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_苏教版(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_苏教版(2016)

标题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 标齐全,可以没有引标或副标,但不能没 有主标;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 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结语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 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 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 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 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 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 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 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è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荻港( ) è yù suí zǔ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è ● ● ● ●● ● ● ● ● ● ● ● ● ● ● ● dí 释题 v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v对象: v中心事件: v人数: v地点: 人民解放军 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 长江 ★ ★ 通讯社名称(新华社) 发消息地点(长江前线) 发电时间(22日22时)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什么?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战况) 地点和事件结果 时间 队伍 地点 渡过兵力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 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 哪个部分?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 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 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 起高潮。 属“背景”部分。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 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 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 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 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 行不行?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 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 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 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 这些意思。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 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 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 人。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 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 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 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 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 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