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蚌埠市 2020 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 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 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 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 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 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 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 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 鲜明的地城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 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 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 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 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 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 80 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 - 2 - 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 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 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 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 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 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 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 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 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 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 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 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 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C.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 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D. 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城特色和人民的生活 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 慎言“打造”的论点。 B. 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 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C. 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改造和利 用传统街区要谨慎的观点。 D. 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 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 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 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 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 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 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 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 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 题 A 项,“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传统街区可以招揽 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但不能据此认为传统街区就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 项,“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不合文意,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街区 蕴含着某种历史文化,此街区因而成为某种文化的街区,不能认为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 的形成更为漫长; D 项,“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二段中 “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城特 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可知,传统街区的灵魂应是那些建筑所体现的人民的生活理想 与生存智慧等。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 - 4 - D 项,“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不合文意,根据文章第四段“号称将其打造 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 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 时期的模样”可知,连续使用三个问句,不是反对改造传统街区,而是反对将传统街区打造成 某个历史时期的模样。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D 项,“顺其自然”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三段“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 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以及第四段中“街区房屋的整治,最 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 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可知,文章明确提出,对传统街区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不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 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 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 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催生了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学习者在注册后登录自己的学 习账号就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学习不再是按照课程的时间安排表按部就班,学习时 间和学习场所相对自由。由于教学形式主要是视频教学,所以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状态。 对于稍复杂需要做笔记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理解或是做笔记,对于没听懂的部分可以选择重 听。对自己要求较高但又没有机会深造的那一部分学习者,可以通过某些学校的精品课程, 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这为大部分想要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提供了 - 5 - 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网络授课,。一个老师可以教授的学生就不再受数量的限制,老师可 以将自己录制的课程放在网络上。没有各种各样的教材资料费,学习成本得到了大大的降低。 然而在线教育情境下,老师和学生不再有面对面的交流,自然也就没有情感的交流。运 用了互联网技术后的教育,老师的任务就只制下了传授知识或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给学生。 传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或是随时动手做实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互联网教育虽然便捷,但是也让学生变得懒散,学生们不再有兴致去做实验,经验结论只 需要“百度一下”。 (摘编自《“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些年在线教育的繁荣发展,并不是因为疫情而来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它们是为了解 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这其中有基础设施的问 题,也有思维惯性的存在。这一次大规模的“强制”线上学习,或许也可以让很多师生意识 到,线上学习不是那么为难。在线教育的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当然,一种担忧的声音也一直存在。空中课堂和双师课堂的存在,本地的主讲老师让位 名师,沦为了“教辅人员”,是否会剥夺当地教师自我实践而带来的提升空间?是否会让强者 愈强、弱者愈弱?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当在线教育这些优势资源倾斜于欠发达地区的同时,也是 在对当地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无形的“倒逼”。学生和家长接触过什么是“好老师”, 自然就会不堪忍受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当地的管理者自我 反思和进步。 (摘编自《“空中课堂”今后会常态化吗?》 - 6 - 材料四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不断促使其进行换代升级。当“互联网+” 遇到教育的时候,互联网对教育变革的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学生 坐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面对一个班的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 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正与各个行业进行全新的融 合,激活各个行业内在的发展潜能。在与教育的融合当中,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这种一 加一的力量会远大于二。因为,新形态的互联网是在创新 2.0(注: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 新)下发展出来的,创新会让这个叠加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当传统的教育遇到创新 2.0 时, 教育将被倒逼着去变革,变革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 学思维,不断汲取最新的教学知识,学习使用新的教学工具,让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也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中,互联网教育行业竞 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家对此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导致了很多教育资源的浪费。政府教育部 门应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监管,对互联网教育公司开发的教育资源等教育内容进行规范,保证 进行在线教育的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教育资质,拥有良好素养的教师,提高互联网教育行业 的准入机制,建立课程价格规范标准。 “五联网+教育”模式中,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与教育融为一体。未来“互联网×教育”模 式中,传统教育模式将重构,并与互联网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到时教育与互联网的关 系就是“人与手脚”的关系,二者密切融合,真正合为一体。“互联网 x 教育”模式将更加 关注“人物互动、虚拟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智能化、舒适化。 (摘编自《“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 4. 下列关于“在线教育”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线教育一般指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型教育方式。 B. 在线教育是学习者根据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 C. 年初疫情期间的“强制”线上学习使在线教育广受欢迎,日益繁荣发展。 D. 在线教育利用线上优势,对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B. 优势资源能倒逼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并不断进步。 C. 2012 年以来在线教育付费用户规模和增速都不断增长,在线教育有潜在的庞大市场。 - 7 - D. 互联网要真正和教育融合,成为理想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育模式改造的基础上。 6. 结合文本,概括“互联网+教育”应该“+”哪些内容。 【答案】4. C 5. C 6. ①线上教育的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②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思维。③政府部门 的监管措施,规范线上教学标准④教学过程智能化、舒适化。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 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在线教育”的相关描述,不正确 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广受欢迎,日益繁荣发展”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近些年在线教育的 繁荣发展,并不是因为疫情而来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它们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 题”。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从材料二的示意图看出“增速没有不断增长”,相反从整体来看是下滑趋势。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结 合文本,概括“互联网+教育”应该“+”哪些内容。从材料一“然而在线教育情境下,老师 和学生不再有面对面的交流,自然也就没有情感的交流。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后的教育,老师 - 8 - 的任务就只制下了传授知识或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可归纳出线下教育需要加强情 感的交流与沟通。从材料三“当在线教育这些优势资源倾斜于欠发达地区的同时,也是在对 当地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无形的‘倒逼’。学生和家长接触过什么是‘好老师’,自 然就会不堪忍受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当地的管理者自我反 思和进步”等语句可概括出:通过线上教育的倒逼,促进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从材 料四“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中,互联网教育行业 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家对此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导致了很多教育资源的浪费。政府教育 部门应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监管,对互联网教育公司开发的教育资源等教育内容进行规范,保 证进行在线教育的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教育资质,拥有良好素养的教师,提高互联网教育行 业的准入机制,建立课程价格规范标准”等概括出:政府应该起主导和监管作用,规范线上 教育的标准等等。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互联网 x 教育”模式将更加关注“人物互动、虚拟 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智能化、舒适化。可概括出线上教育努力的方 向是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舒适化这个要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 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 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 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心,良心 刘向阳 三九天的凌晨三点,出租车司机小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马路上疾驰。 昨晚临出门时,挺着九个月身孕大肚子的妻子姗姗对他说:“能早回就早回。”尽管离与 师傅老王交接班的时间还差三个小时,小马还是心急火燎地往家奔。也许太冷,也许地处偏 僻,当车拐上马家桥大街后,就看不见一个人影和车影了。 回家心切,小马将时速提高到 120 迈。在离与老城厢路交叉口三十米远的距离时,小马 本能地将车速降了下来。在即将到达路口时,小马便发现了情况。在他的左面,一-辆红色跑 车箭一样地射了过来。右面,一个看似拾荒的老人也奋力地蹬着一辆三轮板车冲了过来。小 马急忙手脚并用紧急刹车。可还是听到了一声凄厉地惊叫。随着惊叫声,血便飞溅到挡风玻 - 9 - 璃上。恍惚中,小马感觉自己像在梦中一样。 小马下车后,眼前立刻出现了不忍目睹的惨景:老人仰躺在已经翻倒的三轮车旁,血正从 老人被撞烂的衣服中渗出。吓得浑身发抖的小马向四周环顾,发现那辆红色跑车没有了踪影, 大街上仍然空无一人。小马立刻想到了跑。于是,他急速转身,可脚刚要迈进车门,又收了 回来。小马战战兢兢地回到老人身旁,将手掌伸到老人的鼻子和嘴边,感觉老人还有气息, 便一下将老人抱起来。放躺到车的后座上,疯了似的将车开向了医院。 面对生命垂危的老人,医生立刻投入了抢救。站在一旁发抖的小马的手机响了。姗姗在 电话里有气无力地说:“你快回来吧,我怕要生了!”小马抬眼看到,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围 着老人,谁也顾不上搭理自已。小马狠了狠心。将衣兜里所有的钱全掏了出来,放到门旁的 桌子上。便悄悄地溜出了们,飞快地跑过长长的走廊。在推开大门的那一刻,小马停住了脚 步,给姐姐打了个电话,告诉姐姐,姗姗要生了,请姐姐马上去自己的家。 抢救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医生对守候在一旁的小马说:“你父亲生还的可能性不大, 你要有思想准备。”原本六神无主的小马更加感觉头皮发炸,他边“嗨嗨”地答应着,边撒 腿就跑。跑到大门外,不顾一切地将车发动起来,在车已经行驶了两百多米后,小马又将车 掉头开回了医院大门,并拨通了 110。 两住警察在抢救室旁的屋子对小马正做询问笔录,一位护士跑进来说:“老人醒过来 了!”警察赶紧带着小马来到老人身旁,指着小马问老人:“是他撞了你吗?“老人勉强睁开眼 晴看了看小马后摇了摇头,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好像是个女的。”警察继续问:“大爷, 你还记得车的颜色和形状吗?”“红色跑车。” 老人用足最后一点力气说完后,头一歪便合 上了眼睛。 老人的话让小马的心一下敞亮了。可当他看到随后赶来的老人亲人的悲伤凄惨情状后, 毫不犹豫地拦住了要走的警察,说:“不对!是老人看花了眼,肇事者确确实实是俺呀!俺触犯 了刑法,你们把俺抓走吧!” 在公安局的预审室,一位男警察向小马播放了监控录像后,对小马说:“经过详细勘察, 发现你的车没有任何磕碰划擦的痕迹。录像也十分清楚地记录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虽然你 的车靠得较近。但是肇事的不是你,确实如老人所说,撞他的是开红色跑车的女人。犯罪嫌 疑人已经被抓捕归案,经初审,对肇事逃逸事实供认不讳。“真的!”小马终于将挂在脸上的 悲容一扫而光。 一位女警察将一杯热茶递到了小马的手上,说:“还要告诉你两个好消息,一个是,那位 老人已经脱离了危险。老人的家人说一定要好好报答好心司机的救命之恩!” - 10 - 小马一脸羞涩地说:“老人的命保住了比啥都强,就别提啥‘教命之恩了。” 女警察十分神秘地问:“还想不想听另一个好消息呀?”“想, 想呀!”小马急切地答。 女警察笑吟吟地说:“你当上爸爸了!龙凤胎,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小马有生以来第一次当 着外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一位男警察在看到小马终于擦干了眼泪后,问小马:“事故发生后,你有多次跑掉的机会, 你为什么没有利用呢?“ 小马答:“俺哪里不想跑,是俺妈一直在阻拦俺。” 男警察诧异了:“从事发到现在,你母亲一直没在你的身边。而且,据了解她老人家到现 在都不知道这件事。怎么能说是你母亲让你这样做的呢?” 小马答:“在俺第一次摸方向盘时,俺妈对俺说: 当出租车司机不容易,哈样事儿都兴许 摊上。你要记住,不管咋样。就是杀头坐牢,也不能坏了良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表现了小马勇于教助、敢于担责的优秀 品质。 B. 小说在叙述小马救助重伤老人的故事中用插叙方式,插入妻子生龙风胎的情节,符合传统 审美情趣。 C. 小马拥有美好良心,救人都反复犹豫,情节一波三折,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文章 的感染力。 D. 小说的主题深刻,不仅停留在简单的劝善行善方面,还另有深意:良心有赖于良好的家庭 教育。 8.小说中小马在事故发生后三次想要“跑掉”,每次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 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9.小说中“警察”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第一次是“他急速转身”,表现出他面对车祸惨状的恐惧以及对承担 责任的逃避。②第二次是“悄悄地溜出了门,飞快地跑过长长的走廊”,表现出他接到妻子 待产的催促电话所带来的焦急与担忧。③最后一次是“跑到大门外,不顾一切地将车发动起 来”,表现出他听到老人难以生还的消息后内心的惧怕。 9. ①推动情节发展。警察查明事故真相、告知妻子生产等情节,使情节连贯而完整。②衬托 主要人物形象。警察工作认真、忠于职守的形象,和主人公的美好品质相互映衬,凸显主要 - 11 - 人物形象。③丰富文章主题。警察形象不仅丰富了“良心”的内涵,也为“良心”的广泛出 现提供了社会土壤,使文章主题意蕴深刻。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 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 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回答: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对手法的分析不当,小说在叙述小马救助重伤老人的故事中用的是顺叙的方式,属于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而不是“插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语句一般是 指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他往往与作 品的主题和情节相关,解题时应紧扣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进行作答。解答本题,一定要联 系该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作品中小马在事故发生后 三次想要“跑掉”,每次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这三次跑掉的相 关文字。第一处“吓得浑身发抖的小马向四周环顾,发现那辆红色跑车没有了踪影,大街上 仍然空无一人。小马立刻想到了跑。于是,他急速转身,可脚刚要迈进车门,又收了回来。” 这个时候他的表现是“急速转身”,内心是恐慌、害怕的,说明他当时想逃避责任的,这让 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第二处是“小马抬眼看到,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围着老人,谁也顾不上 搭理自已。小马狠了狠心。将衣兜里所有的钱全掏了出来,放到门旁的桌子上。便悄悄地溜 出了们,飞快地跑过长长的走廊。在推开大门的那一刻,小马停住了脚步,给姐姐打了个电 话,告诉姐姐,姗姗要生了,请姐姐马上去自己的家”。由于妻子姗姗分娩在即,所以小马 又忧又急,选择了“悄悄溜出门”,但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这表明了他的正直和善良。第 三处的相关语句是:“你父亲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你要有思想准备。”原本六神无主的小马 更加感觉头皮发炸,他边“嗨嗨”地答应着,边撒腿就跑。跑到大门外,不顾一切地将车发 动起来,在车已经行驶了两百多米后,小马又将车掉头开回了医院大门,并拨通了 110。这个 - 12 - 时候的他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老人可能无法生还了,小马担心自己难以说得清自己是无辜 的,所以想到了狂奔而去,但后来出于善良的本性和对警察公正裁决的信任留了下来。总之, 每一次逃跑都伴宿着心理活动、思想的斗争等,这对刻画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的(情节、细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推动作用。② 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 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的作用是什么?这时一 起交通事故,反映了肇事逃逸等现象的存在,如文中的红色跑车的女车主。那么警察的出现 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发生后,出租车司机小马配合调查等都需要警察的出现,开展相应的询 问、笔录等工作,因此警察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文中的主人公是出租车 司机小马,但是刻画群体形象警察能对小马的人物形象其衬托作用。文中警察的秉公办事、 明察秋毫,让小马的嫌疑被洗清,这种公正认真的精神,与主人公的见义勇为的精神相呼应, 同时刻画“警察”想象,对揭示和丰富新时代的公务人员的形象有着积极作用,彰显了小说 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 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 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 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苏峻作逆,宝为温峤平南参军。峤将赴难,而征西将军陶 侃怀疑不从。峤屡说不能回,更遣使顺侃意曰:“仁公且守,仆宜先下。”遣信已二日,会宝 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同,众克在和,不闻有异。假令可疑,犹当 外示不觉,况自作疑耶!便宜急追信,改旧书。说必应俱征。”峤意悟。即追信改书。侃果共 征峻。 - 13 - 初,峤以南军习水,峻军便步,欲以所长制之。宜令三军,有上岸者死。时苏峻送米万斛 馈祖约,约遣司马桓抚等迎之。宝告其众曰:“兵法,军令有所不从,岂可不上岸邪!”乃设 变力战,悉获其米,虏杀万人。以功,峤表为庐江太守。 约歉祖焕、桓抚等欲袭湓口。陶侃将自击之,宝力请先锋..。先是,桓宣背约,南屯马头 山,为焕、抚所攻,求救于室。及此,宣遣子戎重请,宝即随戎赴之。未至,而贼已与宣战。 宝军悬兵少。器杖滥恶,大为焕、抚所破。宝中箭,贯髀彻鞍,使人蹋鞍拔箭,血流满靴, 望星而行,夜奔船所百余里。至,先哭战亡将士,洗疮讫。夜还救宣。宝至宣营,而焕、抚 亦退。宝进攻祖约,军次东关,破合肥。 陶侃、温峤未能破贼,侃欲率众南还。宝谓峤曰:“下官能留之。”乃往说侃曰:“公本应 领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示众必死而已亦谓退无所 据终至灭亡公可试与宝兵,使上岸断贼资粮,出其不意,使贼困蹙。若宝不立效,然后公去。” 侃然之。宝烧峻句容、湖執积聚,峻颇乏食,侃递留不去。其后,贼平,封州陵县开国候.。 庾亮西镇,谋北伐,上疏解豫州,请以授宝。于是诏以宝监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 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郗城。石季龙恶之,乃遣将以七万人攻郗城。宝求救于亮,亮以城固, 不时遣军,城遂陷。宝、峻等率左右突围出,赴江死者六千人,宝亦溺死。亮哭之恸,因发 疾,遂薨.。 (选自《晋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本应领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示众必死 而已亦谓退无所据/终至灭亡 B. 公本应领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尿众必死 而已亦谓/退无所据/终至灭亡/ C. 公本应领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示众必 死而已/亦谓/退无所据/终至灭亡/ D. 公本应领芜湖/为南北势援/前既已下/势不可还/且军政有进无退/非直整齐三军/示众必 死而已/亦谓退无所据/终至灭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也叫表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含义相关联的称呼。但古代女子 不取字。 B. 先锋,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遗将领或先头部队。主要担负开路搭桥、侦察敌情、试探性进攻 - 14 - 等任务。 C. 侯,我国古代官位名。自周以来,侯大体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有的可由子孙承袭,有的 不可以。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和封王 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宝富有远见。毛宝在温峤无力说服陶侃,要单独讨伐苏峻的情况下,劝说温峤更改信件 内容,终于促成温陶共举大事。 B. 毛宝善于变通。毛宝审时度势,更改军令,带兵到岸上激战,截获叛军粮米,俘杀万余贼 军。他也因功被封为庐江太守。 C. 毛宝智勇双全。毛宝在陶侃没能击败贼军想要率军南归的时候,劝说他留下,促使其率军 烧毁敌人军粮,最终平定叛乱。 D. 毛宝临难不避。郗城大战时,毛宝向庾亮求救,虽然没有得到及时救援,城池陷落,但仍 率左右力战突围,终溺死水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同,众克在和,不闻有异。 (2)宝军悬兵少,器杖滥恶,大为焕、抚所破。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凡是做大事的,应当与天下人一起行动,众人一起获胜在于团结,没听说互不同心(能 成功的)。 (2)毛宝军队孤军深入,兵力薄弱,军械质量低劣,被祖焕、恒抚打得大败。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公本应领芜湖”,“公”主语,“领”谓语,“芜 湖”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AB;“为南北势援”,译文是“作 为南北后援”,故南北后不能停顿;“亦谓退无所据”应译为“也是说退缩就无所依据”, 特别是“谓”是在陈述事理,不是对话标志,故“谓”后不停顿,排除 C。 - 15 - 本句译为:公本应当掌管芜湖,作为南北后援,既然此前已经东下,就势必不可退回。再说 军事上有进无退,这不仅是说要整顿三军,向众人表示必死的决心而已,也是说退缩就无所 依据,最终导致灭亡。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 项,“但古代女子不取字”说法错误。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以取“字”。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毛宝智勇双全。毛宝在陶侃没能击败贼军想要率军南归的时候,劝说他留下,促使其 率军烧毁敌人军粮,最终平定叛乱”说法错误。选项张冠李戴,率军烧毁贼军粮草的不是陶 侃,是毛宝。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凡”,凡是,表一般情况;“克”,战胜;“和”,和睦,团结。 第二句得分点:“悬兵”,孤军;“器杖”,武器;“为……所”,被动句标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 16 -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苏峻作乱,毛宝担任温峤平南参军。温 峤将要拯救国家危难,而征西将军陶侃怀疑不肯同行。温峤屡次劝说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就 另派使者顺着陶侃的心意说:“仁公暂时在这里坚守,我应该先沿江东下。”派出信使两天 后,正好毛宝到别的地方出使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对温峤说:“凡是兴办大事,应当与天 下一起行动,众人行事能成功在于团结,没听说互不同心能成功的。假如有疑虑,也应当表 面上装作不知道,怎么能自己制造疑虑呢!应该赶紧追回信使,修改原来的信,劝说他一定 要一起征讨。”温峤醒悟,就追回使者改写书信,陶侃果然一同征讨苏峻。 当初,温峤认为南军熟习水战,苏峻军队善于步战,想用自己的长处制服对方。应该宣 令三军,有胆敢上岸的将士一定处死。这时苏峻送一万斛米给祖约(祖逖胞弟,苏峻同党), 祖约派司马桓抚等迎接。毛宝对部下说:“兵法上说,(将在外)军令有不听从的,哪能不上 岸呢!”就运用机变拼力作战,全部缴获了他们的粮米,俘虏斩杀的贼兵万人。因为功劳, 温峤上表推荐他为庐江太守。 祖约派祖焕、桓抚等将要袭击湓口。陶侃要亲自迎战,毛宝请求担任先锋。陶侃对座中 在此之前,桓宣背弃了祖约,向南驻扎在马头山,被祖焕、桓抚等攻击,桓宣向毛宝求救。 到这时,桓宣派自己的儿子桓戎再来求救,毛宝就跟着桓戎去救援。还没到,贼军已经在与 桓宣交战。毛宝孤军深入兵力薄弱,军械质量低劣,被祖焕、桓抚打得大败。毛宝中箭,箭 穿过大腿钉入马鞍,让人踏着马鞍把箭拔出来,血流满靴,接照星宿指引的方向,连夜奔跑 百余里回到泊船处。到达后,先痛哭阵亡将士,包扎伤口后,连夜又回去救援桓宣。毛宝到 了桓宣营垒,祖焕、桓抚也就退走了。毛宝进攻祖约,军队驻扎在东关,攻破合肥。 陶侃、温峤没能击败贼军,陶侃想率军南归。毛宝对温峤说:“我能留住他。”就去劝 说陶侃说:“公本应当掌管芜湖,作为南北后援,既然此前已经东下,就势必不可退回。再 说军事上有进无退,这不仅是说要整顿三军,向人表示必死的决心而已,也是说退缩就无所 依据,最终导致灭亡。您可以拨给我一支部队,让我上岸去切断贼军的物资粮草,出其不意, 使贼军(因缺粮而)困顿。如果我不能马到功成,您随即就走。”陶侃同意。毛宝烧毁了苏 峻在句容、湖孰积囤的粮草,苏峻军很缺乏粮食,陶侃就留下不走了。之后,敌寇被评定, 毛宝做了封州陵县开国候。 庾亮在西面镇守,筹谋进行北伐,上疏解除自己豫州刺史之职,请求委任毛宝。于是下 - 17 - 诏任命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一万人守郗城。石季龙很 恼怒庾亮,就派将领率领七万人攻打郗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城池坚固,没有及时 派兵,于是城池被攻陷。毛宝、樊峻等率左右突围出城,投江而死者六千人,毛宝也溺水而 死。庾亮哭得很悲恸,因此疾病发作,于是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耕织叹(节选) 赵汝隧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采用古体,直陈其事,且通篇多用仄声韵,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 B. “往来逻视晓夕忙”揭示了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放心不下、惟恐出错的心理。 C. “香穗垂头秋登场”表现了农民历经一年辛苦,终于迎来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D. 全诗选取日常生活场最,有铺垫,也有升华,语言含蓄蕴藉,显得悲切感人。 15. 本诗“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精彩传神,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①运用拟人手法,春天催逼农人忙于耕种,季节不等人,给人一种紧 迫感。②巧用烘托,牛为了翻开土地而奋力不停,竟然背部穿破滴血,可见农人劳动强度之 大。③两句用字传神,饱含情感,强化了诗人对农人劳作艰辛的同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语言含蓄蕴藉”错,“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这样的语言明白如话, - 18 - 可见语言特点应是“朴实无华”。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 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 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首句用“催”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示季节不等人, 给人一种紧迫感。破土耕田,是很劳累的,下句对此则用“牛背血”来表示,这是运用烘托 手法,表现劳动强度之大:为了翻开僵硬的土地而奋力不停,以至拉犁的耕牛,竟背穿滴血, 其劳动的强度和艰辛可想而知。这两句用字传神,如“纷纭”,写出沉寂了一冬的田间小路 上,又开始人群往来,人影晃动,农民一年的劳动又开始了的热闹情景;“催”写出紧张忙 碌,“血”写出劳动的艰辛,包含感情,强化了诗人对农人劳作艰辛的同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苦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亲身体验,通过“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两句的对比, 强调与其整天去空想,不如努力去学习。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 描写战地的苍凉悲壮。 【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5). 角声满天秋色里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 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 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 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 - 19 - 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夙”“寐”“靡”“尝”“须臾”“燕脂”“紫”等 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远提倡新诗顺口、易记、易懂、易唱,目的是为了实现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对我 国古典诗歌,只有采取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舶的正确态度,才能古为今用, 。鲁迅 指出:“旧形式的采取,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 。”“这结果是新形式的 出现,也就是变革。”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提倡“诗须有形式”,( )。 因此,他认 为新诗“格式不要太严”,在谈到新诗“要有韵”时,认为“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这说明,不是鲁迅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而是以马克思辩证法立场出发来看待新 诗的形式问题的。鲁迅还认为,要发展民族新文化,既要“择取中国的遗产”,又要“采取 外国的良规”,使我们的作品更加___。他指出 “翻译外国的诗歌也是一种要事”,但是, 又反对一味 外来诗歌形式。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陈出新 蜕变 丰满 生搬硬套 B. 革故鼎新 蜕变 丰满 生拉硬扯 C. 革故鼎新 退变 丰盈 生搬硬套 D. 见推陈新 退变 丰盈 生拉硬扯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绝不是重新铸造新的枷锁来代替旧的枷锁,也不是将旧诗森严的格律套在新诗身上。 B. 绝不是将旧诗森严的格律重新套在新诗身上,也不是要铸造新的枷锁来代替旧的枷锁。 C. 绝不是在新诗身上重新套上旧诗森严的格律,也不是旧的枷锁被新铸造的枷锁所代替。 D. 绝不是旧的枷锁被新铸造的枷锁所代替,也不是在新诗身上重新套上旧诗森严的格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鲁迅不是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而是站在马克思辩证法立场出发来看待新诗的 形式问题的。 B. 不是鲁迅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而是从马克思辩证法立场出发来看待新诗的形 - 20 - 式问题的。 C. 鲁迅不是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而是运用马克思辩证法来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 的。 D. 不是鲁迅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而是通过运用马克思辩证法来看待新诗的形式 问题的。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推陈出新,是指对旧的文化逆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语境有“古为今用”, 应选“推陈出新”。 蜕变,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退变,某个 组织因指导思想的变化而改变行为和形象,变得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性质。语境是新旧形式的 状态转变,应选“蜕变”。 丰满,充足或达到所需要的程度。丰盈,体态丰满。语境是使作品充实,应选“丰满”。 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生拉硬扯,形容用力拉扯,强使 人听从自己。语境是反对机械套用外国诗歌的形式,应选“生搬硬套”。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前后两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应该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A 与 D 错误;C 项前后句式 不一致。 故选 B。 - 21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站在马克思辩证法立场出发来看待新诗的形式问题的”句式杂糅;改为“站在……立 场来看待”或“从……立场出发来看待”; B 项,主语位置不当,“鲁迅”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放到关联词语“不是”前面; D 项,主语位置不当“鲁迅”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放到关联词语“不是”前面;“通过”赘 余。 故选 C。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大家都知道,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多被冠以“唐人街”的称谓。那么,①________?有些专家 认为,这是英文 China town 的音译,②_________,有点文化的老外也知道中国的唐代文化。 二者是从辛亥革命前后海内外反清朝起,华人多不愿意自称“清朝人”。 究竟怎样称呼自己 才有面子呢?华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盛唐,因为盛唐有着举世公认的强大国力,于是, ③_____。就这样,China town 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唐人街”了。 【答案】 (1). 为什么会叫“唐人街”呢 (2). 一者是 town 的发音近似于“唐” (3). 华人都(骄傲地)自称唐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 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 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 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 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题干要求在下面文字横线 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本段是文字围绕“唐人街”来历的介绍。第一处前面的文字是:大家都知道,海外华人聚集 的地方多被冠以“唐人街”的称谓。引出话题,而第一处横线后面有一个问号,显然说明该 句是一个问句。从后文有些专家认为,这是英文 China town 的音译,可以初步判断是讲“为 - 22 - 什么叫‘唐人街’”。第二处后面介绍了“唐人街”来历的两种分析,后面有“二者是从辛 亥革命前后海内外反清朝起……”,显然第二处讲的是“一则‘town’与‘唐’发音相近”。 第三处前面的句子是“于是……”说明是总结句,所以第三处可填:华人都自称唐人了。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 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 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以《等着我》开头把下列句子整合成一句话。 要求:概括出陈述对象的基本属性,不超过 20 字。 ①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 2014 年 4 月开始创办并开播《等着我》。 ②《等着我》是寻人平台,不会以任何理由向求助者收取费用,它是档大型公益栏目。 ③《等着我》为离散人群提供志感公益服务,深受观众喜爱。 ④目前,栏目已经帮助超过 1000 个家庭实现寻人的梦想。 【答案】《等着我》是一档大型公益寻人电视栏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以及压缩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分析几个句子是分别从哪些角度 对话题进行解说的;然后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短语;再按照题干要求的形式概括表述。 本题是围绕《等着我》栏目介绍的。①是介绍创办人及开播时间;②是介绍栏目的性质;③ 是服务对象及节目在观众中的反响;④是栏目的实际效果。题干要求是以“等着我”开头把 下列句子整合成一句话。要求:概括出陈述对象的基本属性,不超过 20 字。应当从②中提取 信息“寻人平台”“大型公益栏目”,然后整合成答案:《等着我》是一档大型公益寻人电视 栏目。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吴仲华说:“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李兰娟说:“我可以带队法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血脉里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但也有些年轻人夸夺其谈,仅 靠一个键盘爱国;有些人只想做主播、网红,坐拥千万粉丝;甚至有些人拒唱国歌,一心“去 - 23 - 中国化”……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今天,我们怎样 爱国”这个问题,结合你的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爱国,就在身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就在身边。 一提到爱国,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 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荣辱兴衰,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南 宋抗金名将岳飞,牢记“精忠报国”的母训,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屡建奇功。甲午海战,邓世昌浴血奋战,誓与军舰共存亡, 最后亲自掌舵,开足马力,向敌舰冲去,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殉国。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 身先士卒,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他率部顽强战斗,最 后弹尽粮绝,英勇牺牲。 “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是我们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职责。或许我们作为一名普通 人,并没有机会让我们轰轰烈烈地去大干一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把爱国停留在口头上, 留驻在作文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尽好自己应尽的,依然是爱国! 不是吗?你听,北风肆虐的早晨,当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畅想美梦的时候,清洁工人 已经开始在在街上忙碌,迎接一个个崭新黎明。你看,白衣天使为抢救危急病人,在手术台 前奋战十几个小时,当病人转危为安时,他却在手术室中酣然入睡。你瞧,那些为了我们的 学业日夜操劳,甘为人梯的人民教师,终日埋头于作业推中,乐此不疲!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那就是爱家、爱校、爱学习。爱家,就是 让父母安心,让长辈舒心。爱校就是让老师放心,让同学暖心。爱学习,就是珍惜每一分钟 刻苦学习,让自己的稚嫩翅膀拥有搏击苍穹的能力!使自己将来在各条战线上成为对国家有 用的人才,让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其实,再从小处着手,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就是最简单最朴 素的爱国方式。君不见,走在美好的校园里,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打扫一新的地 - 24 - 面纸片纷飞,吃完饭之后的餐厅一片狼藉,刚刚粉刷过的墙壁流下了眼泪。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家园和校园都不爱护,又何谈爱国?所以, 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 为此,我今天在此向每一位同学发出倡议: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最诚挚的爱,请同学们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庄严面对国旗。课堂上,让我们再专注些这;课余,让我们对那些需要 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身边的世界,因我而多一份温暖和美丽! 同学们,爱国不是空谈。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用自己 不平凡的业绩,把爱国两个大字牢牢地书写在心底!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 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 把握中心,本题是多则材料,且内容都是表达“爱国”这一主题;然后弄清题干要求,“今 天,我们怎样爱国”这个问题是核心,“今天”,指的是 21 世纪 20 年代,中国日渐走向世 界舞台中央,西方列强对我们越来越敌视、排挤的这一段时间;“我们”指的是 2000 年后的 这一代年青人;“爱国”,需要为国奋斗,为国付出,不存在选择空间;“怎样”,即“怎 么做”,讲措施、方法,结合“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 一代代中华儿女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中 华儿女血脉里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却也有些年轻人夸夸其谈,仅靠一个键盘爱国; 有些人只想做主播、网红,坐拥千万粉丝;还有些人育目媚外,志在移民;甚至有些人拒唱 国歌,一心‘去中国化’……”这个提示语分析,“怎样”尤其强调做什么不做什么,需要 学生思考、权衡、选择。对比的双方分别是,正面是对以上六位代表人物的总结,特征是爱 国,反面是列举了从轻到重的四类不爱国的现象。这正是命题人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也是 本次作文需要学生们思考写作的现实意义。爱国本来是自古以来弘扬的主旋律,但目前却存 在这样的一些现象,值得学生思考。最后,考生写作时需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 1.爱国首先要时刻维护祖国的尊严 2.青少年要为建设祖国,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3.爱国不是空口号,而是要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 - 25 - 4.爱国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5.爱国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 6.爱国是每个国民的神圣职责 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主旨是倡导爱国。本章开头有称呼,结尾有结束语。本文开 头,迅速进入主题,以多个事例,论述了古往今来的爱国壮举,让人热血沸腾;进而笔锋一 转,写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揭示演讲的主题:爱国;紧接着,从清洁工写到白衣天使, 再到人们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爱国的自我表现;然后联 系到学生自身,先从正面谈及学生应有的职责:爱家、爱校、爱学习,接着反面论述;最后 呼吁大家将爱国两个大字牢牢地书写在心底! 写作素材: 1.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在他当左徒时,主张对内改革对外抗秦,但这些正确主张遭到官僚 贵族的反对和非议,于是他被免了官职,并被流放到江南。在流放中,屈原写了长篇抒情诗 《离骚》,后来,听说郢城沦落的消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农历五月初五,疫入汩罗江,决 心以自己的死来唤醒人民,拯救祖国,后来,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以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 这位伟大的诗人。 2.将圣火点燃在中国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35 年被捕,他视死如归,同敌人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6 月 18 日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 36 岁。1919 年瞿秋白参加了“五四”运 动,后来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任《晨报》记者时,写下了《饿乡纪程》和《俄罗斯 革命记》两部著作,1922 年,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 年“五卅”运动后,瞿秋白在 上海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是我国现代史和新闻报刊史上的光辉篇章。瞿秋白 为我国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我是中国人 抗日英雄吉鸿昌,,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夺了兵权,并限期让他出国。 在美国期间,他看到“中国城地下博物馆”,陈设的尽是些中国落后的东西。说明中国人无 知和愚昧。他非常气愤地告诉管理员“我就是中国人。”吉鸿昌去邮局寄东西,邮局职员说 “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吉沤昌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以 后凡是在正式场合,吉沤昌都要把这块木牌佩带在胸前。 4.吴玉章两次力争挂国旗 - 26 -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到日本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 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 都挂出来,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最 后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10 年以后,吴玉章已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在日本轮船上,看 到挂起的万国旗上,仍没挂中国国旗。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般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义正严辞地 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忙赔礼道歉。吴玉章凭着一股爱国热忱, 两次替祖国挽回了尊严。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 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 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 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