 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 0.3 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戏称自 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她说:“现在 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 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 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 说。宗璞曾说过:“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 还表示:“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 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 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 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南渡 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 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 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 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百度百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主要对象是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歌曲亦庄亦谐,真实反 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 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 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 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染”,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工作经历有 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 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南渡 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 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9.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 7.C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 张冠李戴,原文的概述是: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 不是写《北归记》。强加因果,原文是“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没有点明和创 作《北归记》有关。 【答案】 8.B D 【答案】 9.①对写作事业的热爱;②中外文化的滋养;③丰厚的生活基础;④坚强的写作意志;⑤认 真严谨的写作态度;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并联系内容分析即可,5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认真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出相应的观点,然后再联系原文加以分 析。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例五:(2015 新课标全国 2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 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 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 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 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 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 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 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 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 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 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 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 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 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 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 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 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 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 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 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1)E3 分,D2 分, B1 分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选项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文中没 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 B 对应的原文“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 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选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 准确;选项 C 对应的原文“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选项“要 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张冠李戴。 【答案】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 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 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莫 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答案】 (3)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 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 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答案】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 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 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 例分析) 【解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 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 找事例加以论证。 例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 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 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 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 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 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 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 1920 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 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 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 1958 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 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 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 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 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 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 年, 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 1961 年出 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 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 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 就压缩成 10 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科部分总编委。 80 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 80 岁当作 0 岁。92 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 卡,上面写着:祝贺 12 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 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 21 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 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 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 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 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 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 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 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 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 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 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 70 年。(百度百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 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 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 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 70 年,与沈从文成为 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 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 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 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 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答案】7.B 【答案】8.CE 【解析】 C 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原文第四段说“事实上,直到今天还 有人在提意见”,E 项中“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答案】 9.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 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解析】分析文本主要的表现手法。 引用的作用主要从文本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体现传主形象的效果、对读者的影响等角度来回 答。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4 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