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26课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www.ks5u.com 第26课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作者叙述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背景解读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南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3.相关知识 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的“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4.文化常识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例如: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例如:告汝十二郎之灵。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例如: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例如: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例如: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例如: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例如: 吾与汝俱少年。 【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例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例如: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1.字音识记 ①闻汝丧之七日(sānɡ) ②及长(zhǎnɡ) ③不省所怙(xǐnɡ)(hù) ④兄殁南方(mò) ⑤归取其孥(nú) ⑥丞相薨(hōnɡ) ⑦孰谓汝遽去吾(jù) ⑧殒其生(yǔn) ⑨窆不临其穴(biǎn) ⑩佐戎徐州(rónɡ) ⑪万乘之公相(shènɡ) ⑫尚飨(xiǎnɡ)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通假字 (1)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不幸早世(通“逝”,去世) (3)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一词多义 (1)戚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名词,忧伤) 刑天舞干戚(名词,古代的一种兵器) (2)幸 皆不幸早世(形容词,幸运)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动词,希望) (3)诚 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 诚知其如此(连词,如果,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副词,实在) (4)视 而视茫茫,而发苍苍(名词,视力) 窥镜而自视(动词,看) 子孙视之不甚惜(动词,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 (5)业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动词,继承……的事业)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学业)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功业) 武陵人捕鱼为业(名词,职业) (6)衔 乃能衔哀致诚(动词,怀着) 衔远山,吞长江(动词,衔接) (7)省 不省所怙(动词,知道) 汝来省吾(动词,看望) 省徭役(动词,减少) (8)致 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树草栽木,颇有野致(名词,情趣,兴致) 致食客三千人(动词,招纳) (9)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赴,去)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 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 三窟已就(动词,完成) (10)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 死而有知(名词,灵魂)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动词,了解) 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 手等有痛痒之知(名词,知觉) (11)孤 吾少孤(动词,幼年丧父) 零丁孤苦(形容词,孤单)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 (12)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代词,指嫂子)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推测,大概)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是……是……还是……) (13)而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连词,表转折)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 死而有知(连词,表假设) 5.词类活用 (1)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东亦客也(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居住) (3)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视力) (4)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 (5)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家业)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恐旦暮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 (8)中年兄殁南方(名词作状语,在中年) (9)传之非其真也(动词作名词,传来的消息) (10)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词作名词,祭品) (1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用法,使……早死)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动词使动用法,使……死亡) 6.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又可冀其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5)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指十到十五六岁年龄段的人。 7.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2)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5)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 (6)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7)东亦客也(判断句) (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状语后置句)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提示: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之真情。 2.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提示: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出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3.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提示: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续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词”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1.课文主旨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后世诔文开辟新径。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4.课文译释 在兄弟中最小,故被十二郎称为季父。乃:副词,才。衔哀:怀着 样。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志气:精神。几何:多少 (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其几何离:应为“其离几何”,意思 意动用法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 解析:“贤”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 参考译文: 田子做宰相,三年后回家休假,得到一百镒金子,(田子将金子)献给了他的母亲。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你)就不吃饭吗?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齐宣王)让自己进监狱。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 [课内素材] 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为韩愈在《师说》中说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找准自己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点,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该这样。 [拓展阅读]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的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韩愈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当时因为“迎佛骨”事件,韩愈被唐宪宗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买卖人口兴盛,有钱人养奴成风。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故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韩愈在潮州任上共留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其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 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老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处在第二种、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就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潮州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承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久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读遍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人生遭遇和功绩的精要概括。面对人生的逆境:“心境之苦”“事业受阻”,韩愈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见心明志”“泰然处之”。于是,“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作者还从不同角度烘托这一形象。先是与同处逆境的屈原、李白作对比,突显韩愈“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坦然。然后,用李渊父子得了天下,却无法使山河易姓,反衬出“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不朽形象。读本文,读到的是韩愈并不为人所了解的人生经历;读本文,读到的是韩愈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读本文,读到的是韩愈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读本文,读到的是韩愈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2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