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教学案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教学案范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教学案范文 内容预览: 第 8 课《渔夫的故事》教学案 学习目标: 1. 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 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 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 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 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 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 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 5 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 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 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 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 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 集整理的。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 《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 优美的民间故事。但哲海什雅里只收集了四百夜的故事,没有完 成《一千零一夜》的编辑工作就去世了。后来,各地说书艺人不 断地对故事进行增补、加工。大约到十四世纪,《一千零一夜》 才最后定型。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一千 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 其中包括众多的民间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名人轶事、诗歌、 格言等。山鲁佐德姐妹给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没有 一千零一个故事。如果不包括故事中的故事的话,根据 1927 年 贝鲁特出版的五卷本的统计,只有 134 个故事。不过,这些故 事篇幅都较长。作品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阿拉伯 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多姿多态的 风土人情等。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 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 xī 撬 qiào 魔 mó 耸 sǒng 桅 wéi 吻 wěn 撬(qiào)去 啰唆(suō) 挪(nuó) 弥(mí)漫 丑陋(lòu) 宝藏(zàng) 抡(lūn)起 作揖(yī) 张牙舞爪(zhǎo) 2. 解词: 【照例】按照惯例。 【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注意藏,不读 cáng。 【啰唆】(言语)繁复。本文采用前一个意思。也作啰嗦。 【口吻】说话时的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气。 3. 词义辨析 【巨大】【庞大】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庞大”与“巨大”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规模、数量 等很大。但两个词也存在细微的区别:“巨大”一般不包含评价 和褒贬,而“庞大”则往往指过大或大而无当,包含了对所形容 的事物的贬斥。例如本文中形容魔鬼的身躯,第一次用“巨大”, 第二次用“庞大”,因为第二次时渔夫已经知道魔鬼要杀他,对 魔鬼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 【无耻】〖卑鄙〗 无耻: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无耻”和“卑鄙”都是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贬义词。但 “无耻”侧重于人的言行的性质,而“卑鄙”则侧重于个性和手 段。 (四)复述课文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 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 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渔夫第四次撒网 的动作的词语吗? 明确: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 发现瓶 2.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请几位同学来说说魔鬼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世纪-- 第二个世纪-- 第三个世纪-- 整整四百年-- 3. 再请几位同学来说说渔夫的心理活动。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 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 分析魔鬼的外貌描写。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 (出示幻灯) 头像 ;手像 ;腿像 ; 口像 ;牙齿像 ;鼻孔像 ; 眼睛像 。 探究问题:这些语句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 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 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头发像 ;眉毛像 ;耳朵像 ; 脖子像 ;胳膊像 ;身躯像 。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七)布置作业 用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外貌,并用上几种修辞方法。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Section targeting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分析评点人物 1. 我们从魔鬼的外貌中了解到魔鬼是凶恶可怕的,结果呢? 渔夫却战胜了魔鬼,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 程吧! (说明: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渔夫和魔鬼,朗读课文对话部 分。其余同学围绕下面六个主要问题分别探究渔夫和魔鬼对话中 隐含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 ① 魔鬼怎样评价自己? ② 魔鬼要杀渔夫的理由是什么? ③ 渔夫是如何逐步认清魔鬼的真面目的? 2. 点评:“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 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 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 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3. 概括人物: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二)讨论问题 1. 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能装在瓶子里,骗魔鬼重新进了 瓶子。这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2. 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 明确: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不仅许 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 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 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已以痛快 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这样情形去解读、推测, 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果然兑 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 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 念中(这也是文化观念)安拉是唯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 相信了。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 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 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这样看,前三个许诺就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3. 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简短些,这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 救他的人,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魔鬼的心 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 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别 再啰嗦烦人。 (三)比较探究 《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 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 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安拉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 唯一的主宰。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魔鬼出来后,果 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这则故事以往选入 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课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 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我们阅读它 将能更好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文化观念(包括伊斯兰教在阿拉 伯民众心中的地位),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 这会不会影响故事的开头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呢。魔鬼主要是恶的 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一面时, 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 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知道了、真实体验了这个打 击和惩罚的份量之重、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 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 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魔鬼其实 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 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 的工作了。当然,这一转变一般需要建立在对其“恶”的一面坚 决斗争、彻底揭露的基础上,所以,《一千零一个夜》的原故事 应当更符合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全面、辨证的看法。而什 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才 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四)词句品味 与括号内句子对比,体味加点处的表达效果或不同含义。 ①愣着不知如何是好。(呆呆的不知如何应付。) ②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他是魔鬼,我是个堂堂 人。) ③这么小的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 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躯呀?(这个胆瓶,根本就容不 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 ④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可恶的魔鬼,你这是说 谎呀!) ⑤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 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我要把你投到海里,你 说你在海里住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 可。) 明确: ①“愣着不知为何是好”比括号内句子更为紧凑,口语表达 的色彩更浓,更合于故事表述的语气。“如何是好”除包含“不 知为何应付”外,也还包含其他方面意义,含义更为广泛。 ②“你这个魔鬼”比“你是魔鬼”显得更有力气,对魔鬼的 鄙视程度也更重。 ③第 3 句中,加上了这些具体的说明、比较的语句,胆瓶体 积与魔鬼身躯不成比例、悬殊巨大的反差才给人鲜明的印象,也 更有力地强调了渔夫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④“下流无耻”显然比“可恶”更准确具体形象地反映了魔 鬼当时的拙劣变脸,也更好表现出了渔夫对魔鬼可耻行经的极度 气愤。自然用“骗鬼”比“说谎”有力得多,也更带口语色彩, 更合于讲故事的口吻。 ⑤“扔”比“投”更有力;“扔”感情色彩明显,在这里表 现出一种气愤,而“投”字则没有这个感觉。“呆”是停留、滞 留,与正常“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魔鬼已在海底等待得太久, 用“呆一辈子”显然比“住一辈子”显得更不舒服得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学习,懂得了人 的智慧是无穷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 慧,去战胜一切困难。 (六)布置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课后查阅有关人类运用智慧战胜敌人的故事。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